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走進北非之九 - 與古羅馬再次相逢

(2024-03-31 17:41:52) 下一個


雖然和卡莎太太的相處,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和難忘的回憶,但來到吉姆小鎮的主要目的,卻是為了這兒的又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 埃爾吉姆古羅馬鬥獸場。

鬥獸場遺址離卡莎太太家很近,步行不過15分鍾。

埃爾吉姆鬥獸場(Amphitheatre of El Jem),雄踞世界三大古羅馬鬥獸場前三,另兩座分別位於意大利的羅馬和維羅納。

這座古羅馬鬥獸場建於公元238年左右,距今已經超過1700年了。

埃爾吉姆鬥獸場效仿羅馬的科洛西姆鬥獸場(Colosseum),但規模比後者小了一圈,科洛西姆高達四層,可容納5萬觀眾,埃爾吉姆隻有三層,可容納35,000名觀眾。

去意大利的人,幾乎都要去羅馬,去羅馬的人,幾乎都會去科洛西姆,相比之下,突尼斯的這座鬥獸場卻默默無名。

九年前我們曾去過科洛西姆,熙熙攘攘,遊人如織,光是排隊進場就耗費了個把小時,而埃爾吉姆卻門可羅雀。

無人打擾之下,LD從容地連拍六張,拚成了鬥獸場的全貌。

對我來說,希臘本土外,保存最好的古希臘遺址在西西裏,而意大利之外,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址則是在突尼斯。

雖然被地中海相隔,但古羅馬的曆史進程卻清晰地投射到突尼斯,這片北非的土地上。

突尼斯城附近的那座安東尼浴場,和古羅馬曆史中的五賢帝之一 - 安東尼 庇護緊密相關,而埃爾吉姆鬥獸場則更是古羅馬帝國一位皇帝的登基之地。

公元235—244年是古羅馬帝國最動蕩的時期,短短10年間,帝國走馬燈似的先後更換了6位皇帝。

六帝之一的戈爾迪安一世(Gordian I),登基前是阿非利加行省的總督,就是他主持修建了這座鬥獸場。

但新落成的鬥獸場並沒有給這位皇帝帶來好運,在位不到一個月,他就因所部戰敗,不得不在迦太基的別墅上吊自殺。

自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39年,古羅馬統治突尼斯近600年,羅馬人把這兒充當帝國糧倉的同時,也將歐洲文明帶到了這兒。

鬥獸場的外立麵有三層回廊,采用了多立克柱式的設計風格。內部結構保存完好,包括分層座位的支撐基礎設施、競技廣場和地下通道等。

走在其中,不得感歎古羅馬人高超的土建水平。

這些刻在灰石上的刀痕,也許是昔日那些角鬥士留下的遺言?

鬥獸場全部由1米長、70厘米寬高的石塊興建而成,整個建築高36米,有60座拱門,拱門由石柱支撐。

從看台看去,曾經完好無缺的鬥獸場,有一處巨大的缺口,那是突尼斯內戰留下的傷痕。

1695年,當時的貝依穆拉德(Mohamed Bey El Mouradi),為了驅趕躲藏在鬥獸場內的他哥哥的支持者,下令開炮,把曆經千年依然完好的鬥獸場轟出了一個缺口。

對於當地的阿拉伯人來說,這兒不過是一處沒人過問的廢墟。幾百年間,他們把這兒的石頭運去凱魯萬興建大清真寺,或者拿去搭建自己的房屋。

突尼斯獨立後,這座鬥獸場才得以修複,圍牆、拱門、階梯、台階、立柱等一一修整後,這兒終於成了突尼斯最著名的名片。

1979年,埃爾吉姆鬥獸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高處眺望,殘垣斷壁之後,是一大片風格迥異的阿拉伯建築。

1700多年前,古羅馬人肯定沒想到,四百多年後,有一位穆罕默德橫空出世;他們不會想到,羅馬帝國百般壓製的基督教居然有了新的敵人 - 伊斯蘭教;更不會想到,滅亡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據點-君士坦丁堡的不是基督徒而是那些穆斯林。

告別鬥獸場的時候,我站在廣場中央,抬頭望去,一束星光透過高高的拱門投射下來,那一刻,我似乎和一千五百年前的羅馬人在心靈上有了交匯。

建築不隻是凝固的詩,它更是一位守護神,一代代人來了又走了,隻有灰暗的大石頭在始終默默地注視著這個世界,直到地老天荒,直到一切都不存在,包括它們本身......

吉姆小城人口不到2萬,但曆史卻很悠久。在古羅馬時期,它的名字是蒂斯德魯斯(Thysdrus),當時這兒是羅馬帝國重要的橄欖油生產基地。

戈爾迪安時代,這兒和附近的蘇斯是北非僅次於迦太基的第二大城市。

吉姆博物館(El Jem Museum),建在昔日的古羅馬貴族別墅的遺址上。

一座中央庭院和圍繞著柱廊排列的房間,這是典型的地中海式的布局。

在吉姆小鎮的古羅馬遺址發掘了大批精妙絕倫的馬賽克,但限於場地,在博物館展出的隻有很少一部分,大量的收藏品都外借至其它博物館,諸如巴多博物館,蘇斯博物館等等。

這幅褪色的馬賽克地板畫是博物館的精品之一,名為《羅馬和她的行省》(Rome and its provinces),它用擬人化的手法,刻畫了當時強大的羅馬帝國和它的海外行省,從小亞細亞到西班牙,從阿非利加到埃及。

這座博物館規模不是很大,收藏的雕塑大約有五十多件,但卻都是精品。

這些是古羅馬的死亡麵具(Death Mask)。

這些麵具通常是由薄金屬或石膏製成,它們被覆蓋在死者的臉上,作為喪葬儀式的一部分。

在古羅馬社會中,死亡被視為生命的自然延續,這些麵具被認為是連接逝者與後世的一種方式。葬禮結束後,死亡麵具一般被作為紀念品留給後人或放置在墓穴和死者一起下葬。

博物館後還有一座考古公園,麵積大約3000平方米。

這兒是建於公元170年的另外兩座古羅馬貴族別墅的遺址。

告別吉姆之前,我們去街邊的小攤買水果,一位小販突然問我們,以色列還是HMS?兒子低聲對LD說,爹,想想再說,如果說不對頭,搞不好對方會打我們的。

LD停頓片刻,問對方,咱都說英文成嗎?對方詭異的笑笑:沒問題。LD說,我們去年才去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作為外人,我們不能對他們的問題妄加評論,但我覺得,如果他們能夠分開,對雙方都好。

對方聽罷,哈哈大笑。兒子好奇地問對方,你支持誰,對方理直氣壯的說,我是穆斯林,當然支持HMS。

離開吉姆70多公裏外,就是突尼斯著名古城,曾經的首都凱魯萬Kairouan)。

進入凱魯萬之前,途徑拉卡達伊斯蘭藝術國家博物(National Museum of Islamic Art of Raqqada)。

停下車來,LD剛剛舉起相機,立馬被遠處的警察喝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一旁解釋,這是軍事重地,不能隨便拍照,要拍博物館大門也可以,鏡頭必須保證隻對著大門,不偏向右方,於是匆匆忙忙,我就留下了這張。

我悄聲問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右方到底是啥重要地方,要這麽謹慎?對方輕聲地對我說,那是警察總局。

博物館大門緊閉,那天參觀者隻有我們仨。

一位工作人員領著我們進去,根本不解說,隻負責開門,開燈,關門,關燈。他大概心裏在埋怨我們擾了他的清淨,巴不得我們趕快離開,於是在前麵健步如飛,我們也就不得不跟著後麵一路小跑。

第一次以這種方式去參觀空無一人的博物館。

如此美麗的房間,我們卻無暇駐足。

帶路的哥們卻沒忘了介紹下麵這件鎮館之寶:

這是一本十世紀的藍色古蘭經,全書以金粉書寫在靛藍色的羊皮紙上。

中午在這家街邊小店再次品嚐突尼斯烤羊肉。

初到凱魯萬,這座城市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擁擠,雜亂,肮髒。

我不能理解,這座城市怎麽就能在1988年,就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

我更不能理解,雜亂無章的凱魯萬,怎麽就成了伊斯蘭教的第四聖地。

我身後的這座建築,有六個白色穹頂,不是清真寺,卻是一座墳墓,埋葬之人居然是一名鐵匠。

西迪·阿莫爾·阿巴達是19世紀生活在凱魯萬的一位大師級鐵匠,我不太清楚他身前有哪些事跡,竟讓凱魯萬人為他建了這麽一座宏偉的墳墓。

從Sidi Amor Abbada Mausoleum起步,我們開始了在這座奇妙的城市裏神奇而驚險的旅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