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走進北非之十 - 聖井,聖墓,聖寺;驚恐,驚奇,驚喜

(2024-04-05 15:57:13) 下一個

雖然凱魯萬隻是突尼斯的第四大城市,但在曆史文化上,其重要性卻遠超過如今的首都突尼斯城。

公元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Ali ibn Abi Talib)被殺,駐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Muawiyah bin Abi-Sufyan)建立了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他派出大將奧科巴 本 納菲(Uqba ibn Nafi)率軍遠征北非,後者在征服了當地柏柏爾人的反抗以後,於670年興建了凱魯萬城,作為繼續西征的據點。

9世紀初,北非國家紛紛獨立,脫離阿拉伯帝國,公元800年,易卜拉欣·伊本·阿格拉布(Ibrahim ibn al-Aghlab)以凱魯萬為首都,建立了阿格拉布王朝(Aghlabid dynasty)。

其後的歲月裏,凱魯萬逐漸發展成北非最大的城市,經濟繁榮,學者雲集,學術文化高度發達。

伊斯蘭教裏,它被列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的第四聖地。穆斯林認為,來凱魯萬朝覲7次等於去麥加朝覲一次。

1988年,凱魯萬正式入選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

在突尼斯,幾乎每一個古城都有一個麥地那(Medina)。剛剛開始研究突尼斯的時候,我很困惑,在我印象裏,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可它明明在沙特阿拉伯啊。

後來我才知道,麥地那除了是那座聖城的名稱以外,還有老城的意思。

走進凱魯萬的麥地那,便見古街老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好似迷宮。

兩旁房舍,牆白如粉,窗藍如天,凱魯萬人和西迪人一樣鍾愛藍白二色。

凱魯萬是突尼斯擁有清真寺最多的城市,轉彎拐角處,隨時可見高聳的宣禮塔。

三門清真寺(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建於866年的阿格拉布王朝時期,其名得自馬蹄形拱門支撐的三座正門。門的上方雕刻有花卉圖案和庫菲克字體的阿拉伯銘文,這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正麵雕刻的清真寺。

銘文節選自《可蘭經》,大意是:

“信徒們,敬重真主,你們隻要帶著善意,直言不諱,真主會替你們修正你們的行為,寬恕你們的罪過。誰聽從真主和他的使者,他就會獲得巨大的成功。真主是最高和最終的命令者。”

我們去的時候,清真寺大門緊閉,正準備離去的時候,一位穆斯林開門進去祈禱,我們也跟了進去。

穆斯林祈禱的名稱是“Salah” - 薩拉赫。薩拉赫每天五次,包括黎明前、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

清真寺內部比我想象的陳舊,祈禱廳不大,由四根柱子隔成三個不同的區域,中間米哈拉壁龕(mihrab Niche)是我見過的最簡陋的一座。

凱魯萬和我們前麵去過的幾座突尼斯小城相比,多了不少紡織作坊。

我們正在路上瞎逛,路邊有一位老人走上前來,邀請我們進屋看看。

一進門,我就被藍白相間的天井吸引住了。

老人領著我們上樓,邊走邊說,上麵可以看到凱魯萬的天際線,老人的英文非常流利。

走上平台,舉目四望,老城盡收眼底。

老人看我麵露惶惑之色,安慰我說,別怕,我們穆斯林都是愛好和平的,HMS不是真正的穆斯林。

以後的日子,我曾經多次回想,當時老人是不是專門撿我們愛聽的話說呢,但每當我這麽想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都會清晰地浮現出那位老人誠懇的麵容,於是每次我都不由地為我這種猜想而內疚。

從平台下來,我們正準備告別離去,老人說,我給你們介紹一下本店的地毯吧。

他一揮手,一個夥計飛快地扛著幾卷地毯跑過來。

在老人的命令下,夥計把不同質地,不同圖案的地毯,一卷卷地展開在我們麵前,老人給我們介紹:這是羊毛的,這是駱駝毛的,這是真絲的。。。。。。

說實話,雖然我對地毯的品質一竅不通,但憑視覺和手感,我也能感覺到這些地毯的精美品質,但不知怎的,我總覺得這一幕似曾相識。

我想起來了,台灣作家詹宏誌曾經寫過一本書《旅行與讀書》,裏麵記載了他在克什米爾的一段經曆:當時他走入一家地毯店,店主人 - 也是一位穆斯林,也是這麽給他展示一條條精美的地毯,最後他被吸引地欲罷不能,花幾千美金買下一條。等他到了下一站,類似的地毯隻要十分之一的價錢。

身旁不停拍照的LD,此時已經有些躍躍欲試,雖然於心不忍,但我還是得做這個“惡人”。我起身對老人說,這些地毯真的漂亮極了,但我們後麵還有很長的行程,沒法攜帶。老人不死心,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幫你郵寄。

慌不擇路地走出地毯店,發現兒子神色有異。

兒:夥計關門的時候,你們都在看地毯,我卻在找窗戶。

我:為啥?

兒:當時我想,如果他們要動手殺人,肯定首先對你倆下手,我看過了,窗戶下麵就是市場的屋頂,我就立刻跳下去。

我:你身無分文,下麵怎麽辦?

兒:我出發之前在手機上注冊了突尼斯的打車軟件Bolt,掛靠姐姐的信用卡,跳出去以後,我就打車去機場,然後在那兒上網和姐姐聯係,讓她給我買回加拿大的機票。

LD: 你這種自我保護意識還是值得表揚的,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事情真的如你想的那樣,等你跑到機場,你爹媽可能已經給人家砍成肉塊了?

兒:反正聯係到姐姐,她肯定有辦法,到時候我倆再商量如何救出你們......

轉角遇到又一座白色穹頂,我以為是清真寺。

爬上長長的樓梯,我們來到凱魯萬又一處神奇的地方。

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頭駱駝,一架水車,還有一口井。

這座名叫Bir Barrouta的井,是凱魯萬最古老的水井,它是阿巴斯王朝總督Harthama Ibn El Ayoun於公元796年下令挖掘的。

房間裏,一位工人拉著駱駝轉圈,操縱著水車,水車上鉚著幾個桶,隨著水車轉動,那些桶依次從井底收集水。

這些瓷碗中盛著打上來的井水,清澈見底,在當地的穆斯林眼中,井是聖井,井水也是聖水,因為傳說這口井直通麥加的聖井Bir Zemzem。

離開聖井沒幾步,我們又被一位當地人攔住,這次是中年人。他執意要帶我們去一處他認為是凱魯萬最漂亮的地方。

兒子一邊跟著,一邊嘮叨:看來你倆還沒接受教訓。

我對對方說,我們隻想參觀,不買東西,對方哈哈一笑,放心,不會讓你買東西。

來到嵌花的藍色大門前,那人對裏麵努努嘴,看門人就直接放我們進去了,後來我看了一下,門票每人12第納爾。

凱魯萬有一百多座聖墓,這是其中最漂亮的一座,名為Mausoleum Sidi Abid el Ghariani。

這座美麗庭院建於公元14世紀,曾是凱魯萬著名的伊斯蘭學院。

當時著名的伊斯蘭學者加裏亞尼(Sidi Abid el Ghariani)曾在這所學院教學20年,最後也死在了這兒,於是為了紀念他,學院的一個角落安放了他的墓穴,這座學院也從此因他而更名。

在伊斯蘭教裏綠色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因為它是先知穆罕默德最喜歡的顏色。在陵墓外罩以綠布,是對故人的一種尊敬。

聖墓旁的牆壁,裝飾著來自安達努西亞的瓷磚。

和三門清真寺相比,這座壁龕要精美得多。

我們一間間房間看過去,成驚弓之鳥的兒子驚呼到:這兒還是賣地毯的地方!趕快走!

好在這次再無人拉著我們推銷地毯了。

後來我才知道,凱魯萬是突尼斯的地毯之都,傳說十九世紀時期,奧斯曼駐突尼斯總督的女兒曾是這兒編織地毯的第一人,她把自己的作品獻給了當地的一家清真寺,慢慢的編織地毯的手藝和傳統在凱魯萬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如今回想起來,如果行前我的準備工作做得再細致一些,我對凱魯萬的文化了解得再多一些,當時我也許會更加從容地去欣賞那些絕美的地毯。

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人難免會帶有戒心,雖然事後看來,那些戒心有些多餘。至今回想起來,我還是要感謝凱魯萬那位不知名的老人和那位熱情的中年人。

這天的晚餐我們是在麥地那的一間小店解決的。店主三心二意地給我們端上飯菜,說了句,我要去做薩拉赫了,來不及收錢,把大門鎖上,拔腿而去。

那晚我們被鎖在小館子個把小時,一直到老板做完功課歸來。

夜色迷離中,我們穿越麥地那,走回住處。

我們在凱魯萬的住處位於老城中心,掩藏在小巷深處的房子,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房東切瑪(Chema),和卡莎太太一樣,在Airbnb上也是超級房東(Superhost),評分高達4.84。

不大的院落,卻非常整潔,看得出來,女主人是一位愛花之人。

次日一早,切瑪就為我們準備好了早餐。我們邊吃邊聊。

和做了一輩子家庭婦女的卡莎不同,切瑪在地中海海濱城市哈馬馬特(Hammamet)做了35年的旅行社導遊,專門接待來自德國的遊客。德語幾乎成了她的第一語言,她說德語比法語和阿拉伯語還要流利,好在20多年前LD曾在德國住過幾年,借著手勢,加上切瑪德語裏麵夾著一點點英語,我們還是熱烈地交談起來。

切瑪告訴我們,他們家族在這所房子裏已經繁衍生息五代了,因為她母親去世前留給她的遺言之一是千萬不要賣掉這棟房子,於是她辭去導遊工作,搬回了凱魯萬。和哈馬馬特相比,她更喜歡自己的家鄉。

我問切瑪,這六年裏可曾接待過華人遊客?她說,2019年她曾接待過一家,說著,從抽屜裏拿出那家人臨走送給她的一塊雲南沱茶。行色匆匆,我們沒有什麽禮物相送,臨別之際,合影一張,美好的回憶,也是留給雙方的一份禮物。

未來的某一天,如果再有華人投宿於此,切瑪也許會告訴對方,那年,我接待過一家三口,熱情,開朗,就像凱魯萬的太陽。

告別切瑪,也告別了她每天精心照顧的那一群小貓。

清晨的凱魯萬街頭,行人還不是很多。

來凱魯萬,必須來大清真寺。

凱魯萬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也被稱為奧科巴清真寺(Mosque of Uqba),科菲下令建立凱魯萬城的同一年 - 公元670年,這座清真寺開始動工。

經過2個世紀的持續修繕,直到公元9世紀,這座清真寺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眼前的規模。

當時寺內還設有大學,是當時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思想和科學文化中心,其作用和地位類似於中世紀時期的巴黎大學。

11世紀,凱魯萬開始衰落,學術中心也慢慢由這座清真寺移去突尼斯城的宰突納清真寺(Ez-Zitouna)。

但這座占地麵積9700平方米,周長400餘米的清真寺,依然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高達35米的宣禮塔依然是如今凱魯萬最高的建築物。

大約是因為時間尚早,清真寺廣場上沒有幾個人。

清真寺的內外大約有600根大理石石柱,如果仔細觀察,會注意到這些石柱的柱頭形狀各異。原來在建造清真寺的時候,穆斯林為了加快進度,就地取材,大部分石柱都來自各地廢棄的古羅馬遺址。

清真寺的祈禱廳不對非穆斯林開放,我們隻能站在外麵眺望。中間的那塊麵向麥加克爾白的米哈拉壁龕是由28塊大理石組成的浮雕,壁龕頂部的130塊各種彩色圖案的陶瓷板裝飾來自伊拉克。

廳內不僅地麵鋪著地毯,每一根石柱的下部也包裹著草席,這是為了讓穆斯林祈禱以後,可以靠著柱子休息和沉思。

去年在中東的時候,LD在瓦迪拉姆沙漠給父子倆一人買了一條庫菲耶頭巾,然後兩人一路招搖,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矚目,直到再回以色列之前才摘下,當時我就想,如果再來穆斯林國家,我也要弄一身當地服裝穿穿。

 

我的這身長袍叫阿巴亞(Abaya),站在大清真寺麵前,倒是很協調,隻是兒子一直在旁邊笑。

公元9世紀時,凱魯萬地區缺水嚴重,天旱少雨,加之該地區又處於海平麵之下,用水極其困難,於是當地人修了15個阿格拉比蓄水池(Basins of Aghlabides),來解決飲水問題。

一千二百年過去,15個蓄水池,如今還剩餘兩個。因為突尼斯禁飛無人機,LD沒法從高空俯拍,但站在樓上望去,依然能感覺到1000多年前阿拉伯人的精湛工藝。

蓄水池一大一小,小的水池用於儲存從山上引流下的水,然後通過有一定高度的過濾拱門濾掉沙石,流入大的水池,人們會沿著長方形的堤岸再從大水池裏取水。直到今天,阿格拉比蓄水池依然是凱魯萬人重要的水源。

離開大清真寺一公裏處,是凱魯萬最著名的聖墓 - 西迪•撒哈卜清真寺(Zawiya of Sidi Sahib)。在突尼斯,西迪是聖人的意思,埋葬在這兒的人名叫撒哈卜,他既是穆罕默德的追隨者,也是先知的理發師,於是這座清真寺又被稱為理發師清真寺(Mosque of the Barber)。

聖墓入口處的宣禮塔,讓我想起特斯圖爾大清真寺,兩者都有著濃鬱的安達努西亞風格。

公元654年,戰死沙場的撒哈卜被埋葬於此,和他一起下葬的還有他隨身攜帶的先知的三根胡須(根據伊斯蘭教曆史記錄,穆罕默德於公元632年病死)。

陵墓始建於公元7世紀,17世紀末又陸續擴大,墳墓上的圓頂於1629年完工,而門口的宣禮塔則完工於1690年。

聖墓通過前廳通向後麵的庭院,

前廳美輪美奐,彩色的瓷磚來自於西班牙。

而精美的石刻則來自從意大利進口的潔白大理石。

院子的西北角就是撒哈卜的墳墓,但隻允許穆斯林進去瞻仰。

在門口遠遠看去,撒哈卜的陵墓上覆蓋著綠布。

那一年我去耶路撒冷的金頂清真寺,因為裝扮比較世俗,即使我裹著頭巾,還是在門口被攔下,我說我是穆斯林,對方要我背誦一段可蘭經。

這次我身著阿巴亞,自認為外表和當地婦女沒有什麽差別了,結果走到聖墓門口,還是給攔下,說我不是穆斯林。我問看門的老人,從什麽地方看出我不是穆斯林?他哈哈大笑,手指天空,說:安拉知道。

陽光下,依依惜別凱魯萬。

再回地中海,再被海風吹。

LD對兒子說,素了一個禮拜,咱們得大吃大喝幾天補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