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婭坤寫幹貨。
【編譯/觀察者網 吳婭坤】似乎在一夜之間,朋友圈的中老年婦女紛紛開始發布拚多多和趣頭條的獎勵金入賬截圖。在這背後,是中國互聯網浪潮下的“消費降級”,還是中小城鎮消費勢力的崛起?是三四線城市被低俗資訊圍困,還是小城市與大城市的新聞需求本就不同?
香港《南華早報》5月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互聯網初創公司如何從小鎮居民身上賺錢?》的文章,聚焦這一現象。
《南華早報》網頁截圖
以下為該文章全文翻譯:
退休工人戴薇(音譯)今年55歲,最主要的任務是在家看孫子。忽然間,這位河北縣城出生,沒有工作不愛消費,智能手機使用經驗隻有一年的中年婦女,成為了眼下中國最熱門互聯網初創公司追逐的對象,而她也超越了自己技術出身、定居北京的女兒,成為兩款熱門新應用的最早期使用者。
這兩款熱門應用一個是趣頭條,另一個是拚多多。
新聞推送應用趣頭條吸引戴偉的方式是給予她現金回扣,以獎勵她瀏覽低俗喜劇視頻和社交新聞內容;電子商務應用拚多多則為她提供大量高折扣甚至免費的商品,前提是她拉攏自己的五個親友參與拚多多團購。
此類營銷促銷活動的普及,意味著快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又迎來了一波新的浪潮。在這波浪潮中崛起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瞄準的人群不再是高收入者、高素質者或者接受了高水平教育的人,而是鄉巴佬、小鎮人群,或者屌絲。
2017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了7.72億人,比美國和印度的人口數相加還要多。
盡管在這些人中,很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習慣用智能手機為晚餐付賬、習慣在互聯網上購買智利車厘子的城市年輕人口,但還有超過一半的人與上述互聯網功能無關。正是這些人,潛在價值超過了10億美元,如果哪家互聯網企業能夠做出吸引這些人的業務,則無疑會取得巨大成功。
“包括中國富裕地區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討論消費升級,但對於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低階城市來說,廉價的東西始終具有無可比擬的吸引力,而且廉價的東西主要吸引的就是這些人”,創業加速機構長江商學院創創社區的高級經理Jay Liu如是說,該機構曾對拚多多進行幫扶和投資。
過去10年中國網民人數及滲透率變化情況
雖然上海的中產階級家庭每年可以享受至少一次的海外假期,北京的上班族購買一個名牌包包可能花費數萬元,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國去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農村更是低至13432元。
除了從創辦起就信奉“農村包圍城市”理念的拚多多和趣頭條等初創公司,包括阿裏巴巴和京東兩大電子商務公司在內的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正通過當地市場培育、經銷商教育、無人機配送等方法,努力將觸角深入中國的小城市。
這些從農村和小城市起步的互聯網公司發展有多快呢?一組對比數據告訴你:拚多多的母公司,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現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內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在其創始至今的兩年半時間裏,該公司做到了目前每月活躍用戶1.56億的規模;相比之下,經過近20年發展,截止2017年末,京東和阿裏巴巴的月活用戶數分別為2.26億和5.51億。
“大多數四五線城市和鄉村消費者從未駕駛過汽車,他們沒有護照也沒有駕照,沒有那麽多看世界的機會,當他們擁有智能手機之後,他們更願意從智能手機所提供的娛樂服務中獲取樂趣,而不是身體力行地駕車出遊,畢竟,兩者的成本有著巨大的差距”,北京大學教授,《一小時讀懂中國消費者》(The One Hour China Consumer Book)作者,專門研究中國消費者和數字經濟的學者Jeffrey Towson如是說,“他們更節儉,更注重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品牌意識和忠誠度不強,對他們來說,口耳相傳仍然是最重要的廣告方式。”
在拚多多中,戴薇和她的親友們一起討價還價,最終成功將價值19.9元的床單和39.9元的羽絨服免費收入囊中。
另外一款應用,趣頭條,以“提供有趣的頭條新聞資訊”為目標,每日活躍用戶達到了1000萬,其中約80%的用戶居住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其中70%為女性,35%的年齡超過40歲。
這家於2016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公司認為,三線以下城市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很大,但市場供應嚴重不足。從目前來看,該公司的眼光很準,在剛剛過去的三月份,該公司獲得了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領投的2億美元融資後,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
中國不同月收入者分布圖,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僅占8.5%,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仍有12.5%
除了依靠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來吸引用戶,趣頭條更有殺傷力的策略是它的獎勵計劃——它平均每天獎勵每個用戶0.1元,以吸引用戶持續使用給應用。
目前,戴薇在該應用中的賬戶已經獲得了超過10元的獎勵金。
趣頭條的某位高管拒絕了《南華早報》對其上述營銷策略的采訪,並在回複郵件中表示,“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競爭激烈,無論在出行、外賣還是電子商務領域,企業對客戶的補貼都司空見慣,而這些企業也正是以此獲得了成功,我們當然也不例外。那麽,與其將大量資金花費在廣告上,我們為什麽不選擇把錢分配給我們的用戶呢?”
盡管拚多多和趣頭條在商業領域獲得了成功,但它們在行業內外受到了廣泛的抨擊,中國媒體指責他們對低收入水平和低教育水平的人予以利用。還有一些媒體的評論員認為這些公司是在標榜“消費降級”,指責拚多多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低劣的產品,指責趣頭條為人們提供低俗愚昧的內容。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17年,在該中心監控的10個中國主要電子商務網站中,拚多多受到的用戶投訴僅次於阿裏巴巴的淘寶和天貓,以15%的比例位列第二,而消費者對於拚多多的投訴,大部分都是因為質量問題。
中國互聯網使用者年齡分布,10-19歲者占19.6%,20-29歲者占30%,30-39歲者占23.5%,40歲以上者合計僅占23.6%
截止目前,拚多多仍未就近兩周媒體對其商品質量的諸多發文作出回應,但其首席執行官黃崢於4月初接受《財經》雜誌采訪時,否認了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廉價”的指摘。黃崢說,“隻有傳統公司才會用一線和二線來劃分消費群體,我們想要做的是滿足每個人的不同需求,有的人會花費數十萬元購買愛馬仕包包,但他們也會花9.9元在我們的app上買芒果。”
趣頭條也在聲明中駁斥了外界對其內容低俗的指摘,“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媒體或居民喜歡用‘低俗’一詞來形容我們和小城市閱讀者的閱讀行為,我們強烈反對粗俗內容,隻是小城鎮和特大城市對閱讀內容的需求有所不同。”
過去幾周,中國政府對不規範的互聯網媒體進行了嚴厲懲治,資訊巨頭今日頭條旗下的被、認為視頻內容低俗的“內涵段子”APP被勒令下架,該公司承諾未來將雇傭更多人員進行內容審核工作。
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表明監管當局要對趣頭條展開整治,盡管它在很多方麵與今日頭條有著相似之處。
戴薇的女兒李素潔(音譯)說,她曾經認為母親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拚多多購物鏈接是電商網站欺騙老年人消費的伎倆。“
拚多多的界麵設計看上去非常低端,銷售的商品也不可思議地便宜,但在我嚐試之後發現,它可以成為一個購買日用品的平台,比如洗碗布和垃圾袋什麽的”,李素潔說,“隻要他們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基本消費品,我也會時不時地選擇在那裏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