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歐洲維京河輪遊》第十篇:法國巴黎第三天

(2023-01-10 00:04:58) 下一個

老安遊記《歐洲維京河輪遊》第十篇:法國巴黎第三天

上一篇講我們在法國巴黎遊覽的第二天(2022.11.6):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和榮軍院。本篇講我們在法國巴黎遊覽的第三天(2022.11.7):巴黎遠郊的楓丹白露宮。

2022年11月7日,上午9點半,我離開旅館去玩,我兒有病在旅館裏休息。上午10點,我乘坐地鐵到達巴黎的裏昂火車站(Paris Gare de Lyon)。雖然使用手機導航,但我還是迷了路,在裏昂火車站附近轉悠一個多小時,才趕上11點半的火車,火車是RER-B線。

從裏昂火車站到楓丹白露的雅芳站(Fontainbleau-Avon),已經是中午12點。在楓丹白露的雅芳站換乘1號公共汽車,下午12點半,終於到達楓丹白露鎮,步行十幾分鍾,就到了楓丹白露宮。下麵是從巴黎到楓丹白露的路線圖。

圖1. 從巴黎的到楓丹白露的路線圖

火車在中間的小站“梅倫”(Melun)停留十幾分鍾,有乘客上下車,下圖是梅倫小站。

圖2. 從巴黎到楓丹白露路過的小站“梅倫”

差不多下午1點了,我終於到達楓丹白露宮,下圖是楓丹白露宮的大門。

圖3. 楓丹白露宮的大門

楓丹白露宮的門票是13歐元,但是進入楓丹白露宮參觀,需要通過大門旁邊的安檢。我在火車上遇到了一個從荷蘭來旅遊的中國留學生,於是我們兩人一起結伴同遊。但是他年輕力壯腿腳快,我跟不上,最後還是各遊個的。

下圖是楓丹白露宮的“鳥瞰圖”。

圖4. 楓丹白露宮的“鳥瞰圖”

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ebleau),位於法國北部的楓丹白露鎮。從十二世紀開始,楓丹白露宮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也是法國最大王宮之一。楓丹白露宮是從路易七世(中世紀卡佩王朝的國王)到拿破侖三世(第二帝國的皇帝)等法國君主的住所。

楓丹白露鎮距離巴黎不遠,周圍地區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跡眾多。“楓丹白露”的法文原義是“美麗的泉水”。1927年,楓丹白露鎮的楓丹白露宮成為國家博物館。1981年,楓丹白露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楓丹白露宮的主體建築包括一座主殿,六座王宮,五個不等邊形院落,四座花園。宮內的主要景點有舞廳,會議廳,戴安娜壁畫長廊,百盤廊,王後沙龍,國王衛隊廳,王後臥室和教皇臥室,國王辦公室,弗朗索瓦一世長廊等等。

1137年,法國中世紀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1137-1180),下令在此地修建城堡,以後經過法國曆代君主的改建和擴建,裝飾和修繕,使得“楓丹白露宮”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家行宮。

1259年,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26-1270),亦即聖路易(St Louis),在此地建造了“三一修道院”(Trinitarian Monastery)。1268年,國王菲利普四世(Philip IV,1285-1314),出生在這裏。1314年,國王菲利普四世在此地去世。

1431年國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1380-1422)之妻,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Bavaria),對城堡進行了一些修改和裝飾,但是城堡依然保持著中世紀的格局。

1528 年,瓦盧瓦王朝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1515-1547),對城堡進行了擴建。建造了弗朗索瓦一世畫廊(Francis I Gallery),雇請意大利建築師和佛羅倫薩畫家裝飾新畫廊。在新畫廊中繪製出讚美國王的壁畫,壁畫周圍的浮雕用灰泥裝飾起來。

另一位來自博洛尼亞的畫家弗蘭西斯科-普列馬提喬(Francisco Primaticcio),也參與了宮殿的裝飾。把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和法國的傳統藝術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種風格被稱為“楓丹白露派”。

1540年,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對城堡進行重大擴建,通過購買城堡東側的土地,在一個大庭院周圍建造一個全新的廣場。廣場周遭由宮殿的側翼包圍,城堡周圍則環繞著文藝複興風格的新公園。

1550年,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1547-1559),建造並且裝飾了“弗朗索瓦一世沙龍”(Francois I Salon)。1551年,亨利二世的兒子,國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574-1589),出生在楓丹白露宮。

1565年,亨利二世的另一個兒子,國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1560-1574),在城堡外麵修建一道護城河,使得城堡更加安全。另外他還下令,讓弗朗西斯科-普列馬提喬(Francisco Primaticcio)建造一個“美爐翼樓”(Fine Fireplace Wing)。

1601年,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1589-1610),重新打造了庭院周圍的所有外牆,以使建築群更加和諧。還增加了許多設施,為王室成員提供廚房和住宅的場所。此外他還增加一個大型室內網球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網球場。

亨利四世也非常關注城堡周圍的公園設施。由妻子瑪麗-德-麥地奇(Mary de Medici)在宮殿北側創建了“女王花園”,以“狄安娜噴泉”為中心。亨利四世的園丁克勞德-莫萊(Claude Mollet),為楓丹白露宮建造了一大片花壇,並由小徑分隔成大廣場。

1601年,國王亨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出生在楓丹白露宮並且接受洗禮,揭開波旁王朝的序幕。父親亨利四世被暗殺之後,路易十三(Louis XIII,1610-1643)繼任法國國王。同時持續為建築物進行額外的增建,還指派宮廷建築師重修馬蹄形樓梯。

路易十三的兒子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雖然遷居到更加豪華雄偉的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居住,但他待在楓丹白露宮的日子卻比其他任何君主都還要多。每年夏末秋初,路易十四都喜歡來到楓丹白露宮打獵。

路易十四沒有更動城堡的外觀,但卻為他的妻子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建造了一個新公寓,在城堡旁邊建造了一個新翼,所以為宮殿提供更多空間,更對公園和花園進行了重大的改造。此外,路易十四還委托人,將原本的大花壇重新設計成法式花園。

1685年10月18日,路易十四在該城堡簽署了《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從而激起“胡格諾教徒”的激烈反抗。此後接任的國王路易十五,對建築有更雄心勃勃的工程,包括為眾多朝臣建造更多的住宿。

在此期間的楓丹白露宮,法國君主曾經接待過著名的外國君主,如瑞典女王克裏斯蒂安娜(Kristiana,1632-1654),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82-1725),挪威國王克裏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1766-1808)等人。

172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5-1774)與波蘭公主瑪麗-勒茲恩斯卡(Princess Mary Lecszinska of Poland),在“聖三一教堂”(Chapel of Holy Trinity)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這時的聖三一教堂,已經裝飾的美輪美奐。

1777年,波旁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路易十六(Louis XVI,1774-1792),對城堡進行了擴建。法國大革命的前夕,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最後一次造訪楓丹白露宮。法國大革命期間,城堡內的家具被洗劫一空,但是建築物本身卻逃過一劫。

1803年,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作為法國新政府的第一執政(First Consul),首次造訪楓丹白露宮。這時法蘭西軍事學院(French Military Academy),占據了楓丹白露宮的路易十五翼樓(Louis XV Wing)。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Napoleon I,1804-1814)“邀請”羅馬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來到楓丹白露宮,住了四天(1804.11.25-28),準備為拿破侖一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12.2)。

1808年,拿破侖一世將曆代國王的臥室改為皇帝的禦座廳(Emperor Bedchamber)和皇後約瑟芬(Josephine)的閨房(Empress Bedchamber)。1808-1810年,拿破侖一世夫婦在楓丹白露宮裏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

1810年,拿破侖一世之侄,拿破侖一世兄長“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之子,即後來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聖三一教堂”接受洗禮。

1814年4月6日,拿破侖一世在楓丹白露宮“退位沙龍”(Abdication Salon)簽署“退位詔書”(Act of Abdication)。兩周後,4月20日,拿破侖一世在楓丹白露宮的“白馬庭院”(White Horse Courtyard),麵對自己的近衛軍進行“告別演說”(Farewell Speech)。

1831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1830-1848),首次造訪楓丹白露宮。1833年,路易-菲利普對城堡內部進行了重新設計與布置,主要是國王和王後的居所(King & Queen Apartments)。

1854年,拿破侖三世在路易五世的翼樓修建一個劇場。拿破侖三世還為皇後歐根妮(Eugenie)建造了中國館。館內陳列著中國時期的古董。這些藏品來自圓明園,是法軍統帥獻給拿破侖三世帝後的戰利品。

1940年,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曾經占領楓丹白露宮。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Headquarter)曾經設在這裏。1984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首腦會議,也曾經在楓丹白露宮舉行。下圖是楓丹白露宮的平麵圖。

圖5. 楓丹白露宮的平麵圖

我進入楓丹白露宮的大門後,首先來到狄安娜花園(Dianna Garden,平麵圖中的E)。下圖(左)是狄安娜花園裏的“少年洗澡青銅像”,下圖(右)是“狄安娜噴泉”(Dianna Fontaine)。噴泉上的青銅雕像是“狄安娜與母鹿”(Dianna & Doe),腳下是眾犬個鹿首。

圖6. 狄安娜花園裏的“少年洗澡青銅像”(左)和“狄安娜噴泉”(右)

然後我來到楓丹白露宮的中心,“白馬庭院”(White Horse Courtyard,平麵圖中的A)。這是一個寬闊的長方形庭院,鋪著四大塊綠毯似的草坪,三麵被藍頂白牆的建築物圍住。下圖是我在“白馬庭院”中央的留影。

圖7. 我在楓丹白露宮“白馬庭院”中央的留影

主建築的門前是著名的“馬蹄形大台階”(平麵圖中的3)。下圖是“馬蹄形大台階”(Horseshoe Staircase)的近景。

圖8. 楓丹白露宮“馬蹄形大台階”的近景

下圖是“白馬庭院”左方的建築物,“議政廳翼樓”(平麵圖中的1)。

圖9. 楓丹白露宮的“議事廳翼樓”

下圖是“白馬庭院”右方的建築物,“路易十五翼樓”(平麵圖中的2),樓下是楓丹白露宮的服務中心(Service Center),樓上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Napoleon I Memorial Museum)。

圖10. 楓丹白露宮的“路易十五翼樓”

“聖三一教堂”是楓丹白露宮中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路易十五(Louis XV)與波蘭公主瑪麗-勒茲恩斯卡(Mary Lecszinska of Poland)在這個教堂裏舉行婚禮(1725)。拿破侖三世(Napoleon III)在這個教堂裏受洗(1810)。

下圖是“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apel)的主祭壇(左)和天蓬畫(右)。

圖11. “聖三一教堂”的主祭壇(左)和天蓬畫(右)

“路易十五翼樓”(Louis XV Wing)的樓上,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Napoleon I Memorial Museum)。因為紀念館中嚴禁照相,所以我不得不在裏邊多停留了一些時間。下圖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前的標誌。

圖12. “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前的標誌

楓丹白露宮與拿破侖一世息息相關,凝聚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曆史氣息,保留著精美絕倫的設備和家具。因此,楓丹白露宮被選作拿破侖一世紀念館的場所,收藏著拿破侖王朝的珍品,構成了法國至今保留下來的寶貴文物。

在此借參觀“拿破侖一世紀念館”的機會,讓我們回顧一下拿破侖不平凡的一生。

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1804-1814),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是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881-887)之後,第二位享有皇帝頭銜的法國君主。拿破侖-波拿巴,以下簡稱“拿破侖”。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出生在科西嘉(Corsica)的阿雅克肖城(Ajaccio),父親給他取名“拿破侖”,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後來科西嘉島成為法國領土,他的名字采用法語發音的“拿破侖-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1768年,即拿破侖出生的前一年,科西嘉被熱那亞(Genoa)賣給法國,法王路易十五承認拿破侖的父親卡羅-波拿巴(Carlo Bonaparte)為法國貴族。拿破侖母親的家族拉莫利諾(Ramolino)是熱那亞貴族。拿破侖的家族雖非很有權勢,但仍可以給他提供較好的教育。

1777年,8歲的拿破侖被送到法國的教會學校學法文。同年進入一個軍校接受教育。他的法語有濃重的科西嘉口音。他講法語時的科西嘉口音,在學校裏常被同學們嘲笑和戲弄。直到去世的時候,他的法語仍有拚寫錯誤。

1784年,15歲的拿破侖以優異成績畢業,被選送到巴黎的軍官學校,他在此受訓成為一名炮兵軍官。1785年,16歲的拿破侖,因為父親去世而缺少經濟來源,他不得不在一年之內完成兩年的課程。同年他通過了畢業考試,畢業後授予少尉軍銜。

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Rousseau)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最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回到科西嘉。科西嘉有三種勢力爭鬥(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拿破侖加入革命(雅各賓),在一個誌願軍團裏任中校。

1793年,24歲的拿破侖,因為與科西嘉獨立派的英雄帕斯誇萊-保利交惡,拿破侖全家被迫逃回法國本土。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侖隻是一個默默無名的軍人。當時的法國是第一共和國的雅各賓派(Jacobin)專政,首領是羅伯斯比爾(Robersperre)。

同年,拿破侖在土倫港(Port of Toulun)之役中,率領革命士兵防衛土倫港岸炮的炮台,成功擊敗了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複辟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的倚重,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為炮兵準將

1794年,25歲的拿破侖,由於在熱月政變中(Coup de Thermidor),與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關係密切,因而受到調查。1795年,26歲的拿破侖,因拒絕參與一場平叛戰爭而被除去將軍銜,他麵臨著生活經濟窘困和事業前景黯淡。

同年10月3日,巴黎保皇黨發起反抗國民公會的武裝叛亂,領袖保羅-巴拉斯(Paul Barras),重新起用拿破侖守衛杜樂麗宮。10月5日,拿破侖命令繆拉(Joachim Murat)掌控加農炮,成功擊退襲擊者,1400名保皇黨人死亡,其餘敵人皆敗逃。

一夜之間,拿破侖名利雙收,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後來繆拉娶了拿破侖的妹妹卡羅琳-波拿巴(Caroline Bonaparte),成為他的妹夫,他在拿破侖麾下多年擔任主要將領。

1796年,27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同年拿破侖與他的情人約瑟芬(Josephine)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第一共和政權剛剛建立,歐洲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對法國新政權十分畏懼,於是開始結盟打擊法國。

拿破侖在意大利開始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華,他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並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特長。拿破侖帶兵跨越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撒丁聯軍共同抵擋法軍。下麵的(左)圖是拿破侖在“土倫港戰役”,下麵的(右)圖是拿破侖在“跨越阿爾卑斯山”。

圖13. 拿破侖在“土倫港戰役”(左)和拿破侖在“跨越阿而卑斯山”(右)

拿破侖在蒙特諾特戰役將其逐一擊破並攻下米蘭。奧地利軍被圍困在曼圖亞(Mantova),奧地利派出兩位將軍解圍,卻一再戰敗。奧地利軍一萬八千人投降,拿破侖又揮軍向東。奧地利的卡爾大公(Archduke Karl)出兵抵擋,再次被拿破侖擊敗。

最後,奧地利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意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庸,拿破侖在北意大利廢除了封建法律,建立類似於法國的共和體製。取得意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侖威望越來越高,成為法國人民的新英雄,但他的崛起也使得督政府感受到威脅。

拿破侖此時上報稱打算進攻埃及,以開啟法國向印度進攻的道路為由,事實上是離開巴黎以自求保。督政府也害怕他在國內時間長了會奪權,於是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麵軍司令。

拿破侖本人精通數學天文學,還十分熱愛文學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很大。在這次遠征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著175名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

1797年,28歲的拿破侖率法軍攻打馬耳他騎士團並得勝。同年拿破侖率兵到達亞曆山大港(Alexandria),以2萬5千人的兵力,對抗10萬大軍的馬穆魯克(Mamluk),在金字塔戰役的決戰中獲取勝利。在這場戰爭中,法軍僅僅損失300人。

1798年,法國海軍艦隊在尼羅河河口海戰中,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Nelson)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補給無法送達。1799年,400艘軍艦隻剩下2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此時歐洲的反法同盟逐漸形成,法國國內的保皇派勢力漸漸上升。

1799年8月,30歲的拿破侖趕回巴黎,回到法國的拿破侖被當作“救星”。同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Coup de Brumaire)並且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First Consul)。1802年,33歲的拿破侖成為為終身執政。

拿破侖實行多項重大的改革,包括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方麵。其中最著名的是《拿破侖法典》(Napoleon Code)。這個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由拿破侖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都是由拿破侖本人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

1804年,法國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35歲的拿破侖-波拿巴,成為法蘭西人的皇帝拿破侖一世(Emperor Napoleon I)。下圖是拿破侖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左)和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右)

圖14. 拿破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第一執政”(左)和法蘭西帝國的“皇帝”(右)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為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芬(Josephine)加冕為皇後。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而絕不是“君權神授”。下圖是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的“加冕典禮”。

圖15. 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的“加冕典禮”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9月24日,拿破侖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在法國和反法聯軍的激戰後,反法同盟的聯軍投降。

1805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Jena)和奧爾斯塔特(Ohlstadt)擊潰了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侖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

1805年10月,拿破侖又取得了奧斯特裏茨(Austerlitz)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被迫解體。隨後拿破侖聯合德國境內的小城邦國組成“萊茵邦聯”(Rhine Confederation),並將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下圖是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場”。

圖16. 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場”

1807年,38歲的拿破侖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與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會麵,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侖頒布《柏林敕令》Act of Berlin),即他的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各國與英國有任何貿易往來。

至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拿破侖身兼各職:法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封其兄弟約瑟夫(Joseph),路易(Louis)和傑羅姆(Jerome)為那不勒斯(Naples),荷蘭(Holland)和威斯特法利亞(Westphalia)的國王。

下圖是1812年法國的勢力範圍,深綠色是法蘭西帝國本土,淺綠色是法蘭西帝國衛星國。

圖17. 1812年法蘭西帝國的勢力範圍

1807年,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於是拿破侖乘機入侵西班牙,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強力反對,拿破侖根本無法平息當地暴動

1808年,英國介入西班牙爭端,8月30日,英軍占領葡萄牙。牽製30萬法軍於西班牙,無法調動到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從而導致新的反法同盟的形成。之後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法軍被趕出伊比利半島(Iberican Peninsula),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誌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雖然奧地利軍隊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侖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奧地利再次割讓土地。

1810年,41歲的拿破侖迎娶19歲的奧地利公主瑪麗亞-路易莎(Maria Luisa),法奧結成同盟。1811年,法俄關係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法俄戰爭爆發。1812年,43歲的拿破侖率領68萬大軍攻入俄國。

俄國采取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1812年9月12日,法軍在重大傷亡後,進入莫斯科。但迎接他的是莫斯科全城大火(焦土政策)。拿破侖本以為亞曆山大一世會妥協,未料到是這種結果。此時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最後他隻帶領2萬人返回法國。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今德國境內多次交戰。雖然法軍取得多次勝利,但是反對拿破侖的勢力卻是越來越大。同年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最後被擊潰,各個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而獨立,反法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反法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當年45歲的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在日記中寫到:法國首相塔列朗(Talleyrand)是“法奸”和“波旁支持者”,潛伏在自己身邊,暗算出賣自己。

1814年4月6日,拿破侖在楓丹白露宮(Palace of Fontainbleau)簽署退位詔書。根據《楓丹白露條約》,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小島“厄爾巴島”(Elba),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

拿破侖仍然保留“皇帝”的稱號,但他的領土隻局限於厄爾巴島。在法國巴黎,路易十八(Louis XVIII,1815-1824),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法蘭西第一帝國宣告滅亡,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複辟成功。

1815年2月26日,46歲的拿破侖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非但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他。路易十八逃亡到別國後,拿破侖再次奪得法國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同年6月18日,拿破侖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Waterloo,Belgium),被英國的威靈頓公爵(Duke Wellington)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Marshall Blucher)率領的反法同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拿破侖正式投降。

1815年10月16日,拿破侖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英屬聖海倫娜島(British St Helena)。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隻有一百天左右的時間,因此稱為“百日政權”。拿破侖被流放到聖海倫娜島,英國對其進行監視與防範,使得聖海倫娜島成為一座監獄。

1821年5月5日,52歲的拿破侖在聖海倫娜島去世。1840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1830-1848)派其第三子,將拿破侖的遺體接回巴黎,拿破侖的靈柩通過凱旋門,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軍院

作為軍事家,拿破侖對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打贏了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拿破侖的霸權攪亂了歐洲的國際關係,破壞了各國的勢力平衡。在拿破侖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保持政治上均勢平衡。

作為政治家,拿破侖的影響也同樣深遠。1804年頒布的《拿破侖法典》,是大陸法係的典範,後來大多數國家都普遍模仿和遵循。他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地傳播開來。他又勇於挑戰和破壞專製主義,是近代民主主義民族國家理念的先驅者。

拿破侖是“皇帝”,但又不是普通意義上封建社會的“皇帝”。而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捍衛者和繼承者。他雖然對外擴張和征服,但對被征服的國家和人民,政治從不壓迫,經濟上從不剝削,更是從不迫害和屠殺,而是把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帶到那裏。

談到這裏,讓我想起了魯迅在《故鄉》裏描寫“豆腐西施”楊二嫂:“她一見到我忘了她,便很不平,露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可見在魯迅的認知中,拿破侖在法國人民中的形象,是崇高偉大和無以倫比的。

直到現在,我在楓丹白露宮已經逗留三個多小時了,雖然很多地方沒有看,不能再多呆了,我決定返回巴黎。臨走之前,在禮品店裏買了一本英文書《Fontainebleau》,一本中文書《楓丹白露宮》和幾張明信片,包括“波拿巴家族”(Bonaparte),總共17.70歐元。

下圖(左)是“波拿巴家族”,第一行是他的父母,第二行左邊是拿破侖與兩任妻子,右邊是拿破侖的四弟與弟妹,第三行是拿破侖的兒子與侄子,第四行是拿破侖的三個兄弟和三個妹妹。下圖(右)是“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外的一幅油畫,裏麵不讓照相照外麵。

圖18.“波拿巴家族”(左)和“拿破侖一世紀念館”門外的一幅油畫(右)

下圖是楓丹白露宮外麵的“倫敦酒店”(Hotel of London)。

圖19. 楓丹白露外麵的“倫敦酒店”

下圖是楓丹白露鎮的“奧塞納特酒店”(Hotel of Osenat)。

圖20. 楓丹白露鎮的“奧賽納特酒店”

下圖是楓丹白露鎮的“大君酒店”(Hotel of Maharaja)。

圖21. 楓丹白露鎮的“大君酒店”

下圖是楓丹白露鎮的“黑鷹酒店”(Hotel of Black Eagle)。

圖22. 楓丹白露鎮的“黑鷹酒店”

當天下午3點半,我按原照路返回巴黎的旅館。一天下來很累,簡單洗漱一下就休息了,準備明天參觀巴黎先賢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