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海歸中的戲迷、票友

(2023-05-11 05:17:38) 下一個

老海歸們來自五湖四海,離鄉背井,鄉音不改。他們在海外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不少喜愛上古典音樂,卻依然醉心於家鄉的滬劇、越劇、豫劇、昆曲、花鼓戲等地方戲劇。京劇雖說起源於北京,但是全國最普及的劇種,天南海北都有京劇愛好者。梁於華、蔡焌年、吳文俊都是上海人,都愛聽京劇。今天介紹幾位老海歸中的鐵杆戲迷。

鄧稼先是大家都熟悉的兩彈一星元勳,父親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鄧老先生是個戲迷,常帶鄧稼先去看京劇,特別喜歡梅蘭芳、馬連良、尚小雲、程硯秋的戲。耳濡目染,久而久之,鄧稼先也成了一個戲迷。留學回國後工作之餘,喜歡聽戲唱戲看戲,唱腔很有梅蘭芳的風格。有時候工作忙,沒工夫去買戲票,晚上就去戲院等退票。

王希季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受父親影響,小時候對臉譜、銀光閃爍的刀槍意醉神迷。從最初的看熱鬧,到後來一板一眼地賞析不同流派的唱腔,幾十年如一日地傾心於京劇藝術的不衰魅力。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劇院看戲,晚上就抽空聽上一段梅蘭芳、馬連良等名角的唱片,他便覺得是一種絕好的消遣與享受。

何國柱不但自己是戲迷,一大家子都是戲迷,包括哥哥何國棟,也是老海歸。每當逢年過節,一家人湊在一起,有拉二胡的,有唱老生的,還穿上行頭,自己在家裏開“堂會”。他在北京鋼院工作時,還在禮堂演唱過京劇唱段。何國柱還把子女也培養成了戲迷,為了看一場戲,去排好幾個鍾頭隊。

陳榮悌是天津有名的票友,在四川上大學時就喜歡京劇,家裏藏有大量高品質的京劇唱片。1955年,南開大學成立教工京劇團時,陳榮悌任團長,經常和老師、工人、學生中的京劇愛好者一起欣賞娛樂。文革後期,陳榮悌和幾個鐵杆票友,邀請天津戲校的京劇名角,常常聚在一起悄悄地唱京劇。1990年代,陳榮悌這一興趣發揚光大,經常唱戲,表演《四郎探母》、《李陵碑》等名段。1999年80歲高齡的他和一眾票友在南開大學東方藝術係舉辦京劇專場,喜迎澳門回歸,興致勃勃地表演《四郎探母》。

於敏、朱光亞、謝冰心、老舍等許多老海歸也都是戲迷,但能稱得上“票友”的老海歸不多。蔡焌年算一個,她晚年組織蘇州京劇票友登台演出,一起上台過把癮。所謂“票友”,可以說是業餘演員,出於愛好,上台演出,不計報酬。魏榮爵也可以算個票友,年輕時常登台亮相。郝德元作為京劇傳人,應該是老海歸中票友之首。

郝德,1938年輔仁大學心理學係畢業,1948年赴美,1955年獲紐約大學教育博士,1956年奉父之命回國。

郝德元的父親是當年京劇名角郝壽臣。父親嚐夠了“戲子”低人一等的滋味,決不許郝德元學戲。但在父親身邊,繞膝承歡,耳濡目染,郝德元從小就愛唱戲,暗下苦功,偷學技藝。同時聽從父親的教誨,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出國留學。

郝德元在美國留學,邊工作邊學習,先後獲得紐約大學文學碩士和教育學博士學位。在美八年期間,郝德元念念不忘京劇。他怕幹擾鄰居,就跑到地鐵站,在車來車往隆隆作響之際,吊吊嗓子,喊幾聲,唱幾句。這樣還是不過癮,1951年與幾個票友一起創辦了美國第一家京劇票房,取名“國劇雅集”,於1953年第一次登台公演。至今“國劇雅集”還一年一度為當地華人演出,先後公演80多場,演出200多出戲。在美國首創京劇票房,是郝德元對京劇做出的最大貢獻。

在心理學專業方麵,郝德元也有突出成就,開創了北京師範學院的心理學專業,成為中國心理學會評定的第一批中國心理學家。郝德元回國後繼續潛心研究戲曲,與梨園名流交往,心理學、京劇兩不誤,是一位“斜杠老海歸”。

郝德元2012年於北京去世,享年97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