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本土的戰爭》第一篇:獨立戰爭(上)

(2024-01-01 00:19:52)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本土的戰爭》第一篇:獨立戰爭(上)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本土位於北美大陸中部。西麵是太平洋,北麵是加拿大,東麵是大西洋,南麵是墨西哥和墨西哥灣。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的中部。

美國的曆史很短,隻有200多年。但在這短短的曆史中,卻曾經在本土上發生過幾次戰爭,都影響到美國的曆史進程。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戰爭中,最著名的有四次:獨立戰爭,1812年戰爭,美墨戰爭,以及南北戰爭。下麵是有關獨立戰爭的美國地圖。

圖1. 美國地圖-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 War,1775-1783),是大英帝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主要始於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性的政策,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

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使得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自己的勢力。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尚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製十三個殖民地的沿海城市。

但是對於如何控製內陸地區,以及應對那些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製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1783年被迫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一)獨立戰爭背景(1763-1774)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美洲逐漸成為歐洲殖民地,吸引著許多向往自由,擺脫歐洲製度的開拓者前來。南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北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是英國人和法國人。1763年,隨著法印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北美洲東部的霸主。

下圖是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地圖。

圖2. 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地圖

沒有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皇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一係列高額稅收的法令。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對糖,酒,咖啡征稅,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征稅

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製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顏料朗姆酒棉花等)開征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且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者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不務正事,議員席次也不公平,所以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直接征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

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所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曆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屠殺,5名居民死亡和1名士兵受傷。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製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除茶稅外的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1773年12月16日,革命組織茶葉黨化裝成印第安人,將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英國貨輪上運載的342箱茶葉拋入海中,以此表示對英國國會的抗議。下圖是描繪波士頓傾茶的油畫。

圖3. 波士頓傾茶(1773)

1774年,英國政府針對馬薩諸塞通過一係列《強製法案》,旨在加強對其的控製,更激化了雙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通過宣言,建立大陸議會,決定徹底改變與宗主國的關係。美國革命開始。

(二)列克星頓槍聲(1775)

1775年4月18日,英國駐馬薩諸塞州的總督湯瑪斯-蓋奇將軍(Thomas Gage,1719-1787)得悉當地民兵在距波士頓21英裏的康科德設有武器庫,決定出動800名英軍奔襲康科德,銷毀殖民地民兵的軍械,並意圖拘捕該地的“通訊委員會”成員。

但是卻被殖民地居民得悉,通知民兵組織“義勇軍”。義勇軍得知消息後,當晚派人馳赴列克星頓和康科德報信,立即做出防衛。4月19日清晨5時左右,英軍遭到列克星頓民兵阻攔,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近十多人。

隨後民兵與英軍正式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結果英軍損失73人,而殖民地民兵則損失293人。英軍遭到反擊後撤退回波士頓等待援軍。“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的發生地,波士頓附近的列克星頓的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1點。

1775年8月23日,英王宣布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為了鎮壓反英運動,英軍包圍了波士頓邦克山,發生了流血衝突。1775年12月22日,英國政府派威廉-何奧(William Howe,1729-1814),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正式調派50,000英軍鎮壓反抗運動。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決定把殖民地民兵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下圖是身著大陸軍將軍服的喬治-華盛頓,(左)為雕像,(右)為畫像。

圖4. 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

剛剛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喬治-華盛頓,率領大陸軍來到波士頓,構築工事,添設大炮,加強防禦。英軍見到討不到任何便宜,不久悻悻地撤離而去,波士頓圍城戰役宣告勝利。

2004年5月2日,我借技術培訓的機會,參觀了列克星頓的“一分鍾人國家曆史公園”(Minute Man National Historic Park),現場體會一下這些一分鍾人當時的激憤心情。“一分鍾人”是指這些美國民兵在一分鍾內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意思。

我還參觀了附近康科德的“北橋公園”(North Bridge Park)。下圖(左)是“一分鍾人國家曆史公園”裏“一分鍾人”的持槍像,下圖(右)是“北橋公園”裏的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將軍騎馬像。

圖5.“一分鍾人”持槍像(左)與“華盛頓將軍”的騎馬像(右)

2010年7月16日,我曾經沿著波士頓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從波士頓市中心公園出發,一直走到“邦克山紀念碑”去參觀“邦克山紀念博物館”。下圖是我路過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時所拍攝的照片,再下圖是我經過波士頓海灣大橋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6. 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

圖7. 波士頓海灣大橋

“邦克山紀念碑”是“自由之路”的終點,為了紀念1775年6月16日的“邦克山戰役”。“邦克山紀念博物館”坐落在紀念碑的對街。當地每年6月17日定為“邦克山日”,是為法定假期。戰役的100周年,150周年及200周年紀念日,波士頓均有大型紀念活動。

我最終到達“邦克山紀念碑”和“邦克山紀念博物館”。下圖(左)是“邦克山紀念碑”,下圖(右)是“邦克山紀念博物館”裏華盛頓將軍的立像。

圖8.“邦克山紀念碑”(左)與“邦克山記念博物館”裏的華盛頓立像(右)

(三)戰爭爆發(1775)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英王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從英美衝突開始的時候,雙方外交使節都積極地拉攏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易洛魁部落。大陸軍擔心易洛魁部落會與英國合作,所以先發製人進攻加拿大地區。

1775年11月12日,大陸軍將領理查德-蒙哥馬利(Richard Montgomery,1738-1775)率軍占領蒙特利爾。同年12月,從蒙特利爾出征的理查德-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Benedict Arnold,1741-1801)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

但是結果失利,理查德-蒙哥馬利本人戰死。下圖是描述魁北克戰役的油畫。

圖9. 描述魁北克戰役的油畫

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在弗吉尼亞地區也發生小規模的衝突,但最終沒有繼續擴大。

(四)獨立宣言(1776)

1776年初,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出版《常識》一書(Common Sense)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潘恩是英裔美國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激進民主主義者,參加了美國獨立運動,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之一。

1776年7月2日,在費城召開的第二次大陸會議上,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美國獨立戰爭正式開打。第二次大陸會議的召開地點費城,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2點。

1776年6月,馬薩諸塞州的約翰-亞當斯,賓夕法尼亞州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弗吉尼亞州的湯瑪斯-傑斐遜,紐約州的羅伯特-李文斯頓,康涅迪克州的羅傑-謝爾曼(即後世所稱的五人小組(Committee of Five))聚集起草合宜之文告,以宣示獨立之決心。

五人小組決議宣言由湯瑪斯-傑斐遜一人獨立起草後,向富蘭克林與亞當斯展示,富蘭克林一人至少修訂其中48處。後來傑斐遜據此謄錄一份修訂版, 1776年6月7日,五人小組上呈給大陸議會。下圖是描述第二次大陸會議的油畫。

圖10. 描述第二次大陸會議的油畫

油畫中表達五人小組上呈“獨立宣言”修改稿給大陸會議。圖中間那個高個子是傑斐遜,他的左手邊是富蘭克林,他的右手邊是約翰-亞當斯,他的身後是羅伯特-李文斯頓和羅傑-謝爾曼,椅子上坐著的是大會主席約翰-漢考克。

1776年7月4日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決議文中寫道:“茲決議:合眾殖民地為,亦應是,自由獨立之國家,其免除自身對不列顛王室之擁其與大不列顛國之一切政治聯係為,亦應是,徹底無效”。下圖是獨立宣言文本(左)與主要起草人湯瑪斯-傑斐遜(右)。

圖11 獨立宣言文本(左)與主要起草人湯瑪斯-傑斐遜(右)

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782),《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開國元勳中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以及智慧最高者。曾為第二任弗吉尼亞州州長(1779-1781),第一任美國國務卿(1789-1793),第二任美國副總統(1797-1801),第三任美國總統(1801-1809)。

2010年7月21日,我來到費城參觀“獨立宮”,也就是簽署和宣讀“獨立宣言”的地方。下圖是我在“獨立宮”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獨立宮”的內部的一個房間。

圖12. 我在“獨立宮”前麵的留影

圖13.“獨立宮”內部的一個房間

(五)英軍反擊(1776-1777)

1776年夏,英軍統帥何奧率軍從紐約的斯坦登島登陸,並嚐試向殖民地議和,但遭到拒絕。華盛頓把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駐紮在紐約的曼哈頓島,另一部分駐紮在紐約長島的西部。1776年8月27日,英軍在長島發動猛攻,8月29日,大陸軍全員撤退至曼哈頓島。

下圖是描述長島戰役的油畫。

圖14. 描述長島戰役的油畫

長島會戰結束後,何奧再次向美方議和,但美方不接受以放棄獨立為前提的和平。1776年9月15日,英軍登陸遭大陸軍反擊,然後撤退。10月18日,英軍又登陸,10月28日,在白原戰役(Battle of White Plains)中擊敗華盛頓。

1776年11月16日,在大陸軍主力遭擊潰的情況下,英軍順勢完全占領曼哈頓島。紐約一戰大敗後,大陸軍僅剩殘兵5,000餘人,而且一旦士兵役期,在年底到期後會進一步減少。此時不但保皇派的人數激增,大陸議會也從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

倫敦民眾聽聞紐約戰役大勝後情緒激昂,國王喬治三世也授予何奧將軍巴斯勳章。英國方麵預計在一年內可以平定叛亂,同時在紐約建立基地,等到來年春天給大陸軍致命的一擊。但是英王喬治三世高興得太早了。

1776年聖誕節,英軍追趕美軍至特倫頓一帶,打算在該地度過寒冬。同樣在1776年聖誕節,作為北美大陸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將軍率部強渡特拉華河,下圖是著名油畫《華盛頓強渡特拉華河》,油畫的作者是著名畫家艾曼紐爾-柳澤(Emmanuel Leutze)。

圖15. 著名油畫《華盛頓強渡特拉華河

(六)美軍複蘇(1777-1778)

第二天,1776年12月26日,華盛頓的大陸軍占領並控製了戰略要地特倫頓(Trenton),緊接著華盛頓的大陸軍趁著暴風雪突襲英軍的黑森集團軍。結果900名英軍以及大量輜重被俘,雖然美軍也有損失,但是大幅提振了士氣,並在一周後再次擊退英軍

“特倫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發生的地點,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3點,下圖是為紀念特倫頓戰役大捷的“勝利紀念碑”。

圖16.“特倫頓戰役”的“勝利紀念碑”

英軍在特倫頓戰役挫敗後,後勤亦持續遭受民兵騷擾,所以1777上半年並沒有對大陸軍展開大規模進攻。英軍企圖速戰速決失敗後,認知控製新英格蘭地區才是長遠之道。為此,何奧將軍向殖民地大臣傑曼請求援軍打通哈德遜河。

於是傑曼指示約翰-伯高因中將(John Burgoyne,1722-1792)帶領加拿大軍隊南下進攻,同巴利-聖萊傑的安大略湖軍隊在奧爾巴尼會師。1777年7月英軍兵分三路,進攻奧爾巴尼(Albany),但巴利-聖萊傑部在莫華克河穀遭民兵突襲,被迫退回加拿大休整。

約翰-伯戈因迅速拿下提康德羅加要塞(Fort Ticonderoga),使起義軍失掉北方主要陣地。約翰-伯戈因統率的北路英軍約7200餘人沿尚普蘭湖(Lake Champlain)南下,到達哈得孫河(Hudson River)上遊。他派往佛蒙特一支1000人的分遣隊掠奪物資。

但在8月16日,被佛蒙特州的綠山兄弟會誘入佛蒙特州的本寧頓(Bennington)戰場全殲。約翰-伯戈因疲弊交加,無法得到其他友軍支援。於9月19日在弗裏曼農莊,及10月7日在貝米斯高地,兩次戰鬥中慘敗,結果被迫退往薩拉托加(Saratoga)。

霍雷肖-蓋茨將軍(Horatio Gates,1727-1806)立即以3倍兵力包圍該地的英軍,伯戈因無法再戰,1777年10月17日,英軍統帥約翰-伯戈因中將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他從波士頓被遣返回國,再也沒有返回美國戰場。

薩拉托加戰役雖然沒有完全扭轉戰局,卻是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罕有的勝利,對殖民地人民必勝信念是極大的鼓舞。“薩拉托加戰役”(Battle of Saratoga)發生的地點,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4點。

下圖是描述英軍統帥約翰-伯戈因將軍(左紅衣者)向北美大陸軍霍雷肖-蓋茨將軍(中黑衣者)投降的油畫。

圖17. 英軍伯高因將軍(左紅衣)向美軍蓋茨將軍(中黑衣)投降

2010年7月15日,我專門從奧爾巴尼駕車到“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Saratoga National Historic Park)參觀,下圖是我在“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裏的陣亡將士紀念碑。

圖18. 我在“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19.“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裏的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薩拉托加戰場的遺址上,還有一塊紀念碑,主人叫“柯斯丘什科”。塔德烏-柯斯丘什科(Thaddeusz Kosciuszko,1746-1817),是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的民族英雄,擔任波蘭國家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領導1794年反抗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柯斯丘什科起義

在波蘭的1794年起義之前,他作為北美大陸軍的上校,參加了美國的獨立戰爭。1783年,大陸會議為感謝他對大陸軍的全心投入,升他為準將,柯斯丘什科也加入美國籍。1784年,他回到祖國波蘭,開始了他一生的愛國主義鬥爭生涯。

下圖(左)是薩拉托加戰場上的“柯斯丘什科”的紀念碑,下圖(右)是我於1987年11月6日在“柯斯丘什科”騎馬像前的留影,該騎馬像位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的郊區。

圖20. 柯斯丘什科紀念碑(左)與騎馬像(右)

1777年8月底,15,000名英軍從切薩皮克灣登陸,並且在白蘭地河擊敗大陸軍,大陸議會被迫放棄費城,遷至約克。9月26日,英軍占領費城。10月4日,華盛頓進攻日耳曼敦,但遭英軍擊退。12月19日,華盛頓率領大陸軍撤退到福吉穀以圖休整。

“福吉穀”(Valley Forge),亦譯“鍛造穀”,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2,000人的大陸軍宿營根據地,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西北的29公裏處。由於聯邦議會財政困窘,無法有效地提供後勤保障,既不能為大陸軍建好兵營宿舍,也不能為大陸軍提供禦寒服裝和食物。

大陸軍士兵衣衫襤褸,蓬頭垢麵,有些人甚至連鞋子都沒有,就麵臨著饑寒交迫露宿野外的窘境,這是大陸軍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最艱苦的時期。在春季到來之前的寒冬季節裏,大約有2,500名大陸軍因嚴寒導致的疾病和食物匱乏而喪生。

1778年1月7日,費城的婦女們在英軍眼皮子底下,將10頭用來食用的牛和2,000件襯衫偷偷運進營地,婦女們勇敢的行動緩解了大陸軍的燃眉之急。1778年2月初,華盛頓夫人馬莎和大約250-400名高級軍官的太太們來到福吉穀,一直逗留了幾個月。

她冒著感染疾病的險,看護生病的士兵們,給他們縫補衣裳,還帶著軍官太太們紡紗織布。有些婦女帶著孩子或者有孕在身。她們通過給士兵洗衣服或護理傷病員,讓士兵們保持著清潔和健康。這對於處於艱難時刻的大陸軍士兵來說,無疑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精神支柱。

1778年2月23日,來自普魯士的職業軍人弗裏德裏奇-威廉-馮-斯圖本男爵來到福吉穀協助華盛頓訓練大陸軍。斯圖本不會說英語,隻會說德語腔很濃的法語,為了達到溝通目的,他隻能向精通法語的格林或者漢密爾頓求助,有時甚至煩勞拉法耶特“大駕”給他翻譯。

嚴酷的環境,語言的障礙,斯圖本剛開始訓練大陸軍其困難可想而知。然而他是一個天才的教官,他向大陸軍士兵講解原理,讓士兵們理解他的思路,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在他的循序善誘的教導下。士兵們漸漸豁然開朗,個個熱情高漲,訓練逐漸走入正軌。

經過斯圖本三個月的嚴格訓練,大陸軍麵目煥然一新,由一群作風散漫,軍紀不整的的散兵遊勇變成了一支紀律嚴明,戰技嫻熟的正規軍隊,大大提升了與英軍的作戰能力。斯圖本的訓練成果得到了華盛頓的大加讚賞。下圖是馮-斯圖本男爵在訓練大陸軍士兵。

圖21. 馮-斯圖本男爵在訓練大陸軍士兵

1778年6月19日,大陸軍在華盛頓的率領下奔赴新戰場,“福吉穀”象征著美國獨立戰爭峰回路轉的裏程碑。“福吉穀宿營根據地”的地理位置。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5點。現在開辟為“福吉穀國家曆史公園”,下圖是公園的大門,再下圖是公園裏斯圖本男爵的雕像。

圖22.“福吉穀國家曆史公園”的大門

圖23.“福吉穀國家曆史公園”裏馮-斯圖本男爵的雕像

(七)外國幹涉(1778)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的君主是路易十六,法國的外交大臣是夏爾-格拉維耶(Charles Gravier, 1717-1787)。格拉維耶是法國政治家和外交家,策劃了與北美洲殖民地居民結成的同盟,幫助他們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擺脫英國的統治。

法國的外交大臣格拉維耶始終想擺脫“法印戰爭後1763年巴黎條約的陰霾,發現美國獨立是一個很好削弱英國的契機。法國雖然避免與英國正麵衝突,但采取暗中幫助美國的方式,例如開放港口及軍火支援等。

美國的一些領導人一開始相當排斥與君主製的法國結盟,但是考慮到英美交戰後的大陸軍前途堪憂,於是議會就是否要“重新接受英國統治”,“不獨立也不投降”或“正式獨立並與法國結盟”開會討論。最後決定與法國結盟並正式宣布獨立。

美方派遣代表同格拉維耶交涉,表示英軍已在薩拉托加戰敗,若英美最終議則法國將不會再有擊敗英國的機會。最終法方同意全力支援美國獨立,英美雙方也不再有議和的可能。1778年2月6日雙方簽署友好條約,規範雙方貿易及航行的最惠國待遇。

為了獲得更多的法國軍援,美國同意在美服役的法籍軍官可以獲得升遷及擔任指揮官。如拉法耶特在1777年7月31日,就被費城大陸會議授予少將軍銜,是當時大陸軍最高軍銜。身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喬治-華盛頓,直到1798年才被授予中將軍銜。

下圖是拉法耶特侯爵與華盛頓將軍在視察“福吉穀”。

圖24. 拉法耶特(右)與華盛頓(左)在視察“福吉穀”·

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是18至19世紀法國政治和軍事人物。拉法耶特出身貴族,自幼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1771年中學畢業後參軍,1777年帶領誌願軍參加美國獨立戰爭,被授予北美大陸軍少將軍銜,成為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的助手。

1780年,拉法耶特侯爵代表法國參戰,在約克鎮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英軍。1781年回國, 1789年參加法國三級會議,當選為製憲議會副議長,負責起草《人權宣言》,製定三色國旗。大革命初期任國民自衛軍司令,下令拆毀巴士底獄,一時聲望極高。

拉法耶特侯爵兩次被授予美國榮譽公民稱號。由於參與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他被稱為“兩個世界的英雄”。在法,美兩國得到廣泛的紀念。拉法耶特侯爵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為新舊大陸都帶來了自由,也為他自己贏得了無上的光榮。

英國原本計劃雇用荷籍集團軍來鎮壓美洲,不過親美的荷蘭國會拒絕了這個要求。雖然在1774年荷蘭已經不是強權國家,但仍然掌握大量的海上貿易,從法國運送軍火至美洲賺取龐大的商業利益。有鑒於此,英國發動了第四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脆弱的海上貿易。

最終,由於美國獨立已從鎮壓內亂層麵上升至國際戰爭,同時缺乏盟友的情況下,英國將大多數軍力移至美洲。喬治三世雖然不希望與法國開戰,但有鑒於七年戰爭的成就,仍對英國最終的勝利抱持希望,所以繼續派兵到北美殖民地。

下圖是英軍在北美殖民地行進的情景。

圖25. 英軍在北美殖民地行進的情景

(八)戰爭僵持(1778-1780)

177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正式承認美國,並互訂軍事同盟。同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第二年,1779年6月,視英國為宿敵的西班牙也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援助反英戰爭,並且對英國宣戰。

1780年12月,荷蘭省督威廉五世,因為正在和英國進行英荷戰爭,所以亦加入美國陣營,支持法國對英國宣戰。英國在國際社會上被眾列強孤立。因此,英國與北美大陸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778年5月,由亨利-克林頓(Henry Clinton,1730-1795)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隨著法軍加入戰爭,英國轉為戰略防禦北美,由於擔心法國艦隊封鎖特拉華河,於是撤出了費城,隨即與大陸軍在蒙茅斯發生戰鬥,最終英軍敗退,從水路返回紐約。

法國海軍將領埃克托前往支援北美戰場,在紐約固若金湯的防守下,法美決定進攻羅得島的紐波特(Newport,Rhode Island),但仍然無法突破英軍防禦。1779年英美雙方在紐約,新澤西及康涅狄格等地區交火,均沒有取得突破。

1779年冬,華盛頓將軍在新澤西州中北部的一座小城莫裏斯敦(Morristown, New Jersey),建立了大陸軍的駐紮地和指揮所。選擇莫裏斯敦是因為優良的地理位置,東有山派屏障,易受難攻。距離當時英軍進攻方向的港口紐約很近,容易掌握敵軍動態。

1779年冬,新澤西百年難見的大風雪。由於天氣嚴寒,補給線被切斷,物資極度缺乏。華盛頓的大陸軍克服了重重困難,整訓軍隊,積蓄物資,保存實力,準備好將來的反攻。

現在,在這裏建立了“莫裏斯敦國家曆史公園”(Morristown National Historic Park),2012年9月1日,我曾經到此地參觀了一次。下圖是“華盛頓總部”的指示牌,再下圖是“華盛頓總部”的辦公樓。

圖26.“華盛頓總部”的指示牌

圖27.“華盛頓總部”的辦公樓

英國殖民大臣傑曼采用了保皇派議員約瑟-加洛威設計的一套“南方戰略”。因為新英格蘭地區的反抗意識最強,不易鎮壓和控製。但是南方才是美洲的農業生產重鎮,有利於軍隊補給,所以英國應該把軍力著重於南部。

1778年12月,英軍普雷沃斯特率軍攻站薩凡納。隔年的1779年,大陸軍嚐試重新奪回,但遭到擊退。查爾斯-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 1738-1805)接替普雷沃斯特的任務,但發現英國高估了南方的保皇派勢力,隻能以更多的武力控製南方。

1780年春天,英軍圍攻北卡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North Carolina),該年5月英軍成功逼降被圍的南方美軍,約3,000名美軍被俘,是獨立戰爭中美國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亨利-克林頓認為南方勝局已定,於是率軍返回紐約,派查爾斯-康沃利斯固守查爾斯頓。

“南方戰略”的核心目標是獲取當地人的支持,戰爭剛開始時英軍會釋放大陸軍戰俘。但現在不僅不釋放,還會沒收這些人的財產及土地,使得原先保持中立的貴族改變立場加入反英行列。攻占查爾斯頓後,英軍繼續向內陸深入,占領了喬治敦,奧古斯塔,康登等地。

1780年8月16日,美國的霍雷肖-蓋茨少將,與北美英軍副總司令查爾斯-康瓦利斯中將,在南卡羅萊納的卡姆登(Camden,South Carolina)遭遇,結果美軍損失了1,000名士兵,英軍暢通了通往北卡羅來納的道路,企圖盡快占領北卡。

然而1781年1月17日,南方美軍卻成功引誘英軍至南卡羅來納州考彭斯(Cowpens,South Carolina)將其圍殲。同年3月15日,美軍在北卡羅來納州吉爾福德(Guilford,North Carolina)大敗英軍。同年4月,康瓦利斯統率英軍向北撤至弗吉尼亞

這時南方的美軍,則由納瑟內爾-格林(Nathanael Greene,1742-1786)接替霍雷肖-蓋茨統率。他揮師南下,一舉收複了除薩凡納(Savanna)和查爾斯頓(Charleston)之外的全部南方國土。戰至此時,英軍已漸露敗跡。

(九)英軍戰敗(1781)

1780年,5,500名法軍在羅得島(Rhode Island)登陸,以協助美軍進攻被英軍所占領的紐約市。1781年,美法兩軍在紐約市北方會師。登陸法軍指揮官是羅尚博伯爵(Comte de Rochambeau,1725-1807)。

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華盛頓將軍與羅尚博伯爵商討是否要立即奪回紐約,或是先殲滅康沃利斯的部隊,最終華盛頓決定由拉法葉特領軍進攻弗吉尼亞。英軍克林頓卻誤判了聯軍的行動,誤以為向紐約發動總攻,遂通知康沃利斯做好撤退的準備。

康瓦利斯於4月25日北上弗吉尼亞,追擊拉斐特侯爵率領的一支大陸軍。但拉斐特成功擺脫了英軍的追擊。1781年8月,康瓦利斯奉克林頓的命令,統率7000名英軍死守弗吉尼亞的約克鎮,等待海上撤退。

法美聯軍由華盛頓將軍和羅尚博伯爵統率,南下弗吉尼亞,而增援的法國艦隊也在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領下由西印度群島調來,進入切薩皮克灣,進抵約克鎮城外的海麵,並且擊退了增援的英國艦隊,掌握了製海權。

9月28日,華盛頓部大陸軍和羅尚博伯爵部法軍在弗吉尼亞與拉斐特侯爵部大陸軍會合,法美聯軍共1.7萬人完成對約克鎮的合圍。

1781年9月底,聯軍在陸地上已經徹底封鎖了康沃利斯。經過了初步的準備之後,聯軍開始進行炮轟。英軍的抵抗逐漸削弱,華盛頓派出兩縱隊,向英軍9號及10號堡壘發動最後攻勢。法國縱隊拿下了9號堡壘,美國的縱隊則攻陷10號堡壘。

英軍情勢迅速惡化,康沃利斯提出投降要求。1781年10月19日,舉行投降儀式,康沃利斯稱病未到現場,美法聯軍俘虜了英軍約8,000名。約克鎮大捷的地理位置,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6點。

下圖是華盛頓將軍受降的油畫,左方為英軍,右方為美軍,中間騎馬者為華盛頓將軍。

圖28. 華盛頓將軍受降的油畫

現在在弗吉尼亞的約克敦,建立了“約克敦勝利中心”(Yorktown Victory Center)。2012年9月7日,我專門造訪了約克敦勝利中心,下圖是“約克敦勝利中心”的訪客中心。

圖29. “約克敦勝利中心”的訪客中心

在“約克敦勝利中心”,展出了有關獨立戰爭最後一役的情況細節,在展廳的門前還站立著“勝利女神”的雕像,是法國巴黎盧浮宮(Louvre in Paris)勝利女神的複製品。還有華盛頓將軍在椅子上的坐像,遊客可以與他並肩而坐合影留念。

下圖是“勝利女神”的雕像,再下圖是華盛頓將軍在椅子上的坐像。

圖30.“約克敦勝利中心”的“勝利女神”雕像

圖31.“約克敦勝利中心”的華盛頓將軍坐像

另外,在約克敦的海邊,聳立著一個高大的“勝利紀念碑”。

圖32.“約克敦勝利中心”海邊的“勝利紀念碑”

(十)巴黎和約(1783)

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讚成議和,1783年9月3日,喬治三世派代表與美國代表簽署《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結束了美國獨立戰爭。美國成為獨立國家,包括十三個州,邊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緯31度線。

下圖是英美談判的美國代表團成員,中間穿黑衣坐著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左邊坐著的是約翰-亞當斯,右邊坐著的是威廉-富蘭克林。後邊站著的兩人,也是美國代表團成員。

圖33. 簽訂巴黎和約時,美國代表團的成員

英美之間的條約,以及英國同支持美國獨立的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之間分別簽訂的和平條約,統稱為《巴黎和約》(Peace of Paris)。每一個條約的第一條,都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是自由,自主和獨立國家”。至此,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下圖是巴黎和約之後美國十三州的地圖。

圖34. 巴黎和約後的美國地圖

下一篇繼續講美國獨立戰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雪中梅:
謝謝點讚,新年快樂。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介紹很詳細,跟著學習曆史了。新年快樂,平安是福。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oLife
謝謝點讚。
toLife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跟讀學曆史,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