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阿富汗的閏土:《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

(2021-08-20 15:32:29) 下一個

美軍從阿富汗撤離,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媒體都被有關報道霸屏。就算蹭熱度吧,我搜腸刮肚談一些對阿富汗的點滴印象。

    記得小時候看見中國報紙上的 “阿富汗人民”,就開始聯想和想象:一個名字裏有 “富” 字的國家,肯定遍地是黃金。現在想想,大概隻有小孩子才會這樣天真地按字麵意思理解吧;再說了,阿富汗人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名字被中國人音譯為“富”!lol!

    很多年後,我對阿富汗的認知仍停留在中學地理課本水平。

直到來了美國,直到 911。記得有一次在路上,看見前麵一輛車的保險杠貼紙( bumper sticker)上赫然寫著:“If you don’t like this land, go back to your sand!”  真是觸目驚心!不過也難怪,911 以後的美國,反恐主義高漲連帶著排外情緒抬頭。

    真正打動我的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 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的小說《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記得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住在舊金山,常常帶孩子去金門大橋公園的遊樂場玩,還在湖上 (Spreckels Lake) 踩過腳踏船;讀到作者在書中說他喜歡繞著公園的 Spreckels Lake 散步,覺得又拉近了距離。lol!

故事主線並不複雜。主人公阿米爾 Amir 出身富裕,和家仆的孩子哈桑 Hassan一起玩耍長大,是 “親如兄弟” (此處用為雙關語)的好朋友;直到後來一係列的悲劇完全改寫了他們的命運。

小說前半部分,細細記錄了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曆和友誼,對日常飲食,遊戲和四季變遷的描寫無不生動。但是,從哈桑遭到暴力攻擊開始,小說的語氣和色調陡然直轉而下。在哈桑受襲時,阿米爾沒有能夠勇敢地站出來有所行動甚至發聲,事後他為自己的懦弱和背叛感到羞恥,由此引出了後來的罪惡感和救贖主題 -- 小說後半部分圍繞阿米爾二十年後的贖罪經曆展開。

作者胡賽尼認為小說的主旨是父子之間的故事,強調了家庭層麵的因素。誠然,故事中的兩對父子情誼的細節描寫都很感人:Amir 父子和 Hassan 父子。但是我同時看到的還有無處不在的階級差別和貧富懸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它們對人的操縱和影響。比如說,Amir 父親在書中以正麵形象出現,但他對 Hassan 父親和母親的態度和做法無不打上了深深的階級的,時代的烙印。

有書評介紹說,“故事的背景設定涵蓋了一係列複雜的曆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君主製被推翻,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難民逃亡巴基斯坦和美國,以及塔利班政權的崛起等重要事件。” 但是說實話,故事情節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我看書的時候幾乎沒有留意到政治背景的插入和變動;又或者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無論統治者如走馬燈般輪流換,惟有底層民眾的苦難生活幾十年如一日不得改變?!

再回到標題,《追風箏的人》跟魯迅的《少年閏土》有可比性嗎?有。我覺得哈桑好像閏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半島人'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我完全同意你的兩個看法。
一,作者很會講故事。小說的第一頁(甚至第一段)用了閃回手法,回憶十二歲時的 “我” (阿米爾),就非常吸引人往下讀。
二,我在書評裏沒有提到,但是小說的確對阿富汗的種族和宗教問題有表現。哈桑和他的父輩們被壓在社會底層,難有出頭之日,一則因為貧困,但更多的是因為社會普遍性的種族和宗教歧視。
看來,阿富汗 “富” 的是淚水和血 “汗”。。。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好的小說你看了第一頁就放不下了,這是我看”Kite Runner“時的感覺。會講故事的人,從一開始就把人給吸引住了。
阿富汗應該是也有精英階層,但問題是大部分人沒有接受什麽教育,且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如果這些人沒有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整個國家難以進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好可憐的孩子,又一個悲劇故事。謝謝分享!
lao-fei 回複 悄悄話 想起了以前讀過的一篇小說,追飛機的孩子。描述的是一個日本孩子每天在美軍機場外追趕起飛的美國軍機,美國飛行員並不知道那是他的孩子,是多年前他與日本女人的結晶。孩子因為是混血,在學校受欺負,希望能找到他的爸爸,但是孩子不知道此時他爸爸正在飛機裏嘲笑鄙視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