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一篇:情係俄羅斯

(2022-01-01 13:40:47) 下一個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一篇:情係俄羅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下,新中國采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上,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經濟上,接受蘇聯援助的156個重工業項目。在教育上,經過1952年的高等院校調整,完全模仿蘇聯式的教育體製。

在文化上,蘇維埃文學在全國到處風行,俄語成為第一外語。我居住的一個中等城市,由於地緣關係(東北地區),十幾所中學,竟沒有一所中學開英語課。這種環境,對於我這個渴望知識的中學生來說,毫無疑問,在思想上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高中一年級,我的俄語老師張冬群,家住中俄邊境黑河鎮,俄語語言環境好。他講課幽默,俄語單詞 “星期天”(Воскресенье),他用諧音讀成“襪子擱在鞋裏耶”,全班哄堂大笑。還說男生女生“六比六”(Я люблю тебя),不是“打乒乓球”,而是“兩人相愛”(I love you)。

可惜他後來調走了,離開了我們學校,接替他的俄語老師項強,俄語語言環境比張冬群還好。曾經參加過抗聯(東北抗日聯軍),在黑河對麵的蘇聯呆過幾年,俄語講得很地道,還帶著拐彎兒的口音。後來,我那蘇聯小朋友的第一封來信,就是他給正規翻譯的。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俄語老師王潔敏,成了我們的班主任。她見我的俄語課成績好,就讓我當俄語科代表,我對俄語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這個時期,我對俄語的興趣還擴展到學校以外。

市中心有個新華書店,一樓是普通圖書,二樓是未獲版權的影印外文書,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詩人普希金,作家高爾基和肖洛霍夫等人的著作。這些書為我打開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大門。下圖是托爾斯泰(左)和普希金(右)。

圖1. 托爾斯泰(左)和普希金(右)

當時有很多蘇聯電影,有根據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拍成的電影,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有革命傳統電影列寧在十月與列寧在1918。有歌頌英雄主義的保爾-柯察金。有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拍成的電影靜靜的頓河。更有中蘇合拍的電影風從東方來等等。

另外在校園裏也流行蘇聯歌曲,莫斯科-北京,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記得著名“口技”演員孫泰,在模仿了鳥叫蟲鳴,風雨雷電,火車轟隆,刹車噴氣之後,突然冒出了一句俄語,“莫斯科哇!”(Москва)(莫斯科到了!),把口技演出用俄語推向了高潮。

從一條不起眼的消息中,我得知一位蘇聯小朋友想要結交中國小朋友。於是我就用有限的俄語,寫了一封信寄出去。一兩個月之後,還真的收到了他的回信,裏麵夾著一大堆郵票,還說下次會寄一些照片來。他是蘇聯遠東一個工廠廠長的兒子,大概十三四歲,比我小一點。

我把信給俄語老師項強看,他給我做了標準翻譯並勸我回信,我照做了,也寄去一些郵票,但是再也沒有收到回信。原來那時中蘇關係已經破裂,兩國的民間通訊中斷了。雖然如此,這些活動依然為我打開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另一扇大門。

後來高考時,我的俄語科目考了99.5分。所有這一切,使得我從中國聯想到俄羅斯,我的心情激動起來了,這就是我的“俄羅斯情結”(Russian Emotion)。後來的改革開放,我來到西方世界,“俄羅斯情結”淡化了。但是淡化不等於消失,一有機會,還會“複蘇”。

新“千禧年”的2000,機會來了: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我看到一則會議通告,“第三屆微分方程國際研討會”,將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召開。我的“俄羅斯情結”馬上就“複蘇”了。

我找出博士後研究時所做出的一個項目,稍加整理之後寫成一篇論文,投稿到會議秘書處。沒過多久,我就收到論文獲得批準的通知,同時還寄來參加會議的注意事項和聖彼得堡的旅遊信息。這時我開始著手申請俄羅斯簽證和預定機票等事宜。

這次我還計劃帶我妻與我兒一起去,遊覽盼望多年的俄羅斯,包括會議所在地聖彼得堡和首都莫斯科。但是沒想到,俄羅斯的簽證卻難辦得很。當時前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國際事務。雖然聲稱不再與西方國家對峙,但是仍然防備有加。

所有外國人的簽證,使領館無權批準,必須送交外交部和安全部,由他們審批後才能簽發。我們的簽證直到起飛前一個星期才得到。但是有些人最後被拒簽,他們的論文雖然通過卻得不到簽證,因此不能前來參加會議。後來聽說有1/3的計劃參會者屬於這種情況。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是俄羅斯聯邦的直轄市,位於俄羅斯的西北部,西邊瀕臨芬蘭灣涅瓦河(Neva River)流經市區。該市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也是俄羅斯的人口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俄羅斯最為西方化了的城市。下圖是俄羅斯地圖,包括聖彼得堡和莫斯科。

圖2. 俄羅斯的部分地圖,包括聖彼得堡和莫斯科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於1703年所建,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中心,該市因時空變化而多次易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適應當時俄羅斯的“去日耳曼化”,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Petrograd)。在列寧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Leningrad)。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死亡共150多萬人,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稱號。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市民公投後一致決議,恢複使用原名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聖彼得堡曆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冬宮,夏宮,彼得保羅要塞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聖以撒克大教堂和基督流血大教堂等等。

創建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Peter I,r.1682-1725)的尊稱。1682年,彼得一世的異母兄費奧多爾三世,無嗣而辭世。另一名異母兄伊凡五世,雖然擁有更優先的繼承權,但精神上有問題。最後俄國貴族選擇伊凡和彼得成為共同沙皇。

但彼得的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實際手掌大權。後來彼得想擺脫索菲亞的控製。索非亞鼓動衛隊抗命,最終被推翻,並被軟禁在修道院。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病死,彼得最終成為唯一的沙皇。1697年,彼得隱姓埋名遊曆西歐各地,在荷蘭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造船。

目睹歐洲各國文藝複興的盛況,彼得大帝決心把俄國打造成強大的帝國。1700年,他發動“大北方戰爭”戰勝了瑞典,取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1711年建成聖彼得堡,1712年遷都聖彼得堡。經過他一生的努力,俄羅斯已經成為實力雄厚的強大帝國,下圖是彼得大帝。

圖3. 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

然而,我對俄羅斯這個國家(或民族)的中文譯名,一直有著多年的困惑,既不是“音譯”,更不是“意譯”。那麽它是怎麽來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維基百科才搞清楚了它的來龍去脈,在這裏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一下。

先看日本的曆史,明治時期日本剛開國,把俄羅斯稱為“魯西亞”或“露西亞”。例如1855年的《日魯通好條約》和1894年的《日露戰爭》。俄文(Россия)對應的日文是(ロシア)。

再看中國的曆史,明朝後期,俄羅斯的勢力已經達到西伯利亞,中國人稱之為“羅斯國”或“羅刹國”。這種譯法和日文一樣,發音近似於拉丁化的(Losia),如今在英語中,發音也與“羅刹”近似(俄文:Россия,英文:Russia)。

清朝時期,沙俄入侵我國的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被擊敗之後,康熙皇帝命令國史館編纂《平定羅刹方略》,官方文件使用了“羅刹”這一名稱。不過,“羅斯”也好,“羅刹”也罷,前麵都沒有“俄”字,那麽“俄”字從何而來呢?

最後看蒙古的曆史,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及其後代,早些年征服並統治了俄羅斯許多年,兩國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在語言上也是糾纏不清。蒙古人在在拚寫俄文“ROCCIA”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小問題。蒙古漢子打仗在行,但是文化不行,說話總是拙嘴笨腮。

由於俄文的R這個音不容易發,要滾動舌頭,因此使用蒙古語拚讀俄文的“ROCCIA”時,蒙古人在字母“R”的前麵加上了一個元音“O”,於是“ROCCIA”就被讀成了“OROCCIA”。

後來清朝在修訂四庫全書時,接受了蒙古人的發音,把蒙古語的“OROCCIA”轉譯成漢語,就成了“俄羅斯”。 此後清朝便廢棄了之前的羅斯與羅刹,統一使用“俄羅斯”,終止了之前對一個國家譯名不統一的現象,這就是俄羅斯名稱的由來。

在對外國國名進行音譯的過程中,我國的原則是用好字和好詞。這樣一來外國的名字聽起來就會很好聽。比如英吉利,法蘭西,美利堅,德意誌,都是如此。對於美國,我國譯為“美”國,而日本則譯為“米”國,哪個好聽那個不好聽,不言而喻。

對於俄羅斯也是如此,露西亞,羅斯,羅刹,俄羅斯這四個譯名,哪一個才更符合實際呢?其實從發音的角度來講,羅斯羅刹,更符合實際,隻是不太好聽,尤其是羅刹(凶神惡煞)。露西亞雖然好聽,但卻不夠霸氣。

所以綜合評價,如今俄羅斯這個譯名,屬於其中最好的,符合我國一直以來用好字和好詞來做譯名的傳統。好了,下麵言歸正傳,繼續講我們的俄羅斯之旅。

2000年6月10日(星期六),我們從底特律(DTW)家中出發,先乘聯航的班機(UA 1499)到芝加哥(ORD),然後再乘俄羅斯的航班(Aeroflot,SU 330),飛向莫斯科(Moscow)。在候機室和在飛機上,我都在準備會議上的講演稿。

2000年6月11日(星期日),下午1點,飛機在莫斯科機場(SVO)降落。機場大廳裏人山人海,花費兩三個小時,才通過了移民局和海關。我們換些俄羅斯盧布,當時的兌換率是:1 美元 = 30 盧布。然後乘出租車從機場到地鐵站,再乘地鐵去開往列寧格勒的火車站。

在警察的幫助下,我們買到了去聖彼得堡的火車票,然後我打電話給會議主席,奧斯賓科教授(Prof Osipenko,他答應派人到火車站來接我們。這些活動用了大約三四個小時,直到5點半火車才徐徐開動,由於太忙太累,我們在火車上都睡著了。

2000年6月12日(星期一),淩晨1點,火車到達聖彼得堡火車站。當時是著名的“白夜”(White Night),路上的車輛和行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會議秘書處派了一個人來接我們,他叫出租車把我們送到旅館住下(亦即會議地點),這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3點了。

我們這次會議的名稱是“第三屆微分方程國際研討會”(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fferential Equations),簡稱DIFF-III。時間是2000年6月12-17日,地點是“國立聖彼得堡工業大學”(St Petersburg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即原加裏寧工學院。

下圖是當時出版的會議論文集(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圖4. 第三屆微分方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2000年6月12日(星期一)是報到日,上午10點,我到會議秘書處報到登記。秘書處設在數學係的小會議室,會議主席奧斯賓科教授親自坐鎮,收取會議注冊費。注冊費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內代表”,凡是前蘇聯而今獨立的國家,還算“國內”,費用低收盧布。

另一種是“外國代表”,費用高收美元。我的注冊費(包括我妻我兒)與材料費(包括會議議程和論文集),共計330美元。比在美國或加拿大開會,注冊費便宜很多。同時旅館費也在此交付。我們三人四天共計240美元,也很便宜。

旅館是由學生宿舍改建而成,每個房間四張床,門口有個小爐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前蘇聯解體(1991)以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采取“休克療法”,俄羅斯的經濟幾乎崩潰,俄羅斯盧布一再貶值。不過,我們這次旅行開銷卻大大減低,因為買什麽都便宜。

到學校注冊之後,我們到街上轉了轉,還買了些食品。我們買的熟牛肉,15個盧布一磅,相當於美元的兩個(Quarter),在美國牛肉比豬肉貴,這次可以大大的解饞牛肉。同時,俄羅斯的經濟問題可見一斑。午飯後休息一會兒,參加由導遊帶領的聖彼得堡市區遊。

由於白夜的緣故,任何活動都可以進行得很晚,所以我們下午很晚才開始遊覽,今天項目有冬宮廣場,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涅瓦河大橋,青銅騎士(彼得大帝騎馬像)和馬林斯基劇院等,遊覽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下麵是我與我妻當天在聖彼得堡拍攝的一些照片。

圖5. 我與我妻在冬宮前麵的留影

圖6. 我與我妻在青銅騎士前麵的留影

圖7. 我與我妻在馬林斯基劇院前麵草坪上的留影

圖8. 我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為背景的留影

圖9. 我妻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前麵的留影

圖10. 我在涅瓦河大橋導航燈柱下麵的留影

2000年6月13日(星期二),是會議的第一天。10點是開幕式,我的講演被安排在11點,會議條件與西方國家有相當差距,主席台上沒有麥克風,靠手拿話筒講話,投影儀的清晰度也不高,我準備的動畫也不能映出。下圖是我做講演時的照片,可惜照得不太清晰。

圖11. 我在第三屆微分方程國際研討會上做講演

會議在下午2點半結束,午飯後我們參加又一次由導遊帶領的聖彼得堡市區遊。首先是“流血教堂”,正式名稱是“基督救世主流血複活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

 

1881年3月13日,廢除農奴製度的開明沙皇亞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1855-1881),被政敵刺殺在這裏,他的兒子亞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1881-1894),為了紀念他,在這裏修建了這座教堂。

圖 12. 美輪美奐的聖彼得堡流血教堂

東正教風格的流血教堂,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外觀,都是美輪美奐無以倫比,是聖彼得堡,乃至全俄羅斯最漂亮的建築,沒有之一。下麵是我妻在流血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 13. 我妻在聖彼得堡流血教堂前麵的留影

然後我們到夏季花園(Summer Garden)去參觀,那裏有個普希金雕像。下圖是我在普希金雕像前麵的留影,我還模仿他平伸出右臂。

圖14. 我在普希金雕像前麵的留影

亞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1837),是俄羅斯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曆史學家,文學理論家。他是俄羅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也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國文學之父”和“標準俄語的創始人”。

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全景式地展示當時的俄羅斯社會,堪稱“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作品達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抒情詩寫的內容豐富,感情真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美。散文小說寫的情節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

夏季花園裏還有克雷洛夫的雕像。伊凡-克雷洛夫(Ivan Krylov,1769-1844)是俄羅斯的著名寓言作家和詩人,他通過寓言這種體裁,把俄羅斯民間生動樸實的語言,引入俄羅斯文學,為俄羅斯文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我在小學就讀過。

下圖是我在克雷洛夫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15. 我在克雷洛夫雕像前麵的留影

2000年6月14日(星期三)上午,我們決定去參觀彼得霍夫宮。彼得霍夫宮(Peterhof),位於聖彼得堡郊區,是彼得大帝設計的宮殿建築群,作為沙皇的夏宮(Summer Palace),被稱為“俄羅斯的凡爾賽”(Russian Versailles),現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是自己乘公交車去的,一路上看到了許多市區景色,包括一座被推到的列寧立式雕像,感到真是世事無常,當年的革命導師,現在卻躺在一片廢墟裏。我們在換車時,看到一座亞曆山大一世凱旋門(Arch of Alexander I),就在那裏拍攝了一張合影。

圖16. 我與我妻在亞曆山大一世凱旋門前的合影

上午10點,我們到達彼得霍夫宮。彼得霍夫宮分為三個部分:前花園(Front Garden),大宮殿(Grand Palace),後花園及噴泉(Rear Garden & Fountain)。下圖是彼得霍夫宮的空中俯瞰圖。

圖17. 聖彼得堡彼得霍夫宮的空中俯瞰圖

我們買票進入彼得霍夫宮,下圖是我妻與我兒坐在前花園水池邊的合影。

圖18. 我妻與我兒坐在彼得霍夫宮前花園水池邊的合影

然後我們進入彼得霍夫宮的大宮殿裏去參觀,大宮殿金碧輝煌,豪華無比。在禮品店裏,我還買了一本中文書《聖彼得堡》,下圖是我在大宮殿裏麵的留影。

圖19. 我在彼得霍夫宮大宮殿裏麵的留影

最後我們到後花園及噴泉去參觀,哇奧,真是漂亮極了!大宮殿後麵有兩排台階,台階的兩旁是鍍金的人像,人像旁邊是噴泉的水柱。再下麵是一個大噴水池,水池中央是著名的鍍金雕像:參孫(Samson)用手撕開獅子嘴,寓意俄羅斯在大北方戰爭中戰勝了瑞典。

我與我妻忙的不亦樂乎,趕緊跑過去合影留念。

圖20. 我與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合影

圖21. 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留影

圖22. 我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留影

我們在這裏參觀了兩個多小時,時間不能再長了,下午還有項目。原本我們打算在芬蘭灣坐船回去,但是等船時間太長,我們還是乘地鐵和公交車回到旅館。

圖23. 我與我妻在聖彼得堡乘坐地鐵回旅館

回到旅館時,已經下午3點,剛好趕上大家集合上車,旅遊大巴把我們送到俄羅斯博物館(Russian Museum),下圖是我與我妻在俄羅斯博物館(彼得大帝雕像前)的留影。

圖24. 我與我妻在俄羅斯博物館裏,彼得大帝雕像前的留影

俄羅斯博物館裏收藏著很多油畫和雕塑,最著名的是畫家列賓(Repin)的“伏爾加纖夫”。我在中學時期,就是個具有俄羅斯情結的業餘美術愛好者,所以對於畫家列賓和他的油畫名作“伏爾加纖夫”,很熟悉。下圖是我在“伏爾加纖夫”油畫前麵的留影。

圖25. 我在俄羅斯博物館裏,“伏爾加纖夫”油畫前麵的留影

從俄羅斯博物館出來之後,導遊讓我們自由活動,首先我們來到了一個大劇院前麵的廣場,那裏有俄羅斯女沙皇的雕像,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r.1762-1796)。我與我妻在雕像前麵攝影留念。

圖26. 我與我妻在葉卡捷琳娜二世雕像前麵攝影留念

在這段步行的路程中,與我們同行的有一個參加研討會的女教授,安娜-瑪麗亞-米琪萊蒂(Anna Maria Michiletti),是意大利比薩大學的教授,下圖是我們交談時所拍的照片。

圖27. 我與米琪萊蒂教授在交談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一個街頭小販的攝影棚,畫著沙皇和皇後的身形,臉部留兩個圓洞。我們還在猶豫,同行的一個日本教授馬上過來,主動用他的一次性相機(拍立得)為我們照相,並且馬上打印出來,於是我們就當了一次五分鍾的“沙皇與皇後”(見下圖)。

圖28. 我與我妻當了一次五分鍾的“沙皇與皇後”

由於我們在會議結束之前就要去莫斯科,所以步行到火車站找到售票處,買了三張後天去莫斯科的火車票,就這樣忙忙碌碌的一天過去了。

2000年6月15日(星期四),上午參加會議,會議期間我與會議副主席葉爾紹夫教授(Prof Ershov)麵談,他的叔叔在莫斯科的外貿部工作。我請他幫忙,讓他叔叔到莫斯科火車站去接我們,幫助我們安排住宿。為了感謝他幫助,我給他500盧布,他很高興。

下午3點半,導遊帶領我們到冬宮博物館去參觀。冬宮博物館叫厄米塔日(Hermitage),是法文,意為僻靜的場所,中文譯為“隱士蘆”。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隱士蘆”,與法國巴黎的盧浮宮,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收藏品多而全,展覽廳大而美,是世界文化藝術的寶殿。

冬宮前麵的廣場麵積很大,廣場的中央是亞曆山大紀念柱(Alexander Memorial Column),用以紀念戰勝拿破侖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廣場的北麵是冬宮,南麵是行政大樓,東麵是皇宮衛隊總部,西麵是海軍總部大樓。

圖29. 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全景

下麵的幾張圖是我與我妻在冬宮博物館裏參觀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30. 我與我妻在冬宮博物館裏,沙皇禦用馬車前麵的合影

圖32. 我妻在冬宮博物館裏的留影

圖31. 我在冬宮博物館裏的留影

在冬宮博物館的禮品店裏,我還買了一本中文書《冬宮博物館》。從冬宮博物館裏出來後,在旅遊公司的幫助下,我們的護照簽證頁上加蓋了出境印章,這時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手續。我妻還在一個商店裏買了衣服和帽子,然後回到旅館。

當晚11點半,我們在葉爾紹夫教授的帶領下乘車去火車站,就此與他告別。分別時他還說,已經與叔叔約好,他到火車站接我們。火車開動時已經是深夜12點半了。再見了聖彼得堡,有機會我們還會再來。

2000年6月16日(星期五),上午10點半,我們到達莫斯科火車站。葉爾紹夫的叔叔來接我們,把我們送到不遠的外貿部招待所。與中國的機關招待所差不多,每個房間四張床。他還給了我一張莫斯科地圖,為了感謝他的幫助,我給了他10美元,他很高興連說謝謝。

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首都及最大的城市,沿著莫斯科河而建,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莫斯科占俄羅斯總人口的1/10以上,莫斯科也是在歐洲國家中最大的城市,占地麵積達2510平方公裏。

從1147年開始的莫斯科大公時代,到1478年開始的沙皇俄國時代,再到1922年開始的前蘇聯時代,以及1991年開始的俄羅斯聯邦時代,莫斯科一直都扮演著首都的角色。曆史悠久的克裏姆林宮,作為這個政權的總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當天下午1點,在安頓好旅館之後,我們乘地鐵從和平街站,到達莫斯科大劇院。莫斯科大劇院(Moscow Bolishoy Theater),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歌劇的大劇院,距離克裏姆林宮和紅場都很近。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莫斯科大劇院門前麵的合影。

圖33. 我與我妻在莫斯科大劇院門前麵的合影

莫斯科大劇院,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義建築,門前豎立著8根古希臘式的圓柱,巨大的柱廊式正門雄偉壯麗。尤其是門頂上的四匹馬車,由太陽神阿波羅駕馭,氣勢磅礴,造型優美,是莫斯科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我們在售票處看到告示,今晚的戲票已經售完。但是旁邊有一些“黃牛”在兜售,就買了三張今晚的戲票。然後我們徒步走在大街上,最後來到了紅場旁邊的克裏姆林宮。

克裏姆林宮(Kremlin Palace),是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統的所在地。宮殿的南麵俯瞰莫斯科河,東麵是聖巴塞爾大教堂紅場。四周由宮牆圍繞著宮殿,教堂和塔樓。克裏姆林宮是俄羅斯的象征,也是曆史古跡和文化藝術的寶庫。

我們買票進到克裏姆林宮博物館去參觀,進來後首先看到一門大炮,還有幾顆圓球形炮彈,我與我妻在大炮前麵合影留念。

圖34. 我與我妻在克裏姆林宮的大炮前麵的合影

克裏姆林宮博物館裏有好幾處建築,其中有個展覽室裏有很多油畫,雕塑和各種藝術品。特別是在一個教堂裏,有曆代沙皇的石棺,其中包括俄羅斯曆史上有名的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是伊凡四世(Ivan IV,r.1533-1584)的綽號。伊凡是俄羅斯曆史上第一位沙皇,1533-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1584年為俄羅斯沙皇。伊凡出生時正好電閃雷鳴,因此被稱為伊凡雷帝。

但是他這個恐怖的名字,更是來源於後來一次次令人膽寒的種族清洗,再加上一次次對外擴張的戰爭。對內政策:從1547年開始,實行獨裁的集權統治,鎮壓不聽話的大貴族。

對外政策:從1547開始,遠征喀山汗國,1552年滅亡了喀山汗國。從此說明俄羅斯的力量超過了蒙古人。也為俄羅斯能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並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而掃平了道路。攻滅喀山汗國勝利後,他修建了紀念性的喀山大教堂。下圖是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

圖35. 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

在克裏姆林宮博物館的不遠處,有一個很大的廣場,在廣場的中央,有一個很大的圓屋頂,在圓屋頂上,有一個人的騎馬像。問過別人才知道,這個廣場叫馴馬人廣場,圓屋頂上的騎馬人是馴馬師,廣場西麵是莫斯科的馴馬場。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騎馬像的前麵合影留念。

圖36. 我與我妻在克裏姆林宮的騎馬像前合影留念

這時已經是下午3點了,我們都有點餓了,就到廣場旁邊的一個小快餐廳(Food Court)吃了一頓午餐。我妻還戴上了她在聖彼得堡買的帽子,看起來有點滑稽。

圖37. 我與我妻在莫斯科的快餐廳裏吃午餐

午餐後我們到莫斯科的紅場去觀光。紅場(Red Square)是莫斯科中央行政區的公眾廣場,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紅場的東邊是國家百貨商場,西邊是巴塞爾大教堂。每當有重大節日慶祝時,大型閱兵式都在紅場舉行,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作用相類似。

圖38. 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紅場與巴塞爾大教堂

下圖是我在紅場馬路邊上的留影,背景是克裏姆林宮入口塔樓,再下圖是我在克裏姆林宮裏東正教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39. 我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前麵紅場馬路邊上的留影

圖40. 我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裏,東正教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另外我們還參觀了莫斯科的巴塞爾大教堂(Basil Cathedral)。當時教堂正在維修,外觀看起來還可以,但是內部塵土飛揚。最後我們進入莫斯科著名的國家百貨公司(GUM)逛了一陣。晚上7點,我們到莫斯科大劇院去觀賞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圖41. 金碧輝煌的莫斯科大劇院

莫斯科大劇院的演出大廳呈橢圓形,可以同時容納2000名觀眾。正麵的大舞台高達18米,大廳中間是觀眾席,其他三麵是貼牆的五層包廂。二層正中是總統包廂,包廂內更是奢華無比,座椅都為鎏金包緞。舞劇演出一直到晚上10點,然後我們乘坐地鐵回到旅館。

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是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地下軌道之一。每個車站在建設時,都融入了卓越的設計風格和大理石立柱,其富麗堂皇的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莫斯科地鐵的主要結構是中心向四周輻射狀,擁有15條線路,所有的線路按照開通順序的先後,獲得編號1-15,其中最重要的是5號環線,負責連接其餘的所有線路。下圖是我妻在富麗堂皇的莫斯科地鐵站裏照相紀念。

圖42. 我妻在富麗堂皇的莫斯科地鐵站裏照相紀念

2000年6月17日(星期六),上午10點,我們從地鐵的和平大街站,坐到機場附近的某站。然後乘坐小巴,中午12點,到達莫斯科機場。通過移民局和海關的檢查後,再加上更嚴格的KGB檢查,終於可以登機了。下午2點,從莫斯科機場(SVO)起飛。

飛行將近11個小時,到達芝加哥(ORD)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下午4點半了。最後,我們從芝加哥轉機飛回底特律(DTW)。2000年6月18日(星期日),晚上11點,終於安全順利地到家了。明天星期一,按計劃準時上班。

這次的旅行曆時一周,三個人的往返機票1800美元。會議注冊費加住宿費,自費景點門票加上交通費,再算上入境簽證費和出境放行費,折合1700美元。由於俄羅斯的物價便宜,三個人的總消費才3500美元。花費不多,卻圓了我的“俄羅斯情結”夢,感到非常滿意。

--------------------------------------------------------------------------------------

注:

從2022年1月1日起,開始發布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是根據作者出國後旅遊經曆,整理編寫而成,希望在有生之年,訴諸文字,留於後世。熱烈歡迎讀者給與點評和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