寂寞的煙花

無論男人性還是女人性,最終都不過是“人類孤獨最純粹的形象”
正文

這個視頻的兩個觀點,我覺得有意思

(2024-02-03 14:27:31) 下一個

這個視頻訪問的是從美國海歸清華大學的心理係係主任彭凱平,其中有兩個地方讓我覺得有意思。

        第一個有意思的是:

他講到美國有一個教授認為美國的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人這一輩子,如何解決自已的煩惱。

而中國的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是如何適應社會,如何在社會中成長,如何在社會中成功。

我對心理學沒有研究,但覺得這種說法,細想,會很有意思。

 

         第二個有意思的是談到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有明顯的不同。

下麵我從彭教授的這篇文章中摘錄一些觀點

一起槍殺事件引發的思考: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到底有什麽不同

盧剛槍殺案

我們做了問卷調查,向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提出了一些反事實推理的問題。

一:這位留學生要是結了婚,他殺人的概率有多大;
二:如果他在中國,他殺人的概率會是多少;
三:如果他有孩子,他殺人的概率又有多大。
結果我們發現,
中國人普遍認為,如果他結了婚,他大概率不會殺人,因為太太會管著他;如果他有孩子,他不會殺人,因為孩子會感化他。所以,中國人很擅長從環境因素中找原因,找到對問題的解釋。

美國人不一樣。美國學生回答這類問題時,答案幾乎是相同的——如果他在中國,他也會殺人;如果他有孩子,他會殺孩子;如果他有太太,他會殺太太。他們完全隻講個人的原因,而不會從其他方麵找原因。

長期以來,西方心理學家認為,關於人類行為的歸因研究有一個所謂的“歸因誤差”,就是在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時基本隻看個人原因,而不看環境的影響。

他還說:

美國人相信有一種叫本質的東西,真的認為壞人有一種壞的本質,而這種壞的本質是可以遺傳、可以感染、可以滲透的。

而中國人不太相信本質,更強調非本質論的這種情境和環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