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伊斯坦布爾的美麗與呼愁

(2021-06-29 12:08:48) 下一個

2006年,土耳其作家帕穆克 (Ferit Orhan Pamuk) 因其“在尋找故鄉的憂鬱靈魂時,發現了文化衝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中這樣開篇:“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曆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 (和每個伊斯坦布爾人一樣) 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2014年仲春三月,尋訪了這座連結歐亞大陸,東西方文化交融,古老和現代、美麗和敗落、歡樂和憂鬱並存的城市,體會帝國兩千年文明的感傷以及作家內心的失落與“呼愁”。

至少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生活在伊斯坦布爾地區。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在此建立了殖民地;公元前196年被羅馬共和國征服,稱為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舊址的七座山丘上建立了羅馬帝國新首都,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歐洲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城市。1453年這裏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時,首都遷往安卡拉,1930年君士坦丁堡的名字改回伊斯坦布爾。這座古城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作為拜占庭帝國 (395-1204 & 1261-1453) 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453-1922) 的首都,1985年“伊斯坦布爾曆史地區”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左上圖是由拜占庭皇帝瓦倫斯於公元四世紀建造的古羅馬瓦倫斯水道橋,拜占庭時期的主要供水係統。君士坦丁堡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建都時興建,以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在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期經曆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世上現存最複雜及最精密的古代要塞體係之一,右上圖是古城牆的一段殘垣。左下圖為公元1110年修築的軍事樞紐少女塔,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這座有著千年曆史的小塔承載著諸多憂傷的曆史傳說。右下圖為如梅利城堡 (Rumelihisari),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狹窄的地方,是1452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為圍攻君士坦丁堡興建的,由三大一小塔樓構成。

拜占庭時期伊城的頂峰建築是聖索菲亞 (Hagia Sophia,題圖) 大教堂,因其巨大的圓頂聞名於世。這座教堂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希臘數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 (Isidore of Miletus) 和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Anthemius of Tralles) 設計,建於公元532-537年間。“索菲亞”在希臘語中意為“神聖智慧”,這是聖保羅對耶穌基督的描繪。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座堂,模仿索羅門的廟宇建造,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設計師利用帆拱,將世界上最大的圓形拱頂之一架設在了恢弘的大廳之上。左下圖是13世紀的三聖像馬賽克鑲嵌畫,中間是耶穌,兩旁是聖母瑪利亞和施洗者約翰,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統治,回歸正教信仰。

在1519年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建成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變為清真寺,右下圖是蘇丹樓座。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很多基督教鑲嵌畫都用灰泥覆蓋,以至於在20世紀這些畫作複原之後,出現了聖母懷抱聖子與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名字書法共處一寺的和諧場景。後來又逐漸加上一些伊斯蘭建築及外麵的四座宣禮塔,聖索菲亞因此也成為奧斯曼帝國眾多清真寺的典範,在建築及禮儀方麵,對正教會、天主教會及穆斯林世界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拉修道院教堂 (Church of Holy Savior in Chora) 始建於公元六世紀,11世紀末重建,成為一座東正教堂。科拉教堂全名“鄉下神聖救主教堂”,華蓋狀穹頂,被認為是最美的拜占庭教堂之一,是伊城僅次於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遺跡。科拉教堂外表質樸無華,內部金碧輝煌,與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樣,穹頂和牆壁上布滿了13-14世紀精美的東正教鑲嵌畫和濕壁畫。這些畫作敘述了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的一生,包括天使報喜、耶穌誕生馬槽、耶穌神跡和賜福,以及各位聖徒使者的舊約聖經故事。右上圖是內廳北穹頂的耶穌與祖先世係,左下圖是內廳北穹頂懷抱耶穌的聖母瑪利亞與12位陪侍天使,右下圖中竊賊隻盜走了黃金但沒有破壞聖母和耶穌肖像。

伊斯坦布爾見證了基督教的榮光和破裂,要理解這種神聖與哀傷,科拉教堂是很好的體驗。在12世紀末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拉丁軍隊攻陷和洗劫了被希臘正教基督徒控製的君士坦丁堡,因教義之爭聖像被清除覆蓋。16世紀奧斯曼帝國蘇丹將科拉教堂改成清真寺,幸運的是連伊斯蘭統治者都不忍破壞這些黃金壁畫,它們被塗上灰泥,幾百年來曆經火災和地震,這個秘密直到20世紀中葉才被發現。聖索菲亞大教堂和科拉教堂分別於1935和1945年變為世俗博物館,然而2020年土耳其政府決定將兩所教堂改回清真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

帕穆克還在書中寫道:“伊斯坦布爾有著人人共擔的憂傷;伊斯坦布爾有著自己的分身;伊斯坦布爾是行將崩塌的建築和幽靈般的宣禮塔的黑白影像;從高高的窗戶和陽台上看下去,伊斯坦布爾是一個有著迷宮般的街道的城市;伊斯坦布爾是外國人的一個新發明;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初戀與葬禮發生的地方。”在為期近500年的奧斯曼帝國時代年的奧斯曼帝國時代,伊斯坦布爾興建了眾多的帝國清真寺,畫出了伊城美麗的天際線,伊斯蘭諺語說:“《古蘭經》誕生在麥加,讀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爾。”在酒店露台上遠眺這些大大小小的圓頂建築,在悠揚的喚拜誦念聲中入睡和醒來,還真別有一番情趣呢。

伊城最著名的皇家清真寺是蘇丹艾哈邁德 (Sultan Ahmed) 清真寺,也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因寺內牆壁使用藍白兩色瓷磚裝飾,故俗稱“藍色清真寺”。藍色清真寺於1609年動工,由伊斯蘭著名建築師米馬爾·希南 (Mimar Sinan) 的得意門生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迦 (Sedefhar Mehmet Aga) 設計並負責施工。它建造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遺址上,與聖索非亞大教堂相對,其設計結合了奧斯曼建築及拜占庭教堂兩個世紀以來的精粹。藍色清真寺內部使用了兩萬多塊伊茲尼克手工瓷磚,瓷磚設計超過五十種鬱金香款式,牆上的牌匾寫有哈裏發的名字及《古蘭經》經文。

清真寺的標誌宣禮塔又稱光塔或喚拜塔,其頂部為清真寺中最高點,通常有新月符號,用以召喚信眾進入清真寺祈禱。最早的宣禮塔出現於 公元9世紀,直到 11 世紀才被廣泛使用。世界各國清真寺的宣禮塔有圓形、方形、螺旋形或八角形等不同形狀,奧斯曼帝國延續了伊朗的傳統,即帶有方形底座的圓柱形錐形尖塔。伊斯蘭教對於清真寺宣禮塔的數量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藍色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兩座擁有六根宣禮塔的清真寺之一,與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第一大聖寺克爾白清真寺相同,差點引起一場宗教爭端,為此蘇丹出資為麥加建造了第七座宣禮塔。

夕陽下的塞利姆一世 (Yavuz Selim Camii,左上圖) 清真寺於1527-28年完成,是伊城現存第二古老的皇家清真寺,由蘇丹蘇萊曼一世下令修建,以紀念其父塞利姆一世。夜色裏的新清真寺 (Yeni Camii,右上圖) 始建於1597年,也稱為蘇丹皇太後清真寺,整座建築非常華麗。伊城最美麗的清真寺是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Suleymaniye Camii,左下圖) ,蘇萊曼下令建於1550-1557年間,這是希南本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現代人將其視為第二座克爾白。新巴洛克風格的邁吉德大清真寺 (Büyük Mecidiye Camii,右下圖) 建於1854-56年間,除了蘇萊曼清真寺有四座宣禮塔外其餘都隻有兩座。

土耳其蘇菲旋轉舞Sema Ceremony是伊斯蘭教一個神秘教派的一種非傳統的舞蹈靈修方式,已有800多年曆史。該教派相信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旋轉,如星球、地球以及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係統。人從出生長大,直到老去,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旋轉。舞者們在旋轉時,白袍轉成圓桌一般,十分漂亮。他們右手掌向上——表示接受神的賜福,左手掌向下半垂——表示將神所賜的能量傳於大地及人間,頭向右側-表示沒有了自我、完全接受神的安排。他們不停地旋轉直到眩暈,相信此刻便是與神最接近的時間。旋轉舞要求靈修者絕對專注,類似於佛教的坐禪,最後進入一種非常神聖特殊的心靈體驗。觀看這一舞蹈儀式的Hidja Pasha Dance Theater原來是一間建於15世紀的土爾其浴室。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歐亞兩大洲的分界線,將伊斯坦布爾分成歐亞兩半,這座古老城市的曆史正是從這條海峽開始。金角灣是伊城重要的防禦三角灣和天然良港,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金角灣上的三座大橋將伊城的歐洲南北兩部分聯在一起。金角灣北岸加拉達 (Galata) 街區與老城區隔水相望,1273-1543年間曾是熱那亞共和國的殖民地,1384年熱那亞人在該區環繞城堡防禦工事的最高點建造了加拉達石塔,成為新城區的地標。1502年,蘇丹巴耶濟德二世曾為金角灣大橋“招標”,達芬奇繪製了一座單跨240米的橋梁草圖投標,如建成即為當時世界最長橋。直到2001年,才由挪威人在奧斯陸郊外按照達芬奇的圖紙建造了一座規模更小的木製步行橋。

“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意為“牛渡”,傳說古希臘主神宙斯曾變身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湧的海峽遊到對岸,海峽因此得名。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約30公裏,兩岸遍布名勝古跡。海峽上共有三座跨海大橋,將歐亞兩大洲連在了一起,建於1973年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是第一座橫跨海峽兩岸的懸索橋。海峽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黑海入海囗的Kavagi亞洲小鎮一片祥和。這裏是黑海沿岸國家出行外海的唯一出口、軍事要塞,因此土耳其海軍的艦艇長年在此守衛。

托普卡珀 (Topkapi,左上圖) 皇宮始是1465-1853年間奧斯曼帝國蘇丹的官邸及主要居所,圖中的崇敬門是第二庭院的皇室專用入口,庭院仍保留了拜占庭衛城遺風。多爾馬巴赫切 (Dolmabahce,右上圖) 宮是奧斯曼帝國最大的宮殿,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1856-1889及1909-1922年間是帝國的主要行政中心。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前往伊斯坦布爾拜訪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受到盛情招待。威廉二世向蘇丹回贈了一座噴泉 (左下圖),噴泉上部是一個純銅製圓頂,內部鑲嵌金色馬賽克和彩色寶石。獨立大街 (Istiklal Avenue,右下圖) 是19世紀伊城基督徒和歐洲僑民的中心,兩旁排列著的新古典主義歐式建築物。

在奧斯曼時期,蘇丹們期望建設一個包容多元文化的強大伊斯蘭帝國,不同信仰的族群共同塑造了伊城的城市景觀。法那爾希臘正教學院 (上方二圖) 是現存最古老並最負盛名的希臘正教會學校,1454年成立,其紅磚城堡建築建於1881-83年間,右上圖的大圓頂是一個天文台。帕多瓦的聖安多尼聖殿 (St. Anthony,左下圖) 是伊城最大的羅馬天主教堂,最早由熱那亞和威尼斯血統的意大利人於1725年興建,目前的新哥特式的建築建於1906-20年間,若望二十三世當選教宗之前曾在此布道10年。斯德望堂 (St. Stephen,右下圖) 是一座新拜占庭風格的保加利亞正教堂,1898年建成。

自19世紀初開始,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淪為“西亞病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陷入分裂。在一戰後的土耳其獨立戰爭中,凱末爾 (Mustafa Kemal Atatürk) 領導土耳其國民運動,打敗了協約國軍隊,於1923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並當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凱末爾實行政教分離、一黨專政,文化上全盤歐化,使得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國家。1934年,土耳其國會授予凱末爾“Atatürk”一姓,意為“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在多爾馬巴赫切宮頒布了多項重要政令,1938年11月10日在宮殿去世。

凱末爾還進行了婦女地位、服飾和文字等方麵的改革,如廢除一夫多妻,確立離婚製度。1934年修憲後,婦女21歲擁有選舉權,30歲則擁有被選舉權。土耳其語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1928年大國民議會立法通過,以國際拉丁字母取代以前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曾有瑞典人參與字母設計,因此土耳其語有元音字母Ö。土耳其和日本是近百年來兩個努力“脫亞入歐”的國家, 2013年伊斯坦布爾和東京爭奪2020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東京勝出,2014年在伊城還能看到殘留的申奧招貼畫。可歎人算不如天算,一場疫情又使得這屆奧運成了未知數。左圖為凱末爾胸像,右圖為建於1928年的共和國紀念碑。

位於金角灣南岸的法那爾和巴拉特 (Fener & Balat) 地區是伊城一個曆史悠久但相對寧靜和保守的社區,尚未受到旅遊者的大舉入侵。拜占庭時期,法那爾是希臘上流社會所在地,奧斯曼時期,希臘正教學院就是法那爾的中心建築。受過良好教育的法那爾希臘人逐漸得到奧斯曼中央重用。巴拉特就像一個民族大熔爐,幾百年來,不同宗教信仰的希臘人、猶太人、波斯人、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亞美尼亞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片土地上和平友好地生活。19 世紀末,富裕的希臘和猶太人紛紛搬出,如今街邊房屋已盡顯殘破,但充滿市井生活氣息,右下圖是一位正在做功課的穆斯林女大學生。

二戰後土耳其逐漸形成多黨製,2014年進行了首次總統直選,大街小巷各黨黨旗飄飄,競選演說此起彼伏,可惜完全聽不懂。時任總理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 當選為總統,2018年連任。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 PARTI是一個右翼民粹政黨,試圖帶領土耳其人找回奧斯曼傳統和伊斯蘭身份認同,其標誌像一個大燈泡 (左上圖)。凱末爾創立的共和人民黨CHP是土耳其曆史最悠久的政黨,現為最大的反對黨,黨旗中的六支箭矢代表凱末爾主義的六個元素。另一個主要政黨是民族主義行動黨MHP,極右翼政黨,黨旗中有三枚新月。土耳其共產黨TKP是一個極左翼政黨,其標誌由齒輪和榔頭構成 (右下圖)。

“巴紮”一詞來自波斯語,是伊斯蘭國家對有頂棚的集市或市場大廳的稱呼,伊斯坦布爾的大巴紮建於1455-61年間,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不久。迷宮般的大巴紮內約有60多條街道、4000多家商鋪,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紮之一,2014年以全年9125多萬訪客成為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旅遊景點,沒有之一。大巴紮內除了傳統的土耳其手工藝品外,也有不少Made in China的小商品,大概率是從義烏販來的,會說幾句漢語的攤主也大有人在。右下圖是埃及市場的香料店,店主還會說德語和瑞典語。感覺隻會說土耳其語的當地人最老實,會說英語的狡猾些,會說漢語的最狡猾。

伊斯蘭設計和建築受到古希臘、羅馬和薩珊文明中的簡單設計啟發,在伊斯蘭黃金時期廣泛流行於中東或地中海盆地,古希臘數學與印度數學的文獻大量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幾何圖案取材於動植物形像,經過在一個平麵內對稱連續和無限延伸的反複運用,從而形成繁複而華麗的花紋。對於穆斯林來說,無數個幾何圖形組合起來代表在可見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著無限的存在,象征真主充塞寰宇的創造屬性。根據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這些圖案與伊斯蘭書法一起,體現了自然界深藏的紛雜事物的秩序和一致性,圖為在伊城購得的冰箱貼、手鏈和頭巾。

伊斯坦布爾的春天:皇家花園的花卉綠植,金角灣海邊的魚鷹,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鷗。

土耳其和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西兩邊,古老的絲綢之路曾將這兩個國家連結在一起,20世紀初又遭遇了同樣的挑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被迫流亡海外16年,遊曆了31個國家,寫下了大量遊記,期望通過寫作找到並開出可以救治母國的良藥。1908年康有為來到伊斯坦布爾,1913年發表了《突厥遊記》,“突厥”是唐朝對於土耳其人的稱呼。康有為稱伊斯坦布爾為“突京”,認為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城市,盛讚在此地定都的君士坦丁大帝,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美麗讓他驚歎不已。康有為在文中有褒有貶,對奧斯曼首都的方方麵麵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

近年來筆者撰寫的兩篇文章與土耳其及伊斯坦布爾有關,一篇是《橫跨兩種文化的數學家——卡拉西奧多裏》,由《返樸》公眾號推送;另一篇是2018年的《西樓放歌成獨憶——交大校友柳克述的故事》,由《唐院春秋》公眾號推送。卡拉西奧多裏是一位希臘裔德國數學家,來自君士坦丁堡法那爾區一個博學的希臘貴族家庭,其父19世紀後期長期擔任奧斯曼帝國駐歐洲國家的外官官。柳克述1920年代在北大讀書期間撰寫了成名作《新土耳其》和《土耳其革命史》,係統介紹了凱末爾主義,以及青年土耳其運動和土耳其革命的曆史,當年在國內產生很大影響,特記於此。上圖為舊時金角灣的油畫 (網絡圖片),下圖為地鐵站的伊城全景瓷磚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由於進寺必須包頭,所以就買了條圍巾。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井觀天' 的評論 : 不好意思,本人有考據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真有情懷,以後我也要二刷,好多地方還沒看。喜歡不同文明的界麵,謝謝賞讀!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認識了一個新詞:狐臭,錯,呼愁 ,:)
你選的禮物如此精致不是地上物。
ahniu 回複 悄悄話 不走資本主義,都窮。
井觀天 回複 悄悄話 數學教授把遊記寫得象曆史教授一樣,別人還怎麽活呀?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遊記很棒,圖文並茂,點讚!伊市我也去旅遊過,的確很美。有空請欣賞愚作:突厥人,突厥種,土耳其人係列,對伊市如何成為 Turkish 有介紹: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124967.html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讓人看了就愛上這個城市,為了他的描寫,去了那個城市三次,謝謝你的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