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兒童節到了,聊聊中國的“代際矛盾”

(2024-06-02 16:43:30) 下一個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不談國際大事,聊聊國內瑣事。

今天一大早,就看到鳳來儀老師發了一篇文章,叫《朝氣蓬勃老年人和垂頭喪氣年輕人》,文章寫的短小精悍、頗有諷刺意味,大致就是走在街上,孩子越來越少,年輕人滿臉疲憊,唯有老人喜氣洋洋,兒童節變成了老人節。文章進而引出在中國被討論甚多的“代際矛盾”。

中國有沒有代際矛盾,肯定有,但我覺得網上討論最多的,往往不是真正的代際矛盾,而是階層矛盾。年輕人抱怨的,不是所有老人,而是那一小撮吃到改革紅利的特權老人。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城鄉差距、階級差距都很大,同是老人,待遇可能完全不同,像現在退休的六十來歲的人,考慮到時代因素,估計一半多都是農村戶口,而農村戶口的老人,每月平均領取的養老金,在200元左右,這200元,不要說在城市,在農村都不夠花。

農村老人既沒錢也沒資源,晚年大概率還要靠子女接濟,這樣的老人,顯然和年輕人不存在什麽“代際矛盾”,要說有,估計大概率也是子女對父母不孝。

90年代開始,農村老年人自殺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為啥?因為老了沒人陪伴,病了沒錢治病,與其消耗兒女,不如早早了斷。

在2022年年底,疫情剛放開的時候,農村也和城市大相徑庭,在城市,尤其是一線,子女完全圍著老人轉,拚死拚活也要救老人。而農村呢,確實有不少孝子,但也有很多心寒的案例,比如在老人染病後,幾個子女默默達成了共識,不再投入資金治病。

當時我就發了一篇短文,說這不是城市的孩子更有孝心,而是財富的差距讓城市和農村表現不同。

城市老人,尤其是體製內退休的,一月退休金少的一兩萬,多的三四萬,比子女掙得還多,是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出於功利,也得救救老人。而農村呢,老人到晚年不能幹活了,養老金又低,自然會被一些人視為累贅。

廣大的農村老年人,顯然不是網上年輕人抱怨的對象,而他們的數量占了那代人的50%,甚至60%,也就是說,大多數老人,根本不存在也根本沒能力“壓迫”年輕人。

那網上抱怨的老年人是什麽人呢?簡單說就是吃到改革紅利的人,具體包括吃到開放紅利的企業家;吃到高考紅利的知識分子、專業人員;吃到房地產紅利的拆遷戶;部分國企、政府部門、軍隊的退休老人。

他們在那些年通過政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名下再不濟也有2套房產,現在的退休金少則一兩萬,多則三四萬,錢根本花不完。

我們在大城市看到的跳廣場舞的老人,在抖音上刷到的全國、全世界旅遊的老人,大部分屬於我說的四類人。他們有錢有閑、無憂無慮,越活越年輕。

數據也能證實這一點,世界知名的麥肯錫谘詢公司今年做了一個調研,發現中國不同消費群體對宏觀經濟的信心存在很大差異。其中顯示,信心最高的是18-25歲青年、一線城市老人、三線富裕中老年人,信心最低的是農村老人和一二線新中產(高學曆外地人居多)。其中農村老人最低的一組(指收入)隻有51%對經濟有信心,和一線老人的最低組別相差30%。

光看結果,是不是和我的分析很相似?我們再深挖下:

為啥18-25歲青年對經濟有信心?因為還在上學,一切父母包辦,還活在象牙塔的濾鏡裏,一到社會,有了工作壓力就開始“破防”,慢慢向不幸福的“千禧一代”轉變。

為啥一二線老人,三線富裕老人信心最足?因為他們大多就是我說的四類人。

為啥農村老人和一二線新中產信心最差?除了我上麵說的原因,會不會他們在現實中,可能是一家人?

高學曆的外地中產,缺乏家庭支持,在大城市996,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在單位升遷還要受到一二線X世代和本地千禧一代的壓製,這樣的處境,恐怕很難幸福。

說完這個報告,再回到正題,為啥大家對我說的四類老人意見大?現實中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你是他們的子女,我問過很多這類出身的人,他們大都反映父母喜歡套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喜歡對他們進行說教,而且往往不尊重他們的個人選擇。而他們因為依靠父母的資助長大,往往也沒有底氣反抗。

他們覺得,父母沒有給他們自由。

第二種,你是普通人家的子女,和他們正好在一個單位,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體製內,而體製內現在的規則,是老人合適,新人吃苦,過去輕鬆,現在辛苦。

就拿高校來說,以前來了就有編製,一年也不用發多少c刊,現在來了,都是非升即走,升不上去,發不足c刊就要走人,還有某大學專門跟青年學者簽3年合同,到期了一般不續,對青年學者用完就扔。

而那些老教授呢,一年不怎麽發文章,還待遇最好,不僅工資高還有房子,有項目年輕人出力,他們直接掛個名就拿走獎勵。學界內的代際矛盾,現在可謂是如火如荼。

除了高校,還有很多體製內單位,也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以前財政好的時候,使勁給好處,有錢有福利有房,後來財政不好了,沒地發了,但是又不敢削老人待遇,隻能讓年輕人承受代價。

最終就是退3人留2人補1人,這個“1”,幹的活和過去的3差不多,但待遇還不如其中一個。這樣“厚待老人,苛刻新人”,讓很多充滿誌向的年輕人感到失望。

說這麽多,你說存不存在代際矛盾?存在,但它的範圍很狹窄,隻在某個群體某個組織內,不是普遍的、全社會的代際矛盾,而且其根源,還是階層問題,不是代際問題。

咋解決呢?很複雜很難解,不過原則大體是不變的,那就是講究公平,一是讓縮小體製內體製外老人的待遇差距。二是體製內部,調整薪酬福利製度,盡量讓幹活的人、年富力強的人拿地最多,而到快退休時逐步減少待遇。這麽改,有利於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的創新,國家的未來,也最符合權責對等、按勞分配的原則。

畢竟,一個社會要發展,還是要善待年輕人,年輕人才是國家的未來,老年人要快樂,年輕人更要快樂,希望我們的兒童和快樂的青年父母們,能越來越多。

最後,祝大家兒童節快樂!

 

 

 

作者: 修明164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改變現有的待遇很難。掌權的和有話語權的在享受著福利,讓他們放棄是很難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隨著經濟發展,能夠讓普通勞動者享受更好的福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