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地道笑話是濃縮社會的味道
個人資料
正文

《天下第一標》第一章:禍起廟堂(1)-武林大會

(2022-10-06 12:09:09) 下一個

        鹹平六年,天子降詔:七月七於汴京開辦武林大會,廣招天下豪傑,設擂比武,奪冠者授“天下第一標”封號並賞錢百萬貫。

        消息傳出,百姓們奔走相告,熱鬧之景象猶如過年。市井小民最是歡喜,對他們而言,這是一次出人頭地的絕好機會,光宗耀祖的奢望終有可能成真。若在平常,草民翻身可是件萬分困難的事,雖然先皇聖明,大興科舉,讓平頭百姓也有了入仕的可能,但中舉畢竟是件堪比登天的事,寒窗數十載,其中辛苦自不必說,一朝應試卻也未必能得個功名,多少學子殫精苦讀熬白了頭發,結果卻也是入仕無望。而今次不同,有了武林大會這條捷徑,若在擂台上爭個頭銜,無需費力用腦,耍幾招拳腳,僅憑些爹媽給的好體格便可名利雙收,富貴得來全不費工夫,轉運隻需一夜功夫,實乃千載難逢的大好事。商賈們聞信同樣喜上眉梢,他們看錢的眼光從來犀利,但凡大的慶典或節日,都是賺錢的最好時機,武林大會這等盛典更是可以大賺上一筆,於是乎各色商家磨刀擦算盤準備著大幹一場。工匠們也很高興,如此大的盛典,免不了搭台造社之類的事情,朝廷向來講究麵子,肯在排場上麵花大把的銀子,到時候工錢肯定掙得少不了,如此,隻需一季便可掙到全年的銀子,剩下的時間可以好好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美日子。衙役們對武林大會的態度有點複雜,每逢大的盛典都是匪盜最活躍的時候,朝廷社稷穩定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出了亂子誰也擔待不起;不過這件事雖然煩但也並非全沒好處,為防盜賊官衙必定要加強巡防,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餉銀補貼,況且盜賊雖多,但真正麵對麵碰上的機會卻未必很多,隻需保護好上等人家即可,權衡利弊,能多拿了銀子又沒多擔生命危險,細算下來還是比較劃算。

        武林大會在即,商、民、吏、匠一幹人等滿心歡喜地盼著發財自不必說,更有兩大夥人也是急等切盼,但他們高興並非是為了發財。第一夥人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詔書上雲:“廣招天下豪傑”,如此一來,冰雪國的俊哥一定會到場,一想到俊哥要來,大姑娘小媳婦美得做夢都會笑醒,試想一下開擂那天的情景,擂台之上俊哥還沒來得及拉開架勢,便引得全場一片尖叫,台下數不清的女子們如醉如癡心生蕩漾,一個個甜到喉嚨發癢,醉到雙腿綿軟,如此空前之盛況人生能逢幾回!於是乎整個汴梁城中的年輕女子們自詔書頒布那天起便集體患上夜不能寐的毛病。另一群人是尚未迎娶的老少爺們,武林大會讓他們有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擂台一開,那些平時大門都不出的女子們,特別是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姐,為了看俊哥肯定不惜拋頭露麵把自己曝在大庭廣眾麵前,如此一來便有了許多接近她們的機會,擂台上誰輸誰贏說不準,但成就一段好姻緣一定是可以的。

        區區一個武林會,原本和那些應節廟會無多大分別,怎會惹得臣民們如此興奮?個中原因還得從本朝的國策說起。先皇雖也是靠了刀刃奪了天下,可他性情仁厚,最痛恨打打殺殺,爭天下時自然是刀劍越鋒利越好,可坐天下後再舞槍弄棒就不是件好事,會危害社稷。因此自太宗起,更是以重文墨輕槍棒為本朝治國之本,曆經幾帝之後,滿朝上下都變得一派斯文之氣,讀書是高品,舞槍弄棒被看成是下九流的貨色被人瞧不起,所以近十幾年來,武林會這樣的活動基本上已經絕跡。或許是人無定性,亦或是愛屋及烏,武林會這等俗事本應是不入流的,可一旦被皇上提出來就大大的不一樣了,於草民是俗,於名人是高品味,同一樣式的東西,可以被人看不起,也可引得一彪人等極力追捧。世事無常,正如先賢所雲:世間本來無黑無白,更無所謂顛倒與否,評判是非全憑看客是用了黑眼珠還是白眼珠。

        天朝盛世,大家行事隨性(當然以不危害社稷為前提),任何事情有人讚就有人罵,就有那麽一夥人對武林會憤憤不平。一幹飽學之士對此事頗有微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聖訓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把個武林會提升得這麽高,實在有辱斯文,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學子們的治學理念。學而優則仕,善仕者得厚金,有了這樣的激勵才會讓學子們拚命苦讀,讀書,讀書,其實讀書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銀子,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費時費力繞了這麽大個圈子並且之後還要苦心經營,冒著丟官罷職的風險周旋於皇上、同僚之間,除了使些劍走偏鋒的招法弄些旁資,窮盡一生也未必能賺到萬貫錢財,而耍上三拳兩腳便可堂而皇之地將大把銀子揣到錢袋裏,天理何在?斯文何在?讓讀書人心中怎麽能服!

        自古文人多嘴欠,心中不滿嘴巴就管不住,往往會鬧出事端。一日,幾個文人在酒肆飲酒闊論天下,說到武林會時個個氣憤不平,有人提議聯名寫奏章上表朝廷,力諫取消武林大會這等俗事。幾個人一拍即合,令酒肆小二買來筆墨紙硯立即開寫,隻用了半個時辰,數萬字的《勸當今聖上納諫書》便寫成了。他們把奏章裱糊在木框上,舉著它穿鬧市而過直奔言官賈大人府邸。這夥人行事之所以如此張揚,無非是為的製造起聲勢,聚斂百姓對他們的同情和支持。

        幾個呆文人以為他們舉著牌子在大街上一陣呐喊,就會有無數同道蜂擁追隨,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前來跟隨的人寥寥無幾,可指著他們鼻子大罵的人卻是男男女女數不過來。文人們搬出聖賢名訓勸導眾人,誰知沒人賣他們的賬,雙方發生口角,幾個文人向來都是以嘴辮見長,以區區幾人對陣數千之眾竟沒落下風。怎奈市井之徒甚是粗魯,三言不和便拳腳相加。幾個文人從沒見過數千人群毆的陣仗,剛聽到眾人一聲喊打,便被嚇暈了倒在地上。虧得官差及時趕到,幾個文人才算撿了一條性命。

        天子腳下出了這麽大亂子,京兆尹都被驚動了,派衙役帶了兩方人等回官府立即升堂問案。

        雙方各說各理互不想讓,京兆尹本是讀書人出身,心裏麵自然偏向幾個文人,可另一方人多勢大,不得不有所忌憚,更重要的是武林大會乃當今天子提出,如果反對就是犯上,那可是掉腦袋的死罪。京兆尹有點為難,判幾個文人有罪很容易,即合了聖意也順了多數人的民意,可若真的這樣做了又會損了自己的清流好名聲,況且幾個文人是上表諫言,行的是讀書人的本分,同時文章裏說得有理有據,若判人家有罪實在於理不通。京兆尹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師爺來到近前向他耳語了幾句。京兆尹聽後大喜,立即下了判決:幾個文人聚眾鬧事擾亂太平,立刻收押進監。

        宣判結束,一群百姓高高興興地出了衙門,這一邊師爺安排衙役把幾個文人從後門送出去。原來剛才的判決是師爺使的一計,一邊是人多勢大惹不起,另一邊幾個讀書人家世顯赫也得罪不起,兩邊誰都不能碰,於是師爺想出個兩邊都糊弄的辦法。

        一場風波迅速平息下去,可這件事卻在京城裏的大小官吏們之中引起不小的波動,大家揣摩不透皇上的聖意。普通百姓糊裏糊塗蜂擁而起跟風逐勢本是常事,千百年來都是如此;飽學之士用功苦讀以致稀了頭發也沒能掙到快錢,此等委屈也著實惹人唏噓;最不能讓人明了的是當今聖上的意圖,太平盛世,百姓悶頭賺錢不問其他,這樣的好局麵千載都難逢,卻要下詔設擂比武,此舉可是要自己惹出禍端的,擂台還沒開打就已經出了亂子,等到強人們都聚齊了還了得?到時候京城恐怕要被鬧翻了天!聖上之前理政從來重文輕武,作為太宗皇帝的嫡傳子孫,他自然是沿襲了先祖的文墨的情結,怎麽會心血來潮地要辦什麽武林大會?

        官員們不理解為什麽要在太平盛世召開武林大會?其實當今皇帝自己也沒搞清楚,舉辦武林大會的真正起因說起來有些蹊蹺,皇帝原本並無此意,隻不過在一次朝議中發生了一連串陰錯陽差的事,結果莫名其妙地頒了這道聖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