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追憶2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防火防盜防閨蜜

(2025-07-18 16:48:57) 下一個

萊瑞 (Larry),格利 (Gray),伊莎貝爾 (Isabel),和蘇菲 (Sophie) 是四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萊瑞和格利是鐵哥們。格利深愛伊莎貝爾,但是她已經和萊瑞訂了婚。蘇菲的年紀最小。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萊瑞虛報年齡加入了空軍。戰爭結束後,他回到芝加哥,但始終抹不掉戰爭留下的陰影。他請求伊莎貝爾給他時間休整,他要去巴黎看世界。兩年的期限到了,但萊瑞無意回美國步入朝九晚五的中產軌道。他希望伊莎貝爾嫁給他,兩人可以靠著他微薄的固定年金遊學世界。伊莎貝爾拒絕了他,轉嫁了格利。

一戰後的美國經濟迅速起飛,格利跟著父親做投資,十年間身價大漲。1929年10月23日,紐約股市崩盤,格利父子投資公司遭受重創。破產的格利夫婦暫避巴黎,借住在伊莎貝爾舅舅安排的公寓裏。

在巴黎,他們遇見了已經周遊世界一圈回來的萊瑞。歲月似乎不曾在萊瑞身上留下任何痕跡,麵色一如當年,眼底的澄淨未變,隻多了智慧。幾人結伴夜遊,在下等舞廳裏碰到了醉醺醺的蘇菲。

此時的蘇菲,經曆了結婚,車禍,痛失丈夫和幼兒的人生變故後,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害羞敏感,喜歡偷偷寫詩的女孩。她畫著麵目全非的濃妝,說英法夾雜的髒話,醉得腳步踉蹌還直叫上酒,跟所有願意付錢的男人上床 —— 她成了下等妓女。伊莎貝爾毫不掩飾對她的憎惡。她認為蘇菲就算經曆喪夫失子之痛,也應該振作起來,而不是自甘沉淪至此。男人們則對蘇菲的變化表示同情。

萊瑞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和蘇菲結婚。

伊莎貝爾強烈反對萊瑞和蘇菲結合。雖然當年她主動中斷了跟萊瑞的婚約,但她從來沒有放棄他:萊瑞是 “屬於” 她的,任何人都休想奪走他。

幾個人一起在餐廳吃飯。伊莎貝爾明知蘇菲接受求婚以後開始戒酒,正處在戒酒的關鍵期,但故意一疊聲地勸酒。勸酒不成,又一杯接一杯地自己喝,邊喝還邊繪聲繪色地形容這進口的波蘭酒如何清冽,酒香如何醇美,還有那淡淡的綠色何等誘人。沒喝完的半瓶酒打包帶回了公寓。

第二天,蘇菲按時來到伊莎貝爾的公寓 —— 兩人約好要去裁縫那裏試衣服,試穿蘇菲的嫁衣。但是,伊莎貝爾不在家。她留話說帶孩子去看牙醫,請蘇菲稍候。蘇菲在客廳裏久候不至,放在壁爐上方的半瓶波蘭酒卻靜靜地散發著誘惑。伊莎貝爾一直沒有回來,蘇菲抵擋不住,喝光了瓶裏的酒。戒酒失敗的蘇菲自覺愧對萊瑞,連夜離開巴黎,又走回了用酒精和性來麻醉自己的放蕩生活

大概兩年後,蘇菲的屍體在南法一個海港小鎮被發現。她死得非常慘,劫色劫財以後還被割喉。被警察叫來認屍的萊瑞非常難過,回憶起年少時兩人一起讀詩的美好時光。他發現蘇菲才是一生摯愛。

這是毛姆寫的《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 

小說最後,作為講故事人的毛姆當麵質問伊莎貝爾,問她是不是用酒設下了陷阱來誘惑蘇菲。伊莎貝爾抵賴不過,最後承認是故意為之。

防火防盜防閨蜜,借酒做局太心機

《剃刀邊緣》寫的是一戰後,巴黎和芝加哥幾個年輕人的成長故事。主線寫萊瑞,他為了治愈戰爭留下的心靈創傷,不顧周圍人們或善意或嘲諷的勸阻,開啟了他的探求之旅:巴黎,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印度。他在印度突然頓悟,人生幾多苦難,唯有坦然麵對。

萊瑞特別同情和憐惜蘇菲,兩人都曾經直麵了死亡奪走親人和朋友的悲慘變故,所以多了惺惺相惜的了解。

書裏有一些細節有意思。

二十年代的巴黎,香奈兒是最時髦的牌子,人人爭穿。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更搶風頭的是 Lanvin 。雖然巴黎美食天下聞名,但是因為受英國胃影響嗎,毛姆筆下的巴黎美食乏善可陳:早餐是咖啡可頌,夜宵是雞蛋培根。倒是喝的比較多,雞尾酒,白蘭地,紅酒和啤酒。

一戰前和一戰後的歐洲,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伊莎貝尓的舅舅艾略特 (Elliott) 無疑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美國家族,雖然祖上曾有過簽署《獨立宣言》的先人,但到他一代隻剩下遙遠的榮光,沒有實際的產業。他跑到歐洲,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藝術中介。古老的歐洲貴族坐吃山空,內裏空虛,靠變賣名畫,首飾或者家具度日,正需要他這樣的捐客介紹生意給氣大財粗的美國買家。腦補一下《唐頓莊園》裏的英國貴族。

時代的腳步不等人,艾略特到了晚年抱怨,巴黎某個著名酒店的服務員居然換成了女的!想起張愛玲寫自己家族裏的遺老遺少,某個親戚的孩子在銀行站櫃台,聽的人茫然,不知應該恭喜還是同情。

艾略特對藝術頗有見地,喜歡雷諾阿,但對畢加索嗤之以鼻。艾略特去世以後,侄女伊莎貝爾整理舅舅的收藏,遺憾沒有畢加索。

艾略特的法語說得很流利。萊瑞和伊莎貝尓在美國長大,但是家裏有法國家庭女教師,所以法語也很好。(這個我很懷疑)格利雖然是富二代,但法語水平很有限。蘇菲法語的口音不好,而且用很多粗鄙的俚語,打上了生活在法國社會底層的印記。伊莎貝爾的母親,雖然跟著做外交官的丈夫周遊世界,是個見過世麵的女人,但是法語說得生硬,帶有濃重的美國口音。

除了語言能力,會打網球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加分項。艾略特和萊瑞都是網球好手。想起門羅小說 The Beggar Maid 裏,出身清貧的女大學生到富二代的男友家裏做客,男友妹妹一連串的問題:會彈鋼琴嗎?會打網球嗎?

虛榮心,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伊莎貝爾早逝的父親是外交官,不是大使,但艾略特介紹母女倆進巴黎的社交圈時,特意交代她們一定要說自己是大使的遺孀和女兒。大使聽起來更有麵子,而且如果不是早死,姐夫肯定也能混上大使。艾略特晚年病重,病得起不了床,但他為鄰居沒有請他參加小區的盛裝舞會而耿耿於懷。他像小孩子一樣,在床上大哭,為自己受到的冷落憤怒。

我讀小說,一般都會翻翻前言。這次讀了 Anthony Curtis 寫的前言,才知道毛姆是同性戀,他和秘書 Gerald Haxton 是戀人關係。發現了這一點,覺得毛姆小說裏的很多男性都有同性戀的 “嫌疑”。比如《人性的枷鎖》裏的菲利浦,他和蜜爾德的曠世虐戀,始終是發乎情,止乎禮:)還有這本《剃刀邊緣》裏的艾略特,裏邊的講故事人毛姆,還有萊瑞,都很有同性戀的可能。

在油管刷到一些視頻,有時候是念一段文學經典的開頭,看觀眾能不能猜到書名。我記得猜出了幾個,好像是 Beloved, The Road, The Great Gatsby,還有 1984。。。。。。視頻裏沒有提到毛姆的小說。但是,就像 Anthony Curtis 在前言裏特別指出的一樣,The Razor’s Edge 的開頭也很棒。

“I have never begun a novel with more misgiving.  If I call it a novel it is only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else to call it.  I have little story to tell and I end neither with a death nor a marriage.”

小說為什麽叫《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是來自《羯陀奧義書》(Katha-Upanishad) 裏的一句話:“自我救贖之難,好比越過刀鋒。” 救贖之路,如果能過去就是 path, 過不去就是 razor,比如可憐的蘇菲,橫死刀下。

The sharp edge of razor is hard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追憶2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很高興沈香喜歡,謝謝。

祝周末愉快!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還真是防火防盜防閨蜜,可憐的蘇菲被閨蜜伊莎貝爾害慘了。原來毛姆是同性戀者,沒有想到。追憶的書評每一篇都寫得很好,不看原著,看追憶的書評也很享受。追憶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