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冉冉飆車駕彩虹——斯京的地鐵長廊(下)

(2023-07-09 07:05:34) 下一個

【續前】冉冉飆車駕彩虹——斯京的地鐵長廊(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6/26744.html

【斯京地鐵綠線和藍線】地鐵綠線建於1950年代,但藝術設計多為1980-2000年代添加的。Rådmansgatan站還是唯一以街道命名的斯京地鐵站,“瑞典現代文學之父”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 生前最後的住所及紀念館就在車站附近。作為對Strindberg 的致敬,1998年Sture Nilsson(1924–1990)創作了關於其生平的大型琺琅板壁畫。Strindberg自稱是 “瑞典最熾烈的火焰”,那種壓抑及憤怒得快要爆炸的氣息一直蕩漾在他身體內部。在1903年寫成的自傳《孤獨》中,Strindberg將他與人群的疏離感描述得淋漓盡致。遺憾的是Strindberg始終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為此瑞典文學院至今仍然受到指責。壁畫包括Strindberg的肖像、他的曆任妻子們以及他的各種手稿書摘。

地鐵綠線沿著舊時的電車線路修建,大多數郊區站台建在地麵上:1. 世界上最大的球形體育場Globen 地鐵站的 “冰幻想”,波蘭裔女藝術家Joanna B. Troikowicz(1952-)創作,由 11 個綠色玻璃和白色大理石混凝土浮雕組成,置放在149米長的圍欄,浮雕上的綠色玻璃用來反射陽光以及街道和站台的照明光線。2. Sockenplan 地鐵站的雕塑 “愚人船”,Sture Collin(1939-)創作的荷蘭藝術家Hieronymus Bosch的同名油畫的三D版,寓意人類就像一艘漫無目漂流的船,船員是一群驚慌失措的傻瓜。3&4. Bandhagen 地鐵站由丹麥藝術家 Freddy Fraek(1935–2016)製作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尺形狀的雕塑,19 噸重的天然砂岩來自Öland島,與人造工具以俏皮和諧的方式相互作用。

5. Högdalen 地鐵站的大型鬱金香青銅雕塑,一共三枝,高2.5米,是女藝術家Birgitta Muhr(1961-)的作品。6. Alvik地鐵站的石雕 “黎明之源”,創作者是日本出生的雕塑家Henjasaj Koda(1947-),雕塑由五個不同形狀的斯科訥複合輝綠岩塊組成,重約 28 噸。7. 斯京市區機場Brommaplan 地鐵站懸掛在天花板上的飛機引擎,是Peter Svedberg(1955-)製作的,這件藝術品與該機場的航空曆史息息相關。8. Åkeshov 地鐵站的青銅雕塑 “打結的左輪手槍”,是Carl Fredrik Reuterswärd(1934–2016)成名作的迷你版。最初Reuterswärd是為紀念約翰·列儂,於1980年製作的,後來成為非暴力的象征。這尊雕塑在瑞典和全世界有多個複製品,在斯京的地鐵和輕軌車站就有三個。

Fridhemsplan是地鐵藍線和綠線的交匯中轉站,著名女畫家Ingegerd Möller(1928–2018)選擇的主題為"夏日海灘",基本色調是沙灘灰,藝術靈感來自斯京群島。她在洞穴拱頂的天花板和牆壁的混凝土上塗上陰影區域並添加潑墨畫,以重現山脈的感覺。左下圖是斯京地鐵所有站中唯一的一幅鄰裏藝術的塗鴉旅畫,1970 年代的某個時候出現在站台上,至今不知道作者是誰。旅畫的署名是 “Målvadarna”,有人猜測也許與1977-78年間斯京南城Södermalm 居民占領Mullvaden 街區的四棟住宅樓有關,目的是阻止房屋被拆除。2019年車站翻新時,這幅畫也保留了下來。右下圖是藍線和綠線中轉處。

斯京最美的地鐵站非藍線東端Kungsträdgården國王花園站莫屬,Ulrik Samuelson(1935-)的設計主題為“地下花園”,講述了地麵上巴洛克式花園幾百年的曆史故事,這裏有斯德哥爾摩羅馬廣場的考古發掘現場以及17世紀Makalös宮殿的雕塑模型。這個洞穴站深入到地下近 40 米的古老岩石中,可以看到鑽孔和破裂的石頭表麵上生長的苔蘚、藻類、常春藤等綠色植物。在修建這個地鐵站時,人們發現了一種隻有幾毫米大小、生活在洞穴和下水道中的矮蜘蛛,這是全瑞典唯一發現這種蜘蛛的地方,沒人知道它們是怎麽來的。2012年夏天在整修該地鐵站時,研究人員在滴水石上重新發現了它們,還發現了一種自1930年在斯京就未見報道的苔蘚,記得當時曾在地鐵報上看到這條新聞。

藍線是斯京最新也是最短的地鐵線路,建於1970-8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運動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之一Per Olof Ultvedt(1927–2006)設計了T-Centralen的藍線站台,巨大的洞穴中裝飾著藍色花朵、葉脈以及建築工人們的剪影,藍白相間的顏色能為緊張匆忙的旅行者緩解壓力,帶來平靜的感覺。斯德哥爾摩市政廳Rådhuset地鐵站經過斯京的地標性建築,每年舉行諾獎晚宴的地方,今年建成一百周年。Rådhuset站的主題是 “國王島的曆史”,Sigvard Olsson(1936-)將車站設計成一個考古挖掘場地,其中有來自不同時期的各種發現。岩洞漆成磚紅色,與地麵市政廳的顏色很搭,國王島曆史上的遺跡在洞穴中清晰可見。

Solna中心站,Karl-Olov Björk(1936–2013)和Anders Åberg(1945–2018)創作的環保主題將人們帶回1970年代的瑞典,涉及當年的流行話題,如環境破壞、森林砍伐、人煙稀少地區的政策,以及當年剛剛興起的慢跑運動。沿著站台牆壁和穹頂,傍晚的紅色天空襯托著雲杉林,在這裏可以看到森林之王——雄偉的駝鹿,也可以看到人煙稀少的北部鄉村景色。Hallonberg站意為 “覆盆子山站”,名字本身就讓人聯想到兒童的遊戲世界,是一個適合所有年齡段兒童的車站。Elis Eriksson(1906–2006)和Gösta Wallmark(1928–2017)以兒童的想象力和繪畫作為主題,在站台牆壁上放大了自己童年和其他兒童的畫作,一些圖畫變成了拱頂上的雕塑。

Näckrosen站是斯京最具文藝範、也是本人最欣賞的地鐵站之一,由女藝術家Lizzie Olsson Arle(1926–2006)設計。車站頂部和牆壁上鑲嵌的琉璃珠和壁爐瓷磚來自1969年被拆除的Strindbergshuset,因20世紀初Strindberg在那裏居住了七年而得名,還有一片睡蓮湖。這個車站地麵是20世紀瑞典電影工業的重要基地Filmdtaden Råsunda影城,因此站內還布置了一些老電影道具、劇照和海報,從1920年Victor Sjöström執導的《幽靈馬車》(Körkarlen)到 1968 年Ingmar Bergman執導的《激情》(En passion),展示了半個多世紀中瑞典電影發展的輝煌曆程。本來這個站還要改名為 “影城站”(Filmstaden),但是更換站名標牌等需要Solna區政府出資,因此作罷。

Nisse Zetterberg(1910–1986)設計的Rinkeby 地鐵站參考了維京時代的文物,都是在挖掘地鐵站時發現的。他將這些小小的文物放大成金色馬賽克浮雕,在鏽紅色岩壁的映襯下閃閃發光,例如右上圖山羊的實際大小不超過 10 克朗硬幣。Per Holmberg(1950-)是 Huvudsta 地鐵站的設計師,他的創作受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巴比倫女王塞米勒米斯空中花園的啟發。站台天花板上的電纜卷筒有一個綠色的螺旋環,像一根扭曲的藤蔓一樣抓住每根支撐金屬柱,由膨脹金屬製成的植物像輕薄的麵紗一樣懸掛在天花板上。

Duvbo站由Gösta Sillén(1936–2015)設計,主題是仿古生物化石浮雕。他的想法是,人類在原始岩石中留下了痕跡,隻有當大量岩石被炸開後才會顯現出來,他在綠線的Farsta站也做了相同設計。Rissne站由Rolf Reimers(1938–2017)和女藝術家Madeleine Dranger(1943–2022)設計,站台一麵的軌道牆上是人類社會自公元前3000年至1985年的曆史長軸,宗教使用黃色文字、技術藍色、文化藍粉色、政治綠色、日常生活事件紅色;另一麵牆壁則是地圖圖像,顯示文字描述的內容。如果在這裏坐上半天,細細閱讀牆上的文字,想想5000年來的變遷,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地鐵藍線最西端是近年來常被媒體炒作的幾個中東和非洲移民區,色彩最豐富的地鐵站大概是Tensta。女藝術家Helga Henschen(1917–2002)設計的主題是 “移民、團結、兄弟情誼的玫瑰”,頗有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意境。藝術家在粉刷成白色的岩壁上畫滿了很多圖片和名言,有一麵牆壁上是各種文字的 “團結”,漢字 “團”中的 “才”寫成了 “寸”, “結”是繁體,其中的 “士”還寫成了 “土”,原來這個 “団結”是日文,繁體中文應為 “圑結”。站台中央拱頂變成了一個史前洞穴,陶土鳥成排地棲息在架子上,動物、自然和人物的繪畫補充並強調了藝術家將這個車站從岩石洞穴轉變為明亮、周到和刺激體驗的用心。

T-centralen地鐵站位於斯京中央火車站候車大廳樓下一層,兩層間的環形出口Ringen是一個直徑7米的鑄鐵藝術品,黃銅扶手軌。這件作品是瑞典鐵路協會贈予瑞典國家鐵路公司成立100周年的禮物,於1959年落成,由Stig Blomberg (1901–1970)創作,四個方向有四幅不同的圖案。左上圖:北方的極光、愛斯基摩人、海鸚鳥與海豹,右上圖:西方的印地安人、墨西哥水手以及哥倫比亞的古老民間藝術鱷魚神,左下圖:南方被圖騰柱包圍的非洲醫者與舞女,右下圖:東方印度神廟的鳳凰、舞者和妖魔。1960年代Ringen是"同誌"們的秘密約會地之一,因此俗稱"同誌環" (Bögringen)。Ringen也是許多旅行者和當地人的聚會場所,另一個綽號則是"痰盂" (Spottkoppen)。

Citybanan】Citybanan是2017年通車的通勤鐵路隧道,用於連接中心地鐵站和綠線的Odenplan站,全長約六公裏,卻用了八年時間才建成,可謂瑞典速度!共有 14 位藝術家參與新線站台的設計,使用燈光、影像、玻璃等各種抽象又具象的後現代藝術手段,很幾何很魔幻。圖為Stockholm City站的幾幅作品:1. Karin Lindh的"行路人的教堂" (Pendlarkatedralen);2. Mikael Pauli的 “光影波浪” (Moraritisk absorbent) ;3. Lars Arrhenius(1966–2020)的 “布穀鳥之鍾” (Cuckoo clock) ,鍾是實時的,人物和大巴也是動態的;4. Peter Svedberg的 “城市、樹木和草甸” (Stad, trät och äng) 局部。

Stockholm Odenplan站:空間藝術家David Svensson(1973-)創作的 “生命線”,由沿著天花板呈鋸齒狀彎曲的32 條白色 LED照明線組成,麵積為350 平方米,部分實現了作為照明的實用功能。這是Citybanan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藝術家從自己第一個兒子的出生汲取靈感,燈光形狀代表孩子出生前的心率曲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真好 同樂 :)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謝謝你!網上也有一些關於斯德哥爾摩地鐵的文章,但大都是泛泛而談。所以我就花了些時間和力氣,把各條線路都走了一遍。繼續享受夏日 :)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讀了,真是用心也當用了力氣,謝謝。
在這裏也是發表,隻是形式不太一樣,也有不少真正的讀者 :)。
這邊夏日蓬勃,包括天上雷暴和地上野花。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ill-ball' 的評論 : 謝謝賞讀、美言和!本人有考據癖,以往寫的數學和科學傳播文章都發在相關刊物或公眾號,隻是這類文字還沒找到合適的地方發表 :)
hill-ball 回複 悄悄話 看了作者寫的一係列有關瑞典的文章,非常詳實。文中出現的人物,都給出了生死年,曆史事件都查出日期。完全可以送交相關專門的刊物發表。我在瑞典求學幾年,常坐地鐵站,隻看到裝飾很有特色,根本沒有深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