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好吃不過餃子

(2021-02-04 13:30:17) 下一個

俗話說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餃子又名扁食、原名 "嬌耳",相傳是中國 "醫聖"——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後來沿襲成為國人、特別是北方人的年節食品。大年除夕包餃子,午夜十二點開始吃,以諧音取 "更歲交子" 的意思,此外民間還有 "冬至餃子夏至麵" 和 "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 的說法。在北方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別有一番滋味。南方的餛飩、鍋貼等食品,都是從餃子演變而來。

在海外生活多年,最誠實、最思鄉、最遺傳,就是那一枚中國胃。我的麵食手藝是童子功,出國多年,差不多每個周末都要變著花樣給家裏人做各種麵點。做得最多的自然是餃子,粗粗算下來,一共擀了不下五、六萬個餃子皮。我幼年生活在北方,但父母都是南方人,做麵食的啟蒙師傅是鄰家的北京人劉姥姥,可惜她在大地震中不幸遇難了,現在有時包餃子還會想起她來。擀餃子皮是技術活,現在國內到處都有賣現成的,倒是很方便。但精白麵的機製餃子皮缺少麥香,口感也不好。一次在成都我去買肉餡,對肉鋪的小姑娘說: "我一人從拌餡兒和麵開始,到餃子出鍋供全家人吃,兩個小時之內搞定",聽得姑娘直咋舌。餃子餡裏的蔬菜可根據時令隨意搭配,圖為春天用現摘的新鮮野菜寬葉羊角芹嫩尖拌餡包餃子,滋味獨特、口齒留香。

其實餃子的樂趣在包不在吃,家人、朋友一起動手,樂在其中。包餃子是我家孩子打小樂此不疲的活動,小兒從三歲起就上手了,一次能包八十多個呢。生活在海外,孩子們加入進來,何嚐不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身體力行的傳承。他們自己朋友聚會時,包餃子還常常是個節目呢,口說千遍不如動手一遍。幾年前一位朋友 (也是小兒好友的媽媽) 得了絕症,我們去探望時她說就想吃口餃子。回家趕緊買來裏脊肉細細跺碎——我們自家吃一般都圖省事買現成的肉餡,包好煮好趁熱送去,有一半都是小兒包的,記憶中這是我做的最精心的一次餃子。三個月後,她在親人朋友的關愛中走完了自己不算長的一生。

小兒大三那年到香港作交換生,我包餃子為他踐行,邊包邊念叨 "送行餃子接風麵",他還特意讓我把這句話寫了下來。有一年過春節,我在微信上發了個餃子貼,收到不少讚揚,好幾家朋友也都不約而同地包餃子過年。有京城長大的老閨蜜的五彩雲霞餃、有來自江南的好友的百財 (白菜) 有餘 (魚) 餃,還有70後幹女兒的家鄉風味芹菜餡餃、90後大學生的中西合壁鹿肉餡餃。真是美色、美食、美不勝收。姐妹們和姑娘們的雙雙巧手,包進了美好的祝福、包進了濃濃的親情。這種"水餃情結",若不是在異域居住多年,是難以體會的。套用一句俗話:"我們吃的不是餃子,我們吃的是鄉愁"。

除了餃子之外,我還常常做豬肉餡包子,餡料也很講究,不同的是包子必須發麵,三層大蒸鍋是不遠萬裏從國內背來的。以前讀書時曾請過瑞典同學吃包子,他們稱之為 "中國漢堡",其實漢堡大概連包子的孫子輩都算不上,不過一個 "漢" 字倒是譯得巧妙。二十多年前,家裏一位長輩隨國內某名校的校長一行來瑞典我家所在城市訪問,有一項活動是到某諾獎得主家中作客,大概信息有誤,客人們基本沒吃飽。長輩那天脫團,選擇來我家話家常,我蒸了噴香的大包子款待,事後長輩心中暗自得意。某年兩位三十年左右沒見麵的發小攜夫遊覽北歐,來我家作客時也是主打包子。估計發小們在北歐多日難得吃到中餐,竟讚不絕口。

另一種家常麵食是?油餅,"媽媽的餃子和?油餅" 是我家孩子們的最愛。一次微信晚飯貼,引得朋友們食指大動,掀起了做?油餅的新高潮——五洲四海齊烙餅。瑞典本地小友、嶺南學妺、美國同窗紛紛秀出了自己的手藝,學妹還總結並轉發了本人的獨家秘芨。最重要的秘訣是要用開水燙麵並且先水後麵、擀好後要撒幹麵以起層、烙餅出鍋前要加水加蓋悶一下。記得四十多年前高中畢業後下鄉務農,雖然有萬般辛苦,但用新麥磨成的全麥粉烙餅,那種香甜可口,以後再也沒有嚐到過。讀到一篇文章中說:"好東西不一定貴,平淡的東西也自有滋味",真是這樣。

有時我還會過花卷 (蔥油和黑芝麻餡兩種)、韭菜盒子等麵食,賣相不太好,味道絕對棒,小年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畫畫的工程師' 的評論 : 原來你在這裏發現了“唐山”。
畫畫的工程師 回複 悄悄話 做麵食確實是北方人的習俗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