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七篇:西歐隨團遊(之五)英國

(2022-01-07 10:19:05) 下一個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七篇:西歐隨團遊(之五)英國

上一篇講到我們在法國首都巴黎的經曆,本篇講我們在英國首都倫敦的行程,倫敦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7點。

圖1. 歐洲地圖

2002年7月6日上午8點,我們離開法國巴黎的旅館,坐旅遊大巴來到巴黎火車站,準備乘坐“歐洲之星”(Eurostar)。通過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去英國的倫敦。下圖是我妻在法國的巴黎北火車站(Paris Nord Station)站台上的留影。

圖2. 我妻在法國巴黎火車站站台上的留影

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English Channel Tunnel),是一條50公裏長的海底鐵路隧道,承擔著高速列車歐洲之星汽車擺渡列車歐隧穿梭(Eurotunnel Shuttle),還有國際貨運列車的行駛。隧道的兩頭分別與英國和法國的高速鐵路相連接。

上午10點半火車開動,11點半進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20分鍾後從隧道出來,下午1點半到達倫敦滑鐵盧火車站(London Waterloo Station)。下圖是我妻在站台上的留影。

圖3. 我妻在英國倫敦火車站站台上的留影

下午2點,旅遊大巴送我們到倫敦的“新龍鳳酒樓”吃午餐,飯後直接帶著我們到倫敦的市內去遊覽參觀。我們首先遊覽泰晤士河,國會大廈和大笨鍾。

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即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國議會上議院下議院)的所在地,坐落在泰晤士河(The Thames)的西岸,北麵的鍾樓就是著名的大笨鍾(Big Ben),國會大廈是英國倫敦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圖4. 泰晤士河西岸的英國國會大廈

不遠的泰晤士河東岸,是倫敦有名的遊樂園“倫敦眼”(London Eye),又稱千禧年之輪(Millennium Wheel),總高度為135米,麵向國會大樓大笨鍾,可以俯瞰倫敦市區全貌。

圖5. 泰晤士河東岸的“倫敦眼”

下圖是我在泰晤士河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上的留影,背景是國會大廈和大笨鍾。

圖6. 我在國會大廈和大笨鍾前麵的留影

然後我們到唐寧街10號(No 10 Downing Street)去參觀,那裏是英國首相的官邸,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首相官邸門外和官邸衛兵的合影。

圖7. 我與我妻和首相官邸衛兵的合影

接著我們到艦隊街(Fleet Street)去參觀。艦隊街亦稱弗利特街,是倫敦市的著名街道,也是英國許多媒體的總部。由於地名“弗利特”的拚寫,與普通名詞“艦隊”相同(fleet),因此中文常譯為艦隊街。

然後我們去參觀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特拉法加廣場是倫敦很重要的一個廣場,也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下圖是特拉法加廣場,圖的左邊是廣場上的噴泉。

圖8. 英國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

廣場南端是倫敦傳統意義上的中心點查靈十字(Charring Cross)。查靈十字往南是政府的辦公區白廳(White Hall),通向國會大廈(Parliament),背後是通往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的林蔭路,廣場北麵是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廣場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53米高的納爾遜紀念柱(Nelson Column),。此碑是紀念拿破侖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的民族英雄納爾遜。柱頂是他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隻巨型銅獅,柱基四周是記念拿破侖戰爭各次戰役的浮雕

圖9. 特拉法爾加廣場上的納爾遜紀念柱

特拉法加廣場是當地交通的中心樞紐,查令十字車站即位於其附近,有巴士及五條地鐵線經過此處。二百多年來它一直是倫敦乃至全英國人民聚會慶祝除夕夜,聖誕節及其他節日,和舉行政治活動的場地。

離開特拉法加廣場後,導遊帶我們去參觀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of London),倫敦塔橋是橫跨泰晤士河上的一座高塔式鐵橋。登上倫敦塔橋可以俯瞰整個泰晤士河的美景,現在倫敦塔橋已經成為倫敦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倫敦塔橋前麵的合影。

圖10. 我與我妻在倫敦塔橋前麵的合影

在倫敦塔橋北邊的河岸上,有個名字容易混淆的景點更有名氣,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倫敦塔是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大門有兩個圓形的塔樓。在名義上是英國王室的宮殿。但實際上是個多種用途的混合體。

曆史上,倫敦塔不僅作為宮殿,而且還曾經是堡壘,國庫,刑場,監獄,軍械庫,鑄幣廠,天文台,避難所和公共檔案室。於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下圖是我妻在倫敦塔入口塔樓前麵的留影。

圖11. 我妻在倫敦塔入口塔樓前麵的留影

下一個景點是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坐落在英國的倫敦市中心,以其壯觀的圓形拱頂而聞名,中世紀成為信仰的中心。1666年的倫敦大火,教堂付之一炬。1675年教堂開始重建,修建後成為現在的巴洛克樣貌。下圖是我在聖保羅大教堂45度角處的留影。

圖12. 我在聖保羅大教堂45度角處的留影

然後我們去參觀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中文常譯為西敏寺,位於倫敦市中心,是一座大型哥特式風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國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方,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圖13. 英國倫敦的西敏寺大教堂

今天下午的最後一個景點是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這是英國君主在倫敦的主要寢宮和辦公地點,也是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下圖是白金漢宮的正麵,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白金漢宮前麵的合影。

圖14. 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

圖15. 我與我妻在白金漢宮前麵的合影

在白金漢宮外麵的廣場上,有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碑,正麵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頂上是鍍金的天使像。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廣場上的合影,背景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碑。

圖16. 我與我妻在白金漢宮廣場上的合影

下午5點,我們的晚餐在倫敦的“鳳凰閣酒樓”,飯後我們被安排住進倫敦的“西斯特爾肯星頓王宮酒店”(Thistle Kensington Palace Hotel)。我在酒店的前台,換了一些英鎊,當時的兌換率是:1.00 美元 = 0.58 英鎊。

我們的酒店靠近一個景點,皇家阿爾伯特紀念館(Royal Albert Hall),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紀念館。雖然天黑已經關門,但是我與我妻還是去轉了一圈,在紀念館前麵和阿爾伯特紀念塔的旁邊照了相。下麵的兩圖是當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17. 我妻在阿爾伯特紀念館前麵的留影

圖18. 我妻在阿爾伯特紀念碑前麵的留影

天色已經完全黑了,回到酒店簡單洗漱一下就休息了,準備明天去參觀溫莎城堡。

2002年7月7日,是這次隨團遊的最後一天。早晨8點,旅遊大巴帶我們離開倫敦,沿著泰晤士河向西南方向開,去溫莎鎮(Town of Windsor)。一個半小時後之後到達目的地,導遊立刻安排我們排隊去參觀溫莎城堡。下圖是遊客們在排隊,右邊是維多利亞女王立像。

圖19. 遊客在排隊進入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皇家自治市溫莎鎮,是英國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之一。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裏度過,在這裏進行國家活動或是私人娛樂。

英國君主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包括城堡內部的要塞,住所,行政官邸和監獄。和平時期,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而華麗的房間。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溫莎城堡內的圓塔(Round Tower),是城堡裏的中心,位於城堡中央的中庭院,圓塔頂上豎立著一麵英國國旗,如果國旗升起來的話,表示女王現在住在城堡裏,否則不升國旗。下圖是我在圓塔前麵的留影。

圖20. 我在溫莎城堡內圓塔下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妻在另一座六角形高塔下麵的留影。

圖21. 我妻在六角形高塔下麵的留影

城堡裏的諾曼門(Norman Gate),是個防禦型的大型拱門,把王室成員居住的上庭院與公共活動的下庭院分開。下圖是從外麵看到的諾曼門,再下圖是我在諾曼門外的留影。

圖22. 分隔上下庭院的諾曼門

圖23. 我在諾曼門外的留影

再下圖是我妻在中庭院鐵欄杆外麵的留影,中庭院裏麵的騎馬銅像是查理二世(Charles II,r.1660-1685),也就是王政複辟成功後,把“護國主”克倫威爾的頭顱,掛到城牆上示眾的那個殘暴君主。

圖24. 我妻在溫莎城堡中庭院外麵的留影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門(Henry VIII Gate),因亨利八世(Henry VIII, r.1509-1547)而得名。亨利八世在英國曆史上很出名:他先後有六個妻子,其中兩個被他處死,一個被他“休妻”,一個被他“和離”,一個死於難產,隻有一個幸存。下圖是亨利八世拱門。

圖25.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門

下圖是杜莎夫人蠟像館裏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

圖26.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門,是進入城堡下庭院的拱門。亨利就是在拱門內的下庭院認識他的第二個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不久他“休”了第一個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因為她不生兒子,隻生了一個女兒瑪麗公主。

安妮-博林也為亨利生下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公主。但是沒過多久,就被他被關進倫敦塔隨後被處死。亨利又娶了第三個妻子簡-西摩(Jane Seymour),並為他生下了兒子愛德華,亨利終於有了兒子,可惜簡-西摩在產後的第12天就病死了。

亨利可沒有閑著,不久就娶了第四個妻子克利夫斯的安妮(Anne Cleves),但是這次婚姻隻維持六個月,就因沒生兒子而“和離”。亨利的第五個妻子是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她是個非常性感的女人,由於她不忠誠,不到兩年就被亨利下令斬首了。

亨利的第六個妻子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是六個妻子中最幸運的一個,而且是最聰明的一個。她活得比亨利還長,並且還善待亨利的三個同父異母的孩子,使得他(她)們陸續當上了英(女)王,自己也得以善終。

亨利死於1547年,被安葬在溫莎城堡裏的聖喬治禮拜堂(St George Chapel),聖喬治禮拜堂是溫莎城堡裏最漂亮的建築。下圖是聖喬治禮拜堂的正麵。

圖27. 溫莎城堡裏的聖喬治禮拜堂

亨利八世死後,她的獨子繼承了王位,稱愛德華六世(Edward VI,r.1547-1553),但這個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繼位後6年就病死了。王位的空缺引發了貴族之間的較量,最後愛德華的表妹被強行推上王位,即16歲的“九日女王”簡-格雷(Lady Jane Grey)。

但是貴族之間較量的結果,使得這個可憐的簡-格雷,9天後被斬首,王位又空缺了。這時同輩中年齡最大的瑪麗公主被選做新女王,稱瑪麗一世(Mary I, r.1553-1558)。崇信天主教的瑪麗一世,對新教徒大開殺戒,被後人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

瑪麗女王的身體也不好,五年後病死,王位再次空缺。這時人們才想起來,還有一位公主,就把她選做新女王,稱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r.1558-1603)。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雖然是女王卻揚名天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建立海上霸權。

圖28.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溫莎城堡後麵的長街(Long Walk),是從城內到城外的林蔭大道。英王喬治三世,經常在這條街上散步,還與當地農民閑談聊天,使人感到非常隨和,所以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為“農夫喬治”或者“溫莎老爺”。下圖是從溫莎城堡外麵拍攝的長街。

圖29. 從溫莎城堡外麵拍攝的長街

喬治三世(George III, r.1760-1820),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在位長達60年,與中國的乾隆皇帝一樣長。他的一生“悲喜兼半”,其出身和經曆“猶如萬花筒般的變化”。

他是喬治一世的曾孫,喬治二世的孫子。下圖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全家福。

圖30. 英王喬治三世全家福

曾祖喬治一世(George I, r.1714-1727),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首位君主。原為德國漢諾威的選帝侯,卻陰差陽錯地以第58順位,被挑選為英王。54歲不會英語,年齡太大,也學不會,隻好“瞧”著別人去“治”。政務完全依賴首相,開創了英國內閣製的先河。

祖父喬治二世(George II, r.1727-1760),在位時間雖然長過其父,但卻遇到蘇格蘭起義,江山風雨飄搖,惶惶不可終日。去世之前更加狼狽,蹲坐馬桶時,肛門破裂,流血過多,幹脆“瞧”著,不“治”而死。父親早死,祖父一死,長孫繼位,稱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本人漫長的統治,見證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在七年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壓倒了歐洲各國,成功支配了北美殖民地,這是他政治活動史上的輝煌時代。

但是在18世紀70年代,隨著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的失敗,失去了美洲大量的殖民地,最終促成了美國的獨立建國,這是他政治生命中的短板。

此後在18世紀70年代,喬治三世領導了一連串反法戰爭,包括拿破侖帝國和之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侖在1815年被擊敗而終結,這是他政治曆史上的再次輝煌。

晚年的喬治三世倍受精神問題的困擾,後來演變成永久性精神失常。在1810年的最後一次病發後,由太子以攝政王的身份代為統治。最後在1820年駕崩,由兒子喬治四世繼位。

對於喬治三世的病情,曾經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醫生們怎麽“瞧”,也“治”不了他的病。現今學者認為他所患的是紫質症(Porphyria)。

喬治四世(George IV,r.1820-1830),雖然先攝政後繼位,有足夠時間去磨練,但卻政績平平,毫無建樹,紙醉金迷,與父交惡。臨死之時還無子,隻好靠弟弟威廉四世繼承王位。看起來,漢諾威王朝的流年不利,連續四個君主“喬治”,都“瞧治”了。

威廉四世(William IV,r.1830-1837),兄終弟及繼位為王,是個平凡的君主,但是他卻心腸慈善,是個樸素的紳士,被人民親切地稱為水手國王。可惜他沒有合法的子女繼位。但是他咬牙堅持不死,直到侄女維多利亞長到18歲,他才含笑九泉安心離世。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r.1837-1901),是愛德華親王之女。其父愛德華與祖父喬治三世皆於1820年去世。1837年,因為父親的兩個兄長生前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年僅18歲的維多利亞公主繼承了英國的王位。下圖是維多利亞女王手持權杖的標準像。

圖31. 維多利亞女王手持權杖的標準像

當時英國已經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維多利亞女王隻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但她卻仍然試圖影響英國政府的政策及官員任命等政務。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與表弟,德國哥達的阿爾伯特親王結婚。他們的女兒因為多場政治婚姻,散布到歐洲王室開枝散葉,使維多利亞女王得到了“歐洲祖母”的綽號。

阿爾伯特親王在1861年去世後,維多利亞女王開始了隱居。因此,共和主義者暫時得勢,但是女王於在位的後期,維多利亞女王又重新出現在公眾場合。維多利亞女王的登基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大典都相當隆重。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間長達63年零7個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國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英國的這一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這個時期英國的工業,文化,政治,科學與軍事都得到相當大的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大幅擴張,成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也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末代君主,她的長子,繼任英王的愛德華七世,屬於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此王朝延續至今。                                          

下午1點半,結束了為期半天的溫莎城堡之旅,我還在禮品店裏買了兩本中文書《倫敦》和《溫莎風光》。下午2點半,導遊和旅遊大巴來接我們,把我們直接送到希思羅國際機場。把在各國免稅店裏購買的發票收攏一下,獲得退稅 16.00美元,歐洲算是一個國家。

2002年,美元與歐元的比價大致相等,我換的兌換率是:1.00 美元 = 0.99 歐元。消費時沒有感到很心疼。英鎊的價值很高,我換的兌換率是:1.00 美元 = 0.58 英鎊。但是在英國隻逗留兩天,沒買什麽東西,所以也沒感到消費上的壓力。

2002年7月7日下午5點,我們乘坐的加航班機 (AC-863),從希思羅國際機場(LHR)起飛,到達多倫多(YYZ)時,已經是當天的下午7點半了。就這樣我們結束了歐洲隨團遊,為期14天,9個國家,17個城市,兩人消費總額,折合5700美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