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金秋十月下江南

(2022-01-18 13:38:30) 下一個

江南和川西,兩個今生曾駐足經年的地方,同樣的悠久曆史、燦爛文化、閑適生活、美景美食......,更兼那無邊春光和美麗秋色,不同的是前者溫婉秀麗、後者雄渾壯美。近年來由於回家省親的緣故,遊覽了川西不少名勝古跡,但江南卻鮮有踏足。"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2017年金秋十月難得有興致,與老同學相約滬上、結伴出遊,租界老街探秘,蘇杭水鄉賞秋。雖然走馬觀花,卻也是不亦樂乎,十分盡興。

萬曆36年 (1608) 冬,在士大夫徐光啟邀請下,耶穌會士郭居靜前往上海傳教,成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徐光啟在滬西建造農莊別業,形成了其後裔繁衍生息的"徐家匯"。1842年大批耶穌會傳教士重回上海,在徐家匯形成了天主教社區與教務中心,並意圖建立一個"遠東梵蒂岡",從而使得徐家匯成為整個中國拉丁風味最濃鬱的文化區域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左上圖是始建於1896年的天主教聖依納爵主教座堂,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教堂的哥特式雙塔鍾樓高50多米,1920年代曾是上海最高建築,正在裝修不能進。

右上圖是建於1929年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大修道院,原為天主教培養神職人員的教育機構,現在是區政府的辦公場所。藏書樓是耶穌會於1847年開辦的一所圖書館,是上海現存最早的現代圖書館,下方二圖是1897年完工並保留至今的磚混結構藏書樓北樓,采用梵蒂岡教廷的藏書樓風格建造而成。著名的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和教育家馬相伯分別於1903和1905年創辦了震旦學院和複旦公學,1912至1921年間複旦公學的校址設在徐家匯華山路的李公祠。

土山灣文化源於1864年法國耶穌會在徐家匯土山灣設立的孤兒院,並在撫養孤兒之餘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職業學校——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引入了近代職業教育製度與理念。土山灣對中國近代繪畫、照相、海派雕刻、印刷出版等手工技藝產生了深遠影響,很多新工藝都發源於此。其木工部可與歐洲最好的工場媲美,而圖畫間被稱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土山灣印書館百年間印刷了各種形式的書刊,內容以宗教為主,涵蓋科學、人文、教育、社會、音樂等,語種包括法、英、德、意、拉丁文等,全國獨一無二,圖為當年孤兒學藝的場景及彩色石印機等。

土山灣的許多木雕、繪畫、編織和五金等精美工藝作品曾飄揚過海,參加了在法國巴黎 (1900)、美國聖路易斯 (1904)、比利時列日 (1905)、美國舊金山 (1915)、芝加哥 (1933) 和紐約 (1939) 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並獲得多項榮譽。左上圖是土山灣博物館鎮館之寶:1913年製作的黃楊木雕"土山灣牌樓",為四柱三間樓閣式慶殿頂。這個牌樓曾參加三次世博會,此後幾經輾轉繞地球一周,2009年上海世博會前從瑞典回歸故裏並修複一新。

右上圖是曾參加1915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的木雕百塔之一杭州六和塔的複製品,百塔實物大多仍在美國芝加哥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在土山灣製作的彩繪玻璃美輪美奐,左下圖的中式櫥櫃也參加了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於2013年回歸。土山灣博物館是此番江南行看到過的最好的博物館,而且是免費的,與早年宣傳中"萬惡的帝國主義育嬰堂"不一樣哦。

1896年,清末權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宣懷經光緒皇帝奏準,在徐家匯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南洋公學,即交通大學滬校前身。圖片中的老建築依次為: 中院 (1899),外廊式造型,交大校園內現存最早建築,門柱上"南陽公學中院"六字是當初的樓銘; 盛宅 (1923),盛宣懷夫人為其孫在公學讀書所建私宅,1927年交大開放女禁,位於校園西南角的盛宅曾用作女生宿舍,俗稱"東宮"; 老圖書館 (1919),是為紀念建校20周年,由社會各界及全校師生共同捐資建造的,羅馬科林斯柱式配以巴洛克風格細部雕刻和山花,"圖書館"三字係李梅庵所書; 總辦公廳(1933),為紀念"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博士又名"容閎堂",由唐山交大校友、中國第一位注冊建築師莊俊設計,門匾為胡漢民所題。

1835年美國聖公會決定到中國傳教,1845年中國區主教文惠廉到達上海。1879年施約瑟主教在上海開辦了聖約翰書院,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施約瑟在華期間,還翻譯了北京官話舊約聖經和文理本新舊約聖經。約大是中國第一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現代化教會大學,享有"東方哈佛"的美譽。1952年院係調整期間約大與其他教會大學一起被撤銷,位於蘇州河畔的校園為華東政法大學使用,但校園中那些中西合壁的百年老建築,似在默默訴說著過去的舊時光。左上圖的"格致樓"是中國學校中最早的科學館; 右上圖是約大的主教學樓、為紀念創辦人施約瑟主教而命名的"懷施堂",1951年為紀念校友鄒韜奮改名為"韜奮樓"; 這兩棟樓房均建於19世紀末。

左下圖是用庚款建於1904年、為紀念學校第二任校長顏永京牧師而命名的"思顏堂",1913年2月1日孫中山曾在此樓的禮堂中發表演講,其結語為"今且言責任,聖經中雲,已見光明,應為人導。既有知識,必當授人。民主國家,教育為本。人民愛學,無不樂承,先覺覺後,責無旁貸,以若所得,教若國人,幸勿自秘其光"。右下圖是1929年為紀念約大建校50周年而立的紀念坊,1955年被拆除,1990年重建,所用四根石柱為當年舊物。紀念坊正麵橫額為"緝熙光明",外聯語為"環境平分三麵水、樹人已半百年功",中聯語為"淞水鍾靈英才樂育、尼山知命聲教覃敷"。

與聖約翰在同一校園僅以一籬相隔的是1881年成立的聖瑪利亞女校,該校於1923年遷至長寧區新址,培養了舊日上海灘眾多名媛淑女和當紅影星。著名作家張愛玲1931年入讀聖瑪利亞女校,度過了六年時光,她曾在該校讀書時的作文中寫道,"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聖瑪利亞女校……隨著時光的流逝,它也許會被塵埃染汙,受風雨侵蝕,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在本世紀初期的開發大潮中,這所名園的多座曆史建築被拆除,周邊建起了高檔住宅和商場,圖為修複重建的聖瑪利亞教堂及校舍。

沐恩堂是上海最大的基督教新教教堂,屬於美國衛理斯教派,始建於清光緒13年(1887),原名三一堂,三年後改名慕爾堂,1958年改為現名。1929年起在西藏路漢口路口建造新堂,由匈牙利移民建築師鄔達克主持設計,1931年落成,是當年中國最大的社交堂。被譽為"上海高迪"的鄔達克信奉新教路德教派,卻擔任了上海耶穌會首席建築師,承接基督教各教派的教堂設計。教堂外立麵為美國學院哥特式風格,局部羅馬風元素。兩層高的大堂空間開闊,二層樓座三麵圍合,與歐洲古典歌劇院布局相似。

教堂正門上方鐫刻著"真理使爾自由"六個大字,佛寺住持言必"善哉",中國的教堂裏則使用"聖哉",一位美女牧師領唱聖歌,有點意思。在歐洲大陸廝殺了幾百年的傳統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舊日上海卻能河蟹共處,令人稱奇!沐恩堂位於人民廣場附近上海最繁華地段,門前路過的多是穿著入時的紅男綠女和走馬觀花的遊人過客,難得堂內一方清淨。

上海首家婦幼醫院 —— 俗稱"紅房子醫院"的西門婦儒醫院,是美國四所合作創辦的一所慈善醫院,現在是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1883年,畢業於賓州醫學院的伊麗莎白·羅夫施耐德作為第一位女醫學傳教士來到上海,建立醫務室。1884年,瑪格利特·威廉遜女士捐款5000美元創辦門診部,同年畢業於賓州醫學院護理專業的傳教士伊麗莎白·麥基奇尼參與創建婦孺醫院。1887年麥基奇尼在此倡行南丁格爾護理,開中國近代護理教育之先河。1885年起羅夫施耐德擔任院長,她終身未嫁,全心全意為醫院服務了31年。紅房子醫院的老建築也是鄔達克的作品,1926年設計、1928年完工。

鄔達克作品: 上方二圖是交通大學工程館 (1931),現代派裝飾藝術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飾以鋼釺狀的裝飾肋,北立麵入口是三個哥特風的尖卷門,是當時上海最現代化的實驗室和工程教學樓。1921年交通大學成立時的首任校長、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胸像位於館內二樓,1948-1950年間該館曾命名為"恭綽館"。下圖是享譽多年的"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 (1934),飯店樓頂旗杆的中心位置是上海城市測繪的原點,在21世紀的玻璃幕牆、鋼鐵叢林中國際飯店依舊獨樹一幟、雅致動人。旁邊的大光明大戲院也是鄔達克的代表作,但已改動得麵目全非。

1918-1947年間,鄔達克在上海的建成項目不下50個,單體建築100多個。這些作品涉及辦公、酒店、醫院、教堂、影院、學校、工廠、公寓、會所、私宅等眾多類型,外觀包括古典主義、折中主義、裝飾藝術、表現主義、現代主義和地域主義等不同風格,區位從外灘源附近延伸到西郊。鄔達克及其建築作品是以中西交匯、多元融合為特點的海派文化的縮影,是上海值得留念的過去,他的身影豐富了上海的輪廓線。上海也是鄔達克的戰爭避難所、理想淘金地,是他心中美麗的"香格裏拉"。

左上圖是吳同文住宅"綠房子"(1935),現代風格的花園洋房,曾是遠東最大最豪華的住宅之一,首次在滬上私宅中安裝電梯,也是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的最後一棟私宅。右上圖是諾曼底公寓 (武康大樓,1923-6),滬上最早的外廊式高檔公寓,法國文藝複興風格,現已成為魔都網紅打卡地。下方二圖是英國鄉村風格的鄔達克自宅 (1930),現在被私人公司租下,裝修後獲得政府資助,免費對外開放,底層是鄔達克陳列館。晚到了五分鍾,隻能從窗外張望,餐廳中的家具都不是原物,據說兩扇木門也被鄔達克離開上海時帶走了。

上海猶太難民博物館位於虹口區摩西會堂舊址,是上海僅存的兩座猶太會堂之一,1928年由俄羅斯猶太人修建。猶太宗教公會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這一帶也是上海猶太人的聚居地,據稱該館將申請世界記憶遺產。二戰期間由於租界的關係,上海接納了近三萬名來自德國及德占各國的猶太難民,成為世界上對猶太難民最為敞開的地方。何鳳山博士在1938-40年間擔任中國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向數千名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簽證"。

博物館院內有一麵長34米的銅板牆,上麵鐫刻著已征集到的二戰期間猶太難民的"上海名單",名單牆一端的浮雕作品名為"Six of six million" (六百萬中的六個),是由猶太教拉比、老婦人、中年男子與兒童、青年男女的形象組成的猶太族群主題。截止到2020年年底,名單牆上共有18578個名字。很多當年的猶太難民始終感懷上海人民的包容與救濟,遇到一隊前來參觀的洋人,看上去像是來尋根的上海猶太難民後代。他們在博物館內拍照,並在紀念牆上尋找先輩的名字,感受往昔情懷。由於這一帶靠近舟山路口,也以"上海方舟"聞名滬上。

虹口區的"1933老場坊"是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場,現改建成創意產業集聚區。這是一座於1933年建成的古羅馬巴西利卡風格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具有精巧的內部構造和前衛的建築架構,其外方內圓的基本結構暗合中國風水學說中"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當年全世界這樣格局的宰牲場隻有三座,1933老場坊曾經是亞洲最大的肉類食品加工中心,並且是唯一現存完好的同類建築。其中透明的空中舞台、孔教感十足的傘形柱、富於變化的廊橋、大角度弧形弦梯、錯綜複雜的步道,使人如入迷宮。用於家畜行走的牛道經過了特殊的防滑設計,蜿蜓而上似通向天國,朝西的鏤空水泥花格窗麵對西方極樂世界。

建於1903年的提籃橋監獄,原為工部局警務處監獄,因地處租界俗稱"西牢"。隨著朝代更替,監獄管理者不斷易手,這裏關押過眾多名人,在不同語境裏曾被稱為"遠東第一監獄"或"東方巴士底獄"。研究監獄史的荷蘭學者馮克認為:"監獄是全世界都迷戀的有威望的象征",提籃橋是近現代中國的縮微膠片,也是通往文明的另類橋梁,是超度人類的地方。2013年提籃橋監獄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將遷至青浦,原址則與1933老場坊遙相呼應,成為北外灘文化新地標。

2017年滬上一大盛事是位於老上海最昂貴地段、最高雅的花園洋房之一、當年麵粉大王兼棉紗大王榮宗敬於1918年購入的故居"榮宅",2011年被Prada租下後,經過6年裝修首次對公眾開放。對外開放後第三天,即跟隨老同學來此觀光,許多上海寧都未必來過,可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參觀者多為老阿姨和老爺叔,Prada的工作人員都是年輕的俊男靚女,宅中那些彩繪玻璃、木質浮雕、琺琅磚、釉麵磚、鑄造金屬,一處處細部無不昭顯當年的種種奢華。隻是百年滄桑,轉眼即人去樓空。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和所有修複的舊宅一樣,看上去比較新,缺少一些滄桑感。

百年前落成的浦東民生路散糧散糖裝卸專業碼頭,是承載了眾多老上海人記憶的工業遺存。鋼筋水泥築起的八萬噸筒倉曾為亞洲最大容量的散糧筒倉,如今華麗變身藝術秀場。正在舉辦"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展覽,右上圖是由1000個太陽能自發聲的音箱和1000個不同的器皿組成的作品《倉聲·品》,拚成一個"飽"字,也有人看成"泡飯"的"泡"字。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真是個吃飽了飯消食的好去處。左下圖《雙翼》的靈感來自蝙蝠的左右翼,蝙蝠是介於獸和鳥之間、食肉和食草之間的兩棲動物,這一兩可性使得"寓言中的蝙蝠就具有這種無法確定的位置"。右下圖是各種竹編作品,順著竹子的紋理編織構建,就會"勢如破竹"、"順理成章"。

本屆藝術季的主題:連接thisCONNECTION —— 共享未來的公共空間,據稱其含義包括空間中身體的、時間的、物理的、社會的、文化的連接,以及這些"連接"產生之後對"空間"重新形成的令人期待與驚喜的"未來空間形態"。上方二圖是兩個《數字建造》作品:"機器人木構"的木網殼關注結構原型與幾何形式之間的關聯性,"超薄紙板大跨建構"則引入了提高局部剛度的腔體結構膜係統。左下圖的投影裝置《幻想速度》是藝術家通過對物理速度身臨其境的感知和對碎片化網絡時代的反思,探尋真實與虛擬、碎片與共生、記憶與遺忘、加速與疏離等相互粘連的錯綜關係。右下圖的作品《混亂與迷失》來自一句英文俚語"LOST IN A SHUFFLE",用以讚美迷失的表現下循環往複的本質。

藝展的幾幅畫: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和變形的畢加索畫像 (忘記了左下圖是誰)。

"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台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 吳下名園之冠、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之留園。留園始建於明萬曆21年 (1593),園內粉牆作紙、漏窗為框,一步一景皆入畫。左上圖是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的楠木殿五峰仙館,其名源於李白的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右下圖的太湖石冠雲峰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是北宋花石綱的遺物、江南最大的湖石,冠雲峰和五峰仙館及館內的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號稱"留園三寶"。

位於蘇州市郊同裏古鎮的私家園林退思園,全園占地九畝八分,總體結構為西宅東園。其主體宅第為典型的徽派建築,外宅三進,而內宅五樓五底的跑馬樓更是江南之冠。整個園林貼水而建,構成一幅濃重的水墨山水長卷,步移景異,令人流連。可謂"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江南園林真是百搭。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鳥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姑蘇城外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 (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在此擔任主持,易名"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寒山寺素以鍾聲聞名天下,唐代詩人張繼更因一首《楓橋夜泊》千古留名。

"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簾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世界文化遺產、姑蘇第一名街七裏山塘。唐寶曆二年 (825) 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並在河北一側修建"山塘街",水陸相鄰、河街平行、長約七裏,故曰"七裏山塘"。紅燈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人家,橋下千年河道,橋上一對新人。乘一葉畫舫,聽一曲絲竹,品一杯香茗,一聲柔櫓一銷魂,令人不由輕歎:這就是蘇州。

"闔廬城外木蘭舟,朝泛橫塘暮虎丘"。虎丘號稱"吳中第一名勝",山體由侏羅係火山岩漿構成,得名始於春秋。山藏寺、寺包山、山寺合一,虎丘山寺在中國古代眾多名山古刹中獨樹一幟,虎丘古跡中最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和劍池。"中國第一斜塔"雲岩寺塔建於公元959-961年,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於五代的多層建築,也是最早的佛塔,斜而不倒屹立千年。劍池是傳說中王羲之"神鵝易字"的地方,留下了吳王闔閭墓穴、三劍陪葬的千古之謎。虎丘的一亭一閣、一石一水,都沾染了靈氣,例如一塊風化岩石被演繹成了吳王闔閭的"試劍石"。

從前慢,夜未央,京杭大運河畔的六千年江南古鎮、"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烏鎮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被70多座小橋串連在一起,透過一個橋洞看另一座橋的"橋裏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錄一段木心的《烏鎮》:"走下石橋,橋堍有石級可及水麵,江麵運河的水是淡綠的、含糊的,芸芸眾庶幾百年幾百年地飲用過來。兒時,我站在河埠頭,呆看淡綠的河水慢慢流過,一圓片一圓片地拍著岸灘,微有聲音,不起水花——現在我又看到了,與兒時所見完全一樣,我愕然心喜,這豈非類似我慣用的文體嗎?況且我還將這樣微有聲息不起水花地一圓片一圓片地寫下去。"

恰逢第五屆烏鎮戲劇節,2013年首屆戲劇節的主題是"映"——體現戲劇與生活的相互輝映。今年是農曆丁酉雞年,詩經曰"雞既鳴矣,東方明矣",因此主題是"明"。日屬陽,陽光生成的能量;月屬陰,月光含露的靈氣。除了室內和戶外劇場的專業演出外,古鎮嘉年華是每年戲劇節隨處可見、琳琅滿目的街頭表演形式,你進不進劇場,戲劇就在身邊。左下圖是觀眾命題的即興小品,右下圖是傳統藏戲,貌似跳大神。沐浴在故國溫暖的秋陽裏,行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邊看邊吃閑逛,真是十二萬分的愜意。

西柵老街旁掛滿了古今中外戲劇大師們的招貼畫,與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和電影導演伯格曼,以及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等人不期而遇,2017年恰好造訪了易卜生的祖國。烏鎮是個中西交匯、古今圓融的地方,可惜沒有邂逅什麽明星大腕。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中國唯一湖泊類世界文化遺產杭州西湖,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兩首詩中,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西湖"的名稱。蘇、白兩道長堤臥波湖上,連接南山北山、劃分外湖裏湖。保俶塔與雷峰塔隔湖相望,一湖映雙塔,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圖片依次為西湖十景之斷橋殘雪(無雪橋不斷)、三潭印月和雷峰夕照同框(正午有照無夕)、花港觀魚、曲院風荷(無花無枯荷)。

1973年第一次造訪西湖,印象最深的是不收門票。舊地重遊,故人不知何處去,空留一汪西子湖。路過一塊"三台雲水"碑,網查是十年前評出的"新西湖十景"之一,感覺這個新十景韻味全無。還看了西湖邊一場旗袍秀,曾把西湖比西子,如今西子變大媽,穿越回到舊時光。

相關博文:連結中西古今的天台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8/8952.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謝謝!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真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