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十四課:薩蒂亞吉特 雷伊(Satyajit Ray)

(2008-08-12 17:55:57) 下一個


印度是個特殊的電影國度,一方麵,它是世界上電影年產量最多的國家,全國有10000家左右電影院,2006年上映的新攝標準長度電影數量達到了1091部。同時,印度電影在藝術上很少有創新和貢獻,“寶萊塢”幾乎成了豔麗歌舞與廉價道德劇的同義詞。時至今日,多數印度人心目中的好電影還是遵循著這樣一條簡單的原則:電影最重要的東西,一是好故事,二是好演員,三是好歌舞。
    但是在整個50年代,印度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曾經有過一次備受矚目的“印度新電影”運動。這次運動的領軍人物就是Satyajit Ray。無論是了解印度電影、還是了解藝術電影,或者為了了解印度,我們都不能錯過這位世界級的大師。沒看過Ray的電影是件遺憾的事情,應該補上這一課,他會帶你改變你對印度電影的印象。
 
生卒
1921年5月2日生於加爾各答,祖父是印度著名畫家、詩人兼科學家,父親是印度聞名的文學家,他一家與印度文豪泰戈爾是世交。
1992年4月23日去世。去世前一個月,獲得奧斯卡終生成就獎。黑澤明得知雷伊去世的消息,曾痛心疾首,感歎“世界失去了一位最偉大的寫實主義導演”。
 
成就
  • 一生共導演37部電影,大部分由他自己寫劇本或改編劇本,他的影片在戛納、威尼斯、柏林都得到過大獎。
  • 1963年9月,美國時代周刊將他列為世界十一位最傑出的導演之一。
  • 1992年3月,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終生成就獎。

    生平
    • 從影前的活動:
    1. 雷伊出身貴族,他受過高等教育,並有充分的機會學習西方的文化。他最初對物理學和經濟學感興趣,19歲獲得名譽經濟學士學位。雷伊對電影與音樂的興趣始於少年時代,他經常閱讀好萊塢的電影雜誌和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
    2. 1940年—42年,雷伊對繪畫產生興趣,立誌做一名插圖畫家。他在泰戈爾主持的森林大學研究美術。不久後,他到倫敦廣告公司的加爾格達分公司美術部工作,創造了揉和現代西歐和印度傳統的廣告樣式,開拓了新作風。
    3. 1947年,他與友人成立“加爾格答電影協會”,發現許多當代傑出的美國導演,包括他最喜歡的約翰·福特。1950年雷伊在英國看了德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對電影有了新認識。
    4. 1951年,法國導演讓·雷諾阿來到加爾各答,為新片《大河》找尋外景。雷諾阿抵埠後,素昧平生的雷伊直接去到他下榻的酒店相見。很快,他就伴隨著這位法國人在加爾各答的郊區尋找外景。當雷諾阿問雷伊是否想過投身電影時,雷伊向他講述了《道路之歌》的大綱。
    • 1952年,雷伊獨資拍攝《大地之歌》,因拍攝費用難以籌措,後來得到西孟加拉政府支持,才得以在1954年完成。雷伊的這部處女作,技巧與風格的成熟,敘事的老練與藝術的高超,絲毫不遜色於世界影壇上已負盛名的電影大師。繼《大地之歌》以後,雷伊又執導了《不屈者》、《阿普的世界》,合稱“阿普三部曲”。他使印度電影的寫實主義傳統更上一層樓,也使得印度電影從此擺脫了隻有歌舞片為世人所知的狀況,讓印度情節故事片也開始在世界獲得矚目。
    •  此後,雷伊陸續又拍攝了30多部影片,很多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征服》Abhijaan (1962)、《大都市》Mahanagar (1963)、《孤獨的妻子》Charulata (1964)、《遙遠的雷聲》Ashani Sanket (1973)。

      特點
      • 雷伊電影的最大特色是一種舒緩的詩意和被這種詩意包裹的悲劇感。“現實主義”並不是藝術電影的標準,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誘惑、苦難和幸福中走過,他盡可能用充滿詩意的電影語言去呈現。
      • 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寓意深刻、見解獨到、手法細膩、抒情優美,而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 由於早年的美術經曆,他對於畫麵的感覺非常敏銳。雷伊的電影在表演、攝影音樂的水準不遜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
      • 雷伊電影在國內成績並不好。印度觀眾覺得“他的電影不娛樂。”
       
      印度新電影
      • 雖然印度社會等級森嚴、物質條件一般,但由於普遍的信奉宗教,這個國家是世界上公民享有最大幸福感的國度之一,觀眾在“神”的國度裏,對電影的需求就是娛樂化。印度有以不同語言拍片的三大製片中心:孟買(印地語)、加爾各答(孟加拉語)、馬德拉斯(泰米爾語);印度約從30年代開始,電影非常明顯地偏向逃避現實的歌舞片。40年代,印度電影在商業上逐漸獲得成功,發展日漸穩固,但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影片的類型更被禁錮在娛樂歌舞片的模式裏,甚至出現了低級庸俗的作品。
      • 一般認為是受到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影響。50年代,印度開始出現了一些反應社會現實的高質量影片,它與以前的印度電影在風格上截然不同,所以被稱為“印度新電影”,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流派,但Ray的電影出現並取得成功之後,一批有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電影形成了印度電影的現實主義的潮流,由於佳作頻出,印度電影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迥異的文化旨趣,備受世界影壇的矚目。
      •  印度新電影的代表人物除了Ray,還有V·森達拉姆、尼丁·博斯、吉亞·撒爾哈迪、維傑衍蒂·瑪拉、德塔·特爾瑪蒂卡利、麥爾·洛伊、阿米亞·查克拉瓦蒂、拉茲·卡普爾、赫勒希凱什·穆吉克、誇加·阿默德·阿巴斯等。
      • 60年代開始,印度電影為了迎合觀眾,又回到早年的幼稚期。
       
      佳片賞析
      《阿普三部曲》第一部《道路之歌》(Pather Panchali) 1954
      • 40年代,印度作家畢弗德布塞巴納的小說《小路》請雷伊做插圖,他就決心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也就是後來的《大地之歌》。
      • 阿普出身在一個窮困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糊口全靠父親在外打臨時工,但誰也不知道父親什麽時候會回家。阿普與他的姐姐走得最遠的是一個能看見火車的地方,這裏,火車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雷伊並不想謳歌窮人的善良與掙紮,他更關心的是去揭示人類無法抗拒的悲劇。姐姐死了,這一家為了逃避悲痛的記憶而背井離鄉,走的時候,阿普發現了姐姐偷鄰居小朋友的那串項鏈,他沒告訴任何人,而是像埋葬記憶一樣地把它扔進池塘裏。你在看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時,一定會被某種久違的成長的苦澀與甜蜜抓住。《道路之歌》是典型的東方田園詩,盡管被貧窮的陰影籠罩著,但泰戈爾式的清澈將人生最早的經驗敘述得既宿命又天真。
      •  在所謂資深電影人眼中,《道路之歌》的拍攝人馬可謂相當業餘,從導演、攝影到藝術總監,都是些幾乎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後生小子。從開始拍攝到完成後期製作,《道路之歌》總共花了近3年的時間。因為資金問題,拍攝時斷時續。最困難的時候,雷伊不得不當掉妻子的首飾,挪借自己的人壽保險,向親朋好友求助。1954年,政府終於同意資助《道路之歌》,但由於款項需分批撥出以及審計的緣故,拍攝工作始終不能一氣哈成。對此馬拉鬆式的攝製過程,雷伊後來打趣道:第一,幸好小演員阿普沒有變聲;第二,飾演阿普姐姐的演員沒有長成大姑娘;第三,出演姑姑的八十高齡老演員沒有去世。說到出演姑姑的八十高齡老演員Chunibala Devi,這可能是《道路之歌》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在拍攝這部電影前,Chunibala已有30年沒有上過銀幕,因為她是個癮君子,薪水都用於吸毒。Chunibala在《道路之歌》中出色的表演,使她獲得了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 1954年秋天,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蒙羅·韋勒(Monroe Wheeler)來到加爾各答,偶然看了《道路之歌》的劇照,後者答應安排《道路之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首映。六個月後,美國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來到印度,為自己的電影《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尋找外景,同時他也受韋勒之托,查看《道路之歌》的拍攝進度。在看了該片十來分鍾沒有音效的初剪後,休斯頓讚不絕口。於是,《道路之歌》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首映安排正式敲定。1956年,《道路之歌》參加戛納影展,由於放映正好安排在某個假日的午夜,大部份評委都未出席。在安德烈·巴讚等影評人的努力下,電影節為全體評委另外安排了專場放映。最終,這部電影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大地之歌》徹底改變了西方對印度電影的認知,這也是首部在歐洲電影節獲得認可的印度電影。
      • 《道路之歌》的後期製作特別是其中的配樂工作值得一提。印度音樂大師拉維·香卡(Ravi Shankar)不僅為電影作曲,也是傳統樂器錫塔爾琴(Sitar)的演奏高手。據說當時香卡因為繁忙的巡回演出,隻看了這部電影的一半,就不間斷錄製了11個小時的音樂。

      • 《阿普三部曲》第二部《不屈者》Aparajito (1956)
        第二部以阿普到加爾各答讀書為背景,實際上也在反映殖民時期的大城市生活。

        《阿普三部曲》第三部《阿普的世界》Apur Sansar (1959)
        包含了極度的喜悅和極度的絕望。
        《阿普三部曲》可以這樣來看:第一部是與生長的地方的聯係,第二部是與父母的聯係(在第二部裏,阿普的父母相繼棄他而去),第三部是與愛人和孩子的聯係。一層比一層深,關於人生苦難的滋味充溢著一種完滿的感覺。

        《征服》Abhijaan (1962)
        雷伊在商業化上的一次嚐試,曾打破印度票房紀錄。影片選用了當時印度的大明星,但依舊保持了雷伊對現實的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