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五篇:回國開會訪親友

(2022-09-05 00:16:16)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五篇:回國開會訪親友

上一篇講我出國後首次回國盡孝道(1994)和專飛大連祭兄長(2009)的經曆,本篇講我出國後回國開會訪親友的行程。

1996年8月31日(Saturday),我從加拿大卡爾加裏出發,到北京去參加“第三屆內流空氣熱動力學國際研討會”( Aerothermodynamics of Internal Flows III,Beijing,China,Sept.1-5,1996)。下圖是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圖1. 1996年北京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1996年9月1日(Sunday),下午1點,我到達北京首都機場,我妻與我兄到機場來接我。我妻於8月份回國辦事,那時正在北京。我兄於去年7月份到卡爾加裏來探親,住了半年後回國了。聽說我今年回國開會,特地從大連到北京來看我。

我妻自1991年回國省親盡孝道以來,在別人的慫恿之下,開始在國內“經商”。她的計劃,胃口大於能力,理想超過現實,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但是實際收效甚微。我向來認為: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她“奸”得不夠,無法成“商”。

多年來,她在中國,我在外國,長期的兩地生活,造成了婚姻上的“名存實亡”,我們成了“名義夫妻”。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同父同母,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我隱忍不發,時間長了,就習慣了這種“獨身生活”。

不過,每當我有比較大的旅遊計劃時,她倒是非常認真地與我配合,心甘情願地充當我的“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of Leading Role),否則我的係列遊記,可就寫不成了。

這次我的“回國開會訪親友”之行,她早就準備好了,到首都機場來接我,還陪我與我兄在餐館吃了午餐。當天下午6點,我到達開會的地點,剛剛建成不久的中國科技會堂(China Hall of Science & Technology)去報到。下圖是位於複興路木樨地的中國科技會堂。

圖2. 位於複興路木樨地的中國科技會堂

中國科技會堂,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複興路木樨地,1996年建成,隸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該會堂具有會議,展覽,住宿,餐飲,娛樂等功能。我與我妻住進會議安排的一個套間。

1996年9月2日(Monday),上午9點,是內流會議的開幕式。首先是大會主席致歡迎詞,大會主席是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的研究員陳乃興。我與陳乃興都參加去年在新加坡召開的第六屆亞洲流體力學國際研討會,並在會議的晚宴上同桌共餐。

大會組委會主席是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的研究員餘申,他對我回國參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告訴我被安排為一個分會的主席。當天晚上7點,是會議的招待會。會上見到新老朋友:清華的袁新,哈工大的楊宏,還有加拿大蒙克頓大學教授伊夫斯-卡格農(Yves Gagnon)。

1996年9月3日(Tuesday),上午9點,內流會議在各個分會場舉行。我是一個分會場的主席,上海應用數學與力學研究所的劉高聯,連續宣讀兩篇論文,還有以色列工學院教授本傑明-加洛爾(Benjamin Gal-Or,IIT,Haifa,Israel)的講演。

當天下午4點半,輪到我宣講論文,分會主席恰巧是本傑明-加洛爾,他對我的講演“射流撞擊湍流”(Jet Impingement Turbulence)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問了好幾個問題。參加本次分會的日本教授衫山(Sugiyama),似乎也有一定的興趣,問了幾個問題。

當天下午7點,全體會議代表乘車到朝陽劇場觀看雜技表演。我與本傑明-加洛爾在大巴上,恰巧又坐在一起,我們交談的很愉快。最後他從包裏掏出一份文件,是一個科技期刊雜誌的征文表,他希望我把這次講演的內容寫成論文,在這個雜誌上發表。

原來本傑明-加洛爾是“渦輪噴氣發動機國際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bo & Jet Engines)的主編。會後我投稿到那家雜誌,正好趕在排版之前發表了。下圖是雜誌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圖3. 渦輪噴氣發動機雜誌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1996年9月4日(Wednesday),會議繼續進行,但是我沒參加,與倪浩清約好了到他那裏去訪問。我們是去年在新加坡會議上相識。上午,我在中國水利電力科學院做了一個講演,然後共進午餐,下午參觀他們的實驗室。倪浩清還贈送我一本他的專著,見下圖。

圖4. 倪浩清專著的封麵(左)和其中的一篇論文(右)

1996年9月5日(Thursday),全天休會,大會安排全體代表遊覽八達嶺長城和明十三陵。上午我們遊覽八達嶺長城,我在北京做研究生論文的時候,曾經帶我妻我兒遊覽過長城。這次是與我妻和我兄一起來遊覽長城,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八達嶺長城上的合影。

圖5. 我與我妻在八達嶺長城上的合影

下圖是我與我兄在八達嶺長城上的合影。

圖6. 我與我兄在八達嶺長城上的合影

當天下午我們遊覽明十三陵,在通往定陵的神道的兩旁,有兩排石雕的神獸。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神道旁,站在石雕巨象前麵的合影。

圖7. 我與我妻在定陵神道旁,站在石雕巨象前麵的合影

在通往定陵的神道的兩旁,還有兩排明代的文臣武將。下麵的左圖是我與我兄在通往定陵神道旁,站在文臣石雕巨像前麵的合影,下麵的右圖是我與我妻在通往定陵神道旁,站在武將石雕巨像前麵的合影。

圖8. 我們在通往定陵神道上,站在文臣武將石雕巨像前麵的合影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定陵外麵廣場上的合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定陵博物館門前的留影。

圖9. 我與我妻在定陵外麵廣場上的合影

圖10. 我與我妻在定陵博物館門前的留影

伊夫斯-卡格農(Yves Gagnon),是來自加拿大蒙克頓大學的教授。我與伊夫斯都參加了去年在新加坡召開的第六屆亞洲流體力學國際研討會,開會的第一天,我們都來晚了,坐在會場的最後一排。伊夫斯是個帥氣的白人小夥子,像個大學生,實際是個大學教授。

伊夫斯活潑熱情愛交際,勾肩搭背自來熟。在參觀長城時,就拉著我問著問那,到十三陵更是如此。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定陵博物館門前同伊夫斯的合影。

圖11. 我(中)與我妻(右)同伊夫斯(左)在定陵博物館門前的合影

說來很湊巧,在明十三陵的定陵,我與我妻又遇到了以色列的本傑明-加洛爾教授和夫人。下圖是我與我妻同本傑明-加洛爾等人合影。下圖中的右一是本傑明-加洛爾,右二是我,左二是我妻,中間是加洛爾夫人,右一是一位美國的女教授。

圖12. 我(右二)與我妻(左二)同加洛爾教授(右一)在定陵的合影

會議的組織者召集所有參會人來照集體合影,大家從四麵八方聚龍過來,照了幾張合影。下圖是部分會議代表在定陵外麵廣場上的合影,前排右數第二第三人是我與我妻。

圖13. 會議部分代表在定陵外麵廣場上的合影

從十三陵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下午6點,我兄與我們告別,我與我妻送他去火車站說“再見”。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見麵,沒有機會“再見”了。每當想起這段日子,心裏就會隱隱作痛。我兄年長我十歲,長兄如父,關鍵時刻總為我把關,是我人生的第一個伯樂。

1994年,我首次回國盡孝道,相處一周。1995年,我兄嫂到加拿大探親,相處半年。如今我兄到北京來看我,又相處一周。骨肉情深,兄弟摯愛,血濃於水,難以言表。1958年,幫我轉學。1962年,支持考哈軍工,1978年,支持考中科大,1986年,支持出國留學。

1996年9月6日(Friday),上午9點,我到清華大學訪問陳佐一教授。在他的熱力學工程係做了一個講演,與會者有參加北京內流會議的袁新,陳佐一的研究生吳小楓和譚燕等人。下圖是我在清華大學熱力學工程係做講演。

圖14. 我在清華大學熱力學工程係做講演

我與陳佐一相識於1992年9月22-23日,他訪問了我所工作的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我曾經接待過他。當時,我們的研究方向有些相關,所以我與他的交談甚歡。下圖是他在訪問時,兩天講演內容的通知,左圖是第一天的,右圖是第二天的。

圖15. 陳佐一教授訪問溫莎大學時的講演通知

我的這次來訪算是回訪,他與她的學生非常熱心地接待了我。中午12點,我與他們在清華園裏共進午餐。當天下午,陳佐一和他的一個研究生,分別陪我參觀了清華大學的校園。下麵的幾張圖是他們陪我在校園裏拍攝的照片。

圖16. 我在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前留影

圖17. 我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裏留影

圖18. 我在清華大學校園裏與陳佐一(左圖左)的合影

1996年9月6日(Friday),下午6點,大會舉行閉幕式和晚宴,地點是北海公園“禦膳堂”。我以前曾經來到過北海公園許多次。“蕩起雙槳”,“輕推波浪”,“白塔倒影”,“綠樹紅牆”,“涼爽的風”,這些美好的記憶,不時泛起心頭。但是我從未到過“禦膳堂”。

下圖是我在北海公園白塔前麵的留影,手裏拿著的是今天晚宴的請柬。

圖19. 我在北海公園白塔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在“禦膳堂”門前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妻坐在禦膳堂“龍椅”上的留影。

圖20. 我與我妻在“禦膳堂”門前的合影

圖21. 我妻坐在禦膳堂“龍椅”上的留影

在禦膳堂的晚宴上,大會主席致閉幕詞,會議代表們紛紛舉杯,慶祝大會圓滿成功。大家趁著酒酣耳熱之際,有人一展歌喉,有人翩翩起舞。我妻向來都是文娛活動的積極分子,主動上台獻唱日文“北國之春”。雖然她不會日文,卻模仿的有模有樣,引來了一片掌聲。

人們高喊再唱一首,她說可以唱“阿裏山的姑娘”,但需要一個男聲配唱,來自台灣大學的教授許文翰,主動上台配唱。一曲聲情並茂的男女聲二重唱:“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哪,啊… 啊…”,把晚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1996年9月7日(Saturday),我與我妻去拜訪劉吉。劉吉曾是中科大黨委副書記,雖然當時我已出國,但他對我妻我兒都很照顧。現在,劉吉是國家體委副主任。不久前,劉吉帶隊參加亞特蘭大奧運會,我當時就想去亞特蘭大向他致謝,但太忙沒去成,今天補上。

1996年9月8日(Sunday)上午,我的朋友郝文斌來訪。他不僅是我在哈軍工的大學同學,而且還是我的中學同學,在北京南苑的七機部一院工作。聽說我在北京開會,特地從南苑過來看我。我們從哈軍工畢業後,近30年未曾見麵,各自經曆曲折,真是恍如隔世。

當天下午,也在七機部一院工作的劉哲明來訪,他是我大兒子女朋友的父親。幾年以前,我曾經部分資助過他的女兒,他表示千恩萬謝,我說兒女親家不必言謝。

1996年9月9日(Monday),我去訪問位於廊坊的中國石油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研究院。東道主杜衛東熱情地接待了我。他在不久前訪問卡爾加裏帝國石油研究中心時,我曾經接待過他,這次算是我的回訪,會見後我與他的同事們共進午餐。

1996年9月10日(Tuesday),我去訪問北京化工大學,東道主張政熱情地接待了我。我們是去年在新加坡第六屆亞洲流體力學會議上認識的。上午9點半,我做了一個講演,當天中午12點,我與張政的同事們共進午餐,下午參觀他們的實驗室。

後來張政到加拿大,我們有過多年的學術和技術合作,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在出版我的論文集時,還為我的論文集作序。下圖是我的論文集封麵(左)和張政撰寫的“序言”(右)。

圖22. 我的科技論文集封麵(左)和張政撰寫的序言(右)

1996年9月11日(Wednesday),我與我妻從北京飛回加拿大的卡爾加裏,從而結束了我的“回國開會訪親友”旅程。

自從1996年以來,我的“回國開會探親友”願望一發不可收拾,在1997-2000的四年之內,投稿到國際會議的論文多達五次,但隻有一次我是真的回來了,其他的四次都是由論文的合作者張政教授參會並宣講。下麵把這幾次會議的情況簡單羅列如下。

1997年在北京召開的“多相流體,非牛頓流體,物理化學流體流動的國際研討會”(199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 Fluid,Non-Newtonian Fluid & Physico-Chemical Fluid Flows, ISMNP-97)。

圖23. 1997年北京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的論文首頁(右)

199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流體力學國際會議”(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 ICFM-III)。

圖24. 1998年北京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的論文首頁(右)

2000年在四川綿陽召開的“第四屆亞洲計算流體動力學會議”(Fourth Asia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nference,ACFD4)。

圖25. 2000年四川綿陽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的論文首頁(右)

2000年在北京召開的“應用計算流體動力學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ACFD 2000)。

圖26. 2000年北京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的論文首頁(右)

1999年12月6-10日,我參加了在廣東深圳召開的“第八屆亞洲流體力學國際會議”(Eighth Asian Congress on Fluid Mechanics,Shenzhen,China,1999.12.6-10)。

1999年12月6日(Monday),我來到深圳。在會議秘書處報道時,見到我的論文合作者,北京化工大學的張政教授,已經攜妻來到這裏。下圖是我與我妻和張政夫妻在會議報道處門前的合影,張政夫妻在左邊,我與我妻在右邊。

圖27. 我與我妻和張政夫妻在會議報到處門前的合影

1999年12月7日(Tuesday),輪到我們宣講論文,論文的合作者張政上台講演,我作背景介紹和補充說明。下圖是深圳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的論文首頁(右)。

圖28. 1999年深圳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們論文的首頁(右)

1999年12月8日(Wednesday)的上午,我與我妻去遊覽深圳沙頭角,但是不許我們進入“中英一條街”,原因我們是外國人。我們明明是中國人,卻被當成外國人,不允許進入中國的地界,心中有點憤憤不平。

當天下午,我與我妻遊覽深圳的“錦繡中華”(Splendid China),這是香港和深圳合資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全園的82個景點均按中國版圖位置分布,比例1:15,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傍晚,我們去參觀“中國民俗文化村”,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妻的合影。

圖29. 我與我妻在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合影留念

圖30. 我與我妻在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合影留念

1999年12月9日(Thursday),全天休會,會議安排全體代表到珠海觀光遊覽。下麵幾張圖是我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31. 我與我妻在珠海圓明新園的合影

圖32. 我與我妻在珠海圓明新園的合影

圖33. 我在珠海圓明新園的留影

“珠海漁女”位於珠海香爐灣畔,是珠海標誌性的雕塑。珠海漁女,頸戴項珠,腰係網具,褲腳輕挽,雙手高舉著一顆晶瑩璀璨的珍珠,是向世界昭示光明,向人類奉獻珍寶。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珠海漁女像前的合影,再下圖是我與張政在珠海漁女像前的合影。

圖34. 我與我妻在珠海岸邊漁女像前的留影

圖35. 我與張政在珠海岸邊漁女像前的留影

1999年12月10日(Friday),是大會的閉幕式和晚宴,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在晚宴上。

圖36. 我與我妻在深圳會議的晚宴上

在晚上的宴會上,與我們同桌的都是同行業的專家,其中有北京大學的教授王建平(下圖左一),還有印度的學者錢德拉(Dr. Chandra,下圖左二),他們都是大會組委會的成員。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晚宴上與大家互相敬酒。

圖37. 我與我妻在晚宴上與大家互相敬酒

1999年12月11日(Saturday),我與我妻離開了深圳,從而結束了借機開會的深圳珠海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uerilla:
隻要同一時期,就有可能見過麵,或在食堂,或在圖書館。
Guerrill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主' 的評論 : 不謝!作為係友,當年十有八九你我還見過麵呢(至少在食堂):))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uerilla:
劉吉到科大時,我已出國,你說的這些我都不知道,謝謝你的介紹。
Guerrill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主' 的評論 : 他是與彭佩雲一起來科大“扭轉乾坤”的。上級原本對他寄予希望(很大),可最後跌破了所有人的眼。由於他專攻思想政治工作,又沒什麽實際本領,耍嘴皮糊弄老百姓行,在科大卻行不通,彭最後也看不上他。走時灰溜溜的,去國防科大。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uerilla:
是嗎?他對人挺和氣的呀。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似鹿蔥:
謝謝,對拙荊過譽了。
Guerrilla 回複 悄悄話 劉吉在科大可是臭大街哈:))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太太很漂亮!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井觀天:
那些年的確會議很多,說它是“會議旅遊”也不過分。
井觀天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大搞會議旅遊啊,不過看來確實讓老外上鉤。用旅遊換交流,中國人很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