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十周年再回首 重遊荷比德(十一)從天而降的風景

(2024-10-10 07:06:17) 下一個

離開韋克斯海姆宮,繼續南下,前方是我們的下一站 - 羅騰堡。

德國有兩個羅騰堡,一個是位於下薩克森州維默河畔的北羅騰堡(Rotenburg Wümme),另一個是位於巴伐利亞州西北部弗蘭肯地區的南羅騰堡,其全名為“陶伯河上的羅騰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兩者相距將近600公裏,我們要去的是後者。

從西到東的 “古堡之路”,從北到南的 “浪漫之路”,在羅騰堡這個地方交匯,於是這座古城吸引了旅遊者的格外注意。

進入德國以來,一路都是住的酒店,來到羅騰堡,終於住進五彩斑斕的桁架木屋,這是附設於酒館的旅店。

“羅騰堡”這個名字的德語意思是“紅色城堡”,無人機俯瞰下,滿城房屋皆是紅色屋頂,名副其實的紅色小鎮。

考慮到老城區不易停車,這次訂的旅店位於羅騰堡的外圍,但沒想到開車進城折騰了好一會。

GPS導航指示我們開進一處綠蔭之地,可是道路卻原來越狹窄,原來LD竟誤入機動車限行的城堡花園,隻能硬著頭皮退回去。

美麗的城堡花園。

GPS再次出錯,指示LD穿過城門,直接進城,可是城門中央明明有一個阻攔柱啊。

終於千辛萬苦退出步行區,停下車來,三人長舒了一口氣。

羅騰堡始建於970年,1070年羅騰堡伯爵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城堡,該家族絕嗣後,城堡被霍亨施陶芬家族接管。我們五年前在西西裏巴勒莫探訪的費德裏克伯爵,就是這個家族的後代。

羅騰堡的城牆全長超過3公裏,包含多個城門和塔樓,這一天跑了不少地方,體力消耗較大,大家一致同意,不去爬城牆了。

進入古城的塔樓上,鐫刻著金底黑色的雙頭鷹,展示了羅騰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曆史,它曾是80多個“帝國自由市”(Freie und Reichsstädte)之一,1274年它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城市,不僅擁有獨立的防衛和司法權,而且免於被當時德意誌眾多的諸侯國兼並。

羅騰堡麵積很小,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把全城走完,這是一座曆經戰爭,卻幾乎完好無缺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古城,但相比班貝格,她穿越戰爭的曆史,卻有著二段美好的傳說。

1631年,德意誌三十年宗教戰爭期間,天主教一方的指揮官蒂利將軍(General Tilly)率領著4萬大軍,來到羅騰堡,要求在城裏過冬,但古城的議會經過討論拒絕了這一請求,決定堅守。盡管羅騰堡的防禦工事強大,但隨著火藥塔的爆炸摧毀了部分城牆,羅騰堡最終不得不宣布投降。

入侵者準備屠城前,蒂利將軍說,如果城中有人能喝下一桶(大約5升)葡萄酒,他就赦免羅騰堡。關鍵時刻,當時的羅騰堡市長諾什(Nusch)挺身而出,一口氣喝完一桶酒後昏睡了三天三夜,保住了城市和市民,免遭生靈塗炭。

後來一位詩人將這個故事寫成劇本,1881年起,每到複活節後第七個星期日的聖靈降臨節,當地就會上演這出戲劇,成為羅騰堡經典的傳統節目。

如果說,前麵這段故事帶有一定的傳奇性,那麽羅騰堡在二戰中的經曆則是史實。

1945年3月,隨著盟軍在德國境內的推進,羅騰堡成為了軍事目標,當時德軍在這兒設有重要的防禦工事,美國空軍對該鎮的東部進行了轟炸。然而,在地麵部隊準備對羅騰堡發動全麵進攻之前,身為美國助理戰爭部長的麥克洛伊(John J. McCloy),因為母親曾講述過羅騰堡的美麗和曆史價值,不忍看到這個中世紀小鎮被完全摧毀,於是下令美國軍隊暫停攻擊該城。

而羅騰堡的德軍指揮官托梅斯少校(Major Thömmes)也沒有執行希特勒的“戰鬥到最後”的命令,選擇投降,美,德攜手挽救了羅騰堡。

1948年11月,麥克洛伊被授予羅騰堡榮譽市民。

如今的羅騰堡,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古城之一,它的古建風貌完全沒有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被稱為“中世紀之寶”。

人們如今能夠輕鬆漫步在羅騰堡古老的鵝卵石路上,應該感謝80年前的麥克洛伊,因為他,後世才能近距離領略中世紀歐洲的繁榮輝煌。

步雲萊(Plönlein),是城中的標誌性景觀,古老的鵝卵石路在這裏一分為二,呈“Y”字形,且順著地勢有不同的坡度。小路兩邊是美麗的桁架屋,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噴泉。

一對戀人相擁著從身邊掠過,沉浸在情海中的他們,早已忘卻了眼前的羅騰堡和注視他們的遊人。

羅騰堡雖然曆史悠久,但它卻是以新教為主導的城市。

1517年馬丁·路德於發起了宗教改革,他對教會的改革呼聲在包括羅騰堡在內的許多城市引起了共鳴,1544年羅騰堡正式采納路德宗,進入新教的行列。

羅騰堡是我們在浪漫之路進入的第一座新教古城,而聖約翰教堂(St. Johannis Church)也是我們進入的第一座新教教堂。

相對於裝飾華麗的天主教教堂,新教教堂要簡樸得多。對於新教徒來說,摒棄繁複奢華的內部裝飾,讓他們更加集中注意力於講道和禱告,而對於我們這些東遊西逛的過客而言,過於質樸的新教教堂,也讓我們少了不少欣賞建築,繪畫和雕塑的樂趣。

羅騰堡的道路呈輻射狀,條條道路通向哥特式和文藝複興式混雜風格的市政廳(Rathaus)。

市政廳前的市集廣場(Marktplatz)是當地居民和遊客聚集的中心,經常舉辦市場、節慶活動和其他社區活動。

今天的晚餐依然是酸菜,熏豬肘和土豆丸子,進入德國第四天了,每天的飯菜都是這麽幾樣,但LD和兒子似乎越吃越喜歡。

相比於拖拖拉拉的伊比利亞餐館,德國餐館上菜極快,我們坐下來才10幾分鍾,點的飯菜就端上來了,不由得感慨德國人的效率。

相比於見到肉就喜出望外的父子倆,我更喜歡巴伐利亞土豆丸子。這種丸子是把土豆煮熟後搗成泥,然後加入牛奶,黃油,胡椒粉,大蒜粉等,捏成嬰兒拳頭大小,在淡鹽水裏煮熟,口感軟糯細膩又不失顆粒感。

每天晚上8點,就會有一位打扮成夜巡人的老人扛著鐵斧來到羅騰堡市政廳前,吹響牛角,集結遊客,然後帶著大家徒步遊覽古城。

類似的活動,我在英國也參加過,當時一大幫子遊客跟著打扮成看守的導遊去參觀倫敦塔,七七八八跟著走的時候,你如果離導遊太遠,就聽不清講解,也容易掉隊,可是要靠近導遊,你又不得不時時撥開他身邊的人群才行,非常匆忙。

兒子說,這次他不想跟著跑了。

看著黑衣人帶著一長溜遊客走進暮靄之中,我們也該回去了。

不知不覺,天邊的晚霞染紅了美麗的古城,相較於熙熙攘攘的鎮中心,這座旅店旅店顯得特別安靜。

今天一早出發,馬不停蹄走了快十個小時,在這靜謐的鄉村酒館,大家很快進入了夢鄉。

次日醒來,窗外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離開羅騰堡,沿著浪漫之路繼續向南,前方有兩座靠得很近的古鎮,一座是丁克爾斯比爾(Dinkelsbühl),另一座是訥德寧根(Nördlingen),兩者都很漂亮,很難取舍,猶豫再三,還是選擇了後者,因為它是浪漫之路上最特別的地方。

訥德寧根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是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它獲得了帝國自由城市的時間,比羅騰堡還要早。

它是德國僅有的三座完全為城牆環繞的城市之一,另外兩座分別是羅滕堡和丁克爾斯比爾。

很難想象,寧靜的古城,曾經是著名的訥德林根戰役(Battle of Nördlingen)的發生地。

訥德林根戰役發生於1634年9月6日,當時正是三十年戰爭最緊繃的階段,戰鬥中,由馬蒂亞斯·加拉斯率領的天主教聯軍徹底擊敗了新教聯軍。

不太知名的訥德寧根爆發的這場訥德寧根戰役,在曆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使戰局有利於神聖羅馬帝國,粉碎了瑞典人以對他們有利的條件結束戰爭的期望。戰役結束後,法國被迫參加戰爭,德意誌內部的宗教戰爭演變成國家之間的衝突。

穿行在桁架木屋間的小路上,很難想象到訥德寧根還有一個別的浪漫之路小鎮不具備的特別之處:

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隕石坑古鎮,小鎮建立在一個直徑1.5公裏的隕石坑中,這是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隕石坑之一。

來到隕石鎮,自然必須去這座博物館了解一下當初隕石坑形成的過程。

博物館裏正放著一部電影,形象地介紹著一千多萬年前這兒發生的事情,兒子看得津津有味。

大約在1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1公裏的大型隕石以極高的速度(估計為每秒約70,000公裏)在今天的巴伐利亞地區撞擊地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顆原子彈的威力)。這場撞擊在地表留下了一個巨大隕石坑 - 裏斯隕石坑(Ries Crater)。

隕石坑裏土壤肥沃,氣候溫潤,公元前4000年,這兒開始有人類活動,經過上千萬年的大自然風雨侵蝕,幾千年的人類開發,曾經的隕石坑,早沒有了當初的模樣 - 除非你登高一望。

來訥德寧根的路上,LD心心念念,一門心思要在古城找一個最高點拍一下古城的鳥瞰圖,希望能夠看出當初那個隕石坑的痕跡。

萊希河(Lech)橫穿訥德寧根,小河不寬,河道兩旁的蘋果樹掛滿了綠蘋果。

訥德寧根的聖喬治教堂(Saint George’s Church),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雖然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但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期間,它從天主教改為新教,成為了信奉路德宗的場所。

當地人建造這座教堂的時候,采用的石材是一種隻存在於訥德寧根的岩石 - “蘇威來石”(Suevite),這種岩石是由高溫和高壓導致的岩石和隕石物質混合形成的。

蘇威來石中有一種特殊的石英礦物 - 衝擊石英,其中含有微小的鑽石顆粒。當隕石以極高的速度撞擊地球時,產生了巨大的熱量和壓力,將地下的碳晶體轉化為小型鑽石。這些微小的鑽石嵌入在岩石中,訥德寧根人把它當做建材,於是小城的每一棟建築裏都含有微小的鑽石,據考古學家研究,僅聖喬治教堂的石材中就含有約720億顆微小鑽石,每顆直徑不到0.2毫米。

盡管這些鑽石極其微小,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們使得訥德寧根在地質學和文化上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它得到了“鑽石之城”的美譽,隻是因為這些鑽石實在太細微,千百年來並沒有盜賊扒房尋寶的事情發生。

聖喬治教堂的塔樓是訥德寧根最高的建築。塔樓被稱為“丹尼爾塔”(Daniel Tower),高約90米,建於15世紀,LD對我說,我們上塔頂吧,居高臨下,應該能看到隕石坑的形狀。

但奇怪的是,這座塔樓的入口不在教堂裏,而在教堂外。

推開塔樓的大門,裏麵空無一人,隻有被防護網圍著的搖搖晃晃的木梯直通塔頂。

這座塔樓足足有352級台階,爬到老腰都快斷了,終於到了塔頂,沒想到迎麵卻是售票處,既然爬到這個地方了,還有誰會嫌票價貴,而無功而返呢。

售票員是一位德國老頭,聽他說,為了保護塔樓,塔頂是沒有廁所的,他每次要方便,就得爬下300多級台階,解決問題以後,再爬300多級台階上來。

走出塔樓,訥德寧根小城盡收眼底,但繞塔一周,我沒有看出任何隕石坑的痕跡,德國老頭笑笑說,塔樓才90米,不夠高,要看清楚隕石坑,你得坐直升機。

LD不死心,城裏房屋擁擠,不適合起飛無人機,那就去城外吧。

在小城城門外的一片空地,LD起飛了無人機,當無人機上升到300多米的高空,終於,我看到了隕石坑的痕跡。

紅瓦白牆的各式建築,鱗次櫛比,填滿了隕石坑,古城的中心,,那座醒目的灰色建築就是聖喬治教堂,坑的外圍是古城的城牆,一條大路從圓形城外直通小鎮中心,這是浪漫之路上最別致的風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