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寶島台灣自助遊》(之一)初到台北

(2022-03-08 10:06:03) 下一個

老安遊記《寶島台灣自助遊》(之一)初到台北

前麵講的都是我在歐洲和澳洲的旅遊經曆,本篇開始講述我在亞洲的旅遊行程。2017年,本人再次擠進“海龜”的行列,回國做點事。利用一周的假期,安排了台灣自助遊。我與我兒從上海出發,周末飛台北,下周末再返回。台北的地理位置,見下麵圖1台灣地圖中的第1點。

圖1. 台灣地圖

台灣(Taiwan),是位於太平洋西北側的一個島嶼,西方用葡萄牙語稱其福爾摩沙(Formosa)。台灣地處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中國大陸相望。台灣的周圍,由如下的海域所環繞(順時針排序):太平洋,巴士海峽,南中國,台灣海峽,東中國

台灣島上大約70% 麵積的地形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的沿海,不同地區海拔變化很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本島,台灣的氣候介於熱帶亞熱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相當豐富而多元。

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超過70% 集中於西部的五個大都會區,其中的台北大都會為最大。台灣的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兩大民族為主。原住民族則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部族所組成。漢族則依移民年代不同而分為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其中閩南為最大族群。

台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十七世紀以前,原住民族居於主體地位。隨著漢族從中國大陸移入,墾殖和與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成為台灣最大民族。台灣曆史上曾經曆過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最後由中華民國統治。

1949年,國民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麵。1955年,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於台澎金馬,台灣實質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導致現今的“台灣”,常常成為中華民國的通稱

曆經日治時期打下的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進行的經濟建設,再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從六十年代起台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八十年代更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

目前,無論人均所得人類發展指數,都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台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以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均執牛耳。貿易方麵主要通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行業為中心,並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了多元的政治觀點。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和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曆了多次大變動。近代因為日本統治而發展出日治台灣文化,在日本進行戰爭的形式下,推行皇民化運動,直到二戰結束時為止,

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台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塑造的中國史觀。政治上的自由化民主化,以國民黨及民進黨政黨政治議題,達到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再加上以印尼和越南新移民的定居,增出了台灣主體意識多元文化主義

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下午2點半,我與我兒乘坐南方航空班機(CZ 3095),從上海浦東機場(PVG)起飛,下午4點半到達台北桃園機場(TPE)。在機場換了些新台幣(NTD),兌換率1(USD)= 30(NTD),買了兩人的“悠遊卡”(Easy Card),再乘車到台北火車站。

圖2. 台北火車站

我們從台北火車站乘車到西門町,找到了預定的旅店“西門邑居”,住兩天,每天1380(NTD),地址是:台北市西寧南路79號。放下行李後外出吃了晚餐,然後在外麵轉了轉,鬧市區裏果然熱鬧非凡,下麵的兩圖是西門町的鬧市區。

圖3. 台北西門町熱鬧非凡的鬧市區

圖4. 台北西門町熱鬧非凡的鬧市區

第二天,2017年9月17日(星期天)上午8點,我們從西門町出發,乘坐捷運MRT(Green Line),在中正紀念堂換乘(Red Line),到達台北101大樓。

台北101大樓,樓高509米,地上101層,地下5層,89層上有觀景台。台北101是台灣第一高樓,2004-2010年是世界第一高樓。大樓內有開放給遊客參觀的巨型阻尼器。台北101大樓是台北最重要的地標與觀光景點。

進入大樓的大廳後,我們馬上買票登頂。下圖是我兒在101大樓入口大廳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101大樓入口大廳的留影。

圖5. 我兒在台北101大樓入口大廳的留影

圖6. 我在台北101大樓入口大廳的留影

在101大樓登頂的入口處,有專業攝影師為遊客照相留念,我們也毫不猶豫地掏錢照相。下圖是專業攝影師為我們拍攝的合影,畫麵的背景理所當然的是台北101大樓。

圖7. 我與我兒在台北101大樓登頂入口處的合影

在101大樓的觀景台上,我拍下了好幾張台北市區的照片,下麵是其中的兩張。

圖8. 我在台北101大樓觀景台上俯瞰台北

圖9. 我在台北101大樓觀景台上俯瞰台北

為了適應高空強風吹拂所造成的搖晃,在87至92層上,掛置一個重661噸直徑5.5米的阻尼器,利用巨大鋼球的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動幅度。防震措施采用新式結構:在大樓的四個外側,各有兩個巨型支柱,從地下5層貫通至地上90層,強度足夠減緩大樓晃動。

下圖是101大樓的巨型阻尼器

圖10. 台北101大樓的巨型阻尼器

在101大樓裏的某一層,有一個展覽大廳,展覽大廳裏陳列著很多展品,下麵的幾張照片,是我在展覽大廳裏拍攝的。

圖11. 台北101大樓展覽大廳裏的陳列品大小地球儀

圖12. 台北101大樓展覽大廳裏的陳列品玉雕老鷹

圖13. 台北101大樓展覽大廳裏的陳列品玉石騎馬像

圖14. 台北101大樓展覽大廳裏的陳列品紫色水晶石

圖15. 台北101大樓展覽大廳裏的陳列品海底真珊瑚

我們從101大樓出來後,在外麵又照了以大樓為背景的照片(見下麵的兩圖)。

圖16. 我兒在台北101大樓外麵的留影

圖17. 我在台北101大樓外麵的留影

時間已經11點了,我們離開101大樓,來到“國父紀念館”。下圖是我兒在國父紀念館門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國父紀念館門前麵的留影。

圖18. 我兒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前麵的留影

圖19. 我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國父紀念館裏孫中山先生的坐像。

圖20. 台北國父紀念館裏孫中山先生坐像

下圖是國父紀念館裏的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

圖21. 台北國父紀念館裏的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

下圖是國父紀念館裏的衛兵換崗儀式。

圖22. 台北國父紀念館裏的衛兵換崗儀式

下圖是國父紀念館大樓外麵的孫中山先生立像。

圖23. 台北國父紀念館大樓外麵的孫中山先生立像

下圖是國父紀念館大樓旁邊的中山畫廊。

圖24. 台北國父紀念館大樓旁邊的中山畫廊

從國父紀念館出來之後,我們先乘捷運再轉乘公交車去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名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台灣八景之一。最早於1925年在北京紫禁城內建立起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到南京四川等地。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導致時局再次動蕩,故宮博物院於1948年遷往台灣。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將近70萬件文物與藝術品,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多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藏品,大部分來自原北平故宮博物院。包括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下圖是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5. 我兒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圖26. 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牌樓前的留影

下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麵的照片。

圖27.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正麵

根據拿到的導遊指南,我知道台北故宮博物院裏有“鎮館三寶”: 翠玉白菜,毛公鼎以及肉形石。所以進來之後,首先直奔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是由玉器雕刻成的玉石工藝品。利用翡翠的天然色澤,雕刻出白菜的形狀,一向以來知名度都很高。,下圖是翠玉白菜。

圖28.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翠玉白菜

故宮博物院的鎮館第二寶“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782年)所鑄造的青銅。鼎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是西周散文代表作書法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四大國寶”,“故宮三寶”之譽,下圖是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圖29.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毛公鼎(左)與金文(右)

故宮博物院的鎮館第三寶“肉形石”,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瑪瑙在生成過程中受到雜質影響,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層次。工匠將石材表麵加工染色,做成了層次分明的藝術品,毛孔和肌理都十分逼真,外觀看上去像一塊肥嫩的東坡肉,下圖是肉形石。

圖30.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肉形石

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佛像,下圖是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見左圖),右圖是一個護法天王。

圖31.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釋迦牟尼坐像(左)和護法天王(右)

故宮博物院裏鎮館裏還有一些陶瓷珍品,例如下圖中明朝永樂年間的瓷瓶(左)和清朝乾隆年間的瓷瓶(右)。

圖32.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明永樂瓷瓶(左)和清乾隆瓷瓶(右)

故宮博物院裏還有許多書畫珍品,例如下圖中孔子的畫像(左)和文征明的手書蘭亭序(右)。

圖33. 台北故宮博物院裏的孔子畫像(左)和文征明的手書(右)

已經是下午2點了,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裏的“城府晶華”吃午飯。飯後乘坐20路“紅公車”到士林站,再換乘地鐵(MRT),去參觀自由廣場和中正紀念堂。

自由廣場,原名中正廣場,位於台北市中心地區,是台灣的大型活動場所,文藝表演中心,也是台灣著名的旅遊勝地。自由廣場以中正紀念堂為主體,加上中正公園,自由廣場牌樓,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等公共建築。下圖是自由廣場裏的國家音樂廳。

圖34. 台北自由廣場裏的國家音樂廳

2007年,陳水扁倡導去蔣化,在他即將下台之際,將廣場牌坊上的“大中至正”,易名為“自由廣場”,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2009年,台灣教育部複名“中正紀念堂”,並將舊匾額重新掛上,廣場牌樓上的“自由廣場”則繼續留用。

下圖是我兒在自由廣場牌樓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自由廣場牌樓前麵的留影。

圖35. 我兒在台北自由廣場牌樓前的留影

圖36. 我在台北自由廣場牌樓前的留影

中正紀念堂,是為已故台灣領導人蔣介石建造的紀念堂。我看到地圖上的英文注釋(Chiang Kai Shek Memorial Hall),不僅啞然失笑。民國時期的外國人,把他的名字譯成英文(Chiang Kai Shek),中國文人又從英文譯回中文“常凱申”,這種雙重“洋涇浜”,實在令人捧腹。

下圖是在自由廣場上活動的人群,好像是個結婚紀念活動,因為中間的女孩穿著新娘禮服。又好像是個旅遊團,因為每人都有旅行袋或雙肩包。沒搞清楚,不管他了,我們繼續玩。

圖37. 台北自由廣場上活動的人群

下圖是我兒在中正紀念堂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中正紀念堂前麵的留影。

圖38. 我兒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麵的留影

圖39. 我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麵的留影

中正紀念堂裏的東西不多,四麵牆壁上有一些關於他生平事跡的說明。隻有蔣介石的坐像最為顯眼,坐“中”居“正”。甚至可以和國父紀念館裏的孫中山坐像相比美。他們先後居於國民黨的領導地位,死後的紀念地也在台北遙相呼應。

圖40. 台北中正紀念堂裏的蔣介石坐像

一整天的台北觀光結束了,我們回到西門町的旅館,晚餐是在旅館外麵的小吃店裏解決的。台北的小吃店多的很,尤其是在熱鬧的商業區。食品花樣繁多價格便宜,我們後來到過的幾個地方都是如此,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晚餐後回到旅館,簡單洗漱一下就休息了,明天我們將要離開台北,南下去遊覽日月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