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溪穀

心思所至,情緒緣起,感懷執念,聊以抒懷。
正文

《黃色壁紙》裏的女人

(2019-07-28 07:46:48) 下一個

有個故事叫《黃色壁紙》,講的是一對夫妻搬進一棟鬧鬼的房子,本就抑鬱的妻子因與丈夫間的交流出了問題,精神狀況日下,神誌恍惚中穿牆越屋,把丈夫也給嚇個半死。

人是社會性的,需要交流。人際交流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如今,連一般性的招聘也會問及應聘者的人際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人際間交流有指向性,其指向由人際關係類型決定,比如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或多對多等。

人際交流一旦受阻,即變成個體的獨自表達。以言語方式,叫獨白(自言自語);以文字方式,叫筆記(如日記)。獨自表達雖然在意識中可能有指向,但表麵上是看不到的,可以稱其為“一對零”,或“一對空”的交流。“零”或“空”是重要的表達指向,一對空的交流是人類交際表達的一個重要方式,由此衍生了人類原始的宗教祈禱祭祀儀式,觸發人類最初的哲學思考和天文學的發生,促成表達符號及文字的誕生等。

傳統上,獨白非交流,因其沒有回應。其實,獨白也有回應,隻是需要時間。與數學的零,與禪宗的空,與量子力學的物理空一樣,對空表達的指向並非是無物。當一個遠古人麵對天空發出感慨呼號,麵對山川呼喊歌唱時,當一個洞穴人在岩壁上刻畫符號或圖像時,他的表達意在交流。他或許在祈求神靈的保佑,或想讓心上人聽到自己的情思,或者想借此告知他人某些重要的信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傳說中高山流水的創作及演奏,均可看作一對空(心目中的知音)表達的具體例子。

盡管可以對空表達,正常情況下,人在需要表達的時候,特別需要聆聽者。社交媒體上的表現就很突出,一段文字發出後,便急不可待地盼著回應。哪怕一個點讚,都會讓表達者興奮半天。但在與社交隔絕的狀態中,表達獲得聆聽並非易事。因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性格等原因,得不到聆聽是一種痛苦。尤其在需要他人理解時,卻得不到他人的傾聽,便直如精神折磨。為了規避、減輕不被關注聆聽帶來的苦痛,那些情思極為敏感的人往往采取兩種對策。

第一種對策是說給自己聽,即把世界關閉在自己內心之外。自我扮演所有角色,眾話自說,心理上與世隔絕,自成一統。這是自閉症的表現。(除遺傳因素外,自閉症應該被看作早期交際失敗的結果,而不應被當作不喜交際的原因。)第二種對策是以話語以外的手段來宣泄內心情感,如寫作(文學的或哲學的)、計算、藝術、手工製作、編寫程序,甚至發明創造等。專心致誌令很多人得以成功。孩童時期,這樣的孩子往往被視為有天賦。

麵對心目中的聆聽者對自己的漠視,尤其在鬱悶煩躁,急需宣泄時,偏偏急欲對之傾訴的人不但對我們不理不睬,而且還說我們說的話莫名其妙,不值一聽,我們的心該受到多大的蹂躪,我們的精神又該受到多大的折磨?

日常生活中,與自己最親密、最不願離棄的人之間交流的失敗往往會令煩惱糾纏不去,心緒百繞不得理清,逼到發瘋也未必意外。《黃色壁紙》(The Yellow Wallpaper,1892年)講的就是一例。故事的作者是夏洛特 帕金斯 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故事以第一人稱“我”開篇。講的是某日和丈夫約翰(John)一起去看一棟富有殖民時代風格的別墅。“我”覺得像自己和丈夫這樣很普通的人家能為夏日避暑訂到這樣一棟位於郊外的古堡式房子有點不可思議。

看到房子的時候,“我”更覺得自己的直覺沒錯。房子如幽靈城堡,給人一種難以言狀的感覺,難怪沒人預訂。(作者三言兩句就為後續故事埋好了伏筆)

按常理,這種直覺是可以理解的。在直覺的基礎上做些理性推斷,也是符合邏輯的。可丈夫約翰卻笑話妻子的想法。“我”是怎樣看待被丈夫嘲笑的呢?“我”是這樣想的:

John laughs at me, of course, but one expects that in marriage.

“我”不但把被丈夫嘲笑看作理所當然,而且還認為這是婚姻中或夫妻間習以為常的事。這即可可作是社會習俗的影響,也可看作伴侶個人維持感情及婚姻的態度。

那“我”的丈夫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且聽“我”說。

John is practical in the extreme. He has no patience with faith, an intense horror of superstition, and he scoffs openly at any talk of things not to be felt and seen and put down in figures.

“我”眼裏的丈夫極端現實。沒有信仰,對鬼神之事極度恐懼。對一切涉及不靠譜的見不到摸不著的事的空談,毫不掩飾地嗤之以鼻。

丈夫為什麽會那麽現實?原來,John is a physician。從笛卡爾延續下來的傳統裏,生命體也不過是由螺絲緊固在一起的一堆零部件而已。有那麽一個時代,醫生給人的印象就是那麽實際(這很容易讓人想到《玩偶之家》裏的那位很現實的丈夫)。在醫生眼裏,活人也不過是一具任其擺布的生物體。醫生的使命就是讓病人恢複健康,讓健康的人遠離疾病,最好想都不要想自己有病這回事。

麵對不通人情,不懂情感交流的丈夫,精神抑鬱的“我”在故事開始時發出了無奈的哀歎:And what can one do?

不過,在表麵逆來順受的背後,是內心的執著與反抗。盡管丈夫說“我”是沒病找病,但“我”堅信自己的精神肯定有問題,暗地裏對丈夫的安排與訓導極力抵觸。故事就是這樣在外壓與內抗,亦即雙方各自的堅守所形成的張力中開始。故事充滿著心靈對獲取自由的希望,以及希望中的心靈所做的超乎尋常的掙紮。隻是這正應了《肖申克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裏的一句台詞: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 Red

“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希望可以把人逼瘋。”

作者寥寥幾筆就把幽靈故事的要素呈現出來,且與衝突的交待水乳交融,不留痕跡。很難想象作者當時正處於難以自控的“歇斯底裏症”發作時期。據作者說,寫這篇故事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以寫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故事中有交待),宣泄內心鬱悶,減輕心中壓抑帶來的精神症狀;二是希望對自己心理狀態的描述,為精神病醫生提供類似病人的心理活動藍本,協助醫生找到治療方案。

這不僅僅是個驚悚故事,還是一個難得的窺視精神病患者內心世界的機會。可以想見,隨著故事的展開,讀者必將跟著精神病人進入她的內心世界,體驗那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心理活動。而且,隨著病人病情的加重,讀者會體驗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後背發涼的怪異心思及舉止行為。

正是盛夏之季,不妨也找個僻靜處,或在自家後院,於樹蔭遮蔽處,於夜深人靜時,擺一張茶幾,沏一壺茶,或煮一壺咖啡,自斟自飲。靜靜地品,靜靜地讀,靜靜地想象殘破的壁紙中晃動的魅影和忽閃著的目光。。。或許會發現故事的精彩與自己獨處螢火閃爍的庭院深處的夏夜生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注:

故事下載網址:https://www.nlm.nih.gov/theliteratureofprescription/exhibitionAssets/digitalDocs/The-Yellow-Wall-Paper.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星海溪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中野花' 的評論 : 謝謝你真誠的鼓勵。
風中野花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久不見這樣深度的文章。
星海溪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alalacoin' 的評論 : 謝謝評語。

影片裏的這段對話:

ANDY
That there are things in this world
not carved out of gray stone. That
there's a small place inside of us
they can never lock away, and that
place is called hope.
RE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ve a
man insane. It's got no place here.
Better get used to the idea.
星海溪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迪兒'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鼓勵。抽空會寫的。
balalacoin 回複 悄悄話 希望把人逼瘋。這裏的“瘋”不是貶義詞,類似於某種熱情。
迪兒 回複 悄悄話 書評寫得很精彩。雖然對“我‘的想法很有興趣,不想給自己找煩惱,如果你接著寫,我要跟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