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七篇:美國

(2023-11-07 00:06:53) 下一個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七篇:美國

上一篇講丹麥,本篇講美國。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本土位於北美大陸中部。西麵是太平洋,北麵是加拿大,東麵是大西洋,南麵是墨西哥和墨西哥灣。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中部。下麵是美國地圖,再下圖是美國國旗。

圖1. 美國地圖

圖2. 美國國旗

美國的領土麵積約為937萬平方公裏,為北美第二大(次於加拿大),居世界第三或第四美國的總人口約為3.3億,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美國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是世界上民族文化最多元的國家,故有“民族大熔爐”之稱。

美國的國名:“The United States”是最為傳統最為正式的稱呼,最早出現在美國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中。在官方場合說到美國時,必須使用此通稱。最初被視作複數名詞:“The United States are … ”。

美國內戰結束後開始被用作單數名詞:“The United States is … ”,並延續至今,成為標準的用法。簡稱為“the U.S.”,“the US”,或“the States”。1776年6月17日,由約翰-迪金森編寫的聯邦條款中,有美國的縮寫 U.S.A.。

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時,就用簡稱 U.S.A.。除此之外,美國在簽署官方文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必須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因為意大利探險家阿美利哥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哥倫布所說的亞洲東部。美國因美洲而得名,二者為同一詞“America”。

漢字名稱:早先在清朝時因將星條旗的圖案稱為“花旗”,美國因而獲得別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例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銀行”(Citibank)。

美國的英文名稱“United States”,直譯為“各個國家的聯合”,故簡稱為“合眾國”。至於“America”的翻譯,據清朝官方文件記載,可溯自乾隆年間的“咪唎????”,道光年間則稱為“米利堅”。後來譯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合眾國”或“美國”, 延用至今。

此外,尚有“咩哩幹”(海錄),“彌利堅”(四洲誌),“美利哥”(瀛寰誌)等譯名。日本與中華的交流亦受影響,江戶時代使用美國的譯名“米利堅合眾國”,就是日文簡稱“米國”的由來。日本人愛吃大米,又崇拜美國,甘當馬前卒,自然稱為“米國”。

韓文名稱中的朝鮮漢字,在韓國標準語中是“美國”,但在朝鮮文化語中是“米國”。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 K?”,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是為“花旗”。美國這些名稱的來龍去脈可真夠複雜了。

美國的曆史很短,隻有200多年。美國沒有皇帝,也沒有國王,所以也沒有宮殿。但是,美國總統的權力很大,不僅在美國國內說了算,而且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發了橫財。冷戰時期美蘇爭霸,雙雙成為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了獨角巨無霸。雖然近年來出現一些問題,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仍然在世界上有很大的話語權。因此,美國總統不是國王卻勝過國王。美國總統的居所“白房子”(White House),不是宮殿卻勝似宮殿。因此,本係列遊記仍然把美國列入。

說起這一名稱的中文譯名,也符合我國的一向傳統:在外文譯名中盡量使用好詞好名。如“英吉利”(English),“法蘭西”(French),“德意誌”(German),“美利堅”(American)。盡管美國沒有使用(White Palace),我們還是譯成“白宮”。

(一)白宮(The White House),國會大廈(Capitol)

“白宮”(T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和主要辦公的地方,總統行政辦公室副總統行政辦公室也在此地辦公。白宮位於華盛頓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從第二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於1800年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曆任總統在任時的居所。

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美軍收複華盛頓特區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美國政府1817年,1824年,1829年完成了重修和增建。下圖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白宮”。

圖3.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白宮”

1901年,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1911年,第27任總統威廉-塔夫脫擴建西廂辦公室,增建橢圓形辦公室為總統辦公室之用。1948年,第33任總統哈裏-杜魯門,以鋼梁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所有房間再度重建。

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家庭入住白宮後,第一夫人對白宮進行大規模裝潢。聘請享譽全球的設計師主持白宮的裝潢工程。設計出聯邦風格的“綠廳”,法國王室風格的“藍廳”,仿皇風格的“紅廳”,路易十六風格的“黃廳”,維多利亞風格的 “條約廳”。

白宮最初稱“總統宮”(President Palace),“總統官邸”( President Mansion),“總統官宅”(President House)。1811年,“白宮”一詞首次出現,因為漆成白色的外牆而稱為“白宮”。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在信紙上印有“The White House”。

我曾經三次參觀過白宮,但沒有一次參觀內部。第一次是隨團遊,1987年6月30日,旅行團帶領我們參觀白宮。當時可以參觀內部,但是不巧,幾天後是“獨立日”,內部謝絕參觀。我們在圍欄外邊轉了一圈,就算參觀了。下圖是我在白宮北麵圍欄外的留影。

圖4. 我在“白宮”北麵的留影(1987.6.30)

第二次是到華盛頓開會,會後的1991年10月25日,我與我妻去參觀白宮。當時也可以參觀內部,但是當天下午我們要離開華盛頓,所以沒有時間入內參觀,也在圍欄外邊照了相。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白宮北麵圍欄外同一個位置上的合影。

圖5. 我與於我妻在“白宮”北麵的合影(1991.10.25)

第三次是自駕遊。2012年9月3日,我中午12點駕車進入首都華盛頓,泊車之後到“國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開始參觀華盛頓,一直到下午7點才離開,足足有五六個小時逗留在首都華盛頓。白宮南麵圍欄外麵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我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下圖是遊客們在南麵圍欄外參觀白宮,再下圖是我在白宮南麵圍欄外的留影。

圖6. 遊客們在南麵圍欄外參觀“白宮”(2012.9.3)

圖7. 我在“白宮”南麵圍欄外的留影(2012.9.3)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Capitol Hill),華盛頓特區“國家大草坪”的東端。地理上,國會大廈被看作華盛頓特區的中心,所有建築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

“國會大廈”(Capitol)這一名稱,來源於意大利羅馬七丘之一的卡比托林山(Capitolium)。拉丁語的“頭部”和“首都”(Capital),也具有相同的詞根。下圖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圖8.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這一名稱的意義是向古典的“民主與共和”致敬。在1812年戰爭中,國會大廈曾被破壞,後來修複。國會大廈最初由威廉-桑頓博士設計,以一個圓形大廳上的圓頂,以及它的兩翼作為標記。每一翼作為一個議會的所在地,北翼是參議院,南翼是眾議院

國會大廈是一個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築,,全長233米,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三層大圓頂,圓頂之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自由女神像是一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是召喚女神密涅瓦或智慧女神雅典娜。

1783年到1784年間,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是位於馬裏蘭州安那波利斯馬裏蘭州議會大廈。1789年到1790年間,美國國會用紐約聯邦國家紀念堂作為開會地點。1790年到1800年間,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是費城獨立紀念館國會廳

現在的國會大廈始建於1793年9月18日。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為它安放基石。由於電視新聞報道華府做出決定時,畫麵上出現的是國會大廈,加之經常配合有“白宮方麵宣布”的言辭,且其風格巍峨挺拔,導致很多人將國會大廈認為是白宮,美國總統官邸暨辦公室。

國會大廈是美國政治的象征,1800年以來就是國會會議的召開地。國會議員聚集在此製定法律,可以說是美國的大腦。美國總統亦在此宣誓就職,並且宣講每年的國情谘文。公眾可免費參觀國會大廈,但每天名額有限。也可旁聽參議院或眾議院議事,但須經過申請。

我曾經三次參觀過美國國會大廈,第一次是隨團遊遊。導遊帶領我們到達國會山莊,先在大廈外麵照相,然後參觀大廈內部。下圖是我在國會大廈東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國會大廈內部的留影,當時站在林肯總統雕像的旁邊。

圖9. 我在“國會大廈”東麵的留影(1987.6.30)

圖10. 我在“國會大廈”內部的留影(1987.6.30)

第二次是順道遊,我與我妻到加勒比海坐遊輪度假,從邁阿密駕車回底特律。最後一天,2004年12月30日,路過華盛頓,在“國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漫遊了一個多小時。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國會大廈西麵的合影。

圖11. 我與我妻在“國會大廈”西麵的合影(2004.12.30)

第三次是自駕遊。2012年9月3日中午12點,我駕車進入華盛頓,從“國家大草坪”開始參觀,直到下午7點才離開,足足有五六個小時,最後才到國會大廈。雖然天色已晚,華燈初上,建築物不太明亮,但好處是人少,不必擔心受幹擾。下圖是我拍攝的國會大廈。

圖12. 我從西麵拍攝的“國會大廈”(2012.9.3)

 (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in New York)

2011年9月18日,我穿過紐約曼哈頓中城的中央公園,去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下圖是 “中央公園”的橋洞,再下圖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圖13. 紐約“中央公園”的橋洞

圖14.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大都會博物館”, 還有個昵稱叫“邁特”(The MET)。是世界上最大的,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齊名。

下圖是在大門上方寫著昵稱“邁特”(The MET)的大都會博物館。

圖15. 大門上方寫著昵稱“邁特”的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超過二百萬件藝術品,整個博物館被劃分為十七個館部。在眾多的藝術收藏品中,有許多出眾的古典藝術品,古埃及藝術品,歐洲藝術大師的油畫,以及大量美國視覺藝術和現代藝術的作品。

大都會博物館還收藏大量的非洲亞洲大洋洲拜占庭伊斯蘭藝術品。大都會博物館也是世界樂器服裝飾物武器盔甲的大總匯。室內設計模仿不同曆史時期的風格,從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風格延續至現代美國。

大都會博物館由一群美國公民在1870年發起構建。當時的發起人包括商人,理財家,卓越的藝術家與思想家。他們期望博物館能夠給予美國公民有關藝術與藝術教育的熏陶。最後,1872年2月20日,大都會博物館開幕。

我買票進入博物館,發現入口大廳非常氣派,長方形的地麵寬闊不說,大廳高度是兩層樓。天棚的圓拱拱頂還有天棚畫。四周都是半圓形的拱門。從二樓的扶手可以俯瞰整個大廳。我進去的時候,早已是人山人海。

下圖是“大都會博物館”的入口大廳。

圖16. “大都會博物館”的入口大廳

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品分為十七個館,每個館都有自己的館長,修複人員及研究人員。博物館的畫廊配置了一些著名的內部裝飾,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有相當出色的中國藏品。除了常設展覽之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組織與舉辦大型的巡回展覽。

自從大都會博物館創立,就注意收藏美國藝術品。現在有1000幅畫,600個雕塑,2600幅繪圖,涵蓋殖民時期到20世紀初期。最著名的《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描繪喬治-華盛頓將軍率部橫渡特拉華河的景象。下圖是我所拍攝的著名油畫《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圖17. 著名的油畫《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這幅油畫占滿了整個一麵牆。我在拍照的時候,忘記了關閉閃光燈,所以左下角有反光。這幅畫展出的繪畫與印刷品部,同一展廳還有一幅很漂亮的油畫《維納斯誕生》。

這是一個古羅馬神話故事,說她誕生在大海中的一片荷葉上,五個小天使圍著她飛來飛去,畫麵非常溫馨可愛。我當即按下快門拍下了一張照片,但還是忘了關閃光燈,畫麵明顯有反光。下圖是我所拍攝的著名油畫《維納斯誕生》。

圖18. 著名的油畫《維納斯誕生

這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走過來警告我,說不許用閃光燈,我連忙道歉,說再也不會了。他還說聲“謝謝”,然後就自顧自地離開了。感謝他沒有叫我刪掉照片,所以這兩幅油畫的“真品”照片,被幸運的保留了下來。

博物館開幕以來,就開始收集中東地區古代藝術與文物。現在有關的館藏已超過7000件。有些文物來自新石器時代,有些則來自薩珊王朝,有些屬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王朝,譬如蘇美爾赫梯亞述巴比倫

有些則屬於埃蘭語文化,還有大量來自青銅時代。當中最著名的就是來自亞述帝國的君主那西爾帕二世,在他所興建的西北王宮裏,有巨大的石像拉瑪蘇和舍杜。下圖是亞述君主那西爾帕二世西北王宮裏的巨大石像:舍杜(左)與拉瑪蘇(右)。

圖19. 舍杜石像(左) 與拉瑪蘇石像(右)

下麵的四張圖是那西爾帕二世西北王宮裏的石頭雕像。

圖20. 西北王宮裏的石頭雕像之一

圖21. 西北王宮裏的石頭雕像之二

圖22. 西北王宮裏的石頭雕像之三

圖23. 西北王宮裏的石頭雕像之四

大都會博物館所收集的古埃及藝術品,是開羅以外最豐富的館藏。大約36000件展品包括藝術作品,曆史文物,對文化十分重要的物品。林林總總,來自舊石器時代到古羅馬古埃及的文物都有。總體而言,館藏反映了古埃及的美學價值,曆史,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古埃及作為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國家,創造了大量人類史上的奇跡,在藝術創作方麵,它們留下了大量的繪畫,其中絕大部分是石刻畫。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雕刻與繪畫的結合體,由於陵墓高大的牆壁是天然的畫板,所以這種作品又被稱為是“壁畫”。

古埃及的“丹德爾神廟”(Dendur Temple in Egypt),是觀賞古埃及壁畫和浮雕的好去處。據曆史典籍記載,這座神廟是“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為他的妻子修建的。王後“奈菲爾塔利”的名字在埃及語中是“女神,丹德爾神廟是她永生的宮殿。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裏,展現出從丹德爾神廟發掘出來大量的曆史文物。下圖是大都會博物館裏“丹德爾神廟”,再下圖是從丹德爾神廟裏發掘出來的石頭雕像“古埃及法老”,第三圖是從丹德爾神廟裏發掘出來的石頭雕像“獅子”。

圖24. 大都會博物館裏“丹德爾聖廟”

圖25.“丹德爾聖廟”裏的“古埃及法老”

圖26.“丹德爾聖廟”裏的“獅子”

下麵的兩圖是古埃及法老王的石頭雕像。

圖27.“丹德爾聖廟”裏的“法老”石頭雕像之一

圖28.“丹德爾聖廟”裏的“法老”石頭雕像之二

武器盔甲是博物館最流行的收藏品。收藏品以獨特的“巡遊”方式展示在馬背上身穿盔甲的人物,成為大都會博物館的武器和盔甲展廊中最易識別的印象。下圖是博物館最流行的在馬背上身穿盔甲的中世紀“武士”。

圖29. 身穿甲的中世紀“武士”

大都會博物館有關亞洲藝術的館藏是西方國家中最大和最全麵的。亞洲每個文明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公元前2000年到20世紀初的文物,有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喜馬拉雅山區的油畫版畫書法雕塑陶瓷油漆,紡織品,金屬製品和裝飾工藝品。

下圖是在大都會博物館裏南亞部館裏的雕像,應該是古印度時期的人物。再下圖也是南亞部館裏的雕像,其中(右)圖的形象很出名,叫“濕婆神”(Goddess of Silva),我在很多地方都見過她的雕像或繪畫。

圖30. 南亞館裏的石頭雕像(男)

圖31. 南亞館裏的石頭雕像(女)

下圖是在大都會博物館裏南亞部館裏的金屬雕像,其中的(左)圖是一個懷抱嬰兒的婦女。(右)圖是一個“人與象混合體”,雙腿站著,左手握著自己的象鼻子,背上也揹著一個幼崽,看起來怪怪的。

圖32. 南亞館裏的金屬雕像

繪畫及印刷品館部,藏有11000多幅繪畫,12000種圖冊。館藏展出了歐洲繪畫大師的素描與畫稿,更多於大師的油畫。譬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林布蘭凡-戴克杜勒竇加等。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品,跨越各個文化和時代的藝術品。

大都會博物館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收藏很多藝術品。下圖是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的長廊,可以看出,長廊裏站立著很多石雕人物。

圖33. 古希臘古羅馬藝術館的長廊

下圖是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裏一個男人,再下圖是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裏一個女人,第三圖是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裏一個老人和一對中年男女。

圖34. 古希臘古羅馬館裏的一個男人

圖35. 古希臘古羅馬館裏的一個女人

圖36. 古希臘古羅馬館裏的一個老人和一對中年男女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的門口上方,有一個頭戴王冠的“黑老鷹”,看起來很是不同,下圖是頭戴王冠的“黑老鷹”。

圖37. 古希臘古羅馬館門口頭戴王冠的“黑老鷹”

大都會博物館有個歐洲雕像館,在歐洲雕像館裏,有很多大理石雕像。這些雕像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我在這個雕像館裏,逗留很長時間,拍攝很多照片。下圖是“歐洲雕像館”的走廊,再下圖是“歐洲雕像館”的內部。

圖38.“歐洲雕像館”的走廊

圖39.“歐洲雕塑館”的內部

下麵的這些圖都是“歐洲雕像館”裏的展品。

圖40.“歐洲雕塑館”的一個男人在拉小提琴

圖41.“歐洲雕塑館”的一個男人在欺負一個女人

圖42.“歐洲雕塑館”的一個媽媽在看護一個小孩

圖43.“歐洲雕塑館”的一個女人在跪著

圖44.“歐洲雕塑館”的一個女人在手上

圖45.“歐洲雕塑館”的富蘭克林

圖46.“歐洲雕塑館”的凱撒大帝

圖47.“歐洲雕塑館”兩個女人的頭像

圖48.“歐洲雕塑館”兩個女人的立像

圖49.“歐洲雕塑館”裏的埃及豔後

下圖是“歐洲雕塑館”裏的兩個黑色雕塑,圖(左)是一個翹腿彎腰的男人,圖(右)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 Rodin)的“沉思者”(The Thinker)。

圖50.“歐洲雕塑館”的黑色雕塑,(右圖)是羅丹的“沉思者”

這個“沉思者”,在很多博物館裏都有,比如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下圖),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藝術館(再下圖)。我不知道哪個是原件,有誰能告訴我,不勝感激。

圖51. 柏林“博物館島”裏的羅丹(左),與他的著名雕塑“沉思者”(右)

圖52. 克利夫蘭藝術館(左),與羅丹的著名雕塑“沉思者”(右)

下圖是“歐洲雕塑館”外麵的天井,再下圖是外麵天井裏的金色雕塑:“射箭女神”(左)與“和平女神”(右)。

圖53.“歐洲雕塑館”外麵的天井

圖54.“歐洲雕塑館”外麵天井裏的金色雕塑

2011年9月18日,我從上午11點到下午4點半,差不多在大都會博物館裏呆了一整天。想要看全是不可能的,但是盡可能多看,盡可能多照,最後,還是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大都會博物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