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496) 聊聊中國成為全自主國家的可能性

(2025-02-20 16:46:55) 下一個
最近國際形勢比較動蕩,當然源泉來自於川普,現在美國的執政模式基本上是網紅模式,而且最近中國的DEEPSEEK,哪吒2都是大火,宇樹機器人,六代機也都讓國人非常振奮,那有關中國的媒體敘事也是有了很多的變化,比如BBC,就從對於中國的不屑一顧,到吹毛求疵,直到最近的轉向開始吹捧,讓我們很多人都產生了一種錯覺,是不是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全方位的霸主,在科技,製造,服務,文化,體育各個方麵都要開始遙遙領先了。
 
自給自足- zì jǐ zì zú - Chinese character definition, English meaning and  stroke order - Ninchanese
 
其實,這些都給了我們一些部分的現實,另外一部分現實是,因為中國製造在高中低端的全麵而且具體的能力,尤其是中國製造的內卷外溢(就是中國製造卷到全世界,讓很多非中國企業無法生存),很有可能形成的局麵會是,在發達國家受到各種貿易關稅打壓,在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巴西等等)受到非關稅壁壘的夾擊,在低收入國家,受到民族主義的排華(指中國產品)反擊,不要以為這些都不可能,翻一下日本製造八十年代的曆史就可以看到很多例子。
 
所以我今天想要聊的是,如果中國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把過剩產能產出的產品推向國際,它實現全自主的可能性。
 
在人類曆史上,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經濟上完全獨立於外部世界)的國家極為罕見。大多數國家即便在相對封閉的時期,也會依賴某種形式的對外貿易或交流。然而,有幾個曆史上曾努力實現高度自給自足的國家或地區值得分析:
 
1. 明朝(海禁政策時期,1368-1644)
背景: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海外貿易,試圖建立一個以農業和國內市場為主的自給自足經濟。
措施:
依靠國內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滿足絕大部分需求。
控製對外貿易,僅允許朝貢貿易(如鄭和下西洋)。
設立軍屯、民屯製度,提高糧食自給率。
失敗原因:
私下貿易仍然存在,如走私貿易盛行(如倭寇問題)。
國內經濟結構未能完全替代海外需求,最終在16世紀中後期不得不重新開放貿易(如隆慶開關)。
海禁(古代中國禁止民間私自出海的政策) - 袁載譽讀明朝
 
2. 日本江戶時代(鎖國政策,1639-1853)
背景: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嚴格限製與外國的交流,僅允許荷蘭、清朝、琉球等少數國家在指定地點(如長崎的出島)進行貿易。
措施:
發展本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體係,盡量減少對外依賴。
推行循環農業和資源再利用(如利用人類糞便作為肥料)。
限製對外技術和文化的輸入,以維持社會穩定。
失敗原因:
缺乏外國技術和先進工業,導致科技落後。
經濟仍然需要部分進口資源,如部分金屬和特定商品(荷蘭貿易提供部分西方技術)。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後,日本被迫開放,進入現代化改革時期。
德川幕府的超長鎖國政策」 你知道鎖了幾年嗎?! - 超有名的日本鎖國事件,相信應該是無人不曉,但不曉得有沒有人知道,其實鎖國鎖了不隻一次哦?(笑)  早就知道的快點底下留言告訴我! - 那不知道的人也沒關係! 謝謝你們聽我說故事一起成長! 大家一起往右滑圖片吧 ...
3. 朝鮮王朝(小中華體係,1392-1897)
背景:朝鮮長期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經濟模式以農業為基礎,追求自給自足。
措施:
依賴農業生產維持基本經濟需求。
限製對外交流,僅與明清王朝保持有限的朝貢貿易。
注重道德和文化自給,而非經濟全球化。
失敗原因:
經濟模式過於保守,無法適應世界變化。
科技發展滯後,19世紀末在列強衝擊下被迫開放。
一個中國藩屬國,趁著中國有難,獨立稱帝國,還向中國挑釁! - 快資訊
 
4. 阿爾巴尼亞(恩維爾·霍查時期,1946-1992)
背景:冷戰時期,阿爾巴尼亞在共產黨領導人恩維爾·霍查的統治下推行極端自給自足政策,甚至在與蘇聯和中國決裂後完全孤立於世界。
措施:
國家實施嚴格的計劃經濟,幾乎不進行對外貿易。
投資於農業、基礎工業和軍事防禦(如全國範圍內修建大量碉堡)。
拒絕引入現代化技術,維持嚴格的意識形態控製。
失敗原因:
經濟發展停滯,工業化水平低。
國內資源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阿爾巴尼亞經濟崩潰,不得不開放市場。
阿爾巴尼亞歌曲《恩維爾·霍查之歌》 - YouTube
 
5. 北韓(朝鮮,1990年至今)
背景:朝鮮長期實行主體思想(Juche),強調經濟、政治和軍事自給自足,但仍有部分國際貿易(主要與中國)。
措施:
自主發展農業、工業和軍工產業,減少對外依賴。
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限製民間市場。
依賴國內資源和勞動改造營提供勞動力。
現實情況:
經濟高度依賴中國,仍需進口糧食、燃料等關鍵物資。
由於技術封鎖,發展受限,民間市場化趨勢不可阻擋。
麵臨國際製裁,經濟困難加劇。
 
朝鮮為什麽經常有饑荒?-世界遊戲論壇-軍 ...
 
總之,真正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從未存在,所有嚐試最終都因資源短缺、技術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失敗。自給自足模式在短期內可以增強國家自主權,但長期來看,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使得封閉經濟難以維持。即便是資源豐富的大國(如美國、蘇聯),仍然需要國際貿易來優化資源配置。
 
在全球化的今天,想要找到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資源豐富的國家,也需要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來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
 
曆史上的“自給自足”都有其特殊性。
 
原始社會: 在人類早期,部落或村落往往采用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他們通過狩獵、采集、農業等活動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這種自給自足是建立在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之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可能麵臨生存危機。
 
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中,許多國家和地區也以自給自足的農莊經濟為主。莊園內生產糧食、紡織品等生活必需品,自給自足的程度較高。但這種自給自足也受到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的影響。
 
為什麽完全自給自足難以實現?
 
資源分布不均: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有的國家富產礦產,有的國家土地肥沃,有的國家則資源匱乏。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各國之間需要進行貿易。
技術進步: 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致,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這要求各國之間進行更廣泛的合作。
市場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交換,通過交換可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那好,我們看到了上麵的失敗的自給自足的國家的例子,有沒有一個國家比較接近那種狀態呢,還真的有,那就是1950年到1970年代的美國。
信息圖】1970-1995-2020:世界十大經濟體的排序發生了哪些變化?_手機搜狐網
 
產業結構與自給自足能力
 
(1)工業製造
全球製造業中心:二戰後,美國工業生產占全球50%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
汽車工業:1945-1970年,美國生產的汽車占全球汽車總量的60%以上。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幾乎壟斷市場。
鋼鐵工業:1950年美國鋼鐵產量占全球40%,達到1億噸以上,能滿足國內基礎設施、製造業需求。
石油工業:美國在195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約 50億桶,滿足國內能源需求並有剩餘出口。
電子工業:貝爾實驗室在1947年發明晶體管,開啟電子計算機時代。IBM在1950年代推出第一台商用計算機。
 
(2)農業
糧食生產:1940-1970年,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產出足以養活全國人口,並大量出口。
1950年美國糧食總產量約 2.3億噸,遠超國內消費需求。
196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玉米、小麥和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市場40%以上。
畜牧業:牛肉、豬肉、雞肉產量均為世界第一,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3)能源
石油:1950年代美國不僅能源自給自足,還向歐洲、日本出口石油。德克薩斯和加州是主要產地。
煤炭:美國1950年代年產煤 6億噸,供應國內發電、冶煉、化工需求。
水力與核能:胡佛水壩等大型水利工程提供電力支持;1957年建成世界首座商用核電站。
 
經濟數據分析
 
GDP占比:1945-1960年,美國GDP占全球40%-50%,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經濟體。
出口與進口:美國在1950年代出口遠大於進口,主要出口汽車、機械、鋼鐵、糧食,進口需求低,自給率高。
就業與工資:
1945年,美國工廠就業人數約 1700萬,製造業占全國就業人數的40%以上。
1960年,藍領工人收入大幅提升,製造業工人工資是農業工人的兩倍,大部分工人可以維持中產階級生活。
 
自給自足的可能性
 
在1945-1970年,美國具備完全自給自足的條件:
 
能源獨立:石油、煤炭產量遠超國內需求。
農業自足:糧食充裕,養活全國並出口。
工業完備:製造業、軍工、科技行業全球領先。
技術領先:計算機、航天、電子、汽車產業發達。
 
如果當時實施封閉經濟,美國可以在不依賴外國的情況下維持運轉,
但代價是:
 
資源消耗加快(尤其是石油儲量),未來可能麵臨短缺。
創新受限(封閉經濟不利於技術交流)。
經濟增速下降(缺乏國際貿易競爭壓力)。
 
變化與終結(1970年代後)
 
1970年代後,美國石油產量下降,開始進口中東石油(1973年石油危機)。
製造業向日本、歐洲轉移,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1980年代,全球化加速,美國逐步依賴進口,中國、日本、德國等成為主要製造業競爭對手。
 
1945-1970年 是美國產業最齊全、最接近自給自足的時代,依靠豐富資源、強大製造業和農業,具備完全獨立運行的能力。但由於經濟和技術發展需要國際合作,美國最終選擇融入全球化,而非封閉自給。
 
好了,聊完了曆史上最接近自給自足的現代國家, 1950到1970年的美國,那我們來看看中國成為下一個全自主國家的可能性
 
產業鏈完整度:全球唯一全產業鏈國家
 
1.1 產業鏈完整性
 
全球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聯合國統計)。
2022年製造業總產值:約 31.8萬億元人民幣(4.9萬億美元),占全球30%以上,連續13年全球第一。
 
2023年中國製造業占比:
全球**90%**以上的太陽能組件、電動車電池和風力渦輪機生產在中國。
電子產品(智能手機、電腦等)供應鏈最完整,如iPhone核心供應鏈超60%在中國。
汽車製造:2023年中國出口汽車達491萬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結論:產業鏈完整,但部分核心技術仍依賴外部(如高端芯片、部分精密儀器)。
 
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意味著什麽?超乎你想象! zt-世界軍事論壇-軍事論壇-世界論壇網(手機版)
工業體係:強大但受製於部分關鍵技術
 
全球製造業龍頭: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30.8萬億元人民幣,占全球31%。
 
汽車產業:
新能源汽車(EV)產量全球第一,占全球份額超60%。
比亞迪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全年銷量達302萬輛。
半導體:
2023年中國芯片自給率約30%,仍需依賴台積電(台灣)、三星(韓國)、英特爾(美國)。
國產替代進展:中芯國際已量產7nm芯片,華為Mate 60 Pro使用國產麒麟9000S芯片。
 
挑戰:高端半導體、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仍有短板。
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數據-吧唧數據
農業:基本自給,但部分品類依賴進口
 
全球最大農業生產國:
2023年糧食總產量6.89億噸,連續9年超6.5億噸。
水稻、小麥基本自給,但大豆、玉米部分依賴進口。
大豆依賴進口:
2023年進口 9,200萬噸(主要來自巴西、美國)。
生豬養殖:
全球第一,2023年出欄量7億頭,豬肉消費基本自給。
 
結論:主要糧食自給,但大豆、油料作物依賴進口,影響畜牧業供應鏈。
數據圖解】消耗減少、價格高企中國原油天然氣2022年進口量繼續降低
能源:逐步實現自給
 
煤炭:2023年產量 41億噸,全球第一,完全自給。
石油:
2023年日均產量400萬桶,但消耗1400萬桶/日,對外依存度約72%(主要進口中東、俄羅斯)。
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約 45%。
新能源:
光伏:全球最大生產國,全球70%太陽能電池板來自中國。
風電:裝機容量全球第一,2023年新增風電裝機65GW。
 
結論:煤、風、太陽能可完全自給,石油天然氣仍依賴進口。
 
科技:突破關鍵瓶頸
 
人工智能:百度、華為、字節跳動等公司推動中國AI技術發展,2023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達140億美元。
量子計算:
中國“九章”、“祖衝之”量子計算機比Google、IBM更先進。
航天科技:
2022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全球第一(64次)。
2023年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球采樣,2030年計劃載人登月。
5G/6G:
2023年5G基站達340萬座,占全球60%。
華為在6G專利全球領先,預計2030年商用。
 
結論:部分高科技領先,但芯片等領域受製於歐美封鎖。
 
軍事:基本可自給
 
全球第二大軍費(2023年1.55萬億元人民幣)。
海軍:擁有3艘航母(遼寧號、山東號、福建號),全球僅次於美國。
航空航天:
國產C919客機已投入商業運營,但仍在追趕波音、空客。
武器裝備:
99A主戰坦克、殲-20隱形戰機等裝備基本自主。
 
結論:軍工業實現自主,但仍需時間提升高端戰鬥機、航母等綜合戰力。
環時深度】中國軟實力提升最快,世界怎麽看?
 
文化與軟實力
 
全球影視、音樂產業仍落後好萊塢,但國產動漫、遊戲出口增長迅速。
短視頻與社交媒體:
TikTok(字節跳動)全球用戶超 15億,影響力超過Facebook、Instagram。
教育與科研:
2023年中國SCI論文數量世界第一,高質量論文排名全球第二。
華為等企業研發投入全球前三。
 
結論:文化軟實力提升,但未達到歐美主流市場影響力。
 
經濟與全球化挑戰
 
2023年GDP:中國GDP約 17.9萬億美元,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26.9萬億美元)。
外貿依存度:2023年中國出口占GDP的18.7%,仍高度依賴全球市場。
關鍵進口產品:
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醫療設備仍依賴歐美。
 
挑戰:如果完全脫鉤,部分產業(如芯片、石油)短期內難以維持高水平發展。
 
結論:中國成為完全自主國家的可能性
 
如果全球化中斷,中國可以實現70%-80%的自主,但仍需要進口石油、芯片、高端工業設備。
 
在5-10年內,新能源、芯片和人工智能突破後,中國完全自主的可能性可提高至**85%**以上。
 
若實現能源獨立、芯片國產化,中國將成為全球最接近完全自主的國家。
 
最後,我們聊一下,假設中國不需要進口任何外國產品和服務(可能需要進口一些除了能源產品外的礦產)的目標可以達到,但是中國那些過剩產能怎麽辦,還是需要國際市場來消化,需要全世界的消費者來消費,不過那種隻是出口,不進口的國際貿易,除非有極大的軍事能力強製實行這種不平等的貿易,否則基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種聲音是,既然中國製造有各種品質,有極高的性價比,有極大的產能,那按照全球化下的效率最大化的原理,其它國家不用再做什麽製造業了,把所有這些辛苦活都交給中國就好了,物美價廉難道不好嗎,這種就是典型的通貨緊縮無害論的另外一種論調。所謂的“中國製造,全球消費”,是一個非常圓滿的中華複興的夢想,但是離實際還有很長的距離,不是中國製造不夠強大,而是沒有消費力的世界其它國家是不可能接受這種玩法的,那最後的可能性是什麽,就是中國和世界各國都有極大的貿易矛盾,產生各種摩擦,最後必須要大規模的把製造業轉移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成為下一個日本,海外投資再造一個中國,但是那個中國還是ZG可以控製的中國嗎,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木子力_' 的評論 :
我想中國人民基本上是沒有這個思想了,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製造的內卷外溢如何讓其它國家的經濟不被全部打倒,還能維持他們的消費市場,這種可能會出現像當年全世界很多國家抵製日貨一樣,全麵的抵製中國製造,這種可能性後麵的可能結果就是必須自產自銷,自給自足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mithmaella' 的評論 :
不是有老大說的,為什麽價格便宜不好呢,大家不是都能消費更多的東西嗎,思路決定行動路線,生產創造財富,多了自己人用不完怎麽辦,出口,出口還是不能全麵取代怎麽辦,就往高端的競爭,把價格打下來,全世界的財富就是我們的了,這種就是典型的工業斯巴達思維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aoning' 的評論 :
嚴格意義說,拋開意識形態的對立,西方對於中國極少數的圍堵都是因為害怕吧,隻是因為無法和中國速度競爭,應該說是一種防禦性措施,本質上,和中國當初不開放某些市場是一種思路
smithmaella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可以改變自給自足的標準。沒有油,燒柴;沒有芯片,用算盤;沒有糧,一天吃一頓,忙時吃幹、閑時吃稀。中國的產能快把世界吞噬了。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這個思路永不禁絕?中國自古以來就喜歡造圍牆,如今好不容易靠著翻出牆外成就了如此的經濟實力,這個念想就又出來了?全自主就是和你們誰都不玩,自己玩也能HIGH,其實這個能力是永遠有的,和經濟如何,實力如何都不相關,隻要想做,隨時可以,其他都是次要的,但結果也隻有一個,那就是一定會落後,很落後!

所以關鍵在於,根本就不要有這種想法,有和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兩種世界觀。
shaoning 回複 悄悄話 WTO規則又不是中國定的。中國製造業占領的市場大是客觀結果,但你不能說這是中國追求的目標。中國倒想著買西方的高精尖產品呢,別人不賣當然得自己造了。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京_01link' 的評論 :
自給自足的標準應該是可以自己生產和消費絕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吧,以這個為標準,全世界的確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至少美國是不行的,太多原材料依賴其它國家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以自給自足為標準,美國肯定是不行的啦,甚至連初級製藥的原料都沒有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aoning' 的評論 :
官方肯定不能這樣說,但是每次對於外國(包括西方國家和印度巴西等國家)新的關稅和限製,都是說堅定維護WTO規則,堅定維護全球化,簡而言之就是我的產品是靠競爭力占領的市場,你們不能設置障礙,最後的結果不就是“中國製造全球消費”嗎,這個和美國要求各國不能限製服務行業和媒體進入別國一樣的道理呀。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自給自足的經濟任何國家都可以實現,隻是限製了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改革開放前就實現了。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可以。中國也可以。隻是在不同水平。
shaoning 回複 悄悄話 隻要看看中國的官方新聞就知道,“中國製造全球消費”從來不是中國努力的目標。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