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十周年再回首 重遊荷比德(十) 請你抬頭往上看

(2024-10-03 16:02:06) 下一個

離開班貝格,我們向西,向南,再次回到浪漫之路。

走浪漫之路,最好走鄉村小路,從高速走,雖然可以節省時間,但會錯過浪漫之路的精髓 - 廣闊的田野,寧靜的小鎮,如練的河流,星羅棋布的小屋。

勞達-克尼希斯霍芬(Lauda-Königshofen),是我們在維爾茲堡以後,進入的第二座浪漫之路小鎮。

如名字所示,小鎮由勞達和克尼希斯霍芬兩部分組成,曆史皆可上溯至中世紀。

進入小鎮,一片寂靜,我們在路邊停下車來,遍尋不著停車碼表。遲疑之間,旁邊一輛車上走下一位中年男子,他告訴我們,鎮裏兩小時內免費停車。LD問,那怎麽知道我們停車沒有超時呢?對方笑著說,你去對麵的鎮公所拿一隻停車記時表,把它的指針撥到你開始停車的時間,然後就放心去逛吧,鎮公所會有人來查看你停車是否超時。

於是就有了浪漫之路上的第一件紀念品 - 這隻“停車神器”,它不止適用於勞達,也適用於其它小鎮。

此後的幾天裏,每當停下車來,看不到碼表,我們就會拿出它來,設好時間,放在車窗內。

我們就這麽一路把它帶回了加拿大,看見它,我就會想起浪漫之路,想起德國人的自律和互信。

勞-克鎮位於巴登-符騰堡州,緊鄰陶伯河(Tauber River),雖然沒有班貝格的名氣大,但此地特有的Tauberschwarz葡萄酒卻遠近馳名。

Tauberschwarz 的字麵意思是陶伯河的黑色,20世紀初,因為種植困難,這種葡萄瀕臨滅絕,後來經過當地人的努力,這一品種得到了複興,如今由它釀製的紅葡萄酒已經成為勞-克地區著名的特產。

我們進入小鎮的時候,已是早上十點多,街上空無一人。

老市政廳(鎮公所)是一座二層小樓,深紅色的窗戶和橙色的屋頂交相輝映。這座已有兩百多年曆史的老建築,盡管多次修繕,依然保留著桁架結構的獨特魅力。

LD提著相機去小巷裏遊蕩,我獨自一人坐在小廣場的長椅上,盡管時光如白駒過隙,但紛擾的外界似乎從未改變這裏的寧靜。

少不更事的時候,我們覺得無憂無慮的青春和宇宙一樣漫長,長大了,雜事漸多,日子漸快,就這麽坐著重溫漫長也成了奢侈。

由於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起源於德國,世人普遍認為德國是一個新教國家。實際上,新教僅在德國北部占據主導地位,而在南部地區,如巴伐利亞和巴登-符騰堡,基督教徒還是以天主教為主。

雖然勞-克人口不足兩萬,卻有一座高達60米的美輪美奐的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堂 - 聖雅各教堂(St.Jakobus Kirche)。

進入教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主祭壇。祭壇由四根科林斯柱和大理石彎拱支撐,在祭壇上方,有一頂冠冕和十字架作為上帝的象征。

我們進去的時候,教堂裏坐滿了當地的小學生,一本正經地聆聽神父的宣導,不知道這些孩子能聽懂多少教義。

此前來德三次,基本都是在大城市溜達,一直很想看看德國的田野風光,這次終於如願。

小鎮安靜的可怕,似乎時間已經停滯。清晨的薄霧中,一座座葡萄園連成一片,微風吹動下,仿佛大自然在低語輕唱。

臨別之際,想起一位無名詩人的一首詩:

Where the hills gently rise,

kissed by vines,

And the quiet town rests beneath calm skies

Lauda-Königshofen’s streets wind in grace,

A haven of peace, a timeless place.

大意是:在群山起伏的地方

藤蔓親吻著山崗

寧靜的天空

街道蜿蜒如詩行

時光停駐,悠悠漫長

離開勞-克,10公裏外是我們浪漫之路的第三站 -巴特梅根特海姆(Bad Mergentheim)。

那天是小鎮的趕集日,廣場上搭起了很多帳篷,農戶在這兒出售農副產品。

以前我一直認為,在歐洲諸國中,德國人的英語水平相對比較高,這次發覺,在偏遠小鎮,大多數人的英文口語水平甚至還不如波羅的海三國,但好在這兒的鄉民都比較熱情。

相比前麵的勞-克鎮,巴鎮要熱鬧不少,廣場上閑坐著不少人,陽光下,有人情不自禁地拉起了小提琴。

小鎮曆史悠久,自中世紀起,鎮名一直是梅根特海姆(Mergentheim),後來因為發現了溫泉資源,吸引了眾多遊客,於是冠以“巴特”(Bad - 溫泉)之名。

但巴特梅根特海姆最著名的不是溫泉,而是條頓騎士團。

第一次邂逅條頓騎士團,還是二年前的中東之行。

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並稱為中世紀三大騎士團,它們成立於十字軍時代,我們在阿卡的時候,看到過多處騎士團的遺跡。

三大騎士團都屬於軍事化的修會組織,成員必須遵守“貧窮,貞節,服從”的誓言,不得擁有私人財產,不得結婚,必須絕對服從命令。

三大騎士團中,成名最早的是醫院騎士團,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它已經逐漸轉變為慈善組織,今天以“馬耳他騎士團”之名繼續從事全球範圍的醫療救助工作。

最慘的是聖殿騎士團,因為貪圖富甲天下的騎士團的財產,1307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逮捕聖殿騎士團成員,並迫使教皇於1312年解散了它,現在這個騎士團的傳奇隻存在於曆史和文學中了。

相比之下,條頓騎士團在曆史中的影響最大,它促成了德國近代史上強大的普魯士的誕生,而後者催生出了統一的德國。但條頓騎士團的最後命運,史書上多語焉不詳,他們離開波羅的海以後去了哪兒呢?我的這個疑問終於在巴特梅根特海姆得到解答 - 這兒就是條頓騎士團撤回德意誌以後的安身立命之處。

巴特梅根特海姆最早是霍亨洛厄伯爵(Counts of Hohenlohe)的封地,1219年,霍亨洛厄家族三兄弟加入了條頓騎士團,並將兩座城堡贈予騎士團。其中一座被廢棄,另一座成了騎士團分團長的駐地。

那座城堡就是眼前的騎士團宮 (Deutschordensschloss),這是巴特梅根特海姆最著名的曆史建築。

走進大門,迎麵是一座宮殿教堂(Schlosskirche),教堂建於1730年至1736年間,屬於巴洛克風格,它是宮殿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堂擁有華麗的祭壇和壁畫。

壁畫由弗朗茨·約瑟夫·羅斯(Franz Joseph Roth)設計,畫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畫家通過色彩的對比和線條的運用,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作的核心,營造出強烈的宗教氛圍。

牆壁上的黑底十字,向遊人顯示,這兒曾經是條頓騎士的禮拜場所,對基督的信仰是支撐騎士們東征西討的精神支柱。

騎士團宮中有一座博物館,詳細展示了條頓騎士團800多年的發展史。

條頓騎士團成立於1190年,後來隨著十字軍東征的失敗,騎士團逐漸將勢力轉移到歐洲東部。

13世紀,騎士團受波蘭國王邀請進入波羅的海地區,幫助征服異教徒普魯士人。騎士團發動了多次軍事行動,占領了大片土地。

條頓騎士團的擴張引發了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衝突。1410年,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W?adys?aw II Jagie??o)和立陶宛大公維陶塔斯(Vytautas)聯合起來,對條頓騎士團發起攻擊 - 史稱格倫瓦爾德之戰(也稱坦能堡之戰)。戰役中,條頓騎士團大敗,傷亡慘重,連總團長都被殺 - 這段曆史我在以前的波羅的海遊記裏曾記載。

雖然騎士團在戰後仍保留了部分領土,但實力已大不如前。

1525年,條頓騎士團的東普魯士領土被最後一任總團長阿爾布雷希特·馮·勃蘭登堡世俗化為普魯士公國,總團長脫離了騎士團,剩餘的騎士團也失去了波羅的海的最後一個據點,不得不將總部遷會德意誌老家的巴特梅根特海姆,擴建了當初霍亨洛厄捐獻的城堡。

這是200多年後,騎士團雄偉的城堡模型。

進入宮殿之時,售票的女士再三叮嚀我們,進去以後記得抬頭望上看,我當時想,大概這兒也和此前參觀的幾座宮殿一樣,有著精美的穹頂畫。

可是走上樓梯,天花板空空如也,直到我們走到轉角處......

這兒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頭樓梯,旋轉而下,透過同心圓,我發覺下麵有人往上張望,頓時想起那位女士提醒我們的話:“記得抬頭往上看。”

於是我們走到樓梯底部,鑽進那片方寸之地,抬起頭來,天哪。

雕花樓梯圍繞著一個中心,盤旋上升,直到天頂,在最上麵的圓圈中心,是一顆光芒四射的金星,整個畫麵對稱而和諧,設計師利用精巧的旋梯比喻騎士團無論怎麽折騰,都圍繞著一個如金星一樣引領他們向上的信念和目標。

在騎士團遷移巴城的其後幾個世紀,來過這兒的王公貴族不計其數,但1791年跟隨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來訪的管弦樂隊裏,卻有一位與眾不同的小號手,他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作曲家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1809年,拿破侖解散騎士團。此後,巴城開始走下坡,1826年,一位牧羊人在周邊地區發現了溫泉,巴城才又引起世人的注意。

在班貝格的時候,因為那位女士的友好提醒,我們知道了美麗的白石宮,這次離開騎士團宮的時候,又有一位熱情的德國女士對我們說,你們既然來到巴特梅根特海姆,怎麽不去看看韋克斯海姆宮呢,於是這成就了我們又一份驚喜。

韋克斯海姆宮(Schloss Weikersheim),距離巴特梅根特海姆大約14公裏。

小鎮人口不過幾千人,在這兒我們又拿出了“停車神器”。

綠樹蔽日,前方就是韋克斯海姆宮。

這座城堡型宮殿建於12世紀,是霍亨洛厄家族(Hohenlohe)最早的住所。

霍亨洛厄是德國曆史上一個古老顯赫的貴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紀,以韋克斯海姆宮和朗根堡(Langenburg)是其最重要的家族領地。

德國雖然貴族眾多,但冠以“霍亨”(高貴的)的家族就那麽幾個,最有名的有:

霍亨施陶芬家族(Hohenstaufen),曾經建立了中世紀德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中最顯赫的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都出自這個家族。

霍亨索倫家族 (Hohenzollern),是普魯士王國和後來的德意誌帝國的統治家族,創立統一德國的威廉一世和一戰後黯然下野的威廉二世都是這個家族的。

霍亨洛厄家族雖然沒有出過君王,但其成員也曾擔任過普魯士將軍,奧匈帝國首相和德國首相的重要職位。

1587年,霍亨洛厄-韋克斯海姆伯爵沃爾夫岡和他的妻子瑪格達萊娜(她是荷蘭國父 - 奧蘭治的威廉一世的妹妹)搬到了這裏,並將中世紀的城堡改建為文藝複興風格的宮殿。

宮中最壯觀的是這座騎士大廳(The Knight's Hall),建於1600年左右,裝飾極為華麗,盡管大廳長度達40米,但木製天花板卻完全吊掛於屋頂桁架上,沒有額外支撐結構,堪稱17世紀的工藝傑作。

天花板上的畫作由維爾茨堡的巴爾塔薩·卡岑貝格(Balthasar Katzenberger)於1601-1602年創作,展現了多姿多彩的狩獵場景。

大廳裏引人注目的裝飾還包括華麗的大門和壁爐,正麵牆上的兩個臥像旨在闡明伯爵的出身,顯示他在帝國的地位。

進入騎士大廳的遊客,都不會忘記這頭大象。它氣勢洶洶地將長鼻伸入騎士大廳,栩栩如生。德國沒有大象,霍亨洛厄子弟們也不可能在這兒捕捉到它,伯爵隻是想用這個異域動物來炫耀自己與眾不同。

和白石宮類似,進入這個宮殿,也需要導遊帶領,同樣的,這位女導遊隻用德語解說,我們拿著幾張英文說明跟著她跑。

伯爵似乎偏愛墨綠,奢華的臥室以此為基調。

伯爵的起居室很有特點,抬頭望去,天花板由六個橢圓形的畫框構成,這些畫作展示了古羅馬曆史中的場景,這種淺浮雕的天頂畫此前見得不多。

韋克斯海姆宮給我的另一個驚喜是它的巴洛克風格的花園,霍亨洛厄家族的路德維希伯爵在18世紀上半葉,在宮殿的南側精心設計了這個造型精美的花園。

和我們一組的遊客參觀完宮殿,都匆匆忙忙走了,整個花園就我們仨。

漫步在鳥語花香的花園,仿佛邁入那個一個逝去的時代,我的眼前幻化出曆代霍亨洛厄伯爵和他們的女伴在此悠閑散步的情景

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侏儒或小醜裝點的宮廷,被認為是不完整的宮廷,但我很少在其它宮殿的花園裏看過侏儒雕像,而在韋克斯海姆花園,有一條"侏儒長廊"(Gnome Gallery),由十四座形態各異的小矮人雕像組成。

走出韋克斯海姆宮,小廣場上隻有無聲的幾座現代雕塑靜靜地看著我們,彷佛在說,我們德國人無所謂你們來不來,既然你們不遠萬裏來一趟,走前給個讚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晴朗見南山 回複 悄悄話 好漂亮,像童話世界,照片構圖非常幹淨明了,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