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410) 電影“梅厄夫人”觀後感

(2023-11-07 08:20:24) 下一個

最近,有關巴以衝突的討論很多,而不管你是什麽立場,都可能聽說過以色列的一位傳奇領袖“梅厄夫人”。

果爾達》(2023)高清電影迅雷百度雲下載_Golda磁力下載_一刻電影

果爾達·梅厄(通稱梅厄夫人,希伯來語:?????????? ??????‎;拉丁轉寫:Golda Meir,1898年5月3日—1978年12月8日),是以色列猶太裔女性政治家、外交家及社會活動家。其出生於俄羅斯帝國(今屬烏克蘭)基輔,早年曾移民美國生活,成年後投入猶太複國運動並參與以色列國的籌建,是以色列的創國元老之一及第四任總理(1969-1974),其先後為以色列地工人黨和以色列工黨成員。

在撒切爾夫人未擔任英國首相之前,梅厄夫人被外界認為是一位以色列的“鐵娘子”,以色列建國元老大衛·本-古理安也稱她為“內閣中的最好的人”。梅厄是以色列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總理,也是近現代世界主權國家的第三位非世襲的女性政府領導人。

她隨父母全家在1905年移居美國,在1921年抵達巴勒斯坦,積極參與猶太複國運動。以色列立國前,她是負責和英國談判獨立建國的代表之一。梅厄的態度與日俱增地強硬,她充份利用猶太人被屠殺的慘劇,爭取道德高地。此外,在戰爭期間,她在猶太代理機構(Jewish Agency)擔任過數個重要職位,這個機構在二次世界大戰間實際扮演著巴勒斯坦地區的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色列前總理梅厄夫人的傳記,在俄國度過窮... 來自小喵快跑- 微博

1946年6月,在英國於“Agatha行動”中逮捕了猶太代理機構的負責人Moshe Sharett及一些其他的猶太社區領導人後,梅厄夫人迎來了自己生涯中的重要角色,她成為在巴勒斯坦的猶太裔群眾和英國管治當局之間的首要談判者。Moshe Sharett於獲釋後前往聯合國參與對巴以分治方案的相關討論,他留下梅厄負責了猶太代理機構的政治部門,直至以色列建國。

以色列國正式成立後,阿拉伯聯軍立刻進攻,梅厄夫人臨危受命出訪美國,號召在美猶太人為複國運動捐款。事前猶太人代辦處財長估計,募捐最多隻能募集八百萬美元,但梅厄夫人最終募集了驚人的五千萬美元,悉數用於購買軍火。當時以色列軍備並未如今日先進,這批軍火,對以色列國的生存,有極關鍵的作用,梅厄夫人因此得到軍隊極大尊敬。

在這期間,出於工作需要,梅厄夫人將自己原本的(其丈夫的)姓氏梅爾森(Meyerson)簡化為猶太語化的梅厄(Meir),意為“發光”。

1969年,時任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突然去世後,梅厄夫人繼任為以色列總理。 1972年,慕尼黑慘案發生後,梅厄夫人指示以色列情報特務局(The Mossad,俗稱摩薩德)發起了著名的“上帝的複仇行動”(也稱“天譴行動”),對涉入事件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高層成員進行報複式的全球追殺,最後成功暗殺了絕大多數的目標成員。 1973年10月,梅厄夫人帶領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取勝。她於12月勝出大選,續任總理。然而翌年她以“五年任期對我而言已十分足夠,並且沒有能力繼續背負重任”為由辭職。 梅厄夫人是著名的吸煙愛好者,在公開場合常常煙不離手。

梅厄夫人一生的高光時刻都是和以色列的生存危機聯係在一起的,包括1948年的第一次阿以戰爭中為以色列籌集的軍火款項,和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而有關她的影視作品也有不少,包括1982年由瑞典人英格麗·褒曼主演、加拿大人艾倫·吉布森執導的電視電影《一個叫果爾達的女人》傳記式電影,這部電影更全麵地講述了梅厄的生活,因為它揭示了這位女性從她在烏克蘭的童年直到 1977 年的生活。

但是今天要聊的式2023年剛剛發布的電影“果爾達”,這部影片對我的吸引,其一是果爾達.梅厄夫人,以色列前總理,一位在20世紀世界近代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以色列鐵娘子”,其二是飾演梅厄夫人的演員,號稱“女王專業戶”的 海倫. 米倫(Helen Mirren)。

美國之音中文網- 針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暴力衝突,中國本周頻頻表態,除了敦促雙方立刻停火,並表示“歡迎以巴雙方代表... | Facebook

電影《果爾達》由尼古拉斯·馬丁編劇,以色列人蓋伊·納蒂夫執導,他曾憑借電影《皮囊》獲得 2019 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他的電影《榻榻米》今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布萊恩獎,“果爾達”一角由英國女演員海倫·米倫飾演,她因在電影《女王》中扮演另一位曆史人物伊麗莎白女王而獲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美國演員列維·施瑞博爾飾演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法國女演員卡米爾·科頓飾演以色列外交官盧·卡達爾,據了解,盧·卡達爾是法國猶太人,曾是巴黎猶太家庭的社會工作者,1935年加入哈加納部隊,參與巴勒斯坦的武器走私和破壞活動,隨後,她為梅厄擔任秘書和翻譯,後者擔任以色列占領政府的勞工部長。

《果爾達》於2023年2月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並於8 月開始在美國影院上映,該片預計將於10月6日在英國上映,恰逢光榮的十月戰爭50周年。可惜的式,這一天也是以色列被哈馬斯大規模恐怖襲擊的日子。

撒切爾夫人甘拜下風的女人,國家男人都尊重她,自嘲:一生很猛- 知乎

整部電影以第四次中東戰爭,被稱為“贖罪日戰爭”為主線,圍繞戰爭打響的三周時間,通過果爾達以及身邊人的視角,以戰爭初期以色列的被動局麵開場,到聯合國調停戰爭結束,最後的鏡頭是梅厄夫人在請辭多年後病逝,彼時電視裏正播報新聞,是她和埃及領導人相談甚歡的畫麵。

一方麵是領導者決策中的理性與堅決,關鍵時刻大局為主的魄力,一方麵是女性身份賦予她不同於男性領導者的敏感和坦誠,以及果爾達與病魔鬥爭,不為人知的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對這一段曆史不是很熟悉,剛開始看會迷糊,導演沒有做太多的陳述和鋪墊,直接就進入了戰爭狀態,海倫對角色的演繹對這部戲起了決定性作用,特型化妝很傳神,從灰白淩亂的頭發,到略顯腫脹的身軀,以及走路蹣跚沉重的體態,據說每天要花三個半小時才能完成妝容。已年屆78歲的她演藝道路似乎還在持續上升期。

幾個女性角色的互動很有深意,果爾達與女助理情同母女,助理應該是在她身邊最能體恤的那一個;作為整體局勢的決策者,果爾達也不得不麵對個體犧牲給家庭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她對戰爭中痛失愛子的女打字員,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忍,這是作為一個母親的本能。對犯錯下屬她沒有太多的苛責,更多的是像個家長一樣的寬容和鼓勵,要求其用行動去挽回損失。而當麵對戰爭殘酷下那些無辜犧牲的生命,在戰爭監控室裏留下的眼淚,都是果爾達戰爭鐵腕下的另一麵。

電影裏果爾達一直煙不離手,對抽煙有著近乎病態的依賴,在鏡頭裏體現得過於頻繁甚至讓人感覺不適。整部影片其實更想要體現的是梅厄夫人在人前從容剛毅背後,她作為普通女人的艱難與不易,講述女強人背後的孤獨,妥協甚至是脆弱。

不知道是否出於經費的考慮,導演沒有提供太多戰爭場麵的鏡頭,場景不斷的在煙霧繚繞的會議室、封閉壓抑的軍事指揮中心、以及果爾達的臥室裏來回切換,戰爭殘酷主要靠無線電設備傳送前線的尖叫聲來體現,戰爭過程更像一個人物輔助功能,為服務於果爾達的人物形象所提供的背景工具。

以色列首位女總理梅厄的複雜遺產| 評論| 半島電視台

當然運鏡配樂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這部片裏配樂更多的是帶點恐怖音效的逼仄壓抑,聽著很詭異,不覺得是加分項。最後在電視裏和埃及首領的畫麵出現的是果爾達本人真實的鏡頭,她侃侃而談,豪邁又幽默自信,讓人覺得電影裏詮釋的人物似乎過於拘謹和沉悶。

稍微輕鬆的看點都在果爾達和基辛格對話的場景裏,當基辛格試圖降低果爾達對美國支持以色列的期望時,他說:“別忘了,我首先是美國人,其次是外交部長,最後是猶太人。” 果爾達則機智的地回答:“在以色列,我們是從右往左來讀的。”

在果爾達廚房裏基辛格被迫喝湯的畫麵也很有些搞笑。看得出來對談中一直是由果爾達在控場。也是在與基辛格的交談中,果爾達的精氣神也終於能夠比較坦然的呈現,同為猶太人,也是同齡人的基辛格應該是那個能夠真正理解她,能明白她正在經曆什麽的人。

這部戲其實隻是截取了果爾達梅厄夫人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一個橫截麵,通過事件來展現人物和人物關係,它不能算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傳記電影,甚至片名應該叫《贖罪日戰爭》倒會更合適。

導演蓋·納蒂弗Guy Nattiv曾以短片《膚色》問鼎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作為在特拉維夫出生的以色列人,在這樣沉重的曆史題材裏,家國情懷難免占領高地,讓我們從紛紜複雜的形勢當中的某一個側麵來了解果爾達。隻能說,能被書寫出來的曆史從來都不會是完全客觀的。曆史要不斷的從不同層麵各個角度閱讀和發掘,不斷的交叉驗證,如果能獲得一些模糊的接近真實的形狀,就已經是足夠幸運了。

每一個優秀的領導人,都強烈地意識到要保護他的國家。 但是,梅厄對以色列的這種意識卻超出了通常的範圍。她的這種感情是熾熱的、本能的,甚至象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的感情那樣強烈。對她來說,以色列不僅意味著她的祖國,而且代表著一種超出國家範圍的事業。

如何看待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在巴勒斯坦大規模突襲中的失職? - 知乎

果爾達·梅厄有一副畢生從事勞動的婦女的麵容。她的身上留下了過度的體力勞動的痕跡,臉上顯露出用腦過度和精神上負擔過重的陰影。但在她的臉上,也有一種照片經常沒能捕捉到的熱情。她雖然是一個固執的談判者,但也是一位感情豐富、外露和坦蕩的人。勃列日涅夫可能也是易動感情的,在含淚表示友情時,他的感情似乎是自發地進發出來的。但就他而言,有時又判若兩人,幾個小時之後,就會恢複到大聲咆哮、劍拔弩張的狀態。果爾達·梅厄則是表裏一致的。她脆弱的感情和堅定的決心來自同一個源泉。她在談判中是執拗的,因為她深深地關注著她在談判中要維護的東西。

她的熱情是以人情常有的方式自發地流露出來的,尼克鬆還清楚地記得她1969年首次作為總理訪問白宮時的情景。這次訪問對她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梅厄八歲那年就作為一個貧窮的移民,從俄國第一次來到美國。她在美國成長,還在密爾瓦基教過書,直到1921年移屠至巴勒斯但時為止。因此,在我們為她舉行的國宴上,當海軍陸戰隊的樂隊奏起以色列國歌、然後又奏起《星條旗》歌時,她不禁熱淚盈眶。宴會後,我們特地為她安排了艾薩克·斯特恩和倫納德·伯思斯坦表演的文藝節目。她坐在我的夫人和我之間,聚精會神地聽著。演出結束時,她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走上前去,擁抱兩位音樂家。

她對蘇聯尤其不信任。她雖然是一個良誠的社會主義者,但是,她對蘇聯的專製及其對以色列的威脅具有清醒的認識。 她自從能夠記事以後,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她父親在基輔他們家的門上釘滿了厚木板,以便使全家免受經常發生的迫害事件之苦。在那些年月裏,手拿棍棒和刀子的暴徒們到處搜查、迫害猶太人。她還告訴我,喝醉酒的警察常常在星期六夜晚來敲她家的門,毆打他父親,因為他是猶太人。這使她驚恐萬狀。她對早年在俄國所度過的歲月的記憶已經不多了,而這些記憶大多是寒冷、饑餓、貧窮和恐懼——尤其是恐懼。在她看來,沙皇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正以一種不同的形式,在蘇維埃俄國繼續發生著。納賽爾曾經發誓要摧毀以色列。梅厄夫人認為,蘇聯對納賽爾的支持,也是對猶太人進一步的侮辱。梅厄夫人有一次訪問華盛頓時,曾向我表示:她認為,歐洲許多領導人對蘇聯實行緩和政策,這是一種幼稚的做法,她很不同意;對我們為了改善與蘇聯的關係所采取的步驟,她也感到關切。我向她解釋說:我們對緩和問題的做法與他們的做法很不相同;我們對蘇聯的動機也不存在任何幻想。我說,關於國際關係,我們的指導原則與《新約全書》中的指導原則略有不同,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亨利·基辛格- 中猶對話

她在任期中感到最痛苦的一個插曲,是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當以色列麵臨失敗威脅時,我命令“一切能夠飛行”的運輸工具都要全部應用起來,大規模地、緊急地向以色列空運供應物資。她後來寫道:“這次空運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不僅提高了我們的士氣,也清楚地向蘇聯表明了美國的立場。毫無疑問,它也使我們的勝利成為可能。當我聽到(運輸)飛機正在利達降落的消息時,自戰爭開始以來,我第一次哭了……”。

尼克鬆在回憶錄中有關梅厄夫人的記憶是這樣寫的。

有關美國在贖罪日戰爭中對於以色列的大規模援助,她後來告訴我說:她認為,我的行動——包括空運以及當蘇聯威脅要派部隊去這個地區時,美國宣布它在全世界的武裝力量進入戒備狀態——拯救了以色列。次年1月,當埃以部隊脫離接觸的協定宣布時,我給梅厄夫人通了電話。當時,水門危機已成為整個美國的頭條新聞。在通話結束時,她說:“請多多保重,好好休息。”這使我深受感動。

在國際上,果爾達·梅厄享有盛名。她是一位具有極大的勇氣、才能和韌性的政治家。她聰明過人、正直、頑強。她賦有足以使她躋身於任何大國最高領導層的能力。但是,可能也隻有在以色列,她才會具有這種能力,因為她對這個國家有著異常強烈的感情,它的事業把她推向了最高領導層。她並不把權力當作特權來追求,而是把它當作職責來行使——為以色列而行使。

美國人把梅厄夫人列於他們最欽佩的婦女的名單的前列。 對以色列人民來說,她則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祖母式的保護者,一位強健結實而又可以信賴的婦女。她把以色列的重任擔在肩上;但她也騰出時間來,在廚房的桌子旁邊招待她的助手們喝湯。

1969年,我在悼念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儀式上所作的悼詞中說:偉大的政治家總是在國內受到愛戴、在國外也受到尊敬。 但是,隻有少數幾位象艾森豪威爾這樣的政治家,才能在國內外受到真正的愛戴。果爾達·梅厄也是這少數幾個人中的一位。與艾森豪威爾一樣,這不隻是由於她的所作所為、顯然也是由於她的為人,國內外的人們才如此真心地愛戴她。

梅厄夫人經典語錄-抖音

許多領導人是靠個人野心登上最高領導職位的。他們尋求權力,隻是因為他們希望手中有權。果爾達·梅厄不是如此。 她畢生隻是從事一件工作,而且不管這件工作如何,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獻身精神都傾注於其中,她1921年遷入以色列,是因為她決心實現猶太複國主義的夢想。她希望能夠對人們有所幫助和裨益。她成為以色列第四任總理時,已經年滿七旬了。

在以色列人民中,她以“果爾達·謝拉努”即“我們的果爾達”這樣的愛稱而聞名。她自由白在地、毫無拘束地在她的人民中走動。當她的內閣成員們圍在她廚房的桌子旁邊、或者在爐子附近來回走動時,她一邊為他們燒湯和煮咖啡,一邊和他們討論著國家大事。她就是這樣一位總理。

從曆史的角度,梅厄夫人肯定是猶太複國主義者,對於巴勒斯坦的土地是有覬覦的,但是她同時也是一個祖母,一個母親,一個女人,她也有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憐憫和寬容,電影中有個判斷讓我非常感動,可以作為我個人觀後感的結語。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控製下的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總理貝京正式會談。這標誌著埃及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開始,雙方結束了幾十年的敵對狀態,次年雙方就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撮合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為雙方在1980年正式建交奠定了基礎。埃及承認以色列,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埃及同意讓西奈半島變成非軍事區,並允許以色列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這對以色列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外交勝利。而埃及也拿回了自己的土地,並且退出了中東的紛飛戰火,得以和平穩定發展。

雖然薩達特此次來訪有重要的外交使命,但他數次提出,自己想見已經卸任數年的前總理梅厄夫人。薩達特強調,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進程開始於梅厄夫人。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梅厄夫人領導以色列反敗為勝(當然是在美國的全力軍援下),迫使薩達特接受了現狀:即要拿回西奈半島就必須承認以色列。雖然彼此是戰爭敵人,但是薩達特非常佩服梅厄夫人。當時已經退休五年身患重病的梅厄夫人正在美國看病,得知薩達特想見自己,她在以色列專機安排下及時回國,終於見到了這位老對手。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控製... 來自鄭峻- 微博

兩人一見如故,薩達特和梅厄夫人甚至用了貼麵禮,互相親吻了臉頰。79歲的梅厄夫人開玩笑地說,“你以前總是叫我老女人,是吧?”(薩達特此前蔑稱這位以色列領導人是old lady)。薩達特大笑起來,“我承認,我是經常這麽叫。”由於59歲的薩達特前一天剛剛成為祖父,梅厄夫人也送上一份特別禮物,“總統先生,作為一個祖母對一個祖父,這是我給你孫女送上的一份小禮物,也謝謝你帶給我的禮物。”

僅僅一年之後,1978年12月,在目睹戴維營協議之後,80歲的梅厄夫人因為淋巴癌病逝。而兩年之後,薩達特也意外身亡。由於埃及率先承認以色列,並與以色列和平建交,他們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的叛徒,甚至被開除出了阿拉伯國家聯盟。1981年,贖罪日戰爭爆發8周年的大閱兵活動上,薩達特被極端勢力軍官開槍射殺。

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薩達特和拉賓最終都被各自國內的極端勢力暗殺。

中東阿以的衝突在經過幾十年四次中東戰爭後,基本上平複下來,但是包括極端猶太複國主義對於巴勒斯坦土地蠶食的政策沒有改變,同時,以伊朗為代表的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的聲音一直也沒有停歇,包括伊朗,敘利亞等穆斯林什葉派國家(包括背後的俄羅斯的間接支持)積極支持了也門和哈馬斯,真主黨等極端反猶太組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平依然遙遙無期。

如果當年梅厄夫人可以和自己的老對手把酒言歡,以色列可以從埃及的西奈半島撤軍,從而達成埃以的長期和平,對於雙方都有長期的益處,為什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無法達成和平共處的解決方案呢,反猶太群體都怪罪於以色列的極端猶太複國主義,宣稱他們的目標是吞並所有的巴勒斯坦土地,但是驅逐所有的巴勒斯坦人民,這個顯然是誇大了極端猶太複國主義在以色列的存在。同樣的,反巴勒斯坦群體也是簡單的把所有的問題歸咎於哈馬斯為首的全麵消滅以色列的組織,即便是看到這種組織的存在,他們真正能夠受到多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支持,還是值得懷疑的。

人類可以征服外太空,可以實現AI和機器人對於人類很多工作的替代,可以用基因工程進行非常前緣的醫療,但是人類無法解決民族,宗教為基礎的矛盾,並且以國家的名義進行各種非理性的競爭,給無數人民帶來災難,可見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科技發展達到的物質世界是不相匹配的,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