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九篇:日本東西京

(2022-03-14 06:32:14) 下一個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九篇:日本東西京

上一篇講我於1995年在新加坡開會和旅遊的經曆。本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我於1995年在日本東京的學術活動。第二部分講我於兩年後的1997年,在日本京都開會和旅遊的過程。先將第一部分。

1995年5月28日(Sunday)上午,我乘坐日本航空公司(JAL)的班機,從新加坡的樟宜國際機場(SIN)起飛,當天下午到達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NRT)。東京在日本的地理位置,見下麵的日本地圖。

圖1. 日本地圖,包括東京

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なりたこくさいくうこう,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NRT),通稱成田機場,原名新東京國際機場,位於日本千葉縣成田市,與羽田機場並列為東京兩大機場。成田機場是東京主要的國際機場,羽田機場則以國內航線為主。

成田機場與東京市中心相距約60公裏,兩地即使搭乘最快的運輸工具也要花上36分鍾。為了與羽田機場相區別,國際上常以“東京成田國際機場”(Tokyo-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稱之。下圖是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

圖2. 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

日本(Japan),是位於東亞的一個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一些小島所組成。日本國土的全境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東中國海所環抱。日本西鄰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北方接千島群島,西南方向則麵對台灣中國大陸

日本列島包括四個大島:北海道(Hokkaido),本州(Honshu),四國(Shikoku)和九州(Kyushu)。還有一些小島,小島中的琉球群島(Okinawa),離日本本土較遠。日本的八個行政區域,通常用“一都(東京)一道(北海)二府(京都大阪)43縣”來概括(見下圖)。

圖3. 日本的行政區域劃分

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南北溫差十分顯著。日本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南部的衝繩屬於亞熱帶,北部的北海道屬於亞寒帶。整個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

日本人口1.25億,當中逾1/4的人口,居住在東京及周邊所構成的首都圈。日本在政治上,實行議會君主立憲製,君主天皇隻是國家的象征無實權。真正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掌控。

傳統上認為,日本在公元前660年建國皇室號稱“萬世一係”,從未更迭。有文字記載的公元一世紀,從彌生時代邪馬台國卑彌呼女王為始。公元四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七世紀的飛鳥奈良時代,積極模仿中國隋朝唐朝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中央集權製。

從八世紀開始,日本進入平安時代,脫離中國影響,產生了國風文化,創造了獨特的服裝建築和文字,確立以京都貴族(公家)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十二世紀後,武士武家)的力量超過貴族,日本陸續由數個武家政權幕府)實際統治,天皇淪為表麵上的君主。

這些武士造成了政治上紛亂的南北朝時代與戰國時代。經曆安土桃山時代之後的十七世紀,日本終於由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統一全國,從此日本實行長達200多年的鎖國製度,下圖是日本江戶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

圖4. 日本江戶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Tokugawa Ieyasu,1542-1616),是日本戰國時代大名,以及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是日本在1598-1616年的實際政治領袖,與其同時代的織田信長(Oda Nobunaga),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並稱為“戰國三傑”。

他本姓鬆平,初名為鬆平元信,後來取祖父名字中的“康”字,改名為鬆平元康。獨立之後,改名為鬆平家康。後來將姓氏由鬆平改為德川,成為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的家係是三河國(當今愛知縣)的富豪鬆平氏,鬆平氏源自藤原氏,後來德川家康自稱源自藤原氏。

德川家康與少時玩伴織田信長結為“清洲同盟”,多次協助織田家擊敗強敵。本能寺之變發生後,織田信長死,“清洲同盟”瓦解。豐臣秀吉接掌織田霸業並迅速崛起,德川家康深感威脅,不久與豐臣秀吉爆發戰爭,然而迫於戰局形勢和外交壓力而向豐臣秀吉屈服。

小田原之戰後,豐臣秀吉消滅了北條家族,統一了整個日本。北條家的領地關東地方則轉封給德川家康,雖然德川家被豐臣秀吉移封關東,失去長年經營的故土三河,但卻得到了豐臣政權下各大名中最大的領地,能夠在遠離豐臣家族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勢力。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率領東軍,戰勝擁護豐臣的西軍,確定了德川家的霸權。1603年,受天皇詔封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創幕府。後來經曆大阪的兩次大戰,消滅了豐臣家族,江戶幕府從此堅如磐石,統治日本達264年,史稱江戶時代。1616年,德川家康逝世。

1854年,日本被美國將軍馬修-佩裏以武力脅迫而開放港口,下圖是馬修-佩裏將軍。

圖5. 美國海軍將軍馬修-佩裏

馬休-佩裏(Matthew Perry,1794-1858),是美國海軍將領,因率領黑船打開鎖國時期日本國門而聞名於世。佩裏出生在美國羅德島州新港的一個海軍家庭。父親是美國海軍私掠船長克裏斯多福-佩裏,哥哥奧利弗-佩裏也是美國海軍的著名將領。

1809年,佩裏本人也加入海軍,1812年參加英美之間的戰爭,1833年任布魯克林海軍工廠的造船所長。1837年建造出美國海軍的第一條蒸汽船,同年晉升為海軍上校。1841年成為海軍工廠的司令。後來被稱為“海軍蒸汽船之父”。

1852年,就任東印度艦隊司令官,被授予“日本開國”的指令(但是禁止開炮)。同年帶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Millard Fillmore)的親筆信函,從維吉尼亞的諾福克港出航。帶領四條艦船,經由大西洋和印度洋,1853年7月8日,在日本橫須賀入港。

佩裏轉交美國總統的親筆信給幕府當局,幕府表示希望能給些時間考慮,明年再予以回答。艦隊先在琉球靠港。1854年3月31日,佩裏再訪日本,強迫幕府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歸國途中在琉球群島停泊,並與琉球當局締結了《琉美修好條約》。

佩裏晚年一直忙於為自己的日本冒險經曆著書立傳。1857年12月28日,自傳著作完稿。1858年3月4日,佩裏在紐約市去世。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發生了巨大轉折,在西方列強步步緊逼時,首先由部分武士(大名)幫助明治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政治實權明治維新時期進行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政治上實行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製,經濟上引入歐洲的科學和技術,實現工業現代化

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Meiji,1852-1912),是日本第122代天皇(r. 1867-1912),名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母為典侍中山慶子。1852年11月3日,睦仁出生於外祖父中山忠能的宅邸,幼年時居於京都禦所東宮禦所

1868年(明治元年)8月27日,按其繼承的順位,睦仁以年僅14歲之衝齡即位為天皇,是為明治天皇。在1869年3月28日,明治天皇將皇室從京都遷移到東京。根據1889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天皇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海軍的最高指揮官。

1895年,按照《馬關條約》,明治天皇成為台灣群島的最高統治者。1910年,按照《日韓合並條約》,大韓帝國皇帝李坧將朝鮮半島的統治權讓給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成為大韓帝國的皇帝。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在東京皇宮去世,享年59歲。

睦仁的健康狀況一直不佳,和父親統仁一樣,有著下顎前突症缺陷,下頜不能正常地前突,伴有嚴重的牙齒下墜。在日本皇室的曆史上,有大量近親通婚的記錄,因此其生理缺陷,被懷疑是因為近親通婚所導致的遺傳性疾病所引發。

這種疾病也影響到睦仁的生育能力,他與五位側室生的15個孩子當中,便有10個夭折。然而睦仁的精神狀況是正常的,不像皇子嘉仁一樣出現精神問題。當時日本皇族成員也普遍患有腳氣病,這種疾病當時隻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行。

圖6. 日本的明治天皇

十九世紀後期日本國力大幅增強,開始進行對外擴張。首先並吞琉球,然後將台灣朝鮮半島庫頁島等地納為殖民地。二十世紀時,日本被認為是東方世界唯一能夠與西方列強爭霸的大國。後來日本被軍方控製,走向法西斯化,成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

1931年,日本開始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941年,擴大戰場至西太平洋,成為二戰的一部分。1945年,遭受兩次原子彈轟炸無條件投降。戰敗後,日本在盟軍主導下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製政體,天皇成為虛位君主。

同時依據戰後憲法,永久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僅擁有維持國防為目的,有限度防禦性的武裝力量自衛隊。日本現今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國集團的成員,與美國同為兩個人口過億的發達國家。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技術水平均位居世界前茅。

東京(とうきょう,Tokyo),位於日本關東地區,一般指“東京都”,狹義上的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是日本事實上的首都,人口數達1394萬,首都圈的人口數達3800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

在正式行政區域劃定的意義上,東京都同為日本的第一級行政區東京都的轄區包含首都圈和若幹離島。其中,東京都為日本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東京古稱江戶,從德川幕府時代以來,成為日本的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現在已經發展成日本政治經濟文化時尚的重鎮,是世界上經濟發展程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係統

1995年5月28日(Sunday)下午,我從新加坡(SIN)飛到日本(NRT),東道主高橋教授帶領他的學生於可深到機場接我,乘坐高速列車到達東京市。於可深陪我找到下榻的旅館,西日暮裏的舒適酒店(Nishi Nippori Comfort Inn)。

1995年5月29日(Monday)上午,於可深來接我去上智大學參加學術活動。下麵東京地圖中左邊標出的小區域是智大學,再下圖是日本東京上智大學的校園。

圖7. 日本東京的地圖,包括上智大學

下圖是日本東京上智大學的校園。

圖8. 日本東京上智大學的校園

上智大學(じょうちだいがく,Sophia University),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學。1913年,由耶穌會初步興辦。1928年,升格為正規大學。上智大學的校本部位於東京四穀區,另外在神奈川縣大阪府各設一個分部。

上智大學與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的入學分數,皆為日本私立大學中的最高水準,因此有“日本私立三大名門”之稱。上智大學注重國際化教育,成立於1949年的國際教養學部,是日本大學中第一個以全英文授課的學部

高橋浩爾(Koji Takahashi),是日本東京上智大學機械工程係教授。我們相識於1994年11月9日,當時他來我校訪問和講演時,係裏曾經派我接待,包括機場接送,安排旅館和本地交通等。他認識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次我的到來算是回訪。

1995年5月29日(Monday)上午9點,高橋安排了一個“見麵會”,與他的同事們座談。個個都是日本式的見麵禮:“初次相見,請多多關照”。我心想:“我明天就走了,怎麽關照?”不過我還是客氣地回應:“請多多關照”。然後參觀高橋的流體力學實驗室。

中午12點,是午休時間,高橋陪我到學校的小餐廳吃工作餐。我對日本式的飯菜,曆來有個印象,這些日本壽司(Sushi)之類,都像香港點心(Dim Sim)一樣:“吃不飽”。不過,我還是禮貌地說:“好吃”。

下午2點,我用一個多小時做了一個講演,內容是當時正在做的一個研究項目。上午那些參加“見麵會”的先生們,多數也都來參加了,還問了不少問題。我一一作答,氣氛熱烈而愉快。討論會一直開到下午4點,在不知不覺中,一天的學術活動結束了。

晚上7點,高橋在中國餐館宴請我,這次沒有那些“見麵會”先生,隻有於可深和另一個中國留學生作陪。還是中國餐館的飯菜能滿足我的“中國胃”。吃得“酒(以茶代)足飯飽”。末了,高橋拿出一個信封給我,是我講演的酬勞三萬日元,我有點驚喜連說謝謝。

1995年5月30日(Tuesday)上午,我謝絕了於可深的陪同,獨自乘坐火車去了成田機場(我已經輕車熟路)。上午乘日本航空(JAL)的班機從東京(NRT)起飛,當天晚上,到達芝加哥(ORD)。就這樣結束了我在新加坡參加會議,和在東京學術交流的兩次活動。

回想起我與高橋浩爾的交往,還有點戲劇化。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許多學生學者走出國門,或留學進修,或學術交流。外國的學者教授,也不斷進入國門,進行學術交流。高橋浩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經訪問過哈爾濱工業大學,還招去幾個中國留學生,包括於可深。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哈爾濱有兩所著名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哈工大是地方的,公開的,不穿軍裝。哈軍工是軍隊的,保密的,穿軍裝。兩校的領導時有來往,甚至還有一些學生的公共課程。

兩校的校址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大直街上,哈工大在大直街西端,哈軍工在大直街東端。現在想起來,倒可以用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的《鄉愁》來表達。《鄉愁》有四段話,可以再加上另一段話:

… 

那時候

鄉愁是一條直直的大街[1]

我在這頭[2]

你在那頭[3]

注[1]: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大直街

注[2]:大直街東頭的哈軍工

注[3]:大直街西頭的哈工大 

哈工大和哈軍工的校名,翻譯成英語,都是(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出國留學後,哈軍工的“軍”字(Military),太敏感,誰寫簡曆都刪掉,所以才成為(HIT)。其實(HIT)這也是強拚硬湊,因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太出名了,大家都想去貼靠。

喬治亞理工學院叫(GIT),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叫(IIT),所以哈工大和哈軍工都叫(HIT)。這就使高橋浩爾誤會了,看到我的簡曆,以為我畢業於哈工大,談話之間不斷提起哈工大,借此拉近之間的距離。我明知他誤會,也裝聾作啞一味應付,好在我對哈工大也不生疏。

其實也難怪他誤會,哈爾濱早已不存在哈軍工了。哈軍工在文化大革命中,先是脫軍裝,繼而被拆遷,最後被肢解。在哈爾濱提起(HIT),不是哈工大會是誰?

下麵講本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我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開會和旅遊的過程。

1995年5月25日,在新加坡召開的第六屆亞洲流體力學會議上,有個日本教授給了我一份會議通告:第十屆輸運現象國際研討會將在日本京都舉行(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Transport Phenomena,1997.11.30-12.3,Kyoto,Japan)。

我看到之後很感興趣,就把當時研究的一些成果整理一下,寫成論文摘要,投稿到會議秘書處,準備參加這次研討會。不久收到會議主席鈴木(Suzuki)教授的邀請函,我隨即著手撰寫論文,交付會費並預訂機票準備出發。

1997年11月29日(Saturday),我乘坐日本航空(JAL)的班機,從底特律(DTW)起飛, 1997年11月30日(Sunday),抵達日本關西國際機場,然後乘坐輕軌到達日本的“西京”京都(Kyoto,West Capital)。京都在日本的地理位置,見下麵的日本地圖。

圖9. 日本地圖,包括京都

關西國際機場(かんさいこくさいくうこう,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KIX),通常稱為關西機場,是位於日本大阪府的國際機場。該機場坐落於大阪灣東南部的泉州近海,離岸5公裏的一個人工島上。1987年興建,1994年啟用,我到的時候,處處嶄新。

關西國際機場是京阪神都會區近畿地方(日本“西京”)的主要聯外國際機場,該機場與神戶機場大阪國際機場並列為關西地方三大機場。該機場距離大阪市中心大約38公裏,有高速公路或鐵道來往,車程最快32分鍾。下圖是的關西國際機場。

圖10. 日本“西京”的關西國際機場

與我同機到達關西國際機場的,還有個台灣《天下雜誌》的女記者楊瑪麗(Mary Yang)。她剛剛結束了在美國任務,趕來采訪將在京都舉行的“應對世界變暖的國際會議”,我們同路從關西機場到京都,一路上邊走邊談,她不僅閱曆豐富,而且熱情健談。

她說日本像中國一樣,也有個戰國時代,各路諸侯征戰不休,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後來出了一個德川家康,剿滅諸侯統一日本,就像中國的秦始皇一樣,如此等等。還說了一些日本的風土人情,使我對日本的社會和日本的曆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不久我到了會議秘書處給安排的旅館,我們就分手了。我到達會議的地點,京都研究園區(Kyoto Research Park),見下麵京都地圖中左下角的第1點。。

圖11. 京都地圖

我們會議的全稱是“第十屆輸運現象國際研討會”(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Transport Phenomena,ISTP-10),時間是199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地點是日本的京都研究園區,會議主席是京都大學的教授鈴木(Suzuki)。

這次會議是由太平洋熱流體工程中心(Pacific Center of Thermal-Fluids Engineering)主持的係列會議之一。係列會議的宗旨是為環太平洋國家提供一個平台,以便交流信息和研究發展,展望未來和開展合作。每次會議都有一個主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輸運現象。

係列會議的前九次主題分別是:旋轉機械(1985,檀香山),湍流(1987,東京),熱控製(1988,台北),熱量和質量輸運(1991,悉尼),傳熱(1992,北京),熱工程(1993,首爾),製造過程(1994,阿卡普爾科),燃燒(1995,舊金山),熱流工程(1996,新加坡)。

1997年12月1日(Monday),是會議的第一天。上午9點是開幕式,我的報告被安排在上午10點,是開幕式之後的主題講演之一。

1997年12月1日(Monday),是會議的第一天。上午9點是開幕式,然後是大會主題講演。我的報告被安排在上午10點,是大會的主題講演之一。我的報告之所以被安排在大會上作主題講演,是因為我的論文主題很湊巧,與當年的一個突發事件聯係在一起。

1997年初,有一艘載油船《鑽石優雅號》在東京灣觸礁,1300多頓原油撒在水裏,造成了嚴重環境汙染。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Hashimoto Ryutaro),立刻號召全國緊急動員(National Emergency)以應對這個突發事件,這個事件成了日本廣播電視的頭條新聞。

圖12. 日本東京灣簡圖

如果石油撒在水麵,最緊急的應對方法就是,把石油用適當的裝置(攔油柵)收集在一起,然後裝入另一條船,或者在水上直接燒掉。如果收集的速度太慢,效率會太低。如果收集的速度太快,石油會在攔油柵底下溜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正是我的論文內容。

下圖是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圖13. 京都會議論文集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午餐後,我參加了會議安排的京都半日遊。首先是京都的永觀堂禪林寺(Eikan-Do Temple),其具體位置見前麵京都地圖中的第2點。

“永觀堂”是平安時代 (794-1185),一位貴族饋贈給一位佛僧的禮物。1072年,七世永觀大師把寺院作為念佛道場,永觀堂的這個稱呼即來源於他。另外永觀堂還有別稱“禪林寺”,作為秋楓紅葉的名勝而聞名於世。

永觀堂裏收藏了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回首阿彌陀像”。相傳1082年,永觀在阿彌陀佛旁念經時,阿彌陀佛扭過肩膀回頭說“永觀,你太慢了”。“回首阿彌陀像”將對永觀的這種大慈大悲傳達給如今的人們。

下圖是京都的永觀堂禪林寺。

圖14. 日本京都的永觀堂禪林寺

然後是平安神宮(Heian Shrine),1895年3月15日,是遷都平安京的1100周年,為了祭祀第50代桓武天皇,創建了這座神社。平安神宮是守衛京都的地方。平安神宮的周邊配備有公園及文化區。下圖是京都的平安神宮,其地理位置見京都地圖中第3點。

圖15. 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宮

最後是音羽山清水寺(Kiyomizu Temple),公元778年前後建造清水寺,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清水寺的山號為音羽山。清水寺與金閣寺和嵐山天龍寺等,都是京都市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一年四季的觀光客總是絡繹不絕。清水寺的地理位置,見前麵京都地圖中的第4點。

平安時代以來,清水寺就經常出現在日本的文學作品當中。1994年,清水寺以身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之一部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下圖是我在日本京都羽音山清水寺的留影。

圖16. 我在日本京都羽音山清水寺的留影

參觀完三個景點之後,我在購物中心給孩子們買了幾件T-恤衫作為小禮物。

1997年12月2日(Tuesday),是會議的第二天,在上午休息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在清華大學工作的美國人大衛-克裏斯托弗(David Christopher),自己還起了個中文名字,叫做“柯道友”。這個柯道友,活潑大方,熱情洋溢,還很健談,我們聊了好大一會兒。

在午餐的時候,我還遇到了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的教授安德魯-波拉德(Andrew Pollard),他曾經是加拿大計算流體力學學會的第一任主席,我們以前就見過。這次會議,他帶著老婆孩子一家四口來到京都,可謂是“開會旅遊兩不誤,公私兼顧”。

當天晚上6點半,是會議安排的晚宴(Banquet),我的同桌都是日本人。我們一邊吃飯,一邊欣賞日本歌舞,我還現場應景地學會了幾個日語單詞。有個東芝公司的學者叫石塚勝(Masaru Ishizuka),還不斷強調“塚”就是墳墓,看起來他絲毫沒有任何忌諱。

1997年12月3日(Wednesday),是會議的第三天。下午的最後項目將是閉幕式。午飯後,我到會議前台去看旅遊信息,最後決定去參觀日本在京都的皇宮,京都禦所(Kyoto Imperial Palace)。京都禦所的地理位置,見前麵京都地圖中的第5點。

京都禦所,是位於京都市上京區的一個宮殿建築群,曾經是日本天皇的居所。從北朝存在至遷都東京(1869),曆代天皇皆居住於此。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長岡京遷都至平安京,將天皇居所設於平安京(今京都)。

公元1331年,北朝首代天皇光嚴天皇即位,以土禦門東院殿作為居所,這便是京都禦所的雛型。當時占地不大,經過足利義滿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整建,遂有現今所見之規模。公元1392年,南北朝統一之後,這裏繼續作為天皇居所。

公元1869年,明治天皇將皇宮遷往江戶(今東京),京都禦所作為皇宮,已經為時477年。值得注意的是,天皇居所雖然遷往江戶,但京都禦所原有的皇宮地位並沒有被廢除,象征天皇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禦座”也仍然留置於此。

京都禦所的部分區域開放給公眾參觀,下圖是京都禦所的大門。

圖17. 日本京都禦所的大門

我在京都禦所遇到了從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遊客史密斯夫婦(Ken & Sarah Smith),於是同遊,成為“驢友”,一起參觀,邊走邊聊。下圖是我與史密斯夫人莎拉的合影。

圖18. 我與莎拉在京都禦所門前的合影

下圖是日本京都禦所的大殿,大殿門前有很多觀光的遊客。

圖19. 日本京都禦所的大殿

下圖是日本京都禦所的偏殿。

圖20. 日本京都禦所的偏殿

下圖是我在日本京都禦所的後花園。

圖21. 我在日本京都禦所的後花園

因為時間來不及,我沒有參加會議的閉幕式。

1997年12月4日(Thursday),是我在京都最自由的一天。我決定去參觀幕府將軍的住所二條城(Nijojo Castle),二條城的位置,見前麵京都地圖中的第6點。

元離宮二條城(Nijojo Castle),是位於京都市中京區的一座城堡。1603年,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始建。1624年,江戶幕府的第三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擴建。二條城是幕府將軍守護京都禦所的地方,也是將軍到京都拜見天皇時所住宿的地方。

1867年,江戶幕府的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在二條城內舉行“大政奉還”儀式,將政權歸還給明治天皇。1915年,大正天皇即位儀式大典在二條城的禦殿裏舉行,1939年,昭和天皇將之賜給宮內省,更名“元離宮二條城”,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1994年,京都二條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的古京都文化財產之一。下圖是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的門票,每人600日元。

圖22. 日本京都的二條城(景區門票)

下圖是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的入口,遊客們在排隊入內參觀。

圖23. 京都的元離宮二條城(景區入口)

下圖是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的禦殿建築。

圖24. 京都的元離宮二條城(禦殿建築)

下圖是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的禦殿正門。

圖25. 京都的元離宮二條城(禦殿正門)

下圖是我在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禦殿正門前的留影。

圖26. 我在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禦殿正門前的留影

1997年12月5日(Friday),是我在京都最後的一天。我先乘坐輕軌從京都到大阪,再從大阪到關西國際機場,下圖是著名的古跡大阪城(Osaka Castle)。

圖27. 日本著名的古跡大阪城

1997年12月5日(Friday),下午4點半,我乘坐日本航空(JAL)的班機,從關西機場(KIX)起飛,同日(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下午2點,到達底特律機場(DTW)。這次為時一周的參加京都會議的活動,就圓滿順利地結束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