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三卦問道:老成的文星卦原理》第四章
三卦模型的哲學意義
——時序、結構與命運之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三卦,是現代人麵對複雜命運時的“結構化認知”。
它不是預測工具,而是一個完整的“存在模型”。
4.1 三卦模型,是一種結構而非算命
中國傳統文化中,卦象從不等於“占卜”——
它是一種映照時空狀態的符號係統,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思維架構。
在“前卦—中卦—後卦”的三段式結構中,老成重建了一種具有哲學性、實踐性與可推演性的思維框架:
• 前卦 = “既定之因”,代表原始結構、基因、背景、慣性
• 中卦 = “變動之機”,代表事件的流動態、態度的選擇點
• 後卦 = “可能之果”,代表未來的趨向與轉化後的穩定狀態
這不是一組靜態的符號,而是一個動態運行的命運裝置。
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命運”這一概念——
4.2 命運不是定數,而是結構性的能量流動
傳統易經之所以偉大,不在於它能“預言未來”,而在於它能揭示趨勢與結構的共振。
用三卦係統看待“命運”時,我們發現:
• 命運是一種“結構性勢能”
• 它存在於“時間段”而非“時間點”中
• 它不會固定地重複,但會周期性地共鳴
因此:
你遇到的每一次選擇,
並非是對“好與壞”的決定,
而是一次對“結構路徑”的認知與調整。
4.3 三卦模型中的“時間觀”與“空間觀”
時間觀:三位一體的時序觀
三卦係統的核心思想源於“重時序”:
• 前卦 = 過去之因,不是簡單回憶,而是你身上的“因子結構”
• 中卦 = 當下之變,是你在結構之間的流動與轉向
• 後卦 = 未來之形,是變動之後生成的趨勢圖
三卦係統揭示的是一種非線性時間觀:
過去並未消失,而是持續存在於你今日的判斷中;
未來也非遙遠,而是你今天行為的直接延伸。
因此,三卦不是“過去—現在—未來”這種線性劃分,
而是“結構—激發—變形”這種係統動力鏈。
空間觀:中卦作為命運的“立體樞紐”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張地圖:
• 前卦是你當前所站的位置(你怎麽到了這裏)
• 後卦是你正朝向的方向(這條路通往何處)
• 中卦則是你在此位置上可以轉身、分岔、原地休息或重新導航的空間交匯點
中卦既不是“中間值”,也不是“過渡狀態”,而是:
一個多維坐標點,匯聚了身體、情緒、記憶、文化、意誌、偶然等所有因素,
在那裏,新的路徑可以被開啟。
4.4 三卦模型的哲學底層:三重邏輯的統一
卦位 | 存在狀態 | 哲學關鍵詞 | 對應易理 |
前卦 | 本原結構 | 因、性格、種子 | 體、所受之命 |
中卦 | 變動核心 | 選擇、頓悟 | 用、知止而後有定 |
後卦 | 生成結果 | 趨勢、潛象 | 變、隨而不失其正 |
三卦並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三麵:
體 —— 你是如何形成的?
用 —— 你是如何變動的?
變 —— 你將會怎樣?
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宿命論,而是一種更複雜的自由觀。你不是“擺脫命運”,而是“走在命運結構中,進行選擇”。
4.5 對現代人的意義:結構性認知取代斷言性判斷
傳統的“問卜”常被誤解為“告訴我會不會成功”。
但在三卦模型中,成功不再是一個Yes/No的判斷,而是:
• 你的初始結構是否健康?
• 你是否識別當下的結構張力?
• 你是否願意調適中卦、推動結構演化?
這套邏輯,適用於:
• 個體谘詢:人生選擇、職業轉型、感情關係
• 教育與寫作:作為“角色成長模型”與“事件發展結構”
• 哲學探討:一種“非二元的結構哲學”,融合混沌、張力、流變觀
4.6 “問道”的真義:不是找答案,而是參與變
我們最終要回到《三卦問道》這本書的名字本身:
問“道”,不是問“我該怎麽辦”,而是問“這個過程的道理是什麽”。
你問得越深,不是得到越多的結果,而是越多的“結構性覺察”。
例如:
• 你不再糾結“我為什麽失敗”,而是看到前卦的慣性與後卦的吸引力
• 你不再抱怨“為什麽一直重複”,而是理解中卦的倒影與內在呼應
• 你開始在每一次卦象裏,看見“你是誰”,“你正在走向誰”
這就是三卦之“道”:
不是解命,而是參與命。
不是跳出結構,而是覺察結構。
不止改變命運,而是成為創造命運之人。
小結:三卦作為一個哲學引擎
我們可以把三卦理解為一套嵌套的“哲學引擎”:
• 它具備時間邏輯:因果、生成、轉化
• 它具備空間邏輯:張力、路徑、界麵
• 它具備心理邏輯:潛意識、選擇力、自我生成
這套係統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易經哲學,也回應了現代人麵對“不確定時代”的心理困惑。
下一章預告:
第五章:三卦係統在寫作與谘詢中的應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