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一篇:海歸期間 – 成都杜甫草堂

(2022-09-11 00:17:08)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一篇:海歸期間 – 成都杜甫草堂

前一篇講述我在四川成都的旅遊經曆,本篇繼續講我在四川成都的旅遊過程,主要是杜甫草堂,青羊宮和望江樓。

2009年6月5日上午,我去遊覽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浣花溪公園旁邊。1961年,公布為四川省曆史文物保護單位,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759年,杜甫安史之亂流亡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一座茅屋。

杜甫在此居住了4年,一直到嚴武去世,才離開成都。詩人用“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來形容。在這4年中,杜甫共創作詩240餘首,是創作的高峰。他創作於草堂的詩篇有:《草堂即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堂成》,《江村》,《病枯》等。

作家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從而說明草堂在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性。下圖是杜甫草堂的標識牌,再下圖是杜甫草堂的入口,第三圖是杜甫草堂裏的杜甫雕像和對聯。

圖1. 杜甫草堂的標識牌

圖2. 杜甫草堂的入口

圖3. 杜甫草堂裏的雕像和對聯

下圖是我在杜甫草堂裏的留影。

圖4. 我在杜甫草堂裏的留影

下圖是“柴門”,再下圖是“工部祠”,第三圖是“軒航受恰”。

圖5. 杜甫草堂的“柴門”

圖6. 杜甫草堂的“工部祠”

圖7. 杜甫草堂的“軒航受恰”

下圖是陸定一書寫的“水竹居”。

圖8. 杜甫草堂裏的“水竹居”

下麵的兩圖是古人在杜甫草堂裏書寫鐫刻的詩篇。     

圖9. 杜甫草堂裏古人書寫的詩篇

圖10. 杜甫草堂裏古人書寫的詩篇

下麵的兩圖是詩人陸遊和黃庭堅的雙人祠堂。

圖11. 杜甫草堂裏陸遊與黃庭堅的雙人祠堂

圖12. 杜甫草堂裏陸遊(左)與黃庭堅(右)的雙人祠堂

圖是杜甫草堂裏的茅屋(左)和石刻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右)。

圖13. 杜甫草堂裏的茅屋(左)和石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右)

下圖是杜甫的雕像(左)和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的石刻詩“鄉愁”(右)。

圖14. 杜甫草堂裏的杜甫雕像(左)和餘光中的石刻詩“鄉愁”(右)

下圖是“杜甫草堂詩書畫院美術館”,再下圖是“杜詩書法木刻廊”。

圖15. 杜甫草堂裏的“杜甫草堂詩書畫院美術館”

圖16. 杜甫草堂裏的“杜詩書法木刻廊”

下麵是一些名人關於杜甫詩句的書法鐫刻條幅。

圖17. 杜甫草堂裏的董必武(左)與何香凝(右)的杜詩條幅

圖18. 杜甫草堂裏的陳毅(左)與張愛萍(右)的杜詩條幅

圖19. 杜甫草堂裏的鄧拓(左)與郭沫若(右)的杜詩條幅

下圖是杜甫草堂裏的“大雅堂”。

圖20. 杜甫草堂裏的“大雅堂”

下麵是“大雅堂”中一些著名詩人的雕像。

圖21. 李白(右)與白居易(左)的雕像

圖22. 辛棄疾(右)與黃庭堅(左)的雕像

圖23. 王維(右)與李清照(左)的雕像

下圖是杜甫草堂中的“草堂別館”,再下圖是杜甫草堂中的“情係草堂”,第三圖是杜甫草堂中的“市美軒”。

圖24. 杜甫草堂中的“草堂別館”

圖25. 杜甫草堂中的“情係草堂”

圖26. 杜甫草堂中的“市美軒”

2009年6月5日下午,我去參觀成都的“青羊宮”。下圖是青羊宮入口,再下圖是青羊宮的標識牌,第三圖是我在青羊宮門前的留影。

圖27. 成都“青羊宮”的入口

圖28. 成都“青羊宮”的標識牌

圖29. 我在成都“青羊宮”門前的留影

“青羊宮”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廟宇,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宮側麵依靠錦江,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道教廟宇

青羊宮裏的文物有:鬥姥殿,八卦亭,銅質青羊,吳道子繪畫本,張三豐供奉像,呂洞濱石刻像等。青羊宮是全國著名的文物旅遊勝地。2002年,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下圖是“混元殿”,再下圖是“三清殿”,第三圖是“鬥姥殿”。

圖30. 青羊宮裏的“混元殿”

圖31. 青羊宮裏的“三清殿”

圖32. 青羊宮裏“鬥姥殿”

下圖是“玉皇樓”,再下圖是“唐王殿”,第三圖是“雷火總司”。

圖33. 青羊宮裏的“玉皇樓”

圖34. 青羊宮裏的“唐王殿”

圖35. 青羊宮裏的“雷火總司”

下圖是“紫氣東來”殿,再下圖是“八仙過海”圖,第三圖是“福壽祿”屏風。

圖36. 青羊宮裏的“紫氣東來”殿

圖37. 青羊宮裏的“八仙過海”圖

圖38. 青羊宮裏的“福壽祿”屏風

下圖是張三豐供奉像(左)和銅質青羊(右)。

圖39. 青羊宮裏的張三豐供奉像(左)和銅質青羊(右)

從青羊宮出來,我去參觀望江樓公園。路途中見到成都電視塔。下圖是成都電視塔的遠景,再下圖是“望江樓”公園的大門。

圖40. 成都電視塔的遠景

圖41. 成都“望江樓”公園的大門

“望江樓”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望江樓公園,東臨錦江。是紀念唐代詩人薛濤的園林建築,是一個綜合建築園林,詩詞文化,書法藝術於一體的建築群,是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標誌。1991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圖是望江樓公園的“望江樓”的標識牌。

圖42. “望江樓”公園的標識牌

下圖是望江樓公園裏的“望江樓”(左)和“望江樓古建築群”的標識碑(右)。

圖43. 望江樓公園裏的“望江樓”(左)和“望江樓古建築群”的標識碑(右)

為了紀念薛濤,兩代先後在這裏建起了崇麗閣,濯錦樓,吟詩樓,浣箋亭,清婉室,五雲仙館,流杯池,泉香榭,薛濤井等建築,構成了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民國時期望江樓被辟為望江樓公園。

薛濤愛,望江樓公園也以竹為特色。望江樓公園內尚存有“薛濤井”,相傳薛濤曾在此汲取井水,手製詩箋“薛濤箋”,並留下了許多詩句。下圖是“薛濤井”,再下圖是唐相張九齡題詞的“竹林詩”,第三圖是望江樓公園內的竹林。

圖44. 望江樓公園裏的“薛濤井”

圖45. 唐相張九齡題詞的“竹林詩”

圖46. 望江樓公園裏的竹林

下圖是“濯錦樓”,再下圖是“吟詩樓”。

圖47. 望江樓公園裏的“濯錦樓”

圖48. 望江樓公園裏的“吟詩樓”

下圖是“浣箋亭”,再下圖是“五雲仙館”。

圖49. 望江樓公園裏的“浣箋亭”

圖50. 望江樓公園裏的“五雲仙館”

薛濤(768-831),字洪度,長安人,唐代詩人,歌妓名媛。因父親做官來到蜀地,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她與當時名士元稹牛僧孺張籍白居易令狐楚劉禹錫張祜段文昌都有往來。她與元稹交情最篤,死後段文昌為其撰寫墓誌銘。

薛濤自小聰慧,八九歲就能做詩,父親死後,薛濤與母親居於成都,二人相依為命,生活窘困。十六歲時頗有姿色,通音律,善詩文,迫於生計,淪為樂妓。

唐德宗貞元年間,當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十分喜愛薛濤,多次將其召到帥府侍宴賦詩。韋皋還突發奇想授予薛濤“校書”一職,雖然上表朝廷未被準奏,但“薛校書”之名不脛而走,廣為流傳。王建有《寄蜀中薛濤校書》詩雲:

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裏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知。

韋皋死後,武元衡來到成都任職,他聽聞薛校書的名聲,便準許薛濤脫離樂籍。薛濤雖然離籍,但早已豔名遠播。在她的交際圈中有權傾一方節度使,幕府佐僚,著名文人,貴胄公子和禪師道流,可謂名震一方。

此後薛濤和著名詩人元稹還有一段情,但最終無果而終。晚年的薛濤,身穿女冠服,深居簡出,以製箋為生,孤獨終老。薛濤的詩以清麗見長,如《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有《錦江集》五卷,今已遺失,《全唐詩》中僅錄存其詩一卷。

下圖是張大千的石版畫“薛濤製箋圖”,再下圖是“唐校書薛濤”的自傳與小像。

圖51. 望江樓公園裏的張大千石版畫“薛濤製簽圖”

圖52. 望江樓公園裏的“唐校書薛濤”自傳與小像

下圖是張愛萍與魏傳統的條幅(左)和“薛濤製箋圖”的木刻版(右)。

圖53. 張愛萍與魏傳統的條幅(左)和 “薛濤製箋圖”的木刻版(右)

“望江樓”內,有一首千古未解之聯,隻有上聯,下聯求對。據說多少年來,許多知名文人參觀時均未對出。

圖54. 望江樓公園裏的下聯求對

最後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參觀者對出下聯,一時傳為佳話:

望江樓前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映月井底映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橫批是:

江流影共一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