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0月31日刊文,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麵麵,全民學習、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條件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中國各民族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自外於中華民族而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立場。國家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母語”,是多元一體大家庭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語言工具,漢族和少數民族都要學、都要學好,才能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言功能。
以下為文章全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步入了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目標的新征程。因此,這一要求寫入黨章的意義十分重大,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民族人民“五個認同”的新時代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麵麵,全民學習、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條件之一。
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和艱辛的奮鬥曆程,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中孕育生長、成熟壯大,結成了56個家庭成員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多元一體大家庭。雖然家庭成員各有其名,但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姓中華民族。因此,在以現代民族為標誌的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中國各民族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自外於中華民族而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立場。
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所以曆久彌堅,關鍵在於始終維護統一、尊重差異,這是曆史賦予中國的國家稟賦。在當今時代,維護統一、尊重差異,不僅是黨和國家的意誌在法律、製度、政策中的體現,而且是各民族人民的意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結的共識。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觀照的兩個方麵。就中國民族事務領域而言,堅持和維護國家的統一,並不意味著對多民族的忽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所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裏不同成員的關係”。因此,在多元一體的大家庭中,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而非相互矛盾。“一體”的“主線和方向”引領著大家庭的共同性,其中包括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語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語言環境
維護統一、尊重差異,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題中之義。“共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詞。在現代國家的建構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現代民族“共同語言”做出的論述,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始終是各個現代國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國家統一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中國,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就是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界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對此不能曲解和簡化。
中國是一個語言文字資源豐富的國度,曆史賦予了漢語文無可替代的社會語言文字地位,並在現代成就了漢語普通話、規範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地位。事實上,普通話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體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特點。普通話的前身北京官話,上溯元明、推廣於清代。普通話的標準音采集點,是以滿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62%的承德灤平縣。可以說,曆史上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對現代普通話的形成和發展功不可沒,是“多元”的“要素和動力”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性做出的貢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責任,學好普通話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互助,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基本條件。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難以形成認同。作為多元一體大家庭的成員,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理解、互敬互助、團結共事,都需要語言的交流,學習學好普通話是實現和保障這種交流的必由之路。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中的共同語言需求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近20年來,中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呈現了日益擴大和深入發展的態勢,從農村牧區到城鎮、城市,從西部到內地、東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人口在全國範圍不斷流動,從每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不難看出,各省、市、自治區人口的民族成分持續增多成為一個重要特點。
這表明,定居鄉裏、聚居一隅的傳統族別性人口分布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各民族人民社會化的接觸、民間性的交流、城鎮化的匯聚不斷擴展,共同語言已經成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需求。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民族對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心存抵觸,共同語言是通達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民心相通的心靈鑰匙;也沒有哪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母語、方言毫不珍重,母語鄉音是各民族人民留住鄉愁、熱愛生活的情感依托。因此,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保護各民族母語、方言,也成為維護統一、包容多樣實踐中必須處理好的關係。
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母語鄉音並行不悖
中國語言資源的多樣性,是體現中國文化多樣性、中華文化豐富性的重要載體。雖然漢語隻是一種語言,但是其內含的諸多方言則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豐富知識。同時,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種類繁多,係屬多樣,體現著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譜係和文化多樣。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都是需要精心嗬護的人類文化資產。因此,國家於2015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為宗旨,展開了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方言、語言文化、地方普通話的調查。這一大規模的國家工程,將對我國的語言資源保護和國家通用語言推廣的情況,提供立足新時代發展的科學依據。
語言通過使用才能得到保護和發展。國家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通過教育體係、社會傳媒等係統深入到全國各地,推進“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條件”的法律實踐。同時,國家法律規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從實際出發,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實施雙語教育。“國家采取措施,為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實施雙語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這些法律規定都立足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在切實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保障了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和發展。這是全麵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落實的法律規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認同的深層性包括了語言認同的基質,學好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母語”——普通話與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母語鄉音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折損的關係。
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就顯著、任重道遠
在推廣國家通用語的實踐中,2004年國家批準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顯示,全國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為53.06%,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為86.38%,能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為5.46%。城鎮的普通話比例為66.03%,高出鄉村21個百分點。在55個少數民族中,40個民族會講漢語的人口占70%以上,其中18個民族會講漢語的人口達90%。當然,講漢語不等於國家通用語言界定的漢語普通話。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東部、中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城鎮化的進程加快,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達到70%以上,可謂深入人心、成就顯著。但是,也必須看到,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相差了20個百分點,大城市普及率超過90%,許多農村和民族地區隻有40%左右。其中包括了人口數億的漢族,雖“書同文”但“語異音”,甚至一些方言之間無法溝通。就少數民族而言,雖然絕大部分少數民族能夠講漢語,但也大都是區域性的漢語方言。一些方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仍存在難以融通的問題。國家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母語”,是多元一體大家庭各個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語言工具,漢族和少數民族都要學、都要學好,才能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言功能。
實施好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攻堅工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指出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體現在國家事務、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也包括全國各民族人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條件”不足。這不僅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即便在漢族地區也不鮮見。
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確定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包括大力提升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因此,在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確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與國家扶貧攻堅等工程相銜接,不僅包括少數民族,也包括漢族。從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全局而言,漢族農村不會講普通話的人口比重仍相當大,同樣是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攻堅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目標,也包括了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語言目標。
對少數民族而言,一些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程度高,普遍講母語,由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深度貧困問題嚴重,普通話教育的條件不足甚至缺失。在這些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關涉兩種語言思維的相互轉換,遠比漢語方言與漢語普通話的語音轉換要困難,所以必須實行特殊的語言政策,在脫貧攻堅、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加大力度創造條件,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
切實推進“雙語”教育、培養“雙語”人才
國家在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方麵,確立了“少數民族和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培養、培訓‘雙語’教師作為重點,建設一支合格的‘雙語型’教師隊伍”,“要把‘雙語’教學教材建設列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予以重點保障”等政策,這是實現一些少數民族學好普通話的基本保障。以合格的“雙語”師資、“雙語”教材為支撐的“雙語”教育,才能夠為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傳承母語方麵提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實踐成果。
值得重視的是,在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築橋工程”。這是適應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願景與行動,以培養多語種語言人才、適應國家對外開放重大戰略的語言服務需要為目標的工程。而“一帶一路”建設所依托的我國陸路邊疆地區,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都是“語言文字築橋工程”的多語種語言資源。因此,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進程中,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培養和造就普通話與民族母語兼通的“雙語”人才、“多語”人才,無疑是中國對外開放發展、實現民心相通、拓展國家未來發展新空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條件。(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郝時遠)
熱門評論 22條
推廣普通話,能夠更好的提高交流的效果。需要推進和加強,大家都是中國人,要學通用語——普通話
漢字能夠幫助人類進行自然的思考,避免人類思想誤入歧途。
希望中國政府和民間共同發力,將漢字推向世界,普及全球!
我要評論
全部評論 175條
------------------------------------------------------------------------------
因為:
閩南與閩北仿佛兩國,浙江有個溫州,江蘇被長江一分兩半。
書同文車同軌不能隻是說說。
(在新疆少提漢語、漢字,以學語文和講普通話為宣傳重點,減少抵觸情緒,利於強推)
新疆各級學校必須大大增加漢族教師比例。
巧了,也是十多年前,有部分人理直氣壯要求在廣東的外地人學習粵語,從而我成了粵語黑。
在中國,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就是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界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對此不能曲解和簡化。
你惡心不惡心,不讓你說方言了嗎?難道你學英語就不讓你說國語和方言了嗎?應該學習國語和不讓說方言是一個概念嗎?難道身為中國人,不應該會國語嗎?
“連自己家鄉都嫌棄的人,又有什麽資格談更高意義的愛國呢?”還把愛家鄉放在愛國之上,沒有國家哪來你的家鄉?你難道不是中國某某地方的人嗎?難道你對外都說某某地方的中國人嗎?這什麽邏輯?你難道住的地方不是中國,要分裂國家,獨立建國了嗎?
什麽時候某些份子開始明目張膽的來媒體大次鼓吹這種分裂主義了?你當中國人都是傻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