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大不列顛自由行》(之三)劍橋牛津

(2022-01-10 11:04:00) 下一個

老安遊記《大不列顛自由行》(之三)劍橋牛津

2017年7月17日,今天計劃是遊覽劍橋和牛津,然後再往北走去蘇格蘭。我們退掉了旅館,到維多利亞長途汽車站乘坐長途大巴,車票是旅行前在家裏預定的。大巴7點從倫敦出發,9點半到達劍橋(Cambridge)。劍橋的地理位置,見下麵圖1中的第5點。

圖1. 英國地圖

我們從長途汽車站走到市中心的問訊處,在那裏買到了劍橋地圖和旅遊指南。上午10點,我們開始了劍橋市徒步遊覽。人們說,不到“劍河”不算到“劍橋”,所以我們先去看劍河。下圖是我兒在劍河的一個橋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同一個橋上的留影。

圖2 我兒在劍橋市劍河的一座橋上的留影

圖3. 我在同一座橋上的留影

我與我兒對照地圖研究了一番,劍橋大學有很多學院,初來乍到有點眼花繚亂,最後決定到劍橋大學圖書館去谘詢。手拿地圖按圖索驥不難找到圖書館。下圖是我與我兒在觀劍橋大學圖書館前麵的留影。

圖4. 我與我兒在劍橋大學圖書館前麵的留影

劍橋大學圖書館是世界一流的圖書館,可以滿足世界各地學術界的需求,為劍橋大學提供圖書資料和信息服務。不過我們不想閱讀,更不想借書,隻想了解各個學院的參觀順序和注意事項。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們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

劍橋大學最大的特色是學院製,有31個學院,大學中央不過是擔當像聯邦政府一樣的角色,掌管一些宏觀的事情。各個學院的風格各異曆史不同,經濟上自負盈虧,行政財務和招生教學上,有很大的自主權,每個學院就像一座微型大學,參觀一些學院內部要收門票。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在20世紀,三一學院獲得了34個諾貝爾獎,以及4個菲爾茲獎,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各個學院中最多的。著名科學家牛頓,就畢業與三一學院。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又名英王學院,始建於1441年,由國王亨利六世始建。國王學院的原始設計是節儉的,但是從1445年起學院的建造目的轉變為彰顯王室的地位,因此學院的建築規模變得非常宏偉。

我們在劍橋的時間不多,下午還要去牛津,所以決定,參觀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的外部。我們再次手拿地圖,按圖索驥,很快找到了三一學院。下圖是我與我兒在三一學院門前的留影。我們的行李還隨身帶著呢(見我的照片左下方)。

圖5. 我與我兒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門前麵的留影

然後再如法炮製去國王學院,我們走到附近,見到大樓很好看,就在旁邊照了相,下圖是我與我兒在國王學院的留影。

圖6. 我與我兒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留影

後來才知道,這是國王學院的禮拜堂,不在國王學院的院內。但當時不知道,這也是我以後再一次來參觀劍橋的原因之一。劍橋大學的校園沒有院牆,總的麵積很大,各個學院與街市混在一起,轉來轉去很費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中午。

因為下午還要去牛津,所以我們決定到市中心集市廣場去購物和吃午餐。在集市的廣場上,我們看到一個中餐食品亭裏賣包子,午餐就靠它解決了。旁邊的亭子裏買衣服,我買了一件T-恤衫,胸前印著劍橋大學的字樣,於是就買了一件,立刻穿上照了一張相。

圖7. 我身穿劍橋大學T-恤衫照相留念

在這裏我想插上一段,由於在劍橋的遊覽時間太短,很多地方都沒有看很不滿足。在離開英國前,2017年7月24日,我第二次來到劍橋,我兒有別的事,是我自己乘坐大巴來的,這次來的目的是一定參觀一次某個學院的內部。導遊書說,聖約翰學院麵積最大庭院最多。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是劍橋大學的一所學院,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聖約翰醫院。後來國王主教批準,同意將這座宗教醫院轉變為用於教育的學院,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最終於1511年正式建立。

在這之後的五百年裏,學院的校園繼續向西擴展到劍河的兩岸,學院現在擁有11座庭院,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院中庭院最多的一個學院。導遊書還說,聖約翰學院有個“歎息橋”,我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不是有一個嗎?於是就選擇了聖約翰學院去參觀內部。

我從倫敦坐車到劍橋時,差不多已經到中午了,於是先到集市廣場去吃午餐,同一個中餐食品亭,同樣吃包子,然後酒足飯飽(以茶代酒)走到聖約翰學院去參觀。

聖約翰學院的內部很複雜:第一庭院,第二庭院,第三庭院,前庭院和北庭院。跨過劍河之後還有兩個庭院。再跨過一條馬路是學院的大操場。劍河之上有兩座橋,其中之一就是“歎息橋”。下圖是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大門。

圖8.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大門

下圖是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歎息橋”(Bridge of Sighs)。據說是因為過橋去考試的學生一聲“歎息”而得名。橋的左邊是新庭院,右邊是第三庭院。

圖9.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歎息橋”

下圖是意大利威尼斯的“歎息橋”,橋的一邊是法院,另一邊是監獄。犯人在法院判決後去監獄服刑,經過此橋時,總是 “歎息”一聲,因此而得名。我去年曾經到過那裏。

圖10. 意大利威尼斯運河上的“歎息橋”

兩相對照,是否很有趣兒?下圖是過河之後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新庭院(New Court)。

圖11.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新庭院

上次來劍橋時隻看到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沒留心國王學院本身,這次就不能放過了。不過沒有時間進去參觀了,在外麵照個相,總算彌補了上次的遺憾,下圖是國王學院的外觀。

圖12.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外觀

劍橋的市中心有個“大拱廊”(Grand Arcade),是個大型商場。上次沒有時間進去,這次人都來了總得進去看看。不過也沒白來,在一個書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英國參觀指南》,下圖是劍橋市中心的大拱廊商場。

圖13. 劍橋市中心的 “大拱廊”商場

最後,讓我們以民國著名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來結束這個段落吧。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開頭和結尾的兩句,被鐫刻在國王橋附近的一塊“中國石”上。

圖14. 劍橋市國王橋附近的中國石

“再別康橋”這首詩的名稱,與“劍橋”(Cambridge)有關,這個詞是音譯與意譯的合成,前一半的是音譯,來源於穿過校園的“康河”(River Cam)。Cam在閩粵方言中發音如“劍”,因此“康河”也被稱作“劍河”。這個詞後一半很明顯是意譯,就不用解釋了。

“劍河”上還真的有許多橋,還有一座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橋。所以除了這些橋以外,這片地方都被稱作劍橋,或康橋。Cam在普通話中發音更像“康”,所以徐誌摩還是喜歡叫它做康橋,這就是“再別康橋” 這首詩名稱的來曆。

穿插段落結束,現在回到原來的敘述。

2017年7月17日中午,我們在超級市場裏買了一大堆的食品和飲料,準備在一路上享用。我們從劍橋到牛津的交通是坐火車,我兒害怕車票不好買,出發前就在家裏預定了車票。但是,我們在找火車站時走錯了路,耽誤了時間,沒有趕上火車,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我們今晚的住宿在牛津,當天的火車沒有了,沒有辦法隻好再試試長途汽車。到站一看,哈哈,還真有一趟,半小時後就出發。我們趕快買兩張票上了這班車,兩人車票才27英鎊。很可惜,浪費了預定的火車票(兩人143美元)。所以說,什麽都預定有好處也有壞處。

下午1點長途汽車從劍橋站出發,4點半到達牛津站,行車3個半小時。在牛津長途汽車站,第一眼就看到“歡迎你到牛津來”,雖然不是專門為了歡迎我們的,但還是很高興。一掃在劍橋走錯路和漏乘車的沮喪,心情一下子開朗了起來。

圖15. “歡迎你到牛津來”的指示牌

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了預定的旅館“歐羅巴”(Euro Bar),預訂的是一晚110.22美元。安排好住宿後,我兒感到有點累不想動。我覺得夏天的五六點鍾天還大亮,時間浪費有點可惜,於是就自己出來到牛津市區去逛逛。

首先來到市中心的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Oxford)。學院的大門是著名的湯姆塔(Tom Tower),高大雄偉十分壯觀。學院的院子裏有牛津大教堂(Oxford Cathedral),莊嚴肅穆令人敬畏。下圖是基督大教堂指示牌(左)和湯姆塔(右)。

圖16. 基督大教堂的指示牌(左)和湯姆塔(右)

接下來是牛津大學的“考試學校大樓”(Examination Schools Building),每個學期期末,所有考試都在這裏進行,每次有數百名學生在這裏考試。下圖是牛津大學考試學校的大樓(右),第二天我又去拍了一張照片,也並列加在這裏(左)。

圖17. 牛津大學考試學校的大樓(右)和我在大樓前麵的留影(左)

再往前走是牛津大學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Oxford),下圖是女王學院的大門和大門頂上的塔樓。

圖18. 牛津大學女王學院的大門和大門頂上的塔樓

當我往回走的時候,看到一個很大的院落,是雷德克利夫廣場(Radcliff Square),廣場的中央是一個高大的“雷德克利夫拱形建築”(Radcliff Camera),這裏的“Camera”,是指庫房或房間。這個廣場和拱形建築是牛津大學的心髒部分,牛津大學圖書館就在旁邊。

圖19. 圖1. 牛津大學的心髒部分,雷德克利夫拱形建築

第二天發現,雷德克利夫廣場旁邊還有個“老校方庭”(Old Schools Quadrangle),下麵的左圖是老校方庭,右圖的建築物也很漂亮,昨天也照了一張像,但不記得它的名字了。

圖20. 牛津大學的老校方庭(左)

在老校方庭的入口大門頂上,聳立著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五柱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這個“五柱塔”,展示了古典建築上的五種主要風格。另外,老校方庭也是牛津大學圖書館的主要入口。

下一個參觀景點是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Oxford),新學院本身倒沒有什麽稀奇,但是“歎息橋”(Bridge of Sighs)卻令人驚訝。劍橋大學不是也有一個“歎息橋”麽!下圖是牛津大學的“歎息橋”,再下圖是劍橋大學的“歎息橋”。對照一下,挺有趣兒。

圖21. 牛津大學的“歎息橋”

圖22. 劍橋大學的“歎息橋”

最後我來到玉米市場街(Corn Market Street),這是當地人喜愛的商業步行街,熙熙攘攘,遊人眾多。我在一個禮品店裏買了一件印有牛津大學標記的T-恤衫,還買了一幅牛津地圖和兩本關於牛津的書,一本英文,一本中文。下圖是步行商業街上的人群。

圖23. 牛津玉米市場步行商業街上的人群

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我戀戀不舍地回到旅館,準備明天與我兒一起遊覽牛津市區。

第二天,2017年7月18日,我與我兒早早離開旅館,開始了一天的市區觀光。我有了昨天的經驗,今天的速度明顯加快了。首先我們來到牛津城堡(Oxford Castle)去參觀,下圖是牛津城堡的入口(左)和城堡的圓形高塔(右)。

圖24. 牛津城堡的入口(左)和牛津城堡的圓形高塔(右)

另一個方向還有一座方形高塔,下圖是我與我兒在牛津城堡方形高塔下麵的留影。我已經穿上了昨天買的牛津T-恤衫,今天一天都穿著它照相。

圖25. 我與我兒在牛津城堡方形高塔下麵的留影

聖瑪麗教堂(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是牛津大學的“官方教堂”,有著華美的門廊和高聳的尖頂,是處理重要事務的核心地區。高塔內有一個127級的台階,登高上去可以瀏覽城市全貌。下圖是我與我兒在聖瑪麗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26. 我與我兒在聖瑪麗教堂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Balliol College,Oxford)(左)和老校方庭(Old Schools Quadrangle)(右)前麵的留影。

圖27. 我兒在貝列爾學院(左)和老校方庭(右)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老校方庭(Old Schools Quadrangle)(左)和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Balliol College,Oxford)(右)前麵的留影。

圖28. 我在老校方庭(左)和貝列爾學院(右)前麵的留影

沿著“高街”(High Street)走到莫德林大橋之前,是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Oxford),下圖是我與我兒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外麵的留影。

圖29. 我與我兒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外麵的留影

我昨天已經來過雷德克利夫廣場,但這裏是牛津大學的核心地區,所以今天當然不能錯過。下圖是我與我兒在雷德克利夫拱形建築(Radcliff Camera)前麵的留影。

圖30. 我與我兒在雷德克利夫拱形建築前麵的留影

劍橋有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牛津也有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但是好像沒有劍橋的那個名氣大。三一學院主樓外麵的馬路正在維修,但是不管怎樣,先照了相再說。下圖是我在三一學院主樓前,隔著馬路所拍攝的照片。

圖31. 我在三一學院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曉東寧劇院(Sheldonian Theater)前麵的留影。

圖32. 我兒在曉東寧劇院前麵的留影

再下圖是我兒在自然曆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前麵的留影。

圖33. 我兒在自然曆史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在我們回旅館的路上,看到了一個小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座尖塔。從標記上的說明看來,是一座殉教烈士的紀念碑(Martyrs Memorial),於是我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圖34. 牛津殉道烈士紀念碑

原來這裏是三位新教牧師殉難的地方。他們是宗教改革的重要成員,在天主教會的淫威下,仍然不肯改變信仰,因此被燒死在這裏。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在此地建立了這座哥特式的尖塔型紀念碑。在紀念碑的中層部分,有他們三個人的立像。

午飯後我兒有點累,想休息一會兒,我就自己跑到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去參觀拉斐爾畫展(Raphael Drawings)。下圖是阿什莫林博物館的正門,再下圖是博物館門前的拉斐爾畫展指示牌。

圖35. 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博物館

圖36. 阿什莫林博物館門前的拉斐爾畫展指示牌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出生在意大利的烏爾比諾。拉斐爾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複興三傑”。他的畫作非常多,留下了很多作品。他於1520年高燒病逝,終年37歲,安葬於羅馬萬神廟

拉斐爾筆下的畫作向以“秀美”著稱,人物清秀,場景優美。他的宗教畫“聖母係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為梵蒂岡教皇居所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麵。

我在中學時代就是業餘美術愛好者,對許多畫家(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列賓等等)都很熟悉,後來轉學理工科,沒有在這方麵繼續發展。這次我到牛津旅遊,恰好趕上藝術大師的畫展,機會難得非常興奮。進門來就直奔展廳,下圖是展廳門前畫家的生平年代表。

圖37. 拉斐爾展廳門前的畫家生平年代表

拉斐爾畫展分為七個部分:1.母親與孩子,2.孩子們遊戲,3.希臘女神與詩人,4.為人像穿衣,5.天使和士兵,6.專畫人手,7.填寫你最喜歡的畫作。展廳裏還有各種畫筆,有粗有細有方有圓,各種顏色不同用途,都是畫家曾經使用過的。很可惜展廳裏不許拍照。

最後我進入阿什莫林博物館的普通展廳去參觀,首先是古埃及展廳。

圖38. 阿什莫林博物館裏的古埃及展廳

下麵的左圖是一個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右圖是古埃及第25王朝的法老塔哈爾卡(Taharqa)(公元前690-664在位)。他頭戴羽化皇冠,手持彎曲連枷,都是當時法老王權的標誌。

圖39. 古埃及展廳裏的法老木乃伊(左)和法老塔哈爾卡(右)

在古代各國的展廳裏,有許多雕刻作品,下麵的左圖是眾神之王,宙斯(Zeus),擲標槍的青銅雕像。右圖是羅馬女神阿芙洛戴特(Aphrodite)的大理石雕像,她是希臘女神維納斯(Venus)的羅馬版本。

圖40. 牛津大學博物館裏的宙斯擲標槍青銅雕像(左)和阿芙洛戴特的大理石雕像(右)

看著眼前這個宙斯擲標槍的雕像,我想起了去年(2016.6.19)在希臘雅典的考古博物館裏,曾經見過一個,好像一模一樣(見下圖),真不知哪一個是真品,哪一個是仿製。也許都是真品,是在巡回展出吧,但是沒有說明呀。

圖41. 希臘雅典考古博物館裏的宙斯擲標槍雕像

在歐洲展廳裏,我看到了意大利佛羅倫薩公國領主洛倫佐(Lorenzo)的頭像(左),還有意大利雕刻家班迪奈裏(Bendinelli)的自雕頭像(右)。

圖42. 歐洲展廳裏的洛倫佐頭像(左)和班迪奈裏(右)的自雕頭像

在歐洲展廳裏,還有許多油畫,例如下麵左圖的“歐羅巴”和右圖的羅馬貴婦。

圖43. 歐洲展廳裏的油畫“歐羅巴”和羅馬貴婦

油畫“歐羅巴”描寫的是一個神話故事。眾神之王宙斯(Zeus)愛上了少女歐羅巴(Europa),當少女在海邊與女仆遊戲的時候,宙斯化身為一頭公牛(Bull)。她不知是假,爬上了公牛背,宙斯掠走了歐羅巴,把她藏在地中海的克裏特島。此畫再現了歐羅巴在海邊的場景。

畫家萊尼(Reni)的繪畫風格非常細膩,表現出歐羅巴矛盾的心情。她依偎在公牛的身旁,眼望著空中的愛神丘比特,海風吹拂著她的長發和披風。她愛上了宙斯但是很害怕,畫麵唯美,體現了畫家萊尼的一貫風格。

在亞洲展廳裏,有印度館,日本館和中國館。印度館裏有很多佛像,例如下麵的左圖,是菩提樹下佛(Buddha Under Linden Tree),右圖是吉娜佛(Jina Buddha)。

圖44. 亞洲展廳裏的兩座印度佛像

在日本館裏,站立著一個滿身鎧甲的日本武士,凶神惡煞十分嚇人。充分顯示出日本人的尚武好戰和侵略成性的武士道精神。

圖45. 亞洲展廳裏的日本武士

中國館裏東西很少,隻有一些出土陶瓷器皿什麽的,下麵這張中國畫已經是絕無僅有的了。

圖46. 亞洲展廳裏的中國國畫士大夫

結束參觀之後,從博物館的後門出來,看見一頭公牛雕塑,感到很有意思:“牛津”之“牛”。

圖47. “牛津”之“牛”

已經下午2點半了,我與我兒會合之後,趕快到牛津火車站(Oxford Railway Station)去乘車。好在車站有小吃攤,吃點餃子就解決了午餐,買點食品就可以解決晚餐。

我們的火車5點半出發,8點半到達曼徹斯特皮卡迪利火車站(Manchester Piccadilly Station),行車三個小時。車票也是旅行前在家裏預定的。

在曼徹斯特火車站裏,吃了點東西,喝了點飲料,又買了地圖和旅遊指南。然後去找預定的旅館。很容易就找到了曼徹斯特的“花園旅館”(Garden Hotel),住三天,126.19美元,不算貴。簡單洗漱一下,就上床睡覺了,計劃明天去利物浦玩一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雪中梅:
謝謝鼓勵,希望共勉。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為作者的勤奮感動,深深的祈福,祝福平安健康。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