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人與人的性

討論人的性與性的人, 性與人生,性與社會,性與曆史,性與文化,性與生活品質
正文

親吻答問

(2004-12-12 17:03:27) 下一個
問:「親吻」有成年人兩性之間的、同性之間的、有父母對孩子 的、有對至親的,同樣的這個動作,有不同的解釋嗎? 答:?當然有不同。不但吻法有別,意義更有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吻中是否帶有性愛的意義。一般社交禮節的吻不帶性愛,親屬的吻有愛而非性,商業性行為中的吻多半有性而無愛,隻有夫妻或情侶之吻有性有愛,性與愛兼有並存其間。 通常“濕吻”(深吻,法國式吻)隻會出現在性愛行為中,而吻麵頰則多為一般社交禮節的吻。 問:從小我們就學會用親吻來表達親密,除了親密,人們心裏還希望透過親吻來傳達什麽樣的感受、親吻是一種語言嗎? 答:可以說是一種“身體語言”或“動作語言”。所傳達的分別是友誼,尊重,情愛,或性愛的感受,要看是發生在什麽關係中而加以具體論斷。 問: 親吻是孩提時代吸吮動作的延伸嗎?它代表某種「心理需求」或者「心理滿足」或者「企圖掌控某些事情」? 答:不必時時去強調親吻是孩提時代吸吮動作的延伸,它代表某種「心理需求」或者「心理滿足」或者「企圖掌控某些事情」;也無須否認或不能否認親吻是孩提時代吸吮動作的延伸,它代表某種「心理需求」或者「心理滿足」或者「企圖掌控某些事情」。 還是要就具體人,在特定的關係中,來揭示吻的具體意義為好,吻可能是要表達友誼,尊重,情愛或性愛的「心理需求」,要得到友誼,尊重,情愛,性愛的「心理滿足」。也可以用來確認和加強原有的友誼,尊重,情愛,或性愛,就這種意義來說,就可以看成是「企圖掌控某些事情」。 既然不同關係中或不同場合下的接吻,是不同質的,就既不需要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同一說法去描寫不同的吻的具體內涵了。 問:親吻是「口腔性行為」嗎,但它也是人們唯一無法自我完成 的性行為 (因為人們無法親吻自己),所以它與其他性行為有何不同的意義? 答:不能泛泛地說“親吻是「口腔性行為」”。通常在“口交”這個題目下討論性伴侶之間的“接吻”,所以,隻有性伴侶之間在性生活時的接吻,才能說是是「口腔性行為」”。 其實,“性行為”並不是一個很容易介定的概念,也不是很絕對化的術語。連包括生殖器接觸在內的“口交”,到底是不是“性交”,在一般認定上和法律裁決上,都還是有不同意見的,何況接吻隻有雙唇和 口舌的接觸,就更難武斷了。 “性行為”和“性交”是涉及很大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的事,不能等閑任意定義之。為了避免把“性行為”和“性交”擴大化,通常在有法律意義的情況下,要把這種概念的內涵更特定,外延更限製。把一些像“接吻”等不是無疑可以列入“性行為”的事項,就以不列入為好。當然,一個人在懷著性動機的情況下,不得對方的同意,強吻對方,是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的。但如隻止於接吻,也隻能說是“性騷撓”,不能說是“ 強奸”。所以,即便認定接吻屬於性行為,也是在某種範圍內而言的。 ”親吻是人們唯一無法自我完成 的性行為(因為人們無法親吻自己)“,這一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無法自我完成 的性行為“還有別的,例如任何人都不能舔到自己的肛門,而這也是一種“肛交”的性行為。接吻與其他性行為不同的意義在於它的刺激部位是和別的性行為不同的, 而且接吻也不可能像 男女陰道性交那樣有懷孕的機會。 作愛過程中的包括“濕吻”(深吻,法國式吻)在內的接吻,是有很強的快感的,唇,口,舌都是很敏感的部位,12對腦神經中有5對涉及到接吻的感受,溫熱感覺,嗅 覺,味覺,聽覺(接吻發出的聲音),視覺(看到對方的唇舌)等等感覺,均在接吻 中帶來快感,是它種性行為無法完全取代的。 問:東方人與西方人之吻,有什麽同異之處?西方人以親吻臉頰來打招呼、也比較輕易的就會給別人一個吻,東方人則對吻這個動作比較謹慎,是民族性的差異或者對親吻這個動作的認知不同? 答:接吻是有民族和文化的差異。例如,Allgeier夫婦在其著名教科書〈性相互作用〉中寫道:“傳統中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接吻”(1995年版第203頁)。就表明這種差異。雖然這句話也不全對,古代中國在性生活中也有接吻,“中國古典的房中術”講“采三峰”上峰便是接吻,而且重點在“濕吻”(深吻,法國式吻);明清的性行為描寫中說的“作呂字“,也就是接吻。不過,總起來說,中國人接吻的情況,比西方人是要少些。 Ford和Beach在其名著〈性行為類型〉(1951年)中寫道,隻有21種文化有接吻之說,隻有13種文化將接吻和性交相連。這一統計肯定會有缺失,但也表明了接吻不是所有文化所有民族都相同的。 問:可以透過吻的方式,來解析一個人、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嗎? 答:雖然,西方人有以親吻臉頰來打招呼、但也不至於”輕易的就會給別人一個吻“。有的西方女人說,她們可以和人性交,接受陰莖的插入,也不會接受這個男人的接吻。對於她們來說,接吻是更親密,更感情化,更深得多的性愛行為。從這種 意義來說,透過吻的方式,來解析一個人、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有可能的,隻不過不會有一項可以廣泛適用的分析標準。還是要因人而易,因關係而易,去具體判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