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看萬花筒中的美國高校申請

(2020-06-22 12:26:49) 下一個

曼哈頓的阮老師 相約曉霜 

 

 

美國最大的公立學區係統在紐約市,從幼兒前教育到高中12年級 (Pre-K to 12), 近1900 所學校,110多萬學生,學生總數比第二大的洛杉磯學區和第三大的芝加哥學區的學生加起來還多。其中69%多是黑人和拉美裔,大約16%為亞裔,15%為白人。將近70% 的學生來自於貧困家庭,其中11萬多是無家可歸的,一天三頓飯和醫療衛生等,都要靠學校提供 (當然都是納稅人的錢)。如果不來上學,對很多學生來說,就會失去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這也是紐約市政府在三月份疫情開始嚴重時,猶豫不定是否關閉學校的原因之一。[數據來源於紐約市教育局、《紐約時報》和紐約大學]。這種現象在美國大中小城市或鎮郡並不稀奇,紐約市可謂是突出的縮影。

 

美國最優秀的和最糟糕的公立高中都可在紐約市找到。市裏幾所出類拔萃、必須通過考試競爭錄取的中學,從上個世紀起就一直是藤校和與之並列的著名學府的輸送者。紐約這些著名的公立中學中大多數是亞裔和白人學生,而不是占了公立學校近70% 的黑人和拉美裔學生。紐約市也不乏眾多知名的貴族中小學,學費不比私立大學便宜,什麽樣的人、家庭或種族可以付得起,自然可想而知。

 

在公立學校的黑人和拉美裔學生連生活保障都沒有,如想上大學應該怎麽辦?高中畢業後的出路是什麽?這隻是一連串與他們未來相關的問題中的一個,這也不難看出為什麽優惠少數民族政策、如 Affirmative Action (平權法)會在大學錄取過程中存在,即對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黑人和宗色人(拉美人)給予照顧。這一直是在美國爭論不休的話題。

 

10多年前,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在大學錄取時采用的平權法是違憲。時至今日,大多數高校,特別是那些精英類的,仍然優先照顧少數民族申請生,更確切地說優先非裔和拉美裔。從人數上講,亞裔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遺憾的是他們並不是優惠政策的受益者,很多時候反而是犧牲品,在名校錄取和以後的求職晉升時,敗於其它少數民族。當然STEM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除外,因為黑人和拉美裔人很少進入這些專業和踏入這些領域,起碼在目前的情況下是這樣。

 

名校招生過程中,非裔和拉美裔的學生,隻要達到最基本的錄取要求,即使SAT不到1300(滿分是1600),也會贏來藤校的青睞和爭搶。而亞裔,尤其是華裔和印度裔(說是與人數多有關),要想在第一輪的篩選中不被淘汰,在各項標準上,至少要高出25%,他們要付出的艱辛和勤苦是眾所周知。

 

每年大學申請時,都會有一種奇異現象出現,在不少資源雄厚的中學,不少白人學生搖身一變成了少數民族申報者,當然不是黃色人種了,而是深膚色的那種,因為優惠政策在大學招生中對黑人和拉美申請人具有巨大的照顧。舉個實例,兩位來自富有家庭的白人子弟,上的是東部知名優裕的公立中學。在申請大學時,因是西班牙人的後裔,姓上也可以看出,自報為拉美裔(大多數拉美國家被西班牙殖民過,西語是主要的語言,多數人的姓名也隨西班牙人的),雖然各方麵表現都不錯,但真是精英大學的材料?並不見得。可他們最後都進入了排名前10的高校。在名校招生過程中,這種白人變少數民族的例子年年出現,見怪不怪。

幾年前,一家令人崇敬的媒體報道了一位印度裔學生申請醫學院的真實故事,在教育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這位印度裔美國人申報了數十所醫學院,包括不少最熱門的,連一個麵試機會都沒收到。他自作聰明,次年以黑人的身份重申同樣的學院。從照片上看,他稍稍打扮後,深深的膚色也像個黑人。申請材料提交後,立刻收到了不少的麵試,隨之是幾個錄取,最後進了夢寐以求的醫學院。好景不長,很快被開除了,原因非常簡單:造假虛報。

 

無獨有偶,曾親眼見過一位金發碧眼的白人女生,也申請醫學院。因曾祖父輩有非洲血緣,所以以非裔報名者申報,被當年排名第一的醫學院接受。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她是名牌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各方麵條件十分出色,上所好學校應該沒問題。可她還是選擇了突出強調她的黑人一麵,在熾熱化醫學院招生競爭中,鎖定自己的地位。

 

也曾看到不少獲得少數民族獎學金的拉美裔學生,姓都是Garcia、Lopez、Rodrigues、Sanchez等南美人的名字,就像我們中國人的張、王、李等常見的普通姓,可見麵時一看,好多是白人。

 

照顧少數民族招生政策是人人所知,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從來都不是暢通無阻的。對這樣的政策,各種族各有己見,褒貶不一。少數民族申請生的確在申學時顯出獨特的優越地位。可又有多少確實需要優待的少數民族真正得到了照顧?優惠政策往往被那些已經實力雄厚、頭腦靈敏、手腕巧妙的多數民族劫持,反“割”一擊,“光明正大”地把優惠少數民族政策演變為服務於己,一切都是那麽順理成章,輕而易舉,就像那些Legacy admissions(遺留錄取,大學校友的後代可在本校優先錄取)的申請生一樣。這與他們中的部分人在申請時的受賄醜聞隻是異曲同工而已。

 

亞裔在求學、謀職和晉升中,常常被動地陷入在白人和其它少數民族之間。黑人不解為何後來者亞裔強於自己,嫉妒加怨厭。白人有意無意地把“模範少數民族”稱號授予亞裔,更加激起黑人的不滿。為“平衡”多元化的種族,不少白人老板會把應屬於亞裔的位子供給其它的少數民族,亞裔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左右為難,如同夾在三明治中間。

 

優惠少數民族政策給予非亞裔的少數民族是機會、待遇和照顧,這些是亞裔、尤其是華裔,常常得不到的。華裔始終努力奮鬥爭取的並不是機會,往往僅是個機遇。機會是真實的,而機遇是模糊的。機會和機遇隻是一字之差,但卻隔著十萬八千裏,從機會到機遇,途中更是不可預測,能否實現,毫無保證。

 

美國名校招生錄取,表麵上看是照顧少數民族申請生,但往往是以犧牲亞裔利益,製造少數民族間的隔閡,來優先多數民族。申請過程中如同萬花筒,花花綠綠的,很容易被誘惑,被忽悠和困擾。

 

在美國的艱辛創業和飽嚐歧視更讓華裔甘心為自己的下一代貢獻犧牲,也更願意為下一代通向精英大學拚搏鋪墊。也許因為目的性太強,對別的顧及不暇,時常被道路上的雜物騷擾,視線遮擋。忠心願望可以理解,但認清現狀和方向,有所分辨和策略,卻常常被忽略。

 

 

在當前如火如荼的Black Lives Matter (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中,最高法院這個星期有兩個重要的裁決,一個是禁止性別歧視的禁令適用於同性戀,女同性戀和跨性別雇員(雖然是指在工作中),另一個是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 (DACA) [“童年推遲行動”計劃,旨在保護成千上萬的作為兒童被帶到美國的非法移民免遭驅逐出境]。這些沒有合法居留證件的人又稱Dreamer(夢想者),大部分是拉美裔人。這周的裁決允許他們可以延續留在美國,合法工作和申請貸款上大學。

 

這周加州參議院委員會的勞工、公共就業和退休委員會投票通過了ACA5提案:要求修憲廢除Proposition 209(209法案)。209法案是禁止加州在就業和公共教育等領域考慮種族、性別、膚色、民族血統因素。這也是為什麽從上世紀末加州實行209法案以來,優秀的加州公立大學,如伯克利、洛杉磯、聖巴巴拉和聖地亞哥等分校有那麽多亞裔學生 -- 靠成績和分數,而不是種族、性別、膚色、民族血統。如廢除209法案,恢複平權法,大學會在招生中把種族作為錄取的一個標準,加州頂尖高校的黑人和拉美人學生人數會上升,而亞裔的將會下降。

 

加州在美國的很多領域裏、包括教育是個晴雨表,如加州重新實行平權法,別的州都有可能會考慮或步其後塵。當然能否恢複平權法,要看加州民眾的公投。

 

BLM運動加上最高法院的兩個裁決和加州立法機構的新提案趨勢,隻能是讓今後精英學校的招生競爭更加白熱化,更注重多元化,也會更加優先那些非亞裔的少數民族。“不利亞裔”,很多華人會這麽想。可是亞裔從來就沒有得到過什麽大利益。如果亞裔和白人學生修同樣的AP課,得了同樣的分數,有同樣好的標化考試成績,亞裔並不被接受了白人的名校所錄取。即便是大學取消了legacy admissions、或禁止白人變黑人申報者的怪相,一定還會有別的稀奇古怪的不公平現象出現,困惑的萬花筒景象依舊存在。

 

這次疫情的殘酷讓所有的行業反省,為未來重新計劃安排。同樣,疫情、最高法院的裁決和BLM的運動,也是給亞裔的一次反省的好機會。亞裔如何適應和麵對多變無常、花花綠綠的萬花筒景觀?最重要的是要寬闊視野,走出自己的圈子和舒適區,走出自我或有時是自私的狹隘,積極參與到社會上,不要還是守著傳統的應試模式。

 

我們也要明白,精英大學也不是唯一的出路。2019年福布斯的一篇調研文章顯示,隻有11%的財富100強的CEO是滕校畢業出來的。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有不少美國俗語令人啟發思考,如 "The crying baby gets the milk" 和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直譯是“哭喊聲高的孩子有奶喝”和“隻給吱聲作響的輪子上油”,意譯和深意是隻有爭取才能得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看到美國人是這麽履行的,非裔的行動有時會更加刺激震撼。

 

而這種理念似乎與中國文化教育崇尚的默默無聞、吃苦耐勞、謙虛好學、靠本事吃飯,或佛係習慣或中庸等等,有摩擦和衝突。其實,無論何時何地,勤奮向上、掌握真本領實為重要。但生活在多元化、多種族的美國,避免夾在“三明治”間,為本族和本裔的權利和權益呼聲呐喊、奮鬥拚爭,而不僅僅是為自己本人,讓優惠照顧少數民族政策真正能在少數民族中間開花結果,需要時也應作個“哭喊聲高的孩子”或“吱聲作響的輪子”,當然必須在不違犯法規的前提下。

 

投身與社會、參與政治是亞裔的唯一出路,也是推進在大學錄取中爭取平等的手段。黑人長期的實踐為所有的種族提供了不少的有益借鑒,BLM運動一定會帶給華裔不少的啟示,這也可謂是亞裔的幸運。

 

* * * 

 

關於美國學校申請的谘詢,歡迎聯係我們。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
https://www.usacademicconnections.com

 

 

 

注明:文章中照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其他文章:

 

1)此時此刻,曼哈頓更是我的家

2)通向成功的多元化之路

3)通向大學之路:社區服務,科學競賽和體育運動。。。

4)美國大學招生的新趨勢, 你準備好了嗎?

5)扭轉潮流,哈佛大學提出的大學招生方案

6)斯坦福大學精神科專家Dr. Steven Sust:如何培養內心強健的青少年

7)謝剛博士:如何培養心智健康的青少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相約曉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圓夢瑤' 的評論 : 轉作者阮老師回複:您說的恐怕是另一個例子吧(有第2個、第3個或更多例子,也不會見怪的)。我提到的絕對要早於6年多前,結果是開除了,是一高教報刊報道的,不是NYPost,NYPost不能成為“崇敬的媒體”。感謝閱讀和留言。
相約曉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圓夢瑤' 的評論 : 轉作者阮老師回複:謝謝留言!您說的趨勢也許是有可能的。
圓夢瑤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在大學招生這個問題上,名校一直都是遮遮掩掩,不敢明目張膽地承認有種族配額,就如哈佛拒不承認歧視亞裔一樣。
所以至今並沒有那個學生曾因為種族因素,被公開取消入學資格。因為那無疑是自扇嘴巴,承認對不同種族區別對待。
但是,如今左風越刮越猛,估計今後這塊遮羞布也用不著了。嗬嗬。
圓夢瑤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文章。隻想澄清一點:那個冒牌黑人的印度人,並沒有被開除,是他自己多年後專門寫文章自揭此事的,目的就是為了反對AA。
他讀醫學院兩年之後,覺得自己不適合學醫,轉學了。他反AA主要有兩點原因:
AA並不一定惠及窮人。他的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建築師,但裝成黑人後,同樣得到AA照顧,
第二,白人和亞裔有怨言,機會被人搶了,同時又把黑人和拉丁裔看成能力不夠,需要照顧的一類。

NYPOST 大概五年前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