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18)
明確學習目的,更新觀念,掌握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這一套高中分編型語文改革教材,閱讀課本《文言讀本》(上下冊),要求高中語文實驗班高一年級的課內閱讀教學,一年時間,每一節課都上文言文,而且必須用文言文誦讀法進行教學。這一屆學生讀初中時,不論是實驗班還是普通班,課內閱讀教學都是以現代文教學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到了高中讀一年級,實驗班在一年時間內,每節閱讀課都學習文言文,學生感到單調枯燥、無心向學怎麽辦?以前學習文言文都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即講一句文言,翻譯一句成現代漢語。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讀中學時學習文言文,語文老師也是這樣“串講”。現在要求用誦讀法教學生學習文言文,學生怎麽讀?老師怎麽教呢?
首先要更新觀念,必須明確“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他們以後進一步深造,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引自人教社高中《文言讀本》“前言”)用閱讀責任編輯周正逵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文化人,沒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就談不上文學素養,沒有文學素養,也就是沒有文化。”
(左起朱泳燚、劉國正、周正逵、李培永1986年10月於北京)
《文言讀本》的“前言”中說:“要十分重視誦讀訓練。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複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誦。這是前人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應該在文言閱讀訓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湖北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張良謨老師,在開學前組織高中實驗班執教老師備課時,認真學 習了《文言讀本》的“前言”,深刻領會人教社的編輯意圖,討論研究了第一單元誦讀教學法。
《文言讀本》全書按照文言閱讀訓練的計劃,分成十個單元(上下冊各五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誦讀課文”、“複背課文”、“文言常識”、“點讀練習”、“翻譯練習”和“瀏覽課文”六個方麵的訓練內容。十個單元的重點要求依序是: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理層次、探主旨、評得失。按照教學計劃,每單元用課時9節,每周上三節閱讀課。教材體例、訓練內容、課時安排等,徹底顛覆了以前的文言文教學。以前的《語文》課本隻有幾篇文言文編在各冊課本中,沒有係統性,老師上課是“串講”,沒有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實驗班要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何下手?
第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正音讀”,單元訓練內容就是上述六個方麵依序設計的。
學生的課本因為運輸環節出了點問題,9月9日才到。如果按照單元課文排列順序,第一課應該上誦讀課文《論語十則》,盡管其中有幾則,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是淺顯易懂,但是,不好結合教學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於是,我的第一節課先上“瀏覽課文”,按教學計劃用一課時(四十分鍾時間)瀏覽四篇短文:
司馬光的《陶侃》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本文記陶侃的兩件事,表現他珍惜光陰,不求安樂,為成大事而嚴於律己的精神。
朱熹的《熟讀精思》,選自宋人張洪等選編的《朱子讀書法》。弟子們把他有關讀書方法的意見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熟讀精思”。
宋濂的《王冕讀書》,選自《宋學士文集》。本文記述了王冕兒時以讀書為樂,勤奮好學的故事。
錢泳的《要做則做》,選自《履園叢話》。本文強調要做就立即做,不可因循拖拉,“大誤終身”。
開學第一周課本沒有收到之前,給學生講了學習方法,特別強調了敢問、多問、會問,讀書要學會質疑問難。正式開始上課後講具體的學習方法:
瀏覽是一種掃描式閱讀方法,是預習的三種方式之一。要求學生開學時,拿到課本“翻一番”整本書,學會瀏覽,以便樹立整體觀念,站在全局的高度,主動學習。
單元學習開始前,“看一看”這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學會略讀,以便掌握單元的學習要點、重點和難點。
上課之前一天晚上,“讀一讀”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學會精讀。精讀必須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掌握圈點勾畫方法。我們實驗班還統一了圈點勾畫的符號:
生字、難詞用“□”圈起來;
關鍵詞語下麵畫“﹍﹍”;
用﹏﹏畫出中心句;用“——”畫出關鍵句或佳句。
每一自然段前麵標出序號1、2、3、……每一段結構段的末尾標出㈠、㈡、㈢、……
有疑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邊讀邊思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怎樣培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呢?正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
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做到“三思”:
課前思考:預習課文後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課堂思考:誦讀過程中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課後思考: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
誠然,學語文的良好習慣還有許多,但作為一名中學生,如果能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經常練筆”三種好習慣,再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那麽,就一定能適應現代語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要麵向未來,在語文教學中高度重視“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總之一句話,我們要“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遊泳中學會遊泳,在誦讀訓練中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後記】1985年9月11日
開學第一節課,如果按課本第一單元的順序,應該上誦讀課文《論語十則》,擔心一開始就誦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方便講學習方法,就把課本中編寫的順序倒過來,先上瀏覽課文。
四篇瀏覽課文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內容都是談具體的學習方法。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瀏覽課文之後,通過討論,把握了四篇課文的要點和重點:
《陶侃》:珍惜時間,嚴於律己。
《熟讀精思》: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王冕讀書》:勤奮好學,主動學習。
《要做則做》:克服惰性,抓緊時間。
實踐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不僅一課時完成了四篇瀏覽課文的教學訓練任務,而且還讓學生掌握了運用統一的符號進行圈點勾畫的方法。
特別是“自然段”和“結構段”的標示方法,對於今後在課堂上討論分析文章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功莫大焉。
一堂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柏拉圖
【附錄】小作家孫涵應運而生,正值青春年少時
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三年實驗結束後,1985年考取華師一附中高中的有37人,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領導在實驗開始時,就要求實驗班連續試教六年。已經考取本校高中的學生和家長也都要求繼續參加高中實驗。時任校長李水生同意繼續辦高中語文實驗班,但是,他堅決不同意保持初中實驗班,一定要按學校例行的分班原則,采取抓鬮的方式分班。我抓到的4班,隻有5個學生是原來初中實驗班的。於是,我在開學初給人教社副編審劉國正先生寫了一封信。
當我把上述情況和自己的苦惱向國正先生傾訴之後,他立即給我回了信,“征途何處無風雨,更望花繁桃李枝。僅以此二句相贈”
國正先生望我“快然當之”的來信,就像及時雨一樣,滋潤了我的心田,引領我砥礪前行!
高中語文教材改革的難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實驗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對語文教材、教學改革看法各異。而且,語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邁得很大,雖然教材還是分編為《閱讀》和《寫作》,但是與初中的編排體係完全不同。三年課內閱讀的整體規劃是:高中一年級是《文言讀本》(上下冊);高中二年級是《文學讀本(上下冊)》;高中三年級是《文化讀本》(上下冊)。還有《寫作》三冊,另外還有三冊課外閱讀《現代文選讀》。人教社和省教研室嚴格規定實驗班周教學課時,與隻有一本《語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樣,都是五節課。按照閱讀主編周正逵先生的說法:一個文化人,沒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就談不上文學素養,沒有文學素養,也就是沒有文化。他的教學理念和教材體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實也確實如此,心中有目標,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實驗;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當下於我的最佳條件,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我遵照國正先生的囑咐,“快然當之”。立即開始高中試教的準備工作。
開學後,初中實驗班的許多學生和家長繼續找李水生校長,堅決要求參加高中實驗,都被他一口回絕了。初中實驗班語文課代表孫涵以優異成績考取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中,結果沒有被我抓到。孫涵的媽媽多次找李校長反複請求說:“我和她爸爸都是學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設計船舶的高級工程師,我一直是醫生。我們原來是希望孩子學理科,將來接我們的班,但是自從她進了初中語文實驗班後,就特別喜歡學習語文實驗教材,更喜歡寫作。中考完後,一個假期,她寫了一部五萬多字的中篇小說。請校長支持孩子的選擇吧!”說完,把孫涵的小說初稿交給李校長了。李校長表示學校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一定會特殊培養。家長說:“我們不需要特殊培養,隻要求繼續參加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我的孩子明確表示了,如果學校不同意她繼續讀實驗班,她馬上轉學到有實驗班的中學去!”校長這才答應一定解決孫涵轉班的要求。李校長最後隻批準孫涵和聞名全國的“小市長”王江兩個學生,轉到高中語文實驗班,並把孫涵創作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交給我,讓我看完之後在向他匯報如何抓緊培養該生。
於是,高中實驗班有七個初中實驗班的學生了。雖然隻有全班人數的14%,但他們就像“星星之火”,迅速點燃了高中語文實驗班教材改革燎原之勢。
1985年9月1日,湖北省作協邀請我參加湖北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我的第一感覺,這是給孫涵的一次難得的機會,於是抓緊時間在會前認真仔細地看完了她的中篇小說,並把小說中的精彩片段做了記錄,準備在這次座談會上適時向與會兒童文學作家和作協領導推介。
1985年9月5日,我在湖北省作協和少兒文學會召開的座談會上,向省作協領導和與會代表,匯報了我們學校抓學生寫作課外活動的一些做法和初步成果。重點介紹了學校“寫作愛好者協會”主席孫涵創作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
孫涵也是我們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語文課代表,她在1985 年中考結束後,抓緊暑假時間,創作並完成了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的初稿。
孫涵以優異成績考取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中,滿以為高中可以繼續參加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因為袁福老校長當年說過,語文實驗班要從1982年到1988年進行六年實驗。沒有想到,新任校長李水生同意高中繼續進行語文教改實驗,但是必須按學校例行規定,采取抓鬮的方式分班。結果初中實驗班的許多學生沒有被抓到高中實驗班來,那些學生和家長就到學校來找校長,堅決要求繼續參加高中實驗,都被校長一口回絕了。
孫涵也沒有被我抓到。開學後,孫涵的媽媽多次找李校長反複請求說:“我和孩子她爸爸都是學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設計船舶的高級工程師,我一直是醫生。我們原來是希望孩子學理科,將來接我們的班,但是自從她進了初中語文實驗班後,就特別喜歡學習語文實驗教材,更喜歡寫作。中考完後,一個假期,她寫了一部五萬多字的中篇小說。請校長支持孩子的選擇吧!”說完,把孫涵的小說初稿交給了李校長,請他看看再決定。校長翻了翻書寫工整的厚厚一疊稿子,立即表示學校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一定會特殊培養。家長說:“我們不需要特殊培養,隻要求繼續參加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我的孩子明確表示了,如果學校不同意她繼續讀實驗班,她馬上轉學到有實驗班的學校去!”校長這才答應一定解決孫涵轉班的要求。
李校長最後隻批準孫涵和聞名全國的“小市長”王江兩個學生,轉到高中語文實驗班。同時把孫涵的媽媽交給他的中篇小說(初稿)轉交給我。希望我看了之後,提出進一步培養孫涵的方案。
接到省作協會議邀請後,我決定在座談會上請專家幫我們培養熱愛寫作的孫涵。於是,我在會上給大家選讀了《正值青春年少時》中的幾段精選的文字。
與會領導和代表們聽完後,一致認為孫涵的文筆不錯,內容真實地反映了現代中學生的生活。省作協副主席劉岱說:“就剛剛聽到的小說片段來看,構思不錯,文筆也不錯。”中午吃飯時,劉副主席還要我把會上的發言整理後寄給他。我送他一本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王江作文選)。
省作協主辦的《長江》大型文學叢刊主編田野,要求把《正值青春年少時》的原稿帶回去看看,然後再聯係我。
9月11日收到田野主編的來信,約我和孫涵13日去編輯部麵談。
我們如約到了東湖之濱的湖北省作協,田主編非常熱情接待我們,與孫涵長談近兩個小時,肯定了小說的整個結構完整,很多章節都寫得蠻好,也嚴肅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臨別時,送給孫涵一摞稿紙和兩本近期的《長江》叢刊,囑咐她:“你可以隨時來我們編輯部取你需要的稿紙、你想借閱的書。我們非常歡迎你常來。希望你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抽空修改好了之後,我們再看看什麽時候發表。”
9月25日,與孫涵一起去東湖《長江》叢刊編輯部,主編陳齡同誌認為孫涵的小說很有生活氣息,基礎很好,決定修改後在明年第二期發表,要求在八萬字以內,11月底交稿。返校後,即向李校長匯報。校長表示,隻要家長願意,可以停課修改。周末晚上去孫涵家談小說修改問題。10月14日晚上,孫涵的媽媽送來小說修改稿。當晚我就開始審閱修改稿。
孫涵在初中實驗班同學的熱情幫助之下,將小說初稿,抄寫了兩本。在同學中傳閱的手抄本,深受大家的喜愛,孫涵主動征求同學們對小說修改的意見和建議,她這種做法,表現了一個青少年作者的勇氣和魄力。我建議她再請高中實驗班的一些同學看一看,然後在期中考試後,自己主持一次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討論會。屆時請一些初中實驗班的同學也來參加,聽聽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後再修改。
1985年12月13日上午,孫涵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通知在其他各班的初中實驗班的盧山、李慧、王豔、曹萍等同學,下午第二節課後,到我們四班參加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的討論會。
討論會上,發言的同學一致認為,孫涵的這部小說反映了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吸引了讀者。盧山引述小說中的幾段細節描寫後,高度評價說:“我覺得孫涵的小說與正在播映的日本電視劇《血疑》一樣,與我們的生活‘不即不離’,不是生活又是生活。”
討論會場初中實驗班的同學踴躍發言,非常活躍。
孫涵在盧山發言後,不失時機地說:“我非常感謝初中老同學的熱情鼓勵,我更想聽聽高中同學的意見。其實,我們班的學習委員汪深看了小說後,就對我說過他的看法。現在請汪深同學給我提建議吧,大家鼓掌歡迎!”
汪深同學站起來,就像他平時回答老師提問一樣,先用右手把近視眼鏡向上輕輕推一下,微笑著說:“我覺得在孫涵的這部小說中,好像讓我看到了她在初中實驗班讀書時的影子。她正在參加的教育改革讓我深思,老師應該怎麽上課?學生喜歡什麽樣的老師?為什麽‘師道尊嚴’至今還在我們學生的生活中重演?如果大家想找到答案,請去看看她寫的《正值青春年少時》吧!”汪深的發言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孫涵的中篇小說《正值青春年少時》後來發表在《長江》1988年第三期)
晚自習時間,我去教室征求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意見,他們都說:“太好了!我們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討論會,真是大開眼界!”同時,大家由衷地感到,初中語文實驗班的同學們說話能力實在是強!紛紛表示以後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說話訓練的機會,像他們那樣在大庭廣眾之中發言,做到說話大膽、大方、大聲。
孫涵調到實驗班後,繼續當語文課代表,除了完成課代表的日常工作外,偶爾還在我外出開會時,代我去班上上課。
1985年12月3日,因為第二天我要去參加武昌區語文教研會活動,下午兩節課後,請孫涵來商量,可否代我上一節課,她欣然應允。於是,我們開始備課,按教學進度,第二天該上“點讀練習四”。課本上已經明確“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二至三題。標點能對70%——80%。
語文實驗教材《文言讀本》,沒有教參。我們一起備課,首先解決練習題答案,然後研究課堂教學方法。
12月5日早自習,詢問幾個從外校考來的學生對孫涵上的這節課感覺如何,他們反映很好。後找孫涵談昨天上課的情況,她也覺得大多數同學表現很好,課堂教學進展順利,按時完成了教學任務。非常感謝我的這位“小老師”,幫了我的大忙。她笑著說:“我要感謝您的重點培養啊!”
可見,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不僅對才華橫溢的學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而且對全班學生更是一種激勵!也讓我對重組後的高中語文教改實驗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補述】我的語文課代表孫涵,高二文理科分班時,選擇學文,到文科班去了。高考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南開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做編輯工作。最近,我們微信聊天時,他深情地說:我一直很驕傲自己有幸加入了新時期第一次全國範圍的課改,後來見到周(正逵)老師也多次和他聊起,感慨萬千!如今周老師、章(熊)老師已作古,劉(國正)老師亦已百歲,他們彰揚的語文教學就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已經成為共識,而高一一年文言文學習的經曆雖辛苦,但於我一生更是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