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維京時代留下的千年吟唱

(2022-02-02 09:59:43) 下一個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公元375-550年間稱為"黃金時代"或"遷移時期" (folkvandringstiden),550-793年間稱為"文德爾時期" (vendeltiden),793-1050年間稱為"白銀時代"或"維京時代" (vikingatiden),分別對應於半島鐵器時代的早、中、晚期。維京時代是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之間的過渡時期,是斯堪的納維亞的生活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年代。維京人靠創立海盜霸業威震全歐洲,他們的殖民地包括英格蘭的丹麥區、基輔羅斯、法國的諾曼底等,以及昔德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還曾不定期地在北美洲紐芬蘭居住過。

直到維京時代末期,北歐才出現獨立的國家和國王,但那時的王國隻是Mälaren大湖周邊地區,不是現代意義的瑞典。圖為瑞典19世紀著名畫家Carl Larsson的作品《隆冬印跡》,表現維京時代異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隆冬季節在Uppsala神廟舉行的獻祭盛宴。這個節日其實是聖誕節的前身,最早是古代北日耳曼民族在冬季慶祝的"耶魯節",在瑞典稱為Jul,接受基督教化後才與聖誕節合並,聖誕晚餐也從這一獻祭盛宴演變而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Uppsala神廟是北歐神話裏阿薩神族 (Asar) 的中央神殿。

北歐神話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 (不包括芬蘭) 特有的神話體係,其口頭傳播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紀,形成時間晚於希臘、羅馬等著名的神話體係。北歐神話是基督教傳入之前的原始多神宗教的組成部分,但從來沒有形成一個連貫的宗教體係,更多是由傳統和價值觀念構成。維京時代是北歐神話的全盛期,將冰與火視為宇宙的最初原質,是嚴酷自然環境的投射。在北歐神話裏,宇宙是一棵巨大的"世界之樹" (Yggdrasill),男人和女人的始祖分別是梣樹和榆樹。環繞大樹的是北歐神話中的著名反派 —— 中土巨蛇"耶夢加得" (Jörmugandr),這是一條咬著自己尾巴的蛇,表達了一種"無限"與"循環"的理念。

大樹支撐的世界分為三層九個國度:上部是阿薩神族居住的Asgård,這裏最華麗的宮殿是主神Oden的英靈殿Valhalla;中間是包括維京人在內的人類居住的中土世界 (Midgård),樹皮是山巒和深穀,露珠是大海和湖泊,苔蘚則形成裏程碑式的森林;下方是死亡王國 (Nifelhem),那裏是永恒的冬天;世界的邊緣是眾神之敵巨人族居住的Utgård,大樹上還有精靈和侏儒的家園。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托爾金 (J. R. R. Tolkien) 創作的《魔戒》(Lord of the rings) 等奇幻係列小說,就取材於北歐神話傳說,書中的中土世界是神秘的山毛櫸林。

世界上大部分神話都描寫創世的榮光,但北歐神話卻著力於描述毀滅。包括神在內的所有事物都都是不完美的,也不是永恒的,世界將毀滅於"諸神黃昏" (Ragnarök) 的熊熊火焰之中。眾神早已預知一切,卻坦然麵對結局,並且相信當萬物消亡之時,新的生命將再次形成。殘存的神祗與人類會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世上的一切都是循環往複的。持續不懈的戰鬥精神,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邁形象,是以勇敢為無上美德、以戰死為無上光榮的維京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北歐神話的神明和英雄們都是悲劇人物,譜寫出壯闊的史詩。

阿薩神族是北歐神話的主要神族,共有12位神祗。眾神之父Oden在英文中稱為Odin、漢譯為"奧丁",具有自我衝突的複雜性格,是宇宙的人格化。圖為兩塊八世紀的岩畫雕刻,對於左圖的一種解釋如下:上半部是Oden騎在八條腿的坐騎——神駿天馬Sleipnir上,來到天堂Valhalla,一個女武神吹響了歡迎的號角,下半部是一艘維京海盜大船。木星衛星木衛四上一個太陽係中最大的多環結構撞擊坑被命名為"Valhalla撞擊坑",斯京內城最長的一條街也以Valhalla冠名。

19世紀上半葉瑞典雕塑家Bengt Erland Fogelberg的作品:阿薩神族的主神Oden (中) 及他的兩個兒子 —— Balder (左) 和Tor (右)。Oden是"戰爭和勝利之神",所以戰爭也被稱作"Oden的憤怒",不可見形的長矛是Oden所向無敵的利器,研究者認為冬季Jul節與Oden及他的野外狩獵有關。Baldur是春天與喜悅之神,象征豐饒、興旺、和平,是光輝和美麗的化身,Balder之死即為諸神黃昏的開端。雷神Tor的職責是保護諸神國度的安全以及在人間巡視農作,相傳每當雷雨交加時就是Tor乘坐馬車出來巡視,他手中的大錘是雷霆的象征。Tor的宿敵是中土巨蛇耶夢加得,二者曾交手三次。在第三次搏鬥中,耶夢加得死於Tor的大錘下,而Tor也中毒身亡。

Oden和Tor是最著名的崇拜對象,英文和瑞典文單詞"星期三" (英:Wednesday、瑞:Onsdag) 和"星期四" (英:Thursday、瑞:Torsdag) 就來自Oden和Tor,斯京北城有以Oden命名的廣場 (Odenplan) 和街道 (Odengatan) 以及以Tor命名的街道 (Torsgatan)。在題圖金碧輝煌的Uppsala神廟牆上懸掛著三幅神像,中間是Tor,兩旁是Oden和華納神族 (Vaner) 的豐饒與生育之神Frej。這座神廟毀於1087年的大火,但遺址在何處至今尚無定論。圖為老Uppsala的三個稱為"皇家陵墓" (Kungshögarna) 的大土丘,從前人們認為分別埋葬著Oden、 Tor和Frej,也有人說神廟遺址就是現在的老Uppsala教堂。

左圖是維京時代的Frej鍍金像,右圖的洞穴巨魔 (troll) 是北歐神話中,特別是挪威民間神話傳說中,一種智力低下的食人妖及具有特殊能力的奇異生物。洞穴巨魔體型矮小、相貌醜陋,住在山底、洞穴裏,喜歡搜藏財寶,是北歐流行信念中的一種超自然存在。人們認為基督教的十字標記、教堂的鍾聲,以及Tor和他的雷錘會嚇到洞穴巨魔,洞穴巨魔也害怕鋼鐵利器, 遇到陽光會石化。在北歐諸國基督教化之後,北歐神話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僅僅遺存了一些殘篇和傳說。在冰島,還有公元1000年拋棄眾多神像的地方,如今仍被稱為"眾神的瀑布"。

國家曆史博物館 (Statens historiska museum) 是瑞典最主要的國立博物館之一,展出自石器時代至16世紀的瑞典文化曆史文物,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1994年開張的金屋 (Guldrummet)。瑞典擁有歐洲最富有的史前金銀器收藏,17世紀瑞典通過一項法律,所有百年以上無主的金銀銅器均歸國有。在曆史博物館共藏有52公斤黃金、200公斤白銀、約3000件金銀器,大部分存放在金屋內。

前三圖是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黃金時代的三個金項圈,分別為三、五、七環,均由羅馬金幣製成,應該是酋長等男性佩戴的,做工十分精致。金項圈是瑞典乃至北歐最大的史前金器,歐洲古代最傑出的發現之一,在瑞典和丹麥一共發現了六個。右下圖是1904年出土的同時代黃金飾物共7.1公斤,包括兩個金條和26個未加工的黃金螺旋環,是在北歐國家發現的最大的黃金寶藏,被稱為瑞典"魔戒"。這裏還藏有維京時代的銀吊墜、中世紀的寶石裝飾和其他珍品。這個金屋既無安檢又無保安,隻能說瑞典人民的心真大。

如尼符文 (Runor) 是公元2-11世紀古老的北歐日耳曼語族廣泛使用的字母,基督教傳入後被拉丁字母取代並失傳。傳說Oden用長矛在身上刺了九個洞,並倒掛在世界之樹上,無水無食、風吹日曬九天九夜之後,在樹下創造了如尼文字,因此Oden也被稱為智慧和知識之神。刻著如尼符文的石頭被稱為如尼石刻 (Runsten),周邊均有耶夢加得大蛇環繞,大部分是公元11世紀在瑞典第三大湖Mälaren周邊設立,有些石刻記錄了維京人的故事。據統計全世界共發現了3369塊如尼石刻,其中瑞典有2881塊,全部編號,但至今尚未完全破譯。

左上圖是保存在國家曆史博物館的如尼石刻。右上圖是那時墓地常見的石球,可能表示墓主是女性,是現任國王的祖父、業餘考古學家Gustaf VI Adolf老國王在他的一處行宮花園裏發現的。下圖是維京時代的Labyrint石陣迷宮,常用作男孩解救一個女孩的古老遊戲,大概是早期人類生育崇拜的遺存。在沿海還有祀禱好天氣、保佑出海船隻的意思,在瑞典全境共有300多個比較有名的維京石陣迷宮。石陣迷宮應該起源於古希臘之前的米諾斯文明中的"克裏特迷宮",labyrint 一詞源於古希臘語,後來傳遍歐洲。

公元九世紀維京人曾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雇傭兵前往雅典和君士坦丁堡等地,他們大多來自瑞典和芬蘭,因其勇敢和忠誠而受到讚譽。由於基督教進入北歐,因此尚不能確定拜占庭對於整個瑞典文化發展的意義,有學者稱:正是通過北歐維京人,拜占庭文化對斯拉夫民族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後來俄羅斯帝國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國家曆史博物館門廳內有一座古希臘坐獅的石膏複製品,大理石原件公元初年前屹立在雅典的港口Piraeus,1000年之後一位維京人在石獅的肩膀和前肢上刻上了如尼符文,可能是拜占庭皇帝的衛兵。

1687年威尼斯人戰勝了長期統治希臘的土耳其人,次年這頭石獅作為戰利品運到了威尼斯,成為該地最引以為傲的古跡之一。當代研究者認為符文是在不同場合雕刻的,因為風格不同,並且隻對"trikir"一詞達成共識。該詞與"男孩"一詞具有相同的詞幹,可解釋為"年輕人"或"戰士"。維京海盜在希臘石獅上的如尼塗鴉大概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到此一遊"留言,看來凡事先行者就成了文物,後來人隻能算破壞。

在維京時代早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隻有幾個城市或類似城市的社區。位於斯京以西30公裏Mälaren湖中Björkö島上的Birka,公元八世紀中期建立,是半島最古老的市鎮之一,維京人重要的貿易中心及瑞典最早的基督教會所在地,1993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島上有豐富的考古遺跡,發現了3000多個墓葬。但該地區沒有任何現存文字記錄,隻是在其他文獻中間接提到。這裏是本人見過的最原生態的世界文化遺產,除了世遺標牌外,在遺址區見不到任何路標。同船的本地人打扮成海盜模樣,頗有帶入感。

公元750-975年間,Birka是瑞典最古老和完整的市鎮,已形成了發達的商貿係統,處理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與歐陸東部和中部的商貿交易,對北歐曆史產生了重要影響。Birka的手工業作坊十分發達,社會結構以家族為單位,階級等級鮮明。左上圖是古代歐洲漿帆船的模型,每側船舷上有一排漿架,劃行時漿扣絞接其上,還有一個單桅船帆助力。這種船是從埃及、希臘等地中海古國流傳而來,維京時代在貿易和戰爭中起了很大作用,直到大航海時代被風帆船取代。在Birka展示區的帆船和房屋等都是現在重建的。

富裕家庭的婦女具有維京時代的婦女具有幾乎與男子平等的獨立地位,女性在戰場上也擔任重要職務,兒童從小受到獨立性的訓練。Birka最主要的戰爭墓地中保存著一個被各種武器包圍的戰士遺骸,墓主一直被認為是男性海盜,但近年對於其骨架的DNA分析證明,這其實是一位擔任軍事首領的女海盜。考古發現還顯示,這位維京女海盜屬於公元十世紀時統治Birka的上層階級,當年她與其父各駕一艘戰船,率領眾海盜從Birka出發,穿過波羅的海,經芬蘭殺到基輔羅斯,與當地海盜發生戰鬥。最後這位維京女綠林凱旋而歸,終老Birka,看來北歐婦女的彪悍強大已有上千年的遺傳基因。

公元九世紀時,被稱為"北方使徒"的漢堡-不來梅大主教Ansgar來到Birka傳教,於831年成立了瑞典第一個基督教會。但由於本地原始宗教的反抗,教會於852年解散,瑞典的基督教化是在 Ansgar身後200多年由英格蘭來的傳教士完成的。上方二圖是1834年為 Ansgar建立的紀念石碑,頂部是一個凱爾特十字架,即十字中央交叉處連接著一個圓環。據說凱爾特十字架是愛爾蘭異教徒歸化的象征,及太陽、空氣、水和地球四種元素的組合,圓圈表示"信仰的太陽"。Birka南麵小島的Hovgården是世遺的一部分,意為"王室莊園",維京時代國王居住的地方,下方二圖是島上保留的18世紀農莊和牧場風貌。

左上圖是1270年代國王Magnus Ladulås在Hovgården建造的磚砌宮殿遺址,14世紀拆除。右上圖是三個連續的國王丘之一,人們認為這裏埋葬著九世紀上半葉第一批接受了基督教化的三位國王。當年 Ansgar也是在這裏得到國王首肯,前往 Birka傳教,盡管未能成功。左下圖是編號U11的如尼石刻 Hovgården sten,右下圖是始建於1100年代的島上教堂。

國家曆史博物館的"維京人的世界" (Vikingarnas värld) 是世界上最大的維京人主題展覽,麵積近一千平方米,包括2500 件原始物品。展館中心是世界之樹Yggdrasill,樹的根部在展館周圍蜿蜒曲折延伸,帶領參觀者穿越十個主題。 從社會結構、人們的不同角色、遠方的旅行和文化交流 —— 手工藝、貿易、航運和搶劫、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直到基督教信仰的出現。左圖是一艘維京海盜船上的鍍金青銅風向標,中圖是帶有十字扣的項圈,右圖是一枚胸針。

左圖是1954年在斯京西郊Helgö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銅佛像,是北歐維京時代獨一無二的文物。這尊佛像可追溯到公元六至八世紀,大概來自巴基斯坦和印度邊界地區,通過絲綢之路的貿易被帶到黑海以及俄羅斯,最後被維京人帶到瑞典。佛像身形瘦削、雙腿交叉,坐在雙蓮花形的寶座上,麵部細節鮮明。當維京人從歐洲大陸成功掠奪返回後,感覺那裏的土地上充滿了財富,而且人們崇拜的"白基督",一定比自己的古代神靈更強大。從此開始接受基督教化,逐步被歐洲文化圈接納,走入中世紀。右圖是維京時代晚期的一塊如尼時刻複製件,上麵已經出現了基督教十字架的圖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