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釣魚

看別人博不能發言、參加討論,隻好注冊然後開個博。隨心所欲,開開無軌電車,信馬由韁。
正文

斷斷續續的回憶(4),(5)

(2018-08-30 07:10:45) 下一個

第四章  母親去世,繼父病重

母親改嫁後,單獨挑起家務重擔。每日做飯洗衣甚是辛苦,一年後又生了小妹妹。1940年又搬到鄉下一陳家橋(在歌樂山和青木關之間),因生活日漸拮據,母親自己養豬種菜更為艱辛,方XX聽聞李XX結婚從滬趕來吵鬧。她和母親長談後倒是十分同情母親,遂到重慶另外安家。不久母親因操勞過度肺結核複發,開始吐血,繼父終日奔波掙錢養家,母親開始變賣手飾貼補。

此時我已小學畢業,大姐去了合川國立二中念書,我進了青木關中大附中初一。母親病後我的相繼休學,回家照料母親和小妹妹。繼父雖然和母親感情很好,四處買藥(那時盤尼西林很緊缺),買白木耳,蟲草等補品,但也無回天之術,母親病情日益加重,加之又懷著第二胎。1941年秋臨產時病情惡化,繼父請當時歌樂山的中央醫院院長吳紹青(三嬸的哥哥)及婦產科醫生等來陳家橋搶救,也無濟於事。母親丟下我們這些孩子們和繼父就撒手歸天了,她和繼父的婚姻僅僅維持了短短三年。我至今記得靈堂上友人送的一副對聯:不惑競登仙(母親時40歲),攜鶴哭梅傷李降(指繼父),歸真猶作客(客死他鄉),巴山蜀水悼何瓊(母姓何)。小小心靈悲痛萬分又無處哭訴。時外婆一家已去西安,所幸母親去世前請我的七姨來交待後事(何XX,遠房堂姐妹),托了"孤"。一年後繼父攜全家搬去重慶下羅家灣七姨家安頓下來。

母親死後繼父也因操心過度大病一場,患上急性肝炎住進歌樂山中央醫院,我和姐姐日夜在病塌前看護,半年餘仍無起色,隻好回家休養,後來靠中藥一劑單方居然治愈。

 我和姐姐休學一年後分別去學校複學,那時感到隻有好好讀書日後能自立,才能活下去。繼父多住重慶,連我母親墳上的墓碑都是我在青木關二十裏開外做好,找人送到陳家橋立在我媽墳上的。那時我不過12歲。

 

第五章  艱苦的抗戰歲月中成長

抗戰後四年(1941-1945)我基本上是住宿學生。讀完初一至初中畢業,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因遷校準備,又在青木關中大附中讀完高一。至暑假方回到南京,(*中大附中全稱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屬中學,1940年成立)那時中大附中分男女分部,女生部就在青木關街上江家院子,男生部在袁家溝山上。學校離重慶不算遠,一、二百公裏吧。但每學期隻能寒暑假才回家。(青木關是一個關隘,位於重慶通往北培成都之間)。

全校師生千人以上,學生多是國民黨政府官員和職員子弟。當時教育部就設在青木關。我們班上有軍長、師長的子女,也有司長,處長或一般職員的子女。那時學生思想單純,對抗日戰爭,都是同仇敵愾,團結一致。記得1942或1943年蔣介石為組織中國遠征軍,發出"十萬青年十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號召,學生們紛紛踴躍報名參軍,當參軍學生乘卡車經過青木關大街時,歡迎人群幾乎是萬人空巷。桔子、雞蛋...擲向汽車,車上車下的人熱淚盈眶,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在抗戰後方的國立中學一般學校的學生無需繳學費、膳宿費,一律享受貸款或補助(分甲、乙等級)但夥食極差,主食是發黴的"平價米"飯裏夾雜著稗子、草子、石頭子,還有老鼠屎……,學生稱之為"八寶飯"。饑腸轆轆進飯廳,黴氣衝天噴鼻至,不能不吃卻難以下嚥。菜更是缺油少味,十天有八天是地瓜、南瓜、空心菜,數量還不足。好在那時同學之間互通有無,有些家近的同學常常帶點菜,最好的是豬油炒鹽巴或豬油炒辣椒粉。大家共享;炒點鹹菜就是上品。周日上街吃一次"擔擔麵"或"撈糟湯圓"那就是打"牙祭"了。日用品甚至零用錢也是互通有無,天寒地凍被子不夠就幾個同學擠在一張床上睡,不少人生了疥瘡,長了虱子卻也並不在意。

盡管生活十分艱苦,但師資卻是一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也很高。每天晚自習兩人共一盞桐油燈燈草,光線微弱,卻黑煙嫋繞,鼻孔都是黑乎乎的。既使如此,也風雨無阻,那時沒有膠鞋,我們都是布鞋、草鞋,常常一身上下淋得透濕也沒有人缺席過。有同學生病缺了課,自有人幫忙給補上。

教師至少是中央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數學老師姓沙,解放後方知她是地下黨(她丈夫是五、六十年代的徐州市委市記),講課耐心細致。常自覺給學生補課。六十年代我曾去她家拜訪過。語文楊老師年紀大些,常常把語文上的古詩詞歌賦編成歌來教唱,他唱得情深意切,我們愛學愛記,至今我對長恨歌、木蘭辭等仍熟記在心。班主任很負責,每天午睡來查崗,午睡後督促我們寫半小時毛筆大小字,寫得好的還貼上牆以資鼓勵。由此也培養了學生們自學自律的嚴謹的學風。英語唐老師嬌小纖弱,說一口北京普通話,發音很好聽,教我們背誦"賣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The little match girl)至今我記憶猶新。當然也有打架的時候,我記得袁家溝的男生曾經和附近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生打過架。女生部因夥食大差,懷疑事務長貪汙,有幾個女生把他打了一頓。從此膳食委員會改為由學生代表負責管理。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中大附中遷回南京三牌樓,(現在的察哈爾路),原沙坪壩中大附中,青木關的中大附中男生部、女生部都合並成一個學校。校長由中央大學校長吳有訓兼任。高中部分成文、理兩個班。師資、食宿條件都有所改善。開啟了新的一頁。我是初中畢業因成績好免試直升高中的,高二就進了理科班。

如今70年過去,經常回憶起那段風遂東率,往歌西征長遊萬裏創新生,相對讀書燈,青木蔥蘢,巴山顏秀,一堂長樂春風(校歌詞)艱苦而自強的日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