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斫薄荷

(2020-10-08 20:20:05) 下一個
        長江下遊的啟東,海門和南通縣的大部分,是幾百年來沙土衝積的江海平原,經過勞苦大眾的整治,溝河縱橫交錯,特別是六七十年代興修水利,雖然水源豐富,但即使在梅雨季節也不發生澇災,因為雨水迅速排到了江裏去了。自從清代末年海門出了個狀元,發展了教育和以紡織為主的工業,但大部分地方還是以農業為主,種植麥子,玉米,棉花,後來也種植水稻,所以大家自豪地稱魚米之鄉。現在的農村,很多傳統農作物包括水稻已經失去蹤影。
        有一種作物叫薄荷 (圖1,來源於網絡圖片),據說生長在這一帶的薄荷油產量高,香味純正,即使在改革開放前就是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 薄荷油以前十幾二十幾塊錢一斤, 後來四十多, 最高時炒到一百多一斤。然而在分田到戶後薄荷種植嘎然而止。可能缺少了團隊合作,一家一戶用傳統的辦法再也不能把薄荷作為經濟作物來掙錢了。
        知道薄荷的人很多,但從頭到尾經曆薄荷生長和收獲的也隻有我們這些老鄉下人了。每年秋天霜凍前,在種麥子的時候,也同時種薄荷。用鋤頭趟一長條淺溝,把白嫩嫩的薄荷根疏密適當地橫著排列於淺溝,蓋上土,薄荷根伴隨著希望就在土裏了。由於它本身的濃鬱味道,蟲害較少。大部分品種隻長到半人高,少數可以高出人頭。
        收割薄荷是用鐮刀“斫”,那也是苦力活。夏天人們喜歡在早晚出工,幹活圖個涼快。可是薄荷要在火辣辣的太陽照耀下,那薄荷油才集中於莖頂端,所以斫薄荷必須在上午九十點以後,斫一會保證你唇幹舌燥,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義。我那時候還沒達到壯勞力年紀,力氣夠不上,這種活隻能淺嚐輒止。
        如果薄荷莖太長,要用鍘刀或家裏的切菜刀把下半部鍘掉或剁掉,下半部是灶膛做飯的上乘燃料,上半部根據天氣放烈日下暴曬半天到一天,不能過分暴曬 (富含薄荷油的葉子會脫落),也不能淋雨。有一道工序是掃薄荷葉,就是把掉在地上的葉子掃起來,用自然風吹一下,葉子就收在麻包袋裏等著裝鍋。
        每個生產隊都可以見到薄荷灶(圖2, https://kknews.cc/culture/vloqpa2.html)。因為需要水源,所以肯定建在小河邊,高高的煙囪,幾乎全開放的棚子,一般在倉庫附近,這是當年的標配。收薄荷季節前村裏能幹的幾個男工已經把薄荷鍋子和蒸餾用的“油腸”安置好。那時候有不識相的人偷薄荷灶下麵的爐墊賣錢,被抓到後以破壞農業生產罪論,判刑很重,所以一般沒人敢搞破壞。
        蒸餾薄荷油的過程稱“燒薄荷,吊油”,方法很原始但充滿著物理學原理。我們現在居住的田納西州有很多生產土酒的農場設備還沒有薄荷灶完備呢。要是家鄉人腦子活一點,當初用這套裝置來做酒那多好。海門曾經有得過意大利萬國博覽會金獎“頤生酒”,不知道後來為什麽這個牌子無聲無息了。
        把薄荷莖和葉子均勻地裝進大鐵鍋,加足量的水,然後用煤炭在灶膛裏慢火加熱。這加熱是技術活,火太旺蒸汽出來太快,油會在空氣中揮發掉,火太小又不產蒸汽,油出不來。蒸汽從鍋頂部通過管子引到油腸,油腸置於冷卻水容器裏,讓蒸汽形成液體流入油缸。燒薄荷的人如果偷懶,不勤換冷卻水,那蒸汽沒有變成液體,油也沒了,所以不管白天晚上,每個班上都由勤勞負責的人負責燒火,並督促其他人換水, 還要查油缸裏的油層是否太厚了。油缸的工作原理是我父親解釋給我聽的,至今記憶猶新,並作圖3 以利解釋清楚。油水混合物流入油缸,油缸底部旁伸出一個往上高出油缸一半的彎管,油比重小在油缸上層,水比重大在下層,隨著油水增多,上麵的油壓下麵的水從彎管流出,而油永遠在上麵留在缸裏。如果出油量多,燒一鍋薄荷油缸盛不下,中間要“撇油”,就是把上層的油轉移到出售成品油的油桶裏。
      燒到快結束時,用一個透明玻璃漏鬥檢驗一下油腸裏出來的混合物含油量,確認沒有再燒的必要了,就要出鍋了。就是把蒸餾過的薄荷渣清理出大鐵鍋。這需要三四個人合作,把滾湯的鐵蓋移走,然後用鐵鉤把渣子全部掏出來,大熱天,鐵鍋裏剛剛一百度,出鍋時幾個大男人赤膊上陣,用大力氣又不能被燙著,頓時汗如雨下,十幾分鍾一番苦戰,終於清理完畢,進行下一個周期。
        上了年紀的人現在隻有靠回憶當年種薄荷的酸甜苦辣。收割薄荷季節那彌漫於全村全鄉範圍空氣裏的清香,伴隨著清晨的薄霧,玉米葉上的露珠,雞啼鴨嘎犬吠羊咩,是詩,更是畫。

 

寫於 2020 年 1 月 12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