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八篇:中國

(2023-11-08 00:26:40) 下一個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八篇:中國

上一篇講美國,本篇講中國。

中國,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通常用簡稱“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與俄羅斯並列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北麵是俄羅斯與東北亞蒙古和朝鮮,東麵是浩瀚的太平洋。

南麵是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西南麵是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西麵是中亞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另外中國還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的陸地領土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麵積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東西距離約5200公裏,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5500公裏。中國的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海岸線長約14000多公裏。中國還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等三大海峽

下麵是中國地圖,再下圖是中國國旗。

圖1. 中國地圖

圖2. 中國國旗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分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稱“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以東,有高原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第三階梯以衝積平原為主,從興安嶺太行山等山脈以東至沿海,平均海拔500米。中國人口多聚集在此處。

中國的地貌景觀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西北地區戈壁沙漠,南方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有喜馬拉雅山脈為首的山地,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中國與尼泊爾邊境有高度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為地球海拔最高峰,最低點是吐魯番窪地艾丁湖

各類地形麵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高原山地多而低地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森林地的對比比例較小,沙漠和荒原占總麵積的12% 以上。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人口聚集地以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可分為三個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高山氣候區。由於中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中國的水利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米,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長江黃河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鬆花江黑龍江等等。重要的淡水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等,還有鹹水湖青海湖。

中國的行政區劃以省,地,縣,鄉四級架構為主。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有23個省份,少數民族聚居的5個民族自治區。高發展地區設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以及一國兩製香港澳門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

中國政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沈陽南京武漢深圳成都西安列為區域的中心城市。並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列為國家中心城市

下麵講中國的第一個景點,北京故宮。

(一)北京故宮(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北京故宮”(Forbidden City),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段,是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群。1987年,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Palace Museum),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後來陸續增加了一些新的藏品,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麵城牆高達10米,外麵環繞著59米寬的護城河。有四座城門,南麵為午門,北麵為神武門,東麵為東華門,西麵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來形容其結構的複雜。

紫禁城內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東西兩邊各附加一翼,東翼為“文華殿”,西翼為“武英殿”。

“內廷”的中心建築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後三宮兩側排列著“西六宮”,是妃嬪們居住的地方。皇子居住在“乾東西五所”,皇太後居住在“慈寧宮”,太上皇居住在“寧壽宮”。

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部從紫禁城南門(午門)開始,經過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大明門(清大清門),至內城南門(正陽門),最後至外城南門(永定門)。北至鍾樓的北城牆,構成近8公裏的南北中軸線。

明初定都於南京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1403),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五年(1408),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遷都完成。

民國元年(1912),清宣統溥儀退位,但仍居宮內。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率軍發動甲子兵變。同年十一月五日,民國攝政內閣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從1420年到1924年的500餘年內,明清兩代24位皇帝曾經居住於此。

1924年11月6日,民國政府代表接管皇宮,並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準,經過一年的整理,民國十四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下麵的幾張圖是按照北京“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的建築物。依次為“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乾清宮”,“正大光明殿”,“神武門”。

圖3. 故宮南麵的“天安門”

圖4. 故宮的南門“午門”

圖5. 故宮的“太和殿”

圖6. 故宮的“乾清宮”

圖7. 乾清宮的“正大光明殿”

圖8. 故宮的北門“神武門”

下圖是郭沫若所題的“故宮博物院”橫匾,再下圖是“故宮博物院”平麵圖。

圖9. 郭沫若所題的“故宮博物院”橫匾

圖10. “故宮博物院”平麵圖

回想起來,我參觀故宮大概有三四次,但是沒留下幾張照片。原因很簡單,當時沒有相機。我基本上都是從天安門進入故宮。在天安門廣場上,常有私人照相攤,交錢(包括郵資)填好信封(家庭地址)之後,就可以照相,事後攤主會連同底片寄給你。

下圖是我在1973年第一次參觀故宮之前,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留影。

圖11. 我在北京“天安門”留影(1973.9.7)

1981年夏,我在北京研究生院做研究生畢業論文。暑假時,我妻與我兒來北京探親,他們在北京呆了半個多月,我們玩了很多地方。在遊覽故宮時,恰好遇到一位相識不久的朋友,他主動為我們照相。雖然質量有限,清晰度不高,但卻留下了寶貴的家庭記憶。

下圖是我們參觀故宮時的合影。

圖12. 我與我妻我兒參觀故宮時的合影(1981.7)

1985年,我獲得一個出國留學的公費名額,父親從東北老家的來看我,也算是為我送行。有一天我帶父親去遊覽“故宮博物院”。老人家平時性格很穩重,但是他在參觀“金鑾殿”的時候,卻非常激動地說:這不是“皇上”的“龍墩”嗎?

下圖是我與父親在“故宮博物院”大門外麵的合影,就是郭沫若題匾的那個“神武門”。再下圖是我與父親在故宮“太和殿”外麵的合影。

圖13. 我與父親在“故宮博物院”大門外麵的合影(1985.7)

圖14. 我與父親在故宮“太和殿”外麵的合影(1985.7)

(二)北京頤和園(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北京的頤和園”(Summer Palace in Beijing),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北。曾經是清朝皇帝家族的“夏宮”,現在是對公眾開放的公園。屬於清朝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之一。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清朝光緒年間重建。頤和園是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而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的代表作,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總麵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的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自東向西分布若幹個知名景觀。後山中軸線是漢藏風格的寺廟殿宇和小型山間園林。

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包括六個部分。頤和園有五個大門:東宮門(主宮門),北宮門,西宮門,東旁門(東宮門旁邊),新宮門(東南門,通十七孔橋)。

下麵是頤和園的平麵圖,再下圖是頤和園東宮門上的“頤和園”橫匾,據說是光緒皇帝的禦筆親題。

圖15.“頤和園”平麵圖

圖16.“頤和園”橫匾

下圖是頤和園裏的“萬壽山”,再下圖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圖17. 頤和園裏的“萬壽山”

圖18. 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下圖是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 ,再下圖是萬壽山下的“石舫”。

圖19. 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

圖20. 萬壽山下的“石舫”

我到頤和園遊覽的次數不多。1978年夏,我到中國科技大學參加研究生複試。回家之前,參觀了一次頤和園。8月13日是星期天,在京的親屬全家休息,陪我參觀頤和園。下圖是我在頤和園“諧趣園”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頤和園“後湖”的留影。

圖21. 我在頤和園裏“諧趣園”景點的留影

圖22. 我在頤和園裏“後湖”景點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石十七孔橋”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石舫”前麵的留影。

圖23. 我在頤和園“十七孔橋”前麵的留影

圖24. 我在頤和園“石舫”前麵的留影

(三) 北台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

2017年秋,借著再次海歸的回國工作之機,我與我兒從上海飛到台灣,經曆了為期一周的“台灣寶島自助遊”。首先是台北,然後乘火車南下,經過新竹,台中,嘉義,一直到高雄。中間還有日月潭和阿裏山,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

下麵是台灣地圖。

圖25. 台灣地圖

台灣(Taiwan),是位於太平洋西北側的一個島嶼,西方用葡萄牙語稱其福爾摩沙(Formosa)。台灣地處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中國大陸相望。台灣的周圍,由如下的海域所環繞(順時針排序):太平洋,巴士海峽,南中國,台灣海峽,東中國

台灣島上大約70% 麵積的地形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的沿海,不同地區海拔變化很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本島,台灣的氣候介於熱帶亞熱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相當豐富和多元。

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70% 集中於西部的五個大都會區,其中的台北大都會為最大。台灣的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兩大民族為主。原住民族則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部族所組成。漢族則依移民年代不同而分為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其中閩南為最大族群。

台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十七世紀以前,原住民族居於主體地位。隨著漢族從中國大陸移入,墾殖和與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成為台灣最大民族。台灣曆史上曾經曆過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最後由中華民國統治。

1949年,國民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麵。1955年,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於台澎金馬,台灣實質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導致現今的“台灣”,常常成為“中華民國”的通稱

曆經日治時期打下的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進行的經濟建設,再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從六十年代起台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八十年代更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

目前,無論人均所得人類發展指數,都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台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以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均執牛耳。貿易方麵主要通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行業為中心,並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了多元的政治觀點。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和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曆了多次大變動。近代因為日本統治而發展出日治台灣文化,在日本進行戰爭的形式下,推行皇民化運動,直到二戰結束時為止,

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台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塑造的中國史觀。政治上的自由化民主化,以國民黨及民進黨政黨政治議題,達到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再加上以印尼和越南新移民的定居,增出了台灣主體意識多元文化主義

2017年9月16日下午2點半,我與我兒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下午4點半到達台北桃園機場。再乘車到台北火車站,下圖是台北火車站。

圖26. 台北火車站

我們從台北火車站乘車到西門町,找到了預定的旅店“西門邑居”住下。第二天,2017年9月17日下午2點半,我與我兒乘車去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名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最早於1925年建立起“北平故宮博物院”。後來因抗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到南京四川等地。後因國共內戰導致時局再次動蕩,於是1948年遷往台灣。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將近70萬件文物與藝術品,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多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藏品,大部分來自於原“北平故宮博物院”。包括在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7.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8. 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麵。

圖29.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麵

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圖30.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圖30.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天窗前的留影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麵的“銘文寶鼎”。

圖32.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麵的“銘文寶鼎”

根據拿到的導遊指南,我們知道台北故宮博物院裏有“鎮館三寶”:翠玉白菜,毛公鼎,以及肉形石。所以進來之後,首先直奔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是由玉器雕刻成的一件玉石工藝品。利用翡翠的天然色澤,雕刻出白菜的形狀,一向以來知名度都很高。

下圖是“翠玉白菜”。

圖33.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翠玉白菜”

鎮館第二寶“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782年)所鑄的青銅。鼎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是西周散文代表作書法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四大國寶”,“故宮三寶”之譽。下圖是“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圖34.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第三寶是“肉形石”,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瑪瑙在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影響,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層次。工匠將石材表麵加工染色,做成一件層次分明的藝術品,毛孔和肌理都十分逼真,外觀看上去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下圖是“肉形石”。

圖35.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肉形石”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佛像,下圖(左)是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下圖(右)是一個“護法天王”。

圖36.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釋迦牟尼”坐像(左)和“護法天王”(右)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寶物還有一些陶瓷珍品,下麵的幾張圖是陶瓷珍品的實例。

圖37.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一

圖38.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二

圖39.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陶瓷珍品之三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金屬工藝品。

圖40.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金屬工藝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書畫珍品,下圖(左)是孔子畫像,下圖(右)是文征明手書的“蘭亭序”。再下圖是故宮博物院裏的橫幅“萬世師表”。

圖41.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孔子畫像(左)與文征明手書的“蘭亭序”(右)

圖42.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橫幅“萬世師表”

已經是下午2點了,我們離開台北故宮博物院。第二天,2017年9月18日,我們從台北乘坐火車南下,繼續我們的台灣西海岸觀光。2017年9月22日,我們從台北飛回上海,結束了我們的“台灣寶島自助遊”。

至此,本係列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共八篇,包括八個國家,每個國家一篇,涉及到24個景點,全部都講完了。主題是宮殿和博物館。宮殿除了位於首都城市的“冬宮”之外,還包括位於郊區的“夏宮”,另外還包括位於風景優美地區的“城堡”。

有的景點身兼三職,本身是“城堡”,過去曾經是“宮殿”,現在是“博物館”,例如英國的“愛丁堡城堡”,再例如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堡”。有的景點身兼二職,過去曾經是“宮殿”,現在成為“博物館”,例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再例如俄國的“冬宮”。

有的景點隻有一職“博物館”,例如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中國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有的景點也隻有一職“宮殿”,現今仍是君主的居所,例如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雖然可以入內參觀,但尚未改成博物館。

我的遊記隻寫我曾經參觀過的宮殿或博物館,但是個人經曆有限,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寫出這些東西隻是為了“拋磚引玉”,與有同樣興趣的朋友切磋心得交流體驗。如果能夠引起共鳴,乃我之大幸,有生之年,了無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