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書潤章心 筆耕硯田

(2022-02-22 10:54:33) 下一個

李書華和李書田是民國年間的一對兄弟博士,享譽世界的教育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李書華是法國巴黎大學理學博士、著名生物物理學家,曾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會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1948年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 (數理科學組) 院士。李書田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工學博士、著名水利學家,中國近代水利科學的開拓者之一,他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國立北洋工學院等多所高校院長。如今兄弟二人已悄然隱身於曆史長河中,他們的名字似乎不大為世人所知了。

李書華 (左,1890-1979),字潤章;李書田 (右,1900-1988),字耕硯。兄弟二人出生於直隸省昌黎縣 (現河北省盧龍縣) 新房子村一個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耕讀世家。李家族人中出過多名進士及文武秀才,李氏兄弟的曾祖和祖父均為武秀才,其父李萬魁為武監生。兄弟二人自幼天資聰慧、刻苦勤奮,熟讀四書五經,打下了深厚紮實的國學功底。李書華和李書田的年齡相差近十歲,先後就讀於中國近代最早的中等學校之一 —— 直隸省永平府中學堂。該校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十五年 (1750) 成立、同治十二年 (1873) 重修的敬勝書院,1902年改為新式學堂。這是李書華和李書田唯一的共同母校,兄弟二人從這裏出發,追隨各自的理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所學校是筆者的中學母校 —— 唐山一中的前身,因此也是筆者對兩位前輩的傳奇經曆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1905年李書華15歲時,與同鄉李大釗一起參加了縣試和 (永平) 府試,名列前茅。是年9月2日,清廷諭令立即停罷科舉,李大釗、李書華等人均進入永平府中學堂學習。1908年,李書華考入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堂 (河北農大前身) 農科第三班,1912年以農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同年考取由民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李石曾主持的直隸官費赴法留學,由北京乘火車行程21天到達巴黎。

1912年民國建立後改“學堂”為“學校”,1914年取消府製,“永平府中學堂”改為“直隸省立第四中學校”,後又先後易名為河北省立第四中學校、河北省立唐山中學校、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學等。李書田於1913年進入該校學習,1917年考入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預科。他於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係,獲得學士學位,榮膺“中國斐陶菲勵學會會員”稱號,並考取了清華學校庚款專科生官費赴美學習。圖為1930年代李書田為《河北省立唐山中學校一覽》初刊撰寫的祝詞。

在長達十年的留法期間,李書華先學習法文,後進入圖盧茲大學和巴黎大學,師從保爾·薩巴梯埃、加布裏埃爾·李普曼、瑪麗·居裏等化學、物理學大師及諾貝爾獎得主。李書華的研究興趣逐漸從農學轉向生物物理學,先後獲得農學工程師 (Ingenieur Agricole) 和物理學學士 (Licencie es-Sciences Physiques) 學位,有些中文媒體將Licencie譯成“碩士”似不妥當。1920年,李書華進入讓·佩林 (192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的研究室,進行電解質與極化作用的研究。1922年6月通過答辯,成為第一位獲得法國物理學博士學位 (Docteur es-Sciences Physiques) 的中國學者,其博士論文《極化膜的選擇滲透性》在《法國物理學報》全文發表。

李書華獲得博士學位後,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立即回國擔任北大物理係教授,三年後出任係主任。Physics最早的中文譯名是“格致學”,直到1900年才改為“物理學”。1913年北大物理學門開始招收本科生,1919年成立現代大學模式的物理係。李書華後來回憶道:“那幾年,我全部的精力,都給予北大物理係。…… 除授課外,我終日在辦公室或實驗室工作。一方麵充實功課內容,一方麵為學生準備實驗室的各種實驗。”

教學之餘,李書華潛心整理法國學到的世界前沿科技理論,編寫了中國最早的大學普通物理實驗教材,撰寫了不少介紹西方物理學發展的文章。在他與丁燮林等人的努力下,1925年,北大物理係已能開出62個預科實驗、69個本科實驗和兩學年的專門物理實驗,教學實驗室初具規模, 1927年成為全國名校之冠。留法期間,李書華曾在《敬告留學生與教育當局》一文中,倡議中國政府仿效西方國家科學院模式,創立中央學院體製。

1929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北平研究院相繼掛牌成立,由蔡元培和李石曾分別掌門,二者是中國科學院的前身。北研院基本上由留法歸國學者組成,李書華出任副院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主持和掌管院務。1930年左右,轟動世界的周口店考古發掘工作,就是由該院地質研究所與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合作進行的。在李書華和嚴濟慈領導下,北研院物理所成為中國物理人才培養和物理研究的重要機構,1930年代,保羅·郎之萬、歐文·朗繆爾、尼爾斯·玻爾等國際物理學大師均造訪過北研院。圖為1930年4月北研院歡宴特約研究員時合影,前排左四李書華、右二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

李書華為人篤實長厚、純謹公正、清廉耿介、恪盡職守,他具有極強的協調和領導能力,超然於不同派別紛爭之外,曾擔任各類學術和政府職務。在北大任教的最後兩年,李書華還同時代理中法大學校長,並兼任北平大學副校長,其間科研成果累累。例如在他的主持下,成功進行了中國第一次電傳圖像實驗。1931年,李書華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他一年任期中最得意的舉措是為清華大學選定了校長梅貽琦。隨著中國物理學的發展,成立專門的物理學學術團體的時機亦告成熟,1932年在郎之萬等人幫助下,李書華聯合物理學界同仁成立了中國物理學會,被推舉為前兩屆理事長。

1943年,在中研院代理院長朱家驊和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力邀下,李書華就任中研院總幹事。在抗戰的艱難時期,李書華身兼兩個研究院的日常行政事務,並且親自從事科學研究,1947年被正式任命為北研院院長。自1945年起,李書華以代表或首席代表的身份,五次出席聯合國會議,直接參加教科文組織的組建及製訂章程等事宜。他利用會議之機,遍訪歐美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圖書館和20多所名牌大學,拜訪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幾乎所有當時諾貝爾科學獎得主。1948年3月,李書華因其出色的科學組織能力和管理才幹,當選為第一批中研院院士。圖為1948年3月29日於南京中研院成立20周年紀念暨首屆院士會議合影,前排右三李書華。

李書華一生最大的愛好是旅遊,他在飽覽名山大川的同時,“把所遊地方,用科學方法,各寫一篇遊記,附地圖及照片,注意方向、位置與海拔,不隻描寫風景,有時還要作些考證”,撰寫了《遊西陵記》《黃山遊記》《房山遊記》《天台山遊記》《雁蕩山遊記》。1935年4月李書華登上黃山,以科學家的洞察力感覺蓮花峰高於天都峰,後經過測量糾正了千百年來“天都峰為黃山最高峰”的誤傳。

李書華在發表於1935年的《禹貢》半月刊的《黃山遊記》中寫道:“夫山之麵目各有不同,亦如人心之不同各有其麵,故山之與山各難相較。然黃山實集諸山之大成,為他山所不可及。”他在《房山遊記》中,“記其地質,統計經石,分別為表,更述猿人之跡,詳紅葉之名,純屬學術之探討。”圖為《黃山遊記》中的地圖和插圖。

李書華留法歸來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李書田與一百多名中國留學生乘坐傑克遜總統號輪船,於1923年9月1日抵達美國西雅圖港,來到康乃爾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攻讀水利學及鐵道工程。李書田在康乃爾學習成績優異,1926年以60萬字的《鐵道工程運營經濟學》(Engineering Economics of Railroad Operation) 一書獲得博士學位。他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一家顧問工程師事務所,隨同世界著名工程師瓦代爾博士從事橋梁設計工作。後又自費赴歐洲九國遊學考察,參觀港埠、橋梁、庫壩等大型工程。

1927年李書田應北洋大學校長劉仙洲之邀回到母校任教,講授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開始了長達近60年的高等教育生涯。這一時期,李書田同時出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1928年參與編製海河流域首個河係規則《永定河治本計劃》,1929年撰寫了《北方大港之現狀及初步計劃》,該計劃由於國民政府內部紛爭被擱淺。1930年5月至1932年7月,李書田出任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成為國內著名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之一,這所大學的校園是筆者少時的家園。與李書田同船赴美的物理學家朱物華,也於1930-1933年間任交大唐院教授。

李書田上任後,主持製訂了《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專章》共六編。第一編為通則,其中明確規定學院下設鐵路工程、構造工程、市政衛生三係,學製均為四年;第二編為考核成績規則,概括了學院開辦以來的相關經驗;這部《專章》是該校曆史上最完備的規章製度。李書田掌校後,以“本院前身乃路礦學堂、地處礦區”為由,力主恢複礦冶工程科及研究院。經其籌劃及奔走呼籲呼籲,終獲國民政府鐵道部和教育部批準。從1931年起恢複礦冶工程係,根據鐵道部391號令,學校也正式更名為“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為學校的日後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後來李書田回到北洋工學院擔任院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水利專業和水利係,開創水利工程教育之先河,培養出中國第一批工學碩士。李書田的家鄉自古即為灤河、青龍河匯交之地,兩岸黎民百姓飽受水患之苦。他少年時代就潛心閱讀《山海經》《水經注》《輿地廣記》等古代地理著作,立誌將來興修水利造福民生。李書田最早提出成立中國水利工程師協會的建議,經多方努力,於1931年成立中國水利工程學會,李儀祉和李書田分任正副會長,同時他還兼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和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1934年,李書田與李儀祉、張含英等水利界前輩共同創辦了第一水工實驗所,標誌著中國水利由經驗水利轉變為科學水利。

李書田從1934年起與康乃爾學長茅以升等九人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1943年任副委員長。他在任內曾撰文《黃河治理戰略》,指導參與了“渭河治理”“黃河下遊治理”“寧夏灌區的改建與發展”等重要工程的規劃設計,提出根治黃河水患,須標本兼治的主張。在執掌北洋工學院期間,李書田提出了大工程觀的教育思想,始終堅持“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寧缺毋濫”的精英主義教育理念和原則。1937年2月,他主持製定了《國立北洋大學籌備緣起及分期完成計劃》,提出了用16年時間將北洋大學建成工理文法醫綜合性大學的目標。

抗戰爆發後北洋大學西遷,與北平大學、北平師大等校在西安合組為西北聯大,李書田執掌校務,後來聯大改組為多個院校。八年抗戰期間,李書田孤身一人輾轉大後方辦學,曆任國立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的院長或校長等職,為發展西部教育做出巨大貢獻。

李書田一生具有濃厚的“北洋”情結,在籌辦西北工學院期間,他執意使用“北洋工學院”的校名未果,又堅持按照北洋標準要求並考核合作院校師生,引發了校內的矛盾和風潮。李書田到西康、貴州等地辦學時,也一直想要恢複北洋大學,由於種種原因作罷。直到抗戰結束後,在各地校友的呼籲和運作下,國立北洋大學在天津複校,茅以升出任校長,李書田任教務總長並兼任工學院院長,終於實現了多年夙願。左圖是李書田親筆簽名的國立北洋工學院校友錄,右圖為國立北洋大學校門。

李書華與元配萬貞元育有二女一子,萬氏卒於1939年。1943年,南開女中部首屆畢業生、南開訓導長王文田成為李書華的第二任夫人,二人沒有子女。1950年,李書華攜妻前往法國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開始第二次科研生涯,發表多篇高分子研究論文。1951-1952年間,他在德國漢堡大學作訪問教授。1953-1958年間,又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高分子研究,後定居美國。

李書華旅美期間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著述甚豐。他的家鄉昌黎附近有一座名山,即《尚書·禹貢》中“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的碣石山。他將自己的美國寓所取名為“碣廬”,將回憶錄定名為《碣廬集》,以表達思鄉之情。夫妻二人分別於1978和1981年辭世,生前立下遺囑,將全部積蓄捐贈給南開大學,作為“王文田李書華獎學金”。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藏有“中國口述史”檔案資料,這項工作由哥大發起,1958-1976年間采訪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留下16人的傳記,成為近現代曆史研究的基本資料。2020年五月,哥大珍本手稿圖書館口述檔案部 (Oral History Archives at th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完成了當年采訪錄音的數字化整理,音頻文件已在哥大數字圖書館網站公布,部分文件對全球研究者開放,其中包括1961年錄製的李書華的十段音頻。在這些文件中,李書華詳細講述了法國的教育製度及大學體係、京師大學堂的前世今生,民國往事娓娓道來。他的夾帶法語和英語單詞的冀東口音國語十分風趣,令人倍感親切。

李書田與夫人林慈軒育有三女二子,長女李靜貞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學係,是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夫婿為其清華學長、化工專家、中研院院士朱汝瑾。1949李書田先到台灣,後去美國。赴美後與兄長及女兒、女婿團聚,卻將夫人和其餘子女留在中國大陸,直到30多年後才與到美國訪問的次女李淑貞相見,其間不知經曆多少人世滄桑。李書田天命之年從頭開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業及事業中。他再入母校康乃爾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專業並獲博士學位,古稀之年又自學了地質學博士課程,成為擁有三個博士學位於一身的奇才。

李書田學識淵博,一生留下13部專著,以及800餘篇在17個國家發表的論文和調查報告。李書田在旅美期間,曾從事工程師、技術總監、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生院導師等工作,設計了數十座橋梁,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筋混凝土專家。1972年,李書田退休後創辦了世界開明大學與李氏科研院,這是一所設文、理、工及管理的函授和走讀研究生院,在17個國家設立了33個分院,培養了上萬名高級人才。左圖: 1926年李書田的康乃爾博士論文,右圖:1937年李書田與人出版的合著。

1981年李書田書寄上海北洋校友會一長聯:“佳音朝發滬上,集數百學友,必能氣吞江河。夙憶母校北洋,乙未肇始,八五已是去年,務使千秋不朽。但惜愚拙末微,僅獨創世界開明校院,團聚四洲百廿賢師,仍信守實事求是校訓。複訊夕應橘城,唯一介孤身,不克聲壯山嶽。常懷故國東籬,辛亥建規,七十恰逢今歲,願祝萬壽無疆。殷望諸君鼎力,鹹群策東亞華夏國家,啟迪五族千億才智,永宏揚儒道民生國魂。”

李書田晚年恰逢故國改革開放,他對此無比欣慰,提供各種優惠供北洋學子及其後人入讀開明大學研究院。1980年代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曾捎口信,邀請他回國觀光,終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1988年3月28日,李書田在美國南達科他州逝世,世界開明大學成立了李書田基金會,將他捐獻的全部遺產設立“李書田獎”。

李氏家族滿門精英,兩家幾代出了十多位博士,可謂史上“最牛家族”。其中最知名的當屬李靜貞和朱汝瑾的次子、李書田的外孫朱棣文,他於1997年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出任第十二任美國能源部部長。2009年7月,朱棣文訪問中國,他在天津大學的演講中說:“這裏曾是我外祖父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能在這裏演講,讓我感到興奮與驕傲。”

1945年北洋大學複校後,李書田一家住在天津英租界推廣界的“牛津別墅”十號,那時李書華常回天津在此地小住,因此被認為是兄弟二人共同的故居。李書華留學法國的時候,李書田尚在舞勺之年,兄長是少年李書田心中的楷模。1950年代後李書華和李書田雖然同在美國,但相距甚遠,他們在牛津別墅十號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時光。兄弟二人經曆不同、性格迥異,相同的是都懷有一顆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為了祖國和世界的教育、科學、工程事業嘔心瀝血,殫精竭力,求真求實,奉獻終生。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1. 李書和等:享譽中外的李書華、李書田兄弟.

2. 聞遲:精英主義教育的大師——北洋大學李書田,休閑讀品·天下,2012年第二輯.

3. 張劍:“政治科學家”李書華,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1年11月13日.

4. 趙凱華:百年北大物理前五十年回溯,物理,第42卷第9期 (2013).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眾號推出

相關博文:從敬勝書院到唐山一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2682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想著到你這兒來看看,果然又見好文章,史料豐富。先讚了,回頭再來仔細閱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