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行走在蜀地雲端

(2021-02-09 07:33:37) 下一個

蜀地群山環繞,古時交通不便,"蜀道"常常成為難以行走的代名詞。唐代詩仙李白曾作《蜀道難》長詩,具言行路之艱難——"難於上青天",今日"四川"即得名於宋元時代的川峽四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公路泰鬥趙祖康主持修建了西蘭、西漢、樂西等公路,在懸崖峭壁上留下"蜀道何難"的豪言! 2011-2014年間,我沿著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國道,沿大渡河及岷江溯源而上,尋訪先輩留下的足跡,飽覽故國的壯美山河,領略神秘的藏羌風情,看到昔日的荒野溝壑變成今天的通衢大道,不由感慨良多。

大渡河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巴顏喀拉山南麓,是岷江的最大支流。2014年夏天,與朋友駕車沿108國道和大渡河向西南方向行走,到達距成都三百餘公裏漢源縣境內抗戰時期修建的樂西公路,最險惡的岩窩溝路段位於海拔二千多米處。這條公路盤亙於大瓦山的峻嶺之中,從勘察到完工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工程技術人員殫精竭力,征調漢彝民工十餘萬人,殊死趕工、藍縷開疆,是一條用血肉築成的抗戰路。

樂西公路是與舵峰航線齊名的運送國際救援物資的陸上運輸線,如今卻被刻意淡化、少有遊人。山上空氣清新,山民善良淳樸,可惜因路況不好,沒有開到最險峻的蓑衣嶺。來這裏的外人大概隻有築路者的後人及對樂西公路感興趣的民間人士,這個行列中也有不少年輕人。路麵已經用水泥硬化並加了圍欄,不是原貌了,但線路沒有改變,仍留有當年爆破的印記和壓路的石碾。明清兩代建造皇宮殿宇在山上采伐原木,得名皇木鎮。

在石棉縣城瞻仰了樂西公路上跨越大渡河的"石綿大橋",這座於1942年完工的大橋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公路懸索橋。如今雖已不再通行機動車,但仍用於步行和非機動車行駛,大橋的鋼筋鐵索牢牢地釘在岸邊岩石上,已經使用了七十多年,現在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先祖父是主持大橋施工的第二橋工所主任,他老人家的名字刻在了橋頭石碑上,而幾塊石碑已幾近風化。如果祖父得知他最鍾愛的長孫女70多年後來此巡訪,得知橋上仍然蹦蹦跳跳地走著活潑的孩子們,一定會含笑九泉的。自從2013年偶然得知樂西公路和石綿大橋的故事,我一年來的"中國夢"就是重走公路和大橋,如今終於夢想成真。走在依然堅固的大橋上,腳下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水,緬懷先人,仿佛時空倒轉,令人震撼!

安順場距離石棉縣城十一公裏處,是天險大渡河的唯一渡口,太平天國的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而紅一方麵軍強渡成功,被稱為"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這裏現在是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官方投巨資建設得十分氣派。三代核心在此地均有題詞,與不遠處的樂西公路、石綿大橋形成鮮明對照,有點"成王敗寇"的意思。但人氣仍不旺,展覽館中的物品少有原件,整個景區顯得太新,缺乏滄桑感。石棉縣彝漢混居,境內的栗子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方。

修建了五年的雅 (安) 西 (昌) 高速,2012年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建在高山峽穀地區、崇山峻嶺之間,總長約240公裏,為G5國家高速的四川段。全程洞橋相連,雙向四車道,被稱為"雲端上的高速公路",神馬立交橋、高架路通通弱爆。途經長1106米、高230米的臘八斤大橋,其182.6米的主墩在2012年投入使用時為世界最高的T形剛構。還經過全程十公裏零七米的西南第二長隧——泥巴山隧道,以及在懸崖絕壁間三次飛跨大渡河、與湖水相映成畫的瀑布溝庫區橋梁群。雅西公路之雄偉,非身臨其境不能體會之萬一。

雅西公路與1960年代修建的成昆鐵路隔水相望,就像大渡河兩岸的一雙飛龍。中國成昆鐵路與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宇宙飛船采集的月球岩石一起,於1981年共同獲得"聯合國特別獎",被譽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界的三大奇跡。成昆鐵路漢源站位於烏斯河鎮,一座鋼鐵大橋飛架大渡河的激流之上,大渡河鐵路橋 (左上圖) 全長 483.6米,共有九孔32米鋼板梁,主跨一孔144米。老爸說1965年他曾帶學生到烏斯河大橋工地實習半年。右上圖是成昆線上一處著名的險工地段:黑區溝一號鐵路隧道及對麵的二號隧道,鐵路工程師在此建造了國內罕見的高邊坡防治柱,隧道口的山崖上分別刻有"天下第一柱"、"世上無雙壁"的字樣。左下圖是編號為棚-171的烏斯河棚洞,即棚式明洞,右下圖是大渡河上的人行懸索橋。

大渡河大峽穀西起漢源縣烏斯河鎮,東至樂山金口河區,全長26公裏,總麵積約404平方公裏。大渡河大峽穀是典型的河流侵蝕穀峽穀地貌,號稱世界第一大峽穀,成昆鐵路穿峽穀而過。這也是全國第一個不允許外籍進入的景區,所以隻能在入口處飄過,右下圖是岸邊高山上的彝寨。

重兵把守的國電瀑布溝水電站位於大峽穀入口處,國家投資約200億,建於2004-2010年間。水電站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裝機容量330萬千瓦,設計最高蓄水位850米,在漢源、石棉、甘洛三縣境內形成84平方公裏水麵的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漢源湖,原來的漢源縣城全部淹沒後重建。由於水位增高,大渡河水流變緩,早已失去了當年咆哮奔騰的氣勢,附近的大峽穀也沒有那麽雄奇險峻了。人為的蓄水放水,不知是否會對兩岸山體造成影響?沿途看到很多在河中圍欄養魚的,據說這些人也會順手牽羊,把野生的珍惜魚類一並打撈,這些都與長江三峽十分相像。

大渡河畔的風土人情:滎經自古為羌地,滎經砂器是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純手工產品,製作古樸、做工精細、燒製考究,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黑砂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稱"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九襄是著名的花果之鄉,據說每年春天萬畝梨花盛開,右側二圖為果蔬市場和當地特色小吃——喬麥榨榨麵。

雅安以北的上裏古鎮是曆史文化名鎮,昔日南方絲綢之路上由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古鎮依山傍水,木屋為舍、石板鋪街、古風宛然,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2011年夏天,我到上裏一遊,兩年後遭遇大地震,古鎮受損嚴重,圖為當年拍攝的震前風光。左上圖是鎮中心寬展的戲壩子,其重簷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右下圖是位於古鎮以西隴西河上的二仙橋,是高卷拱單孔石橋,清乾隆年間先後建了三次。石橋與周圍靜物相映成趣,有江南水鄉美景的感覺,橋側石欄正中雕刻龍頭和龍尾,取"鎮龍"之意。

民國年間這一帶屬於西康省,名稱來自境內的康巴藏區,省會曾先後設在康定、雅安,共存在16年。1955年撤銷西康省,轄境以金沙江為界,西部劃歸西藏自治區、東部並入四川省。我的一位滬籍老同學四十多年前在川西從軍,左圖是他當年的一幅手繪地圖,其中左線就是現在的雅西公路,而中線則是成昆鐵路的四川路段。右圖是劉忠福主編、重慶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樂西公路》一書,收集了許多當年的築路史料。雖然有些地方仍語焉不詳,但畢竟是官方出版的中國第一部一條公路抗戰築路史,我跑了成都市多家書城才買到。

岷江發源於四川鬆潘縣岷山南麓,是長江上遊一級支流。她從仙境般的阿壩州走來,向物產豐饒的成都平原而去,流經龍門山地震斷裂帶,孕育了奇異瑰麗的古蜀文明。2012年秋天從成都出發,第一次造訪汶川的南大門映秀鎮,即512大地震震中區域。參觀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紀念館,時鍾永遠停留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317國道又被稱為"川藏公路北線",夾在兩側山崖中間,沿途大地震遺跡隨處可見,觸目驚心!在大自然麵前,凸顯人類的渺小和脆弱。

阿壩州理縣的桃坪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1年,已有兩千多年曆史,西漢時在此設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禦重區便已存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築群,有"神秘的東方古堡"之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羌寨以古堡為中心築成放射狀的八個出口,由四角、六角、八角等各種幾何圖形的碉樓組成,外牆用卵石和片石相混建構,施工時不畫圖紙不吊線。寨中斑駁有致、巷道縱橫,家家戶戶屋頂相通、暗道相通、水網相通。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來人如入迷宮,是老祖宗為抵禦外敵設計的。經過多次大地震,這裏的碉樓毫發無傷。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是古羌人的後裔之一,羊是羌族的民族標記。羌族至今仍保留口語和獨特的民族傳統,但文字已經失落,羌繡便成為女人們獨有的記錄方式。羌語中的"納吉納嚕"是"吉祥如意"的意思,相當於藏語中的"紮西德勒"。羌族人的生活現在也漢化了,旅遊業使得他們富裕起來。夜宿"畢棚溝第一家"農家樂,空氣清新、環境安謐、價格便宜。年輕的老板娘勤勞樸實,她五歲的小女兒活潑可人,山裏的妹子長得真水靈。第一次吃到晾幹後的核桃花做的菜,我答應了老板娘,回家後就為她家發了一條微博。

此行目的地是理縣境內的畢棚溝大型原生態風景區,乘坐遊覽巴士至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處。畢棚溝是邛崍山係大熊貓走廊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比作東方聖山——四姑娘山的美麗背影,據說夏天可翻山越嶺,徒步到達四姑娘山。景區內女皇奇峰峻峭,白龍瀑布飛掛,沿途流水潺潺,秋天的海子美不勝收。整個景區十分幹淨,很少見到垃圾,遊客們也都守秩序、講禮貌。雖然規模不如九寨溝,但是門票價格隻有十分之一。

畢棚溝的樹掛、湖水、沼澤地和紅石灘。

2014年夏天,沿著中國第一條國道——213國道向西北行走,前往若爾曼大草原。古人無壩引水,今人築壩蓄水,右上圖是位於都江堰上方極具爭議的紫坪鋪水庫,與近在咫尺的都江堰形成鮮明對照。左下圖是茂縣境內的疊溪海子,是岷江主流的一段,由1933年的7.5級疊溪大地震形成的高原堰塞湖,被稱為"保存最完整、最典型、中國最大和最美的地震遺跡",右下圖是峭壁上自然風化形成的麒麟頭。

著名邊陲重鎮鬆潘古城史稱"川西門戶",自古"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這裏有保存至今的明代洪武年間的城牆。唐朝貞觀年間鬆潘古城曾爆發武力通婚的唐蕃鬆州之戰,最後以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和親結束 (左上圖)。鬆潘縣川主寺是為紀念修都江堰的川主李冰設立的,如今寺廟已蕩然無存,卻成為遊客們前往九寨黃龍的中轉地 (右上圖)。這一帶藏、羌、回、漢各民族混居,文化、語言、宗教不同。左下圖是荗縣的一座回族清真寺,中式寺廟建築與伊斯蘭教新月標誌隔為一體。右下圖是羌族的傳統民居和碉樓,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

位於紅原大草原海拔3454米的瓦切塔林是藏傳佛教的聖地之一,1982及1986年,十世班禪曾兩度來此頌經祈福。大師圓寂後,信徒們在他親炙過的這塊淨土上建造塔林紀念。塔林占地30餘畝,共有81座大小不等的白塔,周圍數千平米連綿的經幡圍繞著數百轉經筒,十分壯觀。

若爾蓋大草原距離成都約500公裏、海拔3600-3800米,是中國三大濕地之一,連接川甘青三省的"民族走廊",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右上圖的帳蓬是給驢友住的。草原上第二大海子花湖屬於黃河水係,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地,以及長江、黃河上遊源頭地區最重要水源供給區。這裏天藍山青、土肥水美、牛羊成群、鮮花遍野,是鑲嵌在川西北高原上的一塊綠寶石。

213國道有"世界級的風景之路"的稱號,花湖位於國道旁,汽車常常與牛羊同行,右下圖是阿壩州唯一的高原公路收費站。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黃河流至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與若爾蓋大草原上的白河相會,轉了一個大彎,恰似草書的"九"字,又像陰陽太極圖,故得名"九曲黃河第一灣"。黃河流經紅原大草原時,清澈的河水劃出兩道優美的弧線,尤如彎彎的新月,被人們稱為"月亮灣"。誰能想到,混濁咆哮的黃河,在上遊卻如同溫柔嫻靜的處子。到了阿壩縣西北與青海久治縣交界處,出現了一片寬敞平坦的草場,這裏就是"長江黃河分水嶺"。兩條母親河攜手流過這裏,然後作別,一路向東,奔騰到海 (右下圖)。

七月正是若爾蓋大草原上百花盛開的季節,各色野花,清香撲鼻、燦若繁星,在花海中野餐別據風味。偷懶的導遊把所有野花統稱為"格桑花",實際上隻有圖一中的粉色小花是格桑花。它是高原上最普通但生命力最強的野花,其花語是"憐取眼前人",據說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若爾蓋大草原上的花草植被與北斯堪的那維亞和冰島有些類似,比如我發現了疑似魯冰花和黃花九輪草,當然要袖珍些,也許高海拔與高緯度有某種親緣關係。旅遊團裏有幾位小朋友,看見草原上的牛羊和野花、天上的新月都要驚呼,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孩子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最小的驢友是不足四歲的娜娜,她和小夥伴在路上唱起了《我是一個粉刷匠》。女兒這般大時也有一張圓圓臉,唱的也是同一首歌。

初稿:2014-11-21
二稿:2021-02-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重錦 回複 悄悄話 四川是人文地理薈萃的地方。古羌族不管是否來自西亞,對四川甚至中原的文明都有深刻悠遠的影響,可惜沒有係統深入的研究和保護。同遍布全國的古鎮一樣,四川的古鎮大都千篇一律,但山裏還可以找到古樸的風情。三星堆的發現讓古蜀國更加神秘和迷人。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各位跟讀、點讚、鼓勵!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真好
圖文實在
我出自這
:)
南方鄉巴佬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南方鄉巴佬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二胡一刀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棒,四川山區的景色非常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