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教職之路(十二)怎麽忽悠錢

(2021-07-01 08:49:18) 下一個

在學校混的都知道,教授的職責不光是科研教學。搞錢是重中之重。很多學校評終生教職(tenure review),錢是硬指標。一般來說,在終生教職評審委員會(tenure & promotion committee)最容易放過的是既有錢又有文章的那些人。但是比較弱的可上可不上的cases,一般是有錢沒文章給通過,有文章沒錢不給。(當然這也是我的個人感受;不一定代表所有學校。)為什麽錢好像比文章還要重要一點點呢?首先,沒有錢不能做科研。如果說文章是我們的產出,那麽基金就是收入。雖然最後的學術地位(如諾貝爾獎)還是看產出,但是在過程中一直要保證有收入才行。另外,很多基金委(比如NIH和NSF)的Indirect cost機製使得學校很大程度上依賴每個教師拿到基金才能運轉。總之,不管是名校還是一般學校,hard funded 還是 soft funded,拿基金都是很重要的。

跟學術論文不一樣,基金的評審更加主觀,更加有不確定性,關係戶壟斷操作的餘地更大。為什麽呢?學術論文是將做完的東西表現出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作為從來沒有拿到過錢的土博,我剛上PI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寫基金申請了。每次寫申請,都是殫精竭慮,像賈島琢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樣。

基金申請是對未來要做得東西的一個承諾,要把自己的稻草包裝成金條,賣給評委們。大家在審基金的時候,要看是不是有影響力(impact),是不是有創新(novelty),是不是可行(feasibility)。比方說我寫一個基金申請,要做一個人工智能的工具,估計中文論壇上的五毛的百分比。評委看了,第一個問題就是:為啥研究究五毛的百分比呢?不知道這個數地球照樣轉啊?我的回答是:商家需要選擇真正有影響力的平台投放廣告。評委如果滿意了,下一個問題是:你的方法有沒有新意啊?以前有100個工具都可以估計五毛的百分比,你這個好在哪裏啊?我的回答是:以前的工具都是基於石器時代的統計方法,我用到的是一個叫“XY學習”的最新最酷的人工智能屠龍術;以前的準確率隻有70%,我要搞到99%。好,假設評委又被我忽悠了,他們可能還不罷休,會問:我怎麽知道你能做到90%?我弱弱的給出GitHub,說我已經把這個工具基本做好了,在文學城上麵試了試,好像五毛的比例是2%,他們發的帖子占10%,這跟以前的一個實錘的報道基本吻合。另外我以前發表過N篇文章,跟這個方向相關,被引用3000次,說明我是有能力幹這個的。趕緊給我錢,我會把這個工具做得更加完美,造福全體網友和商家。

做到了上述的各種justification,我的申請還隻是符合了一般的格式,給不給錢還是個未知數。我有一次被拒;評委大爺們的問題是“你的工具既然已經做的差不多了,還找我們要錢幹什麽?” 更有甚者,我的同行有一次被拒了,問題居然是“你的工具雖然做的差不多了,我沒見到有人用啊?” 我去,各種無聊的,胡扯的,瘋狂的,啼笑皆非的問題每次都有。真是一個傻瓜提出的問題,十個聰明人都回答不出來啊!

那麽怎麽樣才能拿到基金呢?說實話,我雖然作為課題負責人也拿到了幾個國家級的基金(NSF和NIH),還是不敢說完全搞懂了這個係統。感覺上就是一個老虎機,要不斷的往裏麵扔硬幣,撞大運。混了幾年總算有點心得。能夠說的,大約就是以下四個了。

第一,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申請送到哪裏去,就要研究一下這個study section裏麵的人的好惡。然後把自己的科研計劃,削足適履的寫成那幫人看得懂的形狀。搞清楚以前他們資助的項目都長什麽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申請會不會被支持。小時候沒事翻翻紅學研究,裏麵有學者研究曹雪芹怎麽買豬肝的。當時覺得好笑:這也算科研?現在發現,其實我們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有新PI挖空心思認識這些study section的金主,請他們來作報告,跟他們合作。我其實請過,但是可惜弱國無外交,請來了之後,認識了一下,好像也沒什麽作用。我自己的水平太差,沒有什麽可以跟人交換的,所以這些社交不成功。在國際會議上,這些人更是眾星捧月,被大家圍著,我是沒機會跟他們說話的。所以我能夠做的,也就是根據公開發表的東西和各種道聽途說,做點“數據挖掘”(data mining)而已。

第二,要忽悠交叉學科。比方說“精確醫療”吧,就是一個誰也不知道是啥的交叉學科。這方麵經費其實挺多的,大家都往上麵扯。不過寫交叉學科的申請書,碰運氣的成分也不小。比方說用人工智能去研究怎麽設計最佳治療方案,就屬於精確醫療的一部分。這可是很多人都號稱要做的東西。但是這些基金機會(funding opportunity)裏麵的評審專家們,很多都是既不懂臨床,也不懂人工智能。為什麽專家有可能是外行呢?打個比方吧:假設超市裏麵本來有兩個結賬的口給大家排隊,這時候忽然多出來一個收銀員,說“Hi,來這裏也可以結賬”。想想誰會在新的隊伍排第一呢?肯定是原來隊伍裏麵排在後麵的。原來隊伍裏麵排在前麵的,往往不會敏感的看著哪裏還可以結賬,隻注視著在原來的隊伍什麽時候輪到自己。這樣,所有的交叉學科剛剛開始,還方興未艾的時候,領軍人物大多都是其他專業裏麵的混了很久但是還沒什麽成就的。他們反正nothing to lose,敢於跳上一張桌子發表演說,於是就成了領袖。當然申請書給真正的專家審,不一定就比給職業忽悠審容易:大家口味不同而已。寫申請的時候,假設評審人是個專家還是個職業忽悠,寫出來的調調就不一樣了。

第三,要會講故事。很多情況下,基金申請不可能麵麵俱到:如果項目的影響力很高,往往可行性會有問題。而一看就可行的,可能創新性不夠。評委如果想找毛病,總是容易的。所以不能讓他們的大腦進入“找毛病模式”。如果講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他們順著我們的故事,進入我們設定的“欣賞模式”,把挑毛病給忘記了,申請人就成功了。評委們見到好的故事,就像見到一個美女或帥哥,一下子就被某一個方麵震撼住了,進入“情人眼裏出西施”模式,就不計較各種數量化標準了。根據我參加評審的經曆,能中的申請書,至少得有一個為之“傾倒”的評委為它說話。

第四,要跟人合作。自己拿基金如此困難,能不能讓別人去拿,拿回來了自己再分一杯羹呢?當然可以。做計算的尤其可以通過給別人打工賺點小錢,這些“零花錢”攢起來還是有一些分量的。我這幾年,幫無數的做濕實驗的大小PI們做計算和統計方麵的服務,他們中有些人不給我勞務費,但是給我畫個餅:“如果我拿到NIH的R01,給你分一些”。這些人,總有拿得到的,這樣我自己經費的壓力就小一些。其實這樣拿基金是非常累的,拿到了後也還要給別人幹更多的活。但是新人如果一開始拿不到基金,也不失為一個勉強度日的辦法。現在我上了tenure了,準備更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了,就不會來者不拒了。另外我給他們幹活了,大家就成了朋友;我自己申請基金的時候他們也願意給我幫忙,所以也算是攢點人脈。另外一個大家常用的方法是一推人抱團,一起拿大的團隊項目(Team Grant),然後一起分經費。這應該是個不錯的路。不過這些大團隊需要一隻有能力有關係網的大鯊魚做負責人。我剛開始的時候,厲害的大鯊魚看不起我,不帶著我玩;看得起我的,讓我做核心成員一起攢大項目的,卻一個都沒有拿到。不知道以後我能不能慢慢的進入有實力的人的圈子,慢慢的從單打獨鬥進入拉幫結派的境界。

除了跟學校的人合作一起申請國家經費,跟工業界的合作申請所謂“橫向”經費有時候也不錯。這些工業界的錢,隻要大家對上眼神了,成功率還是很高的。而且其中有一部分還可以給自己額外發補貼,賺一點“外快”。但是工業界的項目,很少是跟我的研究興趣結合的很好的,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就是給人打工,除了錢什麽都沒拿到。似乎工業界的合作更適合established教授去搞,我們這樣的新人,還是應該更注重建立自己的研究體係。

說句實話,我不喜歡基金申請的整個係統:為什麽那些在基金委的評審人有能力預測我的項目會不會成功呢?我苦心寫出來的申請,評審人為什麽常常沒有看就開批呢?但是如果沒有這個係統,那應該是什麽係統呢?大家平分科研經費?根據年資和最近幾年的高質量論文發表數按比例分?或者幹脆大家抽簽最簡單?Anyway,可能存在即合理。我們還是得在這樣的係統裏生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vicii' 的評論 : 謝謝點讚!!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牟山雁' 的評論 : 謝謝牟老師光臨。
Avicii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很有道理,舉例也很生動,是個好老師!
牟山雁 回複 悄悄話 很有用的經驗之談。讚!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距離' 的評論 : 謝謝支持!是不容易啊。不過比我成功的華人教授多得是。我隻是個小蝦米。:)
距離 回複 悄悄話 在這裏,語言文化不占優勢的我們,要去找基金,是真的太不容易了!樓主很棒!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iaozhi' 的評論 : 謝謝關注,謝謝點讚!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arkyang' 的評論 : 謝謝關注。是的,大家都不易。
diaozhi 回複 悄悄話 忽悠 = game of 對眼神。高!

通篇經驗談。妙!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以前我讀書時的教授就是先拿了INTEL的funding,做出一點成績,又拿到一個NSF的funding,後來從一個小教授做到了大教授,一路都不容易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以前我讀書時的教授就是先拿了INTEL的funding,做出一點成績,又拿到一個NSF的funding,後來從一個小教授做到了大教授,一路都不容易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nanatl' 的評論 : 是啊,我現在非常能理解為什麽很多tenure後的人就不發很難的期刊了。太累,而且覺得沒什麽意思。所以還是soft funded的地方productivity比較高啊!

-------
回複 '深度思考' 的評論 : 一年投三輪的肯定比兩年投一個的產出高些啊 很多教授拿了tenure就躺平了 一兩年投一個 能中最好 不中就去搞行政了 現在這個係統就看誰比較拚 雖然其他你說的也是很重要的
ananatl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深度思考' 的評論 : 一年投三輪的肯定比兩年投一個的產出高些啊 很多教授拿了tenure就躺平了 一兩年投一個 能中最好 不中就去搞行政了 現在這個係統就看誰比較拚 雖然其他你說的也是很重要的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nanatl' 的評論 : 所以我在結尾的時候說大家抽簽嘛,就不用變成全職作家了。交叉學科方麵,可能做計算的方向標準比較不清楚:我知道好幾個我們領域的大牛其實忽悠的厲害。:)
深度思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x123' 的評論 : 謝謝關注。是啊,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ananatl 回複 悄悄話 說的很好啊 現在流行MPI的grant 發一個R01能支持兩三個實驗室 很多reviewer給分會好一點 光有story還不一定夠 要讓他們看著覺得是paradigm shifting分數才能到2分那檔 不過投grant 運氣成分太多了 看下來最後做的好的還是多投 每年3個cycle一個不拉下, 最終應該總會中幾個R01的 :)這樣PI就變成全職作家了 但這個趨勢沒辦法

交叉學科那塊稍微有點mean了 很多新開實驗室 沒有曆史包袱 也可能在交叉學科突然做起來成為領軍人物 成熟實驗室要進新領域 需要非常有錢 或者PI到那個階段還有很強的冒險精神 其實數目已經非常少的了 真的做的差的也沒閑錢燒進新的交叉學科
gx123 回複 悄悄話 需要了解一些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諸如,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的不同。以及假說驅使的研究,科研創新的一些原則等等。這些東西在明白人那裏,不言而喻。但在旁人看來,隻能是莫名其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