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讀的2本書

(2020-11-11 01:32:50) 下一個

白天不好好在家上班,淨看閑書了。

理理最近看的幾本書吧。

1.

這個是在微信讀書上看到的一本小冊子。之所以被吸引打開,可能是因為名字吧。因為我也正值中年,於是就很有興趣看看別人的中年是怎麽過的。

這個小冊子通俗易懂,由22個短篇小故事組成。故事的主題基本上圍繞著孩子升學,輔導功課,父母住院,配偶外遇,離婚這幾個話題展開。這也無非是中年人麵臨著上有老下有小,婚姻生活沒有激情等繞不開的東西。作者多圍繞著中年女性寫故事,有的隱忍,有的堅強,有的到了中年突然發現了自我,有的為孩子傾注所有。總感覺這裏麵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或者她周圍朋友的影子在裏麵。比較出彩的地方在於每篇小故事結尾會有一副簡筆速寫畫,或是電梯裏的人,或是超市的人,感覺的作者很善於觀察,讓人耳目一新。

摘抄幾句有意思的話,

如果你的前半生充滿著鮮花和掌聲,你無須慶幸,更不必歡喜,待到中年,總有一個坑,等著你。

所有看似無法收場的場麵,麵孔一抹,也都能收場。

中年婦女,是這個世界上的中流砥柱,拳頭上能立人,胳膊上能跑馬。

生活大體是意誌力的比拚,狹路相逢勇者勝,若能抹開麵子, 更增積分勝算。

 

2.  

以下是摘抄自網上的一段介紹,

如果活得足夠長,每個人都會有成為老人的一天。21世紀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也隨之步入老齡化社會,那麽變老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麽?我們要為長壽付出什麽樣的代價?資深《紐約時報》記者約翰·利蘭剛剛結束婚姻,父親早已去世,現在他要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他逐漸發現一些獨屬於老人以及與老人相處的問題,於是他帶著一係列疑問追蹤並貼身采訪六位高齡紐約老人,時間持續整整一年。
在書中,約翰以記者的生動筆觸,如實記錄了老人的生存現狀,關注議題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後的艱難,老年人的孤獨感,獨居的困境,養老的保障,養老院的體係設置,醫療的局限,生前遺囑的意義,與配偶子女的情感與矛盾,以及如何過上自主、快樂、有尊嚴的老齡生活。在老齡化和少子化日漸嚴重的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參考意義。

這本書比較有啟發,是因為這是所有人必須麵對卻又總想逃避的問題。書中的人物都配有照片,真實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態度,不同的處事方式,對待衰老死亡的不同認識。

人應該從中年開始就為衰老死亡做準備吧。我們現在做的事情,生活的方式,影響了我們身體的衰老過程。我覺得,我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了。我不想老的時候受疾病的折磨,我也想在人間多呆一些日子,看兒女或者兒女的兒女長大。

我總覺得,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選擇。而人的命運,是自己一個一個選擇走出來的。

老人有老人的智慧,學會傾聽很重要。

不知道為什麽, 我比較喜歡看年齡大的人寫出來的文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