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楓葉之國加拿大》第十三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四)

(2022-05-13 00:17:18) 下一個

老安遊記《楓葉之國加拿大》第十三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四)

前一篇講我在搬家定居大溫地區之後的旅遊經曆。本篇繼續將我在大溫地區的旅遊行程,重點是大溫地區周邊的市鎮。

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大約246萬,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大溫哥華區域的管轄範圍除溫哥華市之外,另設二十個市鎮,包括本那比,西溫與北溫,列治文,素裏等市鎮。下圖是大溫哥華地區的地圖,包括溫哥華市周圍的衛星市鎮。

圖1. 大溫哥華地區地圖

為敘述方便起見,把大溫地區分成幾個部分來敘述,前一篇講的是第一個,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下麵講第二個。

(二)本那比市(City of Burnaby)

本那比市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個城市,緊接在溫哥華市的東麵。按人口計算,本那比市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位列第三,僅次於溫哥華市素裏市。1892年,本那比正式建“鎮”,100年後的1992年,升級為“市”。

本那比的主要公園有:本那比湖區公園(Burnaby Lake Regional Park),羅伯特-本那比公園(Robert Burnaby Park),中央公園(Central Park),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Park),班尼特海洋公園(Barnet Marine Park)和本那比山公園([Burnaby Mountain Park)。

2014年2月13日,我到本那比市去遊覽。下圖是本那比市布倫特伍德商場的大門,再下圖是本那比市布倫特伍德商場的內部。

圖 2. 本那比市布倫特伍德商場的大門

圖 3. 本那比市布倫特伍德商場的內部

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是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大學,主校園坐落在本那比市,另有兩座分校分別位於素裏市中心和溫哥華市中心。西蒙-弗雷澤大學創立於1965年,以溫哥華地區的探險者西蒙-弗雷澤命名。

同時西蒙-弗雷澤大學也是加拿大的名校之一,不論在國內外,都獲得良好的聲譽, 多次在麥克林的年度大學排名榜上,被評為加拿大最佳綜合學府。此外, SFU亦在其人機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ve,HCI),計算機科學和工商業科,都位居世界前列。

在50餘年的辦學曆程中,產了生1位普利策獎和43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大學現在有八個學院,分別為應用科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傳媒藝術與技術學院,教育學院,環境學院,健康科學院以及理工學院。

2014年4月27日,我到西蒙-弗雷澤大學的校園去遊覽。下麵的幾張圖是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 4. 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的主樓

圖 5. 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圖書館

下圖是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裏的特裏-福克斯雕像(Statue of Terry Fox)。

圖 6. 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裏的福克斯雕像

特裏-福克斯(1958-1981),是一位加拿大殘疾運動員,“希望馬拉鬆”的發起人。福克斯出生在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溫尼伯市,隨父母遷居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郊高貴林港。1976年,高中畢業後前往西蒙-弗雷澤大學攻讀人體運動學。

同年他罹患骨癌,右腿做了截肢手術。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看到患癌症兒童所受痛苦,決心為癌症的研究籌集資金,創建“希望馬拉鬆”。1980年4月12日,福克斯在紐芬蘭省聖約翰斯(Saint Johns),將他的義肢大西洋中浸了一下海水,然後開始了他的長跑。

他原本的計劃是橫跨加拿大跑遍十個省,最終到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將他的義肢再浸一下太平洋海水。但是,1980年9月1日,當他跑到安大略省雷灣(Thunder Bay)附近時,因為癌症擴散,身體情況惡化,被迫退出。

實際上他跑了143天,5300多公裏,平均每天40公裏左右,大約相當於一個全程馬拉鬆。1980年9月18日,他獲頒加拿大勳章以表揚其卓越的貢獻。1981年6月28日,福克斯在醫院裏因病去世。

下圖是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裏的一個特色模型,像個張開的“河蚌”。

圖 7. 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裏的“河蚌”模型

2002年6月23日,我與我妻曾經到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去遊覽,並在“河蚌”麵照相。

圖8. 我與我妻在西蒙-弗雷澤大學校園的“河蚌”裏照相

(三)西溫哥華區(District of West Vancouver)

西溫哥華區簡稱西溫,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內的一個地方自治體,位於巴拉德內灣(Burrard Inlet)北岸,隔岸與溫哥華市對望,並與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組成大溫地區北岸城鎮(North Shore)。

西溫哥華區唯一的高速公路橫加公路1號國道),西起馬蹄灣東至北溫哥華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99號公路,呈南北走向,往南經過獅門橋通往溫哥華市中心,往北直通惠斯勒。而1號國道介乎馬蹄灣和泰萊路的路段與99號公路共構。

此外不列顛哥倫比亞渡輪公司(BC Ferry),亦在馬蹄灣(Horse Shoe Bay)設有渡輪碼頭,提供前往那乃磨(Nanaimo),寶雲島(Bowen Island)以及陽光海岸(Sun Coast)的渡輪服務。

2014年2月12日,我開車到西溫哥華區去遊玩。下圖是西溫哥華區帕克皇家商場的前門,再下圖是西溫哥華的帕克皇家商場的內部。

圖9. 西溫哥華區帕克皇家商場的前門

圖10. 西溫哥華區帕克皇家商場的內部

2014年9月14日,我再次開車到西溫哥華區去遊玩,乘坐“海天纜車”(Sea-to-Sky Cable Car)上山。下圖是“海天纜車”的入口,再下圖是我在“海天纜車”上拍攝的另一輛纜車,第三圖是我在“海天纜車”上拍攝的巴拉德內灣。

圖11. 西溫哥華區“海天纜車”的入口

圖12. 西溫哥華區的“海天纜車”在運行

圖13. 我在“海天纜車”上拍攝的巴拉德內灣

在“海天纜車”山上的出口處,有一個長長的吊橋,吊橋的盡頭是一個探出頭的觀景台。下圖是長長的吊橋,再下圖是探出頭的觀景台。

圖14. “海天纜車”上山後有一個長長的吊橋

圖15. “海天纜車”上山後有一個探出頭的觀景台

從“海天纜車”下來後,我又到“香儂瀑布省立公園”(Shannon Falls Provincial Park)去參觀。下圖是香儂瀑布省立公園的指示路牌,再下圖是香儂瀑布省立公園裏的石頭山,第三圖是香儂瀑布省立公園裏的瀑布。

圖16. 西溫哥華區“香儂省立公園”的指示牌

圖17. 西溫哥華區“香儂省立公園”裏的石頭山

圖18. 西溫哥華區“香儂省立公園”裏的瀑布

(四)北溫哥華市/區(City/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

北溫哥華市(City of North Vancouver),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城市,位於巴拉德內灣(Burrard Inlet)的北岸,東西北三麵被北溫哥華區包圍,南麵是巴拉德內灣。北溫哥華市是大溫地區三個北岸城鎮中麵積最小,但也最都市化的一個市鎮。

2014年4月12日,我乘坐水上巴士(Water Bus),從溫哥華的水前(Water Front),到北溫哥華市的蘭斯代爾碼頭(Lonsdale Quay)去遊玩。下圖是蘭斯代爾碼頭商場的正麵前門,再下圖是蘭斯代爾碼頭商場內部的食品庭(Food Court)。

圖19. 北溫哥市華蘭斯代爾碼頭商場的正麵前門

圖20. 北溫哥華市蘭斯代爾碼頭商場內部的食品庭

另外我還遊覽了北溫哥華市的“水前公園”(Water Front Park)。下圖是水前公園的指示標牌,再下圖是我在水前公園裏的留影。

圖21. 北溫哥華市的“水前公園”指示標牌

圖22. 我在北溫哥華市“水前公園”裏的留影

北溫哥華區(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區域市鎮,從三邊包圍著北溫哥華市。北溫哥華區除了較為城市化的北溫哥華市外,其近郊亦有不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適合休閑的郊野公園。

2014年4月25日,我駕車到北溫哥華區去遊玩。首先到卡皮拉諾商場去購物和午餐。下圖是卡皮拉諾商場的前門。

圖23. 北溫哥華區的卡皮拉諾商場

然後我進入帕克與提爾福德花園(Park & Tilford Gardens)。下圖是帕克與提爾福德花園的大門,再下圖是帕克與提爾福德花園裏的花壇。

圖24. 北溫哥華區的帕克與提爾福德花園

圖25. 北溫哥華區帕克與提爾福德花園裏的花壇

然後我逐一遊覽了北溫哥華區的多個公園。下麵的幾張圖是當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26. 北溫哥華區的凱茨公園

圖27. 北溫哥華區凱茨公園裏的遊艇碼頭

圖28. 北溫哥華區的麥特爾公園

圖29. 北溫哥華區麥特爾公園裏的遊艇

圖30. 北溫哥華區的全景公園

圖31. 北溫哥華區全景公園裏的劃船比賽

圖32. 北溫哥華區的深灣公園

圖33. 北溫哥華區深灣公園裏的櫻花樹

(五)列治文市(City of Richmond)

列治文市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個城市,坐落在東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上,其南北兩麵,分別是弗雷澤河(Fraser River)的南北兩個支流。列治文市是大溫地區的一部分。鄰近區域包括北邊的溫哥華市和本那比市,東邊的新威斯特敏斯特市,以及南邊的三角洲市

十九世紀60年代,歐洲裔移民抵達列治文開始務農。這裏地勢較低,到處都是沼澤,不利於陸路交通,居民出入以劃艇代步。因此向省政府申請設立地區政府。1879年,正式設立“列治文自治市”。“列治文”的名字來源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1910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首次飛行在列治文舉行,首個機場也設於列治文,1931年,機場遷往海島,後來演變成今日溫哥華國際機場。二十世紀後期,列治文出現人口的迅速增長,1990年正式升級為“市”。

列治文包含弗雷澤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島嶼,麵積130平方公裏。由於列治文市的所有土地都是屬於衝積平原,擁有大量肥沃的衝積土,因此成為本省首個被開墾的地區之一。但是由於海拔高度平均隻有一米,所以易受洪水困擾,現在列治文市都已築河堤保護。

列治文市的氣候溫和,但降雨量比鄰近的溫哥華市少三成,因為沒有溫哥華市般靠近山區,不能留住雨雲的緣故。列治文冬天不常下雪,夏天比較溫暖。在寒冷的日子列治文很容易被大霧濃所罩著。

列治文市人口19萬,在大溫地區的城市中排行第4,僅次於溫哥華市,素裏市本拿比市。列治文市逾5成的人口屬華人,其中大部分是上個世紀9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香港台灣中國大陸的移民,其他居住在列治文的亞裔,包括來自印度菲律賓日本等國家的移民。

列治文市由多條橋梁所連接,一條連接溫哥華國際機場所在的海島,一條連接溫哥華市,還有一條水底隧道連接三角洲地區。除了道路橋梁外,列治文也有多條鐵道橋梁連接其他地方,為加拿大國家鐵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服務。

列治文由兩條高速公路所貫穿,一條是連接溫哥華市和美國邊界省級99號公路,另外一條是連接列治文市,新威斯敏斯特市和三角洲市的省級91號公路

2014年3月8日,我駕車到列治文市的“時代坊”(Aberdeen),去參觀“世運旅遊博覽會”,同時觀賞那裏的舞台表演節目。與以往常請中國人表演不同,這次是請日本歌舞團來表演。日本本土以外的衝繩(Okinawa,Japan),與日本本土的歌舞也有所不同。

下麵的兩圖是是日本衝繩歌舞團在“時代坊”表演節目。

圖34. 日本衝繩歌舞團在“時代坊”表演節目

圖35. 日本衝繩歌舞團在“時代坊”表演節目

(六)素裏市(City of Surrey)

素裏市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地區,人口56萬,是本省溫哥華市之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素裏市位於弗雷澤河的南岸,西鄰三角洲,北麵隔河與新威斯特敏斯特,高貴林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對望,東臨蘭利市蘭利區,南接美加邊境,並從三方包圍白石鎮

素裏市內的主要高速公路是1號國道和99號省道。1號國道以東西方向橫跨素裏市北部,通往高貴林。99號省道以南北方向縱穿素裏市,向南直達美加邊境,在和平拱門口岸連接美國的5號州際公路。還有15號省道以南北方向連接1號國道和另一個美加口岸。

這片土地是一群原住民的棲身之地。1879年,來自英格蘭素裏郡(Surrey)的移民布魯瓦(Brewer),從新威斯特敏斯特,隔著弗雷澤河眺望這片土地時,認為與其家鄉極為貌似,於是將之命名為“Surrey”,即 “素裏鎮”。

1937年,連接素裏和威斯特敏斯特的大橋開通。二戰後素裏陸續發展成為溫哥華與本那比的衛星城鎮,尤以北素裏為甚。上個世紀80-90年代,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陸續湧入,尤以印巴移民(India-Pakistan)為多。1993年.正式升格為“素裏市”。

2014年4月19日,我到素裏市去參觀印度人慶祝“毗濕奴節”(Vaisakmi Festival),即“豐收節”。下圖是在素裏市的街道上,慶祝“豐收節”熙熙攘攘的人群。印度男人都包裹著頭巾,印度女人都穿著彩色紗麗。

圖36. 素裏市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下麵的兩圖是在慶祝“豐收節”時,印度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印度歌舞。

圖37. 印度演員在慶祝“豐收節”時表演的歌舞

圖38. 印度演員在慶祝“豐收節”時表演的歌舞

(七)白石鎮(City of White Rock)

南素裏(South Surrey)位於整個大溫地區的最南部。白石鎮是大溫地區最小的行政區,一個“獨立市”。但這個“市”實在太小了,麵積隻有5平方公裏,人口隻有2萬。雖然自稱是麵向大海的“城市”(City By the Sea),但人們仍然稱之為白石“鎮”。

白石鎮南麵是大海,東西北三麵被包裹在南素裏中。這裏早已與南素裏連成一體,所以人們習慣的統稱之為“白石南素裏”。白石鎮和南素裏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兩個區域已經完全融合,走在街上你完全分不出,哪裏是白石鎮,哪裏是南素裏。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白石南素裏”位於大溫地區最南部一個半島上,這裏西南邊是大海,東南邊是美加邊境。白石鎮麵朝大海,環境優美,深受老年人和遊客的喜愛。

這樣的地理位置帶來的一大劣勢,就是交通不便,開車到華人中心列治文市需要30分鍾,到溫哥華市中心更需要50分鍾。

但換來的巨大好處就是它相對更加安靜,更加自成一體。幾十年前,南素裏就是一片海邊山丘上的原始森林,除了百年小鎮白石的居民之外,就是少量的伐木工人。二三十年前才有向往世外桃源的人選擇生活這裏。

公元2000年,南素裏出現了一大批成片開發的社區,這類新型社區的好處就是整體規劃。在一個社區內,每棟房子的設計都有不同,但占地麵積,房屋大小,裝修檔次都差不多。每個社區內的公共設施也都非常完備,道路,綠化,公園,兒童樂園都井井有條。

在這樣的新型社區內生活是很舒心的,除了環境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居民階層比較接近。相同階層的人住在一個社區,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促進更好的鄰裏關係。白石鎮的退休老人很多,開車不快禮讓三先,人民的生活輕鬆愉快。

地處偏遠帶來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安全。一般意義上來說,越是熱鬧,人口流動性越大的地方,治安就越差。火車站和商業區普遍都是一個城市治安最差的地方。因為熱鬧的地方往往魚龍混雜,由於交通方便,容易躲藏和逃跑,會給犯罪份子創造機會。

白石南素裏也正是因為偏安一隅,很少會有閑雜人等光顧。這裏也沒什麽大型商業,有的都是隨處可見的生活超市。這裏也沒什麽寫字樓辦公室,大多是服務於社區的小型企業。這裏雖有白石海灘的旅遊景點,但普通遊客很少會大老遠跑來。

你在街頭看見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當地社區的居民。所以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大社區中,居民會更加重視自己家園的環境和安全。“白石鎮”有個地標:專門放置在海邊的一塊巨大“白石”,下圖是我在“白石”(White Rock)地標前麵的留影。

圖39. 我在白石鎮海邊“白石”地標前麵的留影

白石鎮的海邊有一個碼頭(Pier)通向大海,下圖都是我站在碼頭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坐在碼頭旁邊的留影。

圖40. 我站在白石鎮海邊碼頭前麵的留影

圖41. 我坐在白石鎮海邊碼頭旁邊的留影

我之所以選擇白石鎮作為退休養老之地,除了前述的安靜安全之外,就是離美國邊境近。我的退休養老福利,既有加拿大的,也有美國的。我的銀行賬戶,信用卡,社安保險,連駕照都是美國的,我不得不經常去美國。對麵的美國不是大都市,治安較好,物價便宜。

我在“七進溫哥華”和“退休搬家”後,已經“安居”了,下麵的事情是如何“樂業”。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有兩個願望:退休後出版一本論文集,撰寫一本回憶錄。2015年,在《學苑出版社》的協助下,第一個願望實現了。

下圖是我的論文集封麵(左)和作者簡介(右)。

圖42. 我的論文集封麵(左)和作者簡介(右)

第二個願望比較困難,主要是對我出國之前的四十二年不好寫。由於本人曲折複雜的經曆,政治尺度不好拿捏。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說難也不難。對於我的具體情況,所謂回憶錄,旅遊總會占據很大的部分。以《老安遊記》來代替《我的回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寫遊記,真名實姓,照片本尊,不避隱私,以實相告。“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發表一點文字的東西,可以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

現在大部分國外的經曆都已寫完,從今以後嚐試寫一點國內的經曆,屆時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雪中梅:
謝謝你的表揚,你的的鼓勵也是我的動力,讓我們共同學習,再見。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寫出的遊記不僅自己會有成就感,而且還會讓別人從中學到知識。跟著學習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