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2021-02-17 第一章 生命與自由 1.4 什麽是普世價值

(2021-02-17 15:50:14) 下一個

 (注: 這是一位朋友對意識形態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與曆史,以及未來發展進行思考的雜思錄,在此代為轉發。雜思涉及生命的本質,意識形態價值,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曆史的反思。文字章節或顯粗糙鬆散,拖遝,不連貫,甚或離題,卻有著不同於普遍流俗,非黑即白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與思想方法。思想需要批判,失去批判的思想也許是活知識,卻是死思想。有興趣者不妨留下評語或評判,做為思想相互激蕩的激勵,謝謝所有讀者。)

 

1.4 什麽是普世價值,是否存在普世價值

在有關價值的言論中,常會聽到普世價值這一說法,並言之鑿鑿這是放之四海顛撲不破的真理。任何不遵循普世價值的社會價值規範及行為都是逆曆史潮流的,都將會被曆史所淘汰。如果是這樣,什麽又是所謂的普世價值呢,普世價值顧名思義包含如下含義,普遍適用的,不受時空所限,屬於世界的價值觀,也就是普遍適用於全人類的價值觀,是否存在這樣的價值觀呢。

共同價值,普世價值。在現實世界,由於每個個體的人生經曆經驗及知識積累的不同,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及單一的個體,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獨特性造成個體認知必然是千差萬別的,然而所有個體也存在於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中,對環境的認知也必有共同之處,所以每個個體的認知是共同知識與個體差異的混合,這個混合的總體就組成特定社會的價值觀。

同樣,不同民族與社會由於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社會發展進程的不同,宗教道德倫理的不同,這些差異都深刻影響每個社會個體自身對環境存在的吸收理解及認知,影響每個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影響每個個體對事物的回應,這也同樣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及族群對同一公共事件的回應。這可以從同一群體不同個體對事物的不同回應,以及不同國家及民族及群體對同類事物的不同反應,或對同一國際事件的不同回應得到印證。這說明社會曆史文化與存在環境影響社會群體與個體對事物的認知。

價值觀既然是人們對周遭環境乃至一切事物,包括從個體相互關係,到社會文化曆史政治軍事經濟等共同事物的認知,具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們對屬於社會的共同事物,在此指的是共同事物,不包含那些涉及不同群體或個體利益的事物,具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們對這些共同事物的回應應該是同樣的或一致的,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可以從民主自由這些被西方主流普遍認為是人類共同的價值,或普世價值,而以這些價值觀為核心所體現的民主製度在不同國家地區與不同社會文化環境的推行應該得到同樣的結果,現實卻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甚至截然不同的的結果,是否可以說明不存在普世的價值。或許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價值,民主體製背後的價值觀並非普世價值,另一種可能性是不同地區會文化背景的社會大眾以普世價值對社會的回應並非一致,所以得出不同結果,或對普世價值各有其不同認知,或共同的認知基礎對共同的事物,不同的個體卻做出不同的回應。共同的價值不同的認知,甚至共同的認知不同的回應,這樣的共同價值還有意義嗎,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普世共同價值,或普世價值。這些普世價值像一道光,同一道光在經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個體的認知這個千差萬別的棱鏡,折射出完全不同的光譜,不同的社會及個體對普世價值這道光各取所需,各棄所惡,社會實踐也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獨特的個體經曆,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曆史文化熏陶,主觀的精神認知,每個人的精神價值的衡量必然也千差萬別,然而同是人類生命個體就必然有其共同性,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認知也必然具有趨同的傾向,趨同並不等於一致,比如對於與生命相關屬性,生死攸關,趨利避害等等,必然是共同的,也就是生死利益的追求是共同價值,也可以說是普世價值,這些普世價值是以生命本質與屬性為基礎的。然而,將民主自由這些在某些特定思想文化下產生發展成熟的高度政治化及意識形態化的認知,當做人類或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以及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大多數人類個體,都必然必須具有的共同價值觀,或普世價值,並將其推而廣之,是否過於牽強,更可能事與願違。將這些帶有強烈政治文化話語特征的認知當做普世價值不僅是不恰當的,是片麵的,不客觀的,可以說是主觀蠻橫的強勢文化及意識形態對弱勢文化或落後文化的霸淩。

 

1.5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檢驗價值的標準是什麽

有價值就有衡量價值的手段與標準。人類社會有各種各樣的價值觀,不同的曆史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就會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是否存在檢驗社會價值觀的標準,而衡量或檢驗價值觀的標準是什麽?

現實中,許多主流的或對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價值觀都是以一定社會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礎的,如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如果檢驗的標準是意識形態理論,那麽以資本主義的價值理論或資本生產的目的與本質,血汗壓榨與剝削就是對的,反之以革命或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或一些極左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對的,但事與願違,結果不是社會大多數人所希望看到與追求的。

如果檢驗的標準是所謂普世價值即自由民主,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理論核心價值,以價值觀或自由民主價值觀作為檢驗社會現實或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標準,這是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然而又何以解釋一些新的踐行普世價值的國家與地區結果並未如預期,而一些西方成熟的民主國家,自由民主行之有年深入人心,但也問題多多,不盡人意。簡而言之,檢驗價值觀的標準不能是意識形態理論本身,理論不是檢驗價值觀的標準。

 

1.6 價值觀難以通過實踐手段進行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每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所有人也都明白其中涵義,也就是在現實中以真理實際應用的結果驗證真理的對錯,那麽是否可以同樣的方法,也就是實踐的方法做為檢驗價值的標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真理是客觀的存在,可以通過實際的運用進行檢驗,而價值觀即含有真理的要素,也包含以特定社會人文曆史為基礎的主觀認知,對於主觀認知的部分是難以用準確的方法進行驗證,也無客觀之必要,可以從三個方麵考慮。

首先,如前所述價值觀即含有真理的要素,同時也含有社會文化,如宗教曆史的要素,以及個體主觀願望的要素。宗教的價值觀就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以宗教教義思想為要素內涵的價值觀,就難以驗證,比如基以前世今生天堂地獄等宗教觀念的價值觀,就無從驗證也沒有驗證的意義,原因很簡單,宗教的基礎是信仰,驗證屬於世俗觀念,而不屬於宗教。

其次,如果價值觀僅為滿足某些特定的社會需求,而這些特定的社會需求隻是某些特定社會群體所信奉,不以改變社會為目的,也無違背法律及社會倫理道德的,也無驗證之需要,如享樂主義的價值觀。

再者,某些社會價值觀往往是現行社會主流思想或社會變革新思想,如舊的或新的意識形態的體現,這些意識形態價值觀要麽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力量,要麽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通過實踐的方法去檢驗這一類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並非不可能,但有些也是不實際的,比如對新思想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的實踐,其社會代價很可能是巨大的,不可逆的,甚至是毀滅性的,人類曆史應該不乏此類事例,社會革命帶來的動蕩與破壞甚至毀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社會變革或革命都是某種社會價值觀的實踐。

然而,任何價值觀之所以成為價值觀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社會現實,這個社會現實就是它能夠滿足某些社會群體的需要,如果這種需求或價值觀要求改變這個社會結構或體製,也就是要求進行一場重大的,影響所有社會成員的社會變革,如前所述,可能進行一場巨大的,不可逆的,結果也許是成功的,也可能是災難性的重大變革。在進行如此重大變革之前,難道不需要經過某些或一定的檢驗手段嗎,難道就任憑所謂改革者把整個社會國家毫不猶豫地推向不知後果的社會實驗嗎,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檢驗的標準既不能是實踐,也不能是理論或意識形態本身,意識形態本身就是一種理論,那麽,檢驗這些試圖變革社會的價值觀的手段或標準是什麽呢。

 

1.7 對價值的追問就是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在現實世界,事物的演變都是以其本質為根本為導向,而現象僅是演變的表現。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在不同社會環境演化出不同的結果,僅是社會內在本質的表現,由現象而得出結論是膚淺片麵與武斷的。然而在現象背後的真正本質是什麽,或者說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帶來不同結果的社會本質是什麽。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組成社會的所有個體的本質決定社會的本質。無論是對社會的追問,還是對社會價值觀的檢驗及追問都最終引向對人的追問,每個具體的人都是生命的個體,都有生命最基本的屬性與共同點,這些屬性與共同點決定社會的本質與未來社會的發展,或者說我們是誰決定我們將往何處去。回答這些問題,必然回到事物或人與生命的本源或本質。

 

1.8 世界的本質

對普世價值這座神聖理想的大夏進行檢驗,就必須從大夏的建築材料,也就是每一片磚頭,也即是最基本的概念開始,逐個分析它的本質,從每個建築材料到大夏,找出其背後最細微的本質從而確定對其檢驗的標準。

提到普遍與世界首先想到的是現象或具象。對世界或所謂普遍的理解,人們首先是從接觸或觀察周遭環境即現實世界所呈現的現象或表象開始,無論是分析事物外在表現的還是內在的規律,現象或表象的觀察永遠是第一位的,現象是人類接觸環境及世界最原始的起點。現象的不斷累積經歸納而成為常識,經過總結與分析推斷而找到現象背後的根源,相互關係及因果,這些根源及因果相互關係的內在必然聯係就是規律。

所有可以說,客觀物質現象是世界的第一表現,是第一位的,主觀觀察是第二位的,主觀的,就可能有誤差,不同生命個體的觀察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果,其中有的主觀觀察就可能是錯誤的,因為不可能存在不同的正確觀察結果。觀察產生認知,在認知的不斷累積中摸索規律,規律是第三位的,而價值觀建立在對規律認知以及主觀對環境的偏好及追求之上。在價值觀與現實真實之間存在著許多主觀與願望這些可能滋生錯誤認知的地帶,檢驗這些主觀認知錯誤的標準是什麽,而在這一連串的從現象到認知再到價值觀形成的一係列思維活動背後的原因及驅動力又是什麽。一係列不停的追問最終會達到對事物本源的追問,世界是什麽,認知規律是什麽,價值是什麽,它們的本質是什麽。

世界本源,世界一詞在現代社會意為對所有事物的代稱。世界包含兩個概念,時間與空間,由“世”(時間)和“界”(空間)組合而成的世界(梵語:lokadhātu),也就是由周遭環境包含時間空間組成的一切事物。萬事萬物也就是物質,事者物質表現的時間具體化,物者物質表現的空間具體化。當人們討論某一事物,總是將時空具體化,不存在脫離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或物質,至少在現有人類認知裏,不存在脫離時空的事物或物質。

世界的本質就是事物,也就是物質,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對物質的認知,人們通過對物質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人們所說的世界就表現並存在於環境萬物之中,沒有物質就沒有世界,正所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就是世界。

 

1.9 什麽是物質

什麽是物質,物質就是存在,是一個由人類意識對存在感知而產生的認識觀念,物質是對周遭一切存在事物的統稱。那麽物質的本體本性本質是什麽,物質的本體就是存在,存在是物質的本體,本質,存在即是物質的表現形態,也是人們認知物質的唯一方式,人們不可能認識一個不存在的物質。沒有存在的表現就無以認知物質的存在,存在就是物質的本體,本性,本質,可以說,物質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物質。存在是物質的具體表現,世界是一切物質存在的集合。

人類得以生存,生活,延續生命的環境與現實世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這是我們的意識可以感知感覺到的,這個物質世界包括我們周遭的具體事物,從江河湖海,到地球,太陽係,銀河係,乃至宇宙。物質包羅萬象,千差萬別,物質同時也是一個認知存在的觀念,是人類隨著智力的進化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是文明進化對環境的一個認知,這是人類對所有周遭一切看得見摸得著或意識到其存在事物的統稱。

(待續)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