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二十二篇:北京承德外八廟

(2022-09-22 00:03:18)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二十二篇:北京承德外八廟

前一篇講述我於2011年到廣州參加“留交會”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在2015年到北京出席我的“論文集”合同簽訂儀式,與我妹在北京會麵,和到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的旅遊行程。

2011年,我回國參加“廣州留交會”,打算“再次海歸”。與幾個招人單位進行過交談,發現他們嫌棄我年齡太大,不感興趣。於是,我放棄了“二次海歸”的打算,在廣州深圳海南島遊玩一通之後,回到美國繼續工作。

2013年,我虛歲七十,年逾古稀,決定退休。於是我三次橫跨美國,搬家到溫哥華退休養老。退休後,開始實施多年來的願望:1)出版一本論文集,2)撰寫一本回憶錄。我把各個時期發表過的論文搜集起來,整理成冊,在兒子的幫助下,生成了電子文件。

剛好我的另一個兒子,已經“海歸”到上海工作多年,他認識一位朋友,在“學苑出版社”供職,願意幫我出版論文集。另外,我妹也積極著手安排與我在北京會麵。於是我決定去北京,商議論文集出版事宜,並且與我妹見麵。下圖是啟功題寫的社名“學苑出版社”。

圖1. 啟功題寫的社名“學苑出版社”

2015年11月16日,我從溫哥華的家裏出發,飛到上海見到我兒。他準備請假陪我去北京,會見他的朋友,商討我的論文出版事宜。2015年11月19日下午,我們乘火車從上海出發去北京。第二天上午到達北京,然後直接乘火車去承德避暑山莊。

我兒與出版界朋友的約會日期是11月26-27日,我與我妹在北京會麵的日期,也是約定在11月26-27日。所以我與我兒決定先去承德遊覽避暑山莊,然後再回北京。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的承德市。我在出國前,沒找到機會遊覽避暑山莊,這次趁機補上。

河北省,簡稱冀,位於中國的華北地區,東臨渤海,南鄰山東省河南省,西接山西省,北方與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毗連。在地理上包圍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是中國首都北京通往外地的門戶要道,是以北京為核心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省會是石家莊市

河北是中國較早開拓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燕國趙國,長期處於中原文明的北疆。河北自金朝開始成為京畿要地,三朝建都北京,河北均為京畿重地。元朝時期為中書省,明朝時期為北直隸,清朝時為直隸省,民國時期的1928年,更名為河北省。

河北省擁有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長城大運河清東陵清西陵共四項五處世界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五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亦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河北省絕大部分處於海河流域,其支流分布在河北全省。東北部是灤河流域,海河灤河兩條河流大體覆蓋了河北省全境。白洋澱中國幹旱北方沿海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區域河汊縱橫,基本被蘆葦所覆蓋,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濕地

河北省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特點是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多有風沙,秋季天高氣爽。氣溫大體西北高東南低,各地的氣溫年差和日差都較大。下圖是河北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圖2. 河北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承德市,舊稱熱河,是河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河北省的東北部。承德市南鄰天津市唐山市秦皇島市,東接遼寧省朝陽市,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毗鄰,西北達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界張家口市,西南與北京市接壤。

承德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部的燕山主峰是灤河海河的分水嶺。灤河斜貫全境,武烈河流經城區。承德最早以蒙古語命名 “哈倫郭勒”,意譯為“熱河”,因此承德又名熱河

康熙二十年(1681),在承德建立木蘭圍場。康熙四十二年(1703),選址興建避暑山莊。從此以後,承德成為清朝皇帝避暑或出巡圍獵時的辦公之地。雍正元年(1723),設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改熱河廳為承德州,“承德”之名自此開始。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公使馬嘎爾尼朝見乾隆。乾隆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公使,但對其提出的六項要求一律予以回絕。英國使團未能完成打開中國門戶,開拓中國市場的任務。但是搜集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為日後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1860年(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鹹豐帝從圓明園倉惶出走,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屈服於列強的軍事壓力,先後批準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主權日益為列強所覬覦。

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突然駕崩於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鹹豐帝死後,11月2日,慈安慈禧與恭親王奕?一起,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迅速鏟除肅順顧命八大臣一夥的勢力。史稱“辛酉政變”,或“祺祥之變”。事變後同治帝繼位,由兩宮太後共同聽政

下圖是承德市在河北省的相對位置,北京市,天津市和省會石家莊市,可以作為參考點。

圖3. 承德市在河北省的相對位置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宮,避暑山莊周圍的寺廟,是依照西藏蒙古新疆藏傳佛教寺廟形式所修建的寺廟。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周圍的藏傳佛教寺廟,統稱為“外八廟”。

清朝前期許多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裏處理。避暑山莊成了北京以外第二個政治中心,又是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處理民族關係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對安撫和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承德避暑山莊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開始建造,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已初具規模。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賜名為“避暑山莊”,並題寫其匾額。曆經,乾三代,費時89年(1703-1792)才基本完工,並在山莊外圍修建了許多寺廟。

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山莊內部樸素淡雅,周圍寺廟金碧輝煌。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二十四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四十四個名勝風景區之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分為宮殿區和風景區兩部分,宮殿區裏有“澹泊敬誠殿”和“煙波致爽殿”等。風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利用原有自然地貌,吸收塞北江南風光,不以皇家建築為重,而以天然山水見勝。

2015年11月20日,下午5點半,我與我兒從北京乘火車到達承德。當晚住進“山莊賓館”。下圖是“山莊賓館”的大樓,樓上有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題寫的四個大字“山莊賓館”。再下圖是避暑山莊名勝風景區的導遊圖。

圖4. 承德市的“山莊賓館”

圖5. “避暑山莊”名勝風景區的導遊圖

2015年11月21日,上午8點半,我與我兒開始遊覽承德避暑山莊。入場費每人190元,我兒又請來一位兼職賺外快的導遊員。他是河北師範大學英語係的學生,用中英雙語解說,看我們是中國人,自然說中文了。他介紹得很詳細,一路走一路說,顯然訓練有素。

我們來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外麵下著鵝毛大雪,我頭戴呢帽,身穿大衣,頸係圍巾,手拄拐杖,全副武裝以應對。我是到避“暑”山莊,避“寒”來了。天冷的好處是遊人少,照相不用排隊。下圖是我在避暑山莊“麗正門”前麵的留影。

圖6. 我在避暑山莊“麗正門”前麵的留影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也是進入宮殿區正殿的第一道門。門上方有乾隆帝禦題的“麗正門”,用滿五種文字刻成。列為避暑山莊“乾隆36景”第一景。

下圖是我在避暑山莊宮殿區“正宮”門前的留影。門上眉額的四個大字是康熙禦筆親題。其中“避”字多了一橫,據考證是康熙筆誤。

圖7. 我在避暑山莊宮殿區“正宮”門前的留影

宮殿區分為“前朝”與“後寢”兩部分。前朝的“澹泊敬誠殿”,是皇帝臨朝聽政,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此殿是正宮的核心建築,正殿上高懸康熙帝禦筆親書“澹泊敬誠”匾。下圖是黑乎乎的“澹泊敬誠殿”,不知是照明不好,還是皇帝老兒喜歡黑暗。

圖8. 避暑山莊宮殿區正宮裏前的“澹泊敬誠殿”

“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殿。康熙帝稱這裏“四周秀嶺,致有爽氣”,遂命名“煙波致爽殿”,列為“康熙36景”之首。1820年,嘉慶帝駕崩於此。1860年,鹹豐帝在此簽《北京條約》。1861年,鹹豐帝駕崩於此。

“煙雨樓”,是仿浙江嘉興南湖鴛鴦島上的煙雨樓而建,下圖是“煙雨樓”,再下圖是我在“煙雨樓”標石牌旁邊的留影。

圖9. 避暑山莊裏的“煙雨樓”

圖10. 我在“煙雨樓”標石牌旁邊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熱河”行宮標石牌旁邊的留影。

圖11. 我兒在“熱河”行宮標石牌旁邊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避暑山莊”標石牌旁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避暑山莊景區後門的留影,第三圖是避暑山莊景區後門的“六和塔”。

圖12. 我在“避暑山莊”標石牌旁邊的留影

圖13. 我兒在避暑山莊景區後門的留影

圖14. 避暑山莊景區後門的“六和塔”

當天上午11點,我們離開“承德避暑山莊”,去參觀承德的“外八廟”。我兒如約付給兼職導遊100元,他告訴我們如何去外八廟,然後就分手了。避暑山莊周圍的寺廟,是依照西藏蒙古新疆藏傳佛教”形式所修建的寺廟,因地處古北口外,故稱“外八廟”。

既然避暑山莊周圍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掃盲一下“藏傳佛教”很有必要。藏傳佛教,有時稱“喇嘛教”,是藏族區域的一個佛教分支。屬於“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為佛教的三大地理體係,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

“藏傳佛教”始於鬆讚幹布時期,鬆讚幹布(Songtsen Gampo,xxx-650年),是吐蕃雅魯王朝第33任讚普,也是吐蕃帝國的建立者,629-650年在位。是前任讚普囊日論讚的兒子。原名赤鬆讚,鬆讚幹布是其尊號。

鬆讚幹布在位期間,大幅擴張吐蕃版圖,定都拉薩,確立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製度,奠定日後吐蕃強盛的基礎。他透過與泥婆羅尼泊爾)聯姻,提高吐蕃的工藝技術水平。透過與唐朝和親,引入先進的科學醫學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

據傳佛教也是鬆讚幹布通過兩次聯姻首次進入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也是他在位時期建立的。鬆讚幹布與王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備受藏族尊崇,藏人堅信三人為觀音菩薩白度母綠度母的化身。

下圖是“鬆讚幹布”的供奉像,再下圖是鬆讚幹布與王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的供奉像,第三圖是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圖15. 吐蕃王朝第33任讚普“鬆讚幹布”的供奉像

圖16. 赤尊公主(左)鬆讚幹布(中)與文成公主(右)的供奉像

圖17. 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宗喀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他42歲時,建立了自己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克主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另一個弟子“根敦朱巴”,為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化身。下圖是宗喀巴的供奉像。

圖18. 藏傳佛教一代祖師“宗喀巴”的供奉像

現在“藏傳佛教”掃盲結束,繼續講承德的“外八廟”。外八廟是清朝在避暑山莊周圍修建的八座寺廟,在避暑山莊北部和東北部的山丘地帶。

另外,在避暑山莊以東還有四座寺廟,這些寺廟建築的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其中八座寺廟由清朝理藩院管理,在北京注冊,設常駐“辦事處”。這八座寺廟在古北口外,故稱“外八廟”。外八廟加四座寺廟,共十二座,具體情況如下:

1.羅漢堂,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位於承德市區的北郊獅子園,占地麵積共18畝。乾隆帝曾兩次遊覽浙江海寧安國寺的羅漢堂,對寺內的五百羅漢造像極為欣賞,於是下旨仿照浙江海寧安國寺,在承德建造了這座寺廟,並命名為“羅漢堂”。

2.廣安寺,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位於承德市區的北郊,殊象寺以西,共占地一萬餘平方公裏。乾隆帝為了慶祝母親皇太後的八十大壽,取“廣大廣安”之意,建立該寺廟,並命名為廣安寺。

3.殊像寺,建成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麵的普陀宗乘之廟以西,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坐北朝南,以漢族廟宇建築形製為主。東西寬115米,南北長300米,占地麵積2.3萬平方公裏。此廟以乾隆之家廟著稱。

4.普陀宗乘之廟,指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位於避暑山莊北麵獅子嶺南麓。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成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乾隆帝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後80壽辰而建的寺廟。

5.須彌福壽之廟,位於避暑山莊北麵獅子溝北坡。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70歲壽辰,西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賀壽,乾隆帝命人仿照班禪駐地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為班禪建造的行宮,因而又稱為“班禪行宮”

6.普寧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因為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普寧寺又被稱為“大佛寺”。這座寺廟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的武烈河畔,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寺廟。

7.普佑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與普寧寺相臨。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該寺曾是外八廟喇嘛研習佛教理論典籍的“經學院”。

8.廣緣寺,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位於普佑寺東側,占地0.45公頃。由普寧寺的堪布喇嘛擦魯克奉旨建造,乾隆禦題“廣緣寺”。現今後殿已毀,其餘建築殘存。

9.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位於避暑山莊東北。是仿照新疆伊犁河北的固爾紮廟舊製修建,所以俗稱“伊犁廟”。固爾紮廟被叛軍燒毀,清軍平叛後將有功的達什達瓦族遷住熱河,建此廟作為佛事場所。

10.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該寺廟建築為漢藏結合樣式,主體建築采用重簷圓頂非常醒目,閣中有一銅鑄“雙身佛”。該寺坐東麵西,在溥仁寺東北,與安遠廟為鄰。

11.溥仁寺,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六十大壽之年(1713),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前來祝壽,要求出資建立寺廟以示祝賀。康熙帝允許建造“溥仁寺”和“溥善寺”。

12.溥善寺,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與溥仁寺同期修建,形製布局基本相同。該寺與溥仁寺一牆之隔。故稱溥仁寺為前寺,溥善寺為後寺。

我們先去參觀“普陀宗乘之廟”,下圖是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全景圖。

圖19. 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全景圖

“普陀宗乘之廟”,位於承德市雙橋區避暑山莊以北的獅子溝北坡,須彌福壽之廟西側。該寺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竣工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乾隆三十六年時,為母親崇慶皇太後的八十壽辰而建。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個廟。寺廟建築布局利用山勢,自南而北層層升高,主體建築“大紅台”,位於山顛,壯觀醒目。該座寺廟仿照拉薩布達拉宮形製(“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因而又稱“小布達拉宮”。

跟據史書記述,南海大士的普陀道場有三個:一個是印度的南海普陀寺,另一個是西藏布達拉宮,第三個是浙江定海普陀山。本想仿照印度最早的普陀道場修建,但形製難以考察。西藏布達拉宮法式具備,遂仿照布達拉宮興建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占地麵積約22萬平公裏,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宮牆包圍。共有建築60多處,依山巒地勢建築,色彩鮮明,氣勢雄偉,是中國古代皇家寺廟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築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樓,白台,大白台,大紅台,東紅台等。

下圖是我在“普陀宗乘之廟”標識牌旁留影。

圖20. 我在“普陀宗乘之廟”標識牌旁的留影

“山門”是一座清式與藏式結合的建築,藏式三券門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樓。下圖是我在普陀宗乘之廟“山門”前留影。

圖21. 我在普陀宗乘之廟“山門”前的留影

“碑亭”在“山門”之後,呈正方形,建築在高1米的須彌石座上,重簷歇山頂。亭內置三通方柱形石碑,《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碑文。下圖是普陀宗乘之廟裏的“碑亭”。

圖22. 普陀宗乘之廟裏的“碑亭”

“五塔門”,高10米。藏式白台,白色牆上設有三層17個梯形紅色盲窗。中有拱門3座,正中拱門上方嵌有乾隆帝題額“廣圓妙覺”。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東分別為紅,綠,黃,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磚砌築。五塔門是藏傳佛塔過街塔的一種形式。圖是我兒在“五塔門”前的留影。

圖23. 我兒在普陀宗乘之廟“五塔門”前麵的留影

“琉璃牌樓”在“五塔門”之後,沿著曲折的石砌冰紋雨路前行不遠,是一座清式三間四柱七樓三券門紅黃綠琉璃牌樓。三券門以漢白玉為邊飾,牌樓上七樓,各樓覆蓋綠琉璃瓦,單翹單昂鬥拱。下圖是我兒在 “琉璃牌樓”門前的留影。

圖24. 我兒在普陀宗乘之廟“琉璃牌樓”門前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普陀宗乘之廟裏,以“大紅台”為背景的留影。

圖25. 我在普陀宗乘之廟內以“大紅台”為背景的留影

我們層層爬高,最後上到大紅台的山顛,遙望四周壯觀醒目。“大紅台”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從避暑山莊的山區眺望,一座紅色長方形的宏大建築,巍然矗立在群山之中。大紅台共7層,高25米,寬58-59米,略呈正梯形。牆麵抹灰後塗紅,四周有紅色圍牆。

“大紅台”下部是“大白台”,二者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大白台為實心,下部用花崗岩條石砌築,上部用磚砌築,用白灰抹麵。下圖是 “大紅台”,再下圖是我在瞭望“大紅台”,第三圖是我兒正在拍攝遠景,第四圖是我兒拍攝的照片。

圖26. 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大紅台”

圖27. 我在瞭望主體建築“大紅台”

圖28. 我兒正在“大紅台”頂上拍攝遠景

圖29. 我兒在“大紅台”頂上拍攝的照片

遠景照片中間的小樓是“山門”,然後有很多所謂的“白台”,其中的左下角是“五塔門”,遠山上的樹木和雪山道路都清晰可見。下圖是我在“大紅台”上的留影。

圖30. 我在普陀宗乘之廟“大紅台”上的留影

“萬法歸一殿”,為整個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為第三個平麵。在大紅台群樓天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的七進間大殿。四角稍間收進一半,重簷四角攢尖頂,上覆鎏金魚鱗銅瓦,四條屋脊飾有波狀鎏金瓦,是為藏式法鈴寶頂。

萬法歸一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數民族領袖禮拜之所,萬法歸一殿使用頭等金葉14000多兩,金碧輝煌,大殿回廊,雕梁畫棟。下圖是我在“萬法歸一殿”旁邊的留影。“萬片金葉”被掩蓋在落雪之下,但是萬法歸一殿的藏式法鈴寶頂,卻清晰可見。

圖31. 我在普陀宗乘之廟“萬法歸一殿”旁邊的留影

普陀宗乘之廟大紅台內的五至七層,是三層的“群樓”,四麵合圍中央的“萬法歸一殿”,如眾星拱月一般。“群樓”的旁邊是“慈航普渡亭”,是一座重簷六角形亭,頂覆鎏金魚鱗銅瓦。二層正麵外簷下懸掛“慈航普渡”匾額。下圖是群樓和慈航普渡亭。

圖32. 普陀宗乘之廟的“群樓”和“慈航普渡亭”

在普陀宗乘之廟的牆壁上,我看到一幅“土爾扈特部東歸”青銅浮雕,浮雕是紀念蒙古族“土爾扈特部東歸”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的標記。

土爾扈特部,是我國蒙古族的一個古老部落。明朝末年,由於蒙古族各部之間征戰不斷,土爾扈特部被迫西遷,在伏爾加河流域一帶遊牧。雖然遠在萬裏之遙,土爾扈特部卻始終與祖國保持聯係。清順治七年(1650),開始與清王朝聯係,以後一直保持著往來。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皇帝派使團慰問土爾扈特部。在宴請使團時,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說:“我部的衣服帽式,與中國略同,與俄羅斯衣服,語言不同,難以相比”。土爾扈特部頻頻遣使朝覲,一直以來,萬裏長路,驛馬不絕。

清乾隆三十五年冬(1770),身處異鄉的土爾扈特部決意東歸。首領渥巴錫率3萬多戶,17萬人,開始了回歸祖國的偉大壯舉。一路上穿越險峻山川,浩瀚沙漠,曆經艱難困苦,曆時半年多,終於在乾隆三十六年夏(1771),抵達伊犁河流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土爾扈特部東歸讓乾隆皇帝十分高興,他對土爾扈特人的義舉給予了高度讚揚,並對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進行了周到細致的安排。同年秋,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多次接見並宴請渥巴錫等人,渥巴錫將祖傳腰刀進獻給乾隆皇帝。

為了紀念土爾扈特部的東歸,乾隆皇帝還特別命人在承德避暑山莊外的普陀宗乘之廟前,豎立起《禦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石碑。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後,主要生活在新疆內蒙古青海一帶。下圖是土爾扈特部東歸的青銅紀念浮雕,再下圖是浮雕的說明,第三圖是土爾扈特部東歸的路線圖。

圖33. 普陀宗乘之廟裏的“東歸英雄傳”青銅紀念浮雕

圖34. 普陀宗乘之廟裏“東歸英雄傳”青銅紀念浮雕的說明

圖35. 土爾扈特部的東歸路線圖

2008年6月10日,中央電視台首播電視連續劇《東歸英雄傳》,馬景濤,寧靜,斯琴高娃等人參加演出。該電視劇播出之後立即成為熱門劇。下圖是描述土爾扈特東歸的油畫。

圖36. 描述土爾扈特東歸的油畫

下午1點,我們離開了“普陀宗乘之廟”,去參觀“普寧寺”。普寧寺俗稱大佛寺,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為紀念這次勝利,修建了這座寺廟。

普寧寺效仿西藏三摩耶的建製而修建,希望邊疆民族能夠“安其居,樂其業,永普寧”。有普天之下皆安寧之意,故命名“普寧寺”,表明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普寧寺山門的門簷下懸掛著乾隆帝禦題的“普寧寺”雲龍陡匾。

普寧寺分為前後兩部分,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是漢傳佛教寺院的布局,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下圖是“普寧寺”的全景圖。

圖37. 外八廟中“普寧寺”的全景圖

下圖是我兒在“山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山門”前的留影,第三圖是“天王殿”。

圖38. 我兒在“普寧寺”山門前的留影

圖39. 我在“普寧寺”山門前的留影

圖40. 普寧寺裏的“天王殿”

下圖是我正在走向“大雄寶殿”,再下圖是我在“大雄寶殿”前麵的留影。

圖41. 我正在走向“大雄寶殿”

圖42. 我在“大雄寶殿”前麵的留影

普寧寺的後半部,按藏傳佛教密宗曼陀羅式樣布局。“大乘之閣”是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在正麵簷下,懸掛著乾隆禦題“大乘之閣”和“鴻庥普蔭”雲龍陡匾。

南麵的六層簷,寓意佛教“六空”。東西兩側五層簷,意為佛教“五大”(地水火風空)。北麵的四層簷,意為佛教“四曼”,即四種“曼陀羅”。

下圖是大乘之閣正麵圖,再下圖是大乘之閣側麵圖,第三圖是我在大乘之閣前麵的留影,第四圖是我兒在“喇嘛塔”前的留影,第五圖是我在“喇嘛塔”前的留影。

圖43. 普寧寺裏“大乘之閣”正麵圖

圖44. 普寧寺裏“大乘之閣”側麵圖

圖45. 我在“大乘之閣”前的留影

圖46. 我兒在普寧寺裏“喇嘛塔”前的留影

圖47. 我在普寧寺裏“喇嘛塔”前的留影

2015年11月23日,下午1點,我與我兒從承德坐火車去北京,下圖是承德火車站。

圖48. 河北承德火車站

當天下午7點,火車到達北京火車站。我兒因公司有急事,當天晚上必須坐火車趕回上海。雖然不能陪我去出版社,但已經約好了時間和地點,不會有任何問題。然後,我自己住進北京崇文區的“君安賓館”,下圖是“君安賓館”的大樓。

圖49. 北京崇文區“君安賓館”的大樓

2015年11月26日,我妹與妹夫和外甥女從家鄉來到北京,專門來看我。他們也住進同一家賓館。下圖是“君安賓館”的正門。

圖50. 北京崇文區“君安賓館”的正門

當天中午就在賓館的餐廳裏共進午餐,下圖是我們在午餐時的合影,左二是我妹,右二是我本人,右一是妹夫,左一是外甥女。

圖51. 我與我妹全家在“君安賓館”餐廳裏共進午餐

我妹小我三歲,我兄大我十歲,但是一直在外上學,很少回家。所以,我是家中事實上的長子。我在上小學二年級(1952)的時候,與妹妹弟弟剛好虛歲年齡三六九。所以,每天都是我帶他們玩兒。妹妹是女孩兒很粘人,整天不離左右,一有委屈,就找我訴苦。

我妹初中還沒畢業就退學了,幫助管理家務。結婚後更是勤儉持家,成了標準的賢妻良母。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卻把女兒培養出來了。外甥女後來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是我家下一代中的佼佼者。

她不僅美術課學得好,照相技術也堪稱一流。我在寫《走遍美國五十州》的時候,感到自己拍攝的猶他州議會大廈不太好,就采用了她拍攝的照片。下圖是她在鹽湖城拍攝的猶他州議會大廈。上半部的天空藍天白雲,下半部的大廈橫平豎直,夠得上專業攝影水平。

圖52. 外甥女拍攝的美國猶他州議會大廈

另外,外甥女對自己的兒子也注意培養,不僅帶他到美國旅遊,還送他到英國參加夏令營。兒子的學習很優秀,眼睛盯上牛津劍橋。即使考不上牛津劍橋,將來考的大學也不會太差。外甥女在工作之餘,還搞網上銷售,掙錢為父母在海南島買房子,使他們成了“越冬候鳥”。

成年後,由於我的工作不斷變化地址,與我妹很少見麵,後來我又出國留學了。1994年夏,我回國盡孝道時,與我妹在家鄉見了一麵,但人很多,忙於葬禮,隻有一周,已經21年了。2009年,我到大連祭奠我兄,又見一麵,但隻有三天,人也很多,也已經 6年了。

現在都已年逾古稀,她越發想見我一麵。聽說我將要到北京公幹,就讓外甥女與我聯係,到北京來與我見麵。在北京相處的三天,竟在一起吃了五頓飯,每天晚上在房間聊到深夜。每當說起童年趣事,不禁開心大笑。血濃於水,骨肉情深,溢於言表。

2015年11月27日,是我與“學苑出版社”簽約的日子。“學苑出版社”的責任編輯鄭澤英開車前來接我,首先到“大碗居”餐館共進午餐,然後到豐台區的“學苑出版社”去簽約。下麵的兩圖是“學苑出版社”的牌匾,由著名的書法家啟功題寫。

圖53. 北京豐台區的“學苑出版社”

圖54. 北京豐台區的“學苑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是一家小型的出版社,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的一個居民小區。由書法家啟功題寫社名的牌匾,遮蔭在門口的樹影之中。就是這家“大隱隱於市”的小出版社,在出版界的若幹領域中,傲然位居全國出版社的前列。

我的“科研論文集”,幾乎凝聚了我一生的心血。能夠在我有生之年得以出版,這家“大隱隱於市”的小出版社功不可沒。所以我感謝“學苑出版社”,也感謝優秀的責任編輯鄭澤英。下圖是我的論文集封麵(左)和我與出版社簽訂的合同(右)。

圖55. 我的論文集封麵(左)和我與出版社簽訂的合同(右)

2015年11月29日,我妹又約我外出,在美食廣場的餃子館共進晚餐,算是“告別晚宴”,我們邊吃邊談,一直到晚上9點半。第二天,他們心滿意足地返回家鄉了。

2015年12月1日,我離開北京,坐火車到上海。與我妻相聚一周之後,一起坐飛機回到加拿大溫哥華的家,從而結束了我的“北京承德外八廟”之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