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電影《第三個人》和戰後維也納

(2022-08-03 07:26:04) 下一個

今年五月底來到維也納,下飛機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第三個人博物館”(左圖),因為每星期隻開門半天,錯過就隻有等到下次了。《第三個人》(The Third Man)是英國倫敦影片公司1948年拍攝的驚悚懸疑電影,由英國作家格林漢姆·格林(Graham Greene)編劇,卡羅爾·裏德爵士(Sir Carol Reed)執導, 1949年上映。影片描寫了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冬天,在美英法蘇四國共管維也納的晦暗年代裏,一起意外死亡引發的撲朔迷離的事件,主人公在友情、愛情、人性之間的掙紮抉擇,以及在罪案調查中各方利益集團的爭奪較量,右圖是電影海報中的三位主要演員約瑟夫·科頓(Joseph Cotten)、阿莉達·瓦利(Alida Valli)和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第三個人》獲得1949年戛納金棕櫚獎、1950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電影獎和1951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在英國影協評選的“英國百大影片”中排名第一,成為英國電影的皇冠之作、黑色經典。雖然這是一部典型的英國影片,卻也呈現了好萊塢的一麵,可以說是美國通俗文學與歐洲現代文學的某種博弈與融合。聯合製片人是倫敦電影公司的創建人柯達爵士(Sir Alexander Korda)與美國電影業巨擘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塞爾茲尼克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佳人》的編劇及《蝴蝶夢》的製片人。由於他的堅持及考慮美國票房,男主由原著中的英國人變成了美國人。

二戰期間,導演裏德和編劇格林曾分別加入英國陸軍和為軍情六處工作,格林的小說混合了偵探、間諜和心理等多種元素。根據諾貝爾獎官網披露,他在1950-1971年間,26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有“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最卓越的記錄者”之譽。裏德於1968年執導的根據狄更斯原著小說改編的歌舞片《霧都孤兒》,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奧斯卡金像獎,柯達和裏德是最早兩位被封爵的英國電影導演。格林的敏銳研究和裏德的紀錄片風格,使得《第三個人》成為戰後維也納的獨特見證,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當年維也納的曆史畫麵,70年多來在全世界圈粉無數。

第三個人博物館是一間沒有讚助商和政府補貼的私人迷你博物館,2005年開張,麵向所有《第三個人》的影迷以及對於維也納二戰前後的曆史感興趣的遊客。博物館主人Gerhard和Karin夫婦(左圖)就是一對狂熱的超級影迷,兩個十分有趣的人。Gerhard是一位學建築出身的自由藝術家、收藏家和執業導遊,從1990年代中期起,他收藏了大量與影片有關的原始文物和文件。博物館的理念和設計則來自Karin,她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她說可惜自己不會說漢語。兩人建立這個博物館向《第三個人》致敬,這在全世界大概也是不多見的。右上圖是編劇格林1959和1987年的照片,右下圖是2017年Gerhard和Karin在瑞士沃韋(Vevey)拜謁格林墓地。

影片以戰後維也納被炸毀的蒙太奇畫麵開場,伴以裏德的畫外音:“我從不知道舊時的維也納”。梗概如下:二戰結束後,破產的美國流行小說家霍利·馬丁斯(Holly Martins)來到維也納投奔好友哈裏·萊姆(Harry Lime),剛到就得知哈裏車禍身亡。在哈裏的葬禮上,英國警官卡洛維少校不客氣地讓他馬上離開維也納。然而馬丁斯決定留下來調查好友死亡的真相,他找到哈裏的女友——歌劇明星、捷克人安娜·施密特(Anna Schmidt)一起調查。隨著情節的推進,更多的真相被發現,更多的陰謀被披露,馬丁斯查出哈裏死時還有第三個人在場。於是,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找出這位神秘的第三個人 ……

《第三個人》用黑白膠片和絕妙的光影聲音,勾勒出一個戰後混亂的歐洲及美蘇冷戰前期的時代特色。影片使用維也納特有的齊特拉琴(左上圖)配樂,無處不在的單調琴聲如同觀眾緊張的神經,並使得默默無聞的酒吧演奏者卡拉斯(Anton Karas)成為國際明星。攝影師克拉斯科(Robert Krasker)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澳大利亞電影攝影師,左下圖是兩台輕型 35 毫米膠片攝影機,用於拍攝幾個短片場景。右圖是一架1936年生產的德國蔡司Ernemann VIIb放映機,牆上掛著長長的電影膠片,還播放了兩分鍾長的影片片段。最精彩的影評是:“有這樣的黑白影像,還要彩色做什麽?”

影片充滿了德國早期表現主義派電影的風格,特別是好萊塢大導演威爾斯出演的大反派——賣假藥的哈裏,貢獻了值得銘記的巨星表演,風頭蓋過男女主。 他在維也納摩天輪前為自己辯解時即興說出的那段台詞,至今為人們傳誦:“意大利人讓波齊亞家族統治了三十年,他們經曆了戰爭、恐懼、謀殺和屠殺,但他們擁有了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和文藝複興。在瑞士,人們彼此關愛,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與和平——但他們有什麽?隻有報時鳥。” 博物館中一共展出了70 多張多種語言的電影海報,左上圖是法語海報,右上圖是瑞典語的。

影片中哈裏“複活”後的出鏡被稱為“史上最拉風的進場”,他投射在門洞裏的身影如同怪獸,一隻小貓蜷縮在他的鞋子上,半明半暗的麵孔在黑暗中閃爍。馬丁斯與哈裏兩位老友不期而遇,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緊張、怪誕和恐怖的基調。編劇格林被認為是一位羅馬天主教作家,影片對於宗教主題的處理帶有審慎的反諷意味,以哈裏的第一個(假)葬禮開始、第二個(真)葬禮結束,就像基督複活的黑暗版本。Gerhard和Karin在博物館打造還原了哈裏第出場(左)和最後他在迷宮般的維也納城市下水道裏被馬丁斯擊斃的場景(右)。哈裏張開雙臂站在下水道中,猶如被釘在十字架上,從這個意義來說,《第三個人》達到了神話的高度。

博物館的 15 個房間內展出了 3000 多件展品,《第三個人》充滿了暗示和隱喻,處處體現創作者的獨具匠心。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非常規傾斜構圖,營造了一種不安的氣氛,這是裏德的影片主題之一的視覺表達——平衡以及對失去平衡的恐懼。裏德的另一風格是兒童與動物,他創造了天真的小男孩漢塞爾(Hansel)這一獨特角色,黑暗中的貓則暗示了站在陰影中的人是哈裏。在影片中扮演小漢塞爾的是三歲奧地利男孩Herbert Halbik,《第三個人》是他出演的唯一一部電影。Halbik 後來因故致殘,是影片中至今唯一在世的演員,今年已經77歲了,他將自己的簽名劇照(下圖)送給了博物館。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在日本引起了瘋狂的追捧,有一間展室全部是日語海報,很多都是影片最後女主安娜走出維也納公墓的經典長鏡頭。安娜從遠處向觀眾走來,公墓甬道旁深秋的落葉紛飛,安娜經過等在路旁的馬丁斯,連看都沒有看他一眼便走出畫麵。盡管哈裏是黑道中人,馬丁斯對安娜也暗生情愫,但安娜卻對哈裏念念不忘。其實原著劇本結尾是在哈裏葬禮之後,“沿著兩旁布滿豪宅的長長的道路,兩個小小的人影緩緩地走到了一起”,暗示安娜和馬丁斯即將共同開始新生活。影片結尾的改動是裏德的主意,得到聯合製片人塞爾茲尼克和科達的支持,卻遭到格林的抗議。

說到維也納,令人聯想到的常常是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恢弘的巴洛克建築、莫紮特的交響曲、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茜茜公主的傳奇故事……。20世紀初期的維也納,卻成為現代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搖籃之一,昔日帝國在隨之而來的一戰炮火中土崩瓦解。1938年奧地利第一共和國被納粹德國吞並,改名為“東部省”,走入至暗時刻。在1945年的“維也納攻勢”中,全城遭到嚴重破壞、滿目瘡痍。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英法蘇四國對維也納進行分區軍事占領。黑市交易盛行,難民流離失所,沒有人真正知道該信任誰。直到1955年同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並成為永久中立國。

二戰後的歐洲大陸一片焦土,在柏林、在漢堡、在德累斯頓,戰爭遺跡和紀念碑隨處可見。例如,德累斯頓和維也納的老城都是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的,德累斯頓的教堂、宮殿及歌劇院牆壁上像打補丁一樣鑲嵌著舊磚,無時不給人以警醒,然而這樣的景致在維也納卻鮮有見到。左上:霍夫堡新皇宮,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皇宮陽台上宣布將奧地利並入第三帝國,至今仍在爭論是否重新開放這個陽台。右上:聖斯蒂芬主教座堂,1945年在炮火中遭受重創。左下:帝國酒店,希特勒年輕時曾在那裏打工,二戰後是蘇聯占領軍總部。右下:位於黑山廣場的蘇軍紀念碑。

《第三個人》博物館主Gerhard認為,影片記錄了維也納曆史上那個經常被忽視的重要時代,揭示了在四權分治期間難以掩飾的各種複雜關係。其中的電影語言提供了一種不同尋常的走入曆史的方法,遭到警方追捕的哈裏可以安然無恙地躲在蘇管區,安娜懼怕回到祖國捷克,黑幫頭目波佩斯庫是羅馬尼亞人,冷戰已見端倪。在博物館裏有一間展室,各種各樣的原始文件和實物揭示了戰後維也納在被炸毀的建築物、饑餓、黑市和分界線之間的日常生活。Gerhard和Karin夫婦傾一己之力,將這部影片、這段曆史濃縮在一間小小的博物館裏,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更是功莫大焉。

左上:美軍用品及星條旗。右上:關於戰後四國共管維也納期間的另外兩部電影廣告——《紅色多瑙河》(美國)與《吉普車上的四個人》(瑞士),前者講述一位英國上校協助一位蘇聯芭蕾舞演員,避開克格勃間諜追蹤逃離維也納的故事;後者講述代表各占領國的四名官兵乘坐同一吉普車巡邏時,抓住一位逃跑的蘇聯戰俘後發生的故事,片名已成為“占領”的代名詞。左下:維也納公墓的林蔭大道,但不是《第三個人》中的那一條。右下:偶遇Gerhard帶領遊客在老城區觀光。

油管上的《第三個人》官方預告片和經典鏡頭

相關博文:大流行之後重遊維也納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6/2503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xi' 的評論 : 謝謝賞讀!
xiaxi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對這部電影和博物館都感興趣,先看電影,希望有機會去看博物館。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Local的、小眾的館好看,我也喜歡 :)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昨天去了本地博物館,四個月左右換次主題,有關本地,算是小眾,也挺不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