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靜流年(原創)

細品時光,輕撚歲月,慢煮光陰。
正文

為女兒學中文,美國母親盡心盡力

(2018-04-03 20:27:29) 下一個

靠牆站立者,左二為薛芙納

--

我在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任教時,結識了該校的創始人瑪麗·薛芙納(Mary Shaffner)女士。

四十多歲的薛芙納,端莊素雅。她的天庭飽滿,看上去光潔祥和。她眉眼之間的距離非常近,這讓她笑的時候,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恬靜。而最讓人難忘的是,繾綣在她雙眸中的自信和淡定。

薛芙納出身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薛芙納首先在私營企業中從事過多年管理,然後,便轉入教育行業。經過中小學校長磨練,從2007年開始,籌劃創辦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這是大華府地區的第一所中文沉浸式學校。

薛芙納曾在台灣修習中文,她堅信: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文將成為全球性的語言。但,在小女兒即將入學時,她卻找不到理想的中文學校。於是,一種自家辦學的意念油然而生。華盛頓育英學校便因此而誕生。

在美國各州,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的申請程序複雜而冗長,申請人要提供詳細且經過論證的意向書,其中包括財政預算、辦學目標、教學大綱以及校董事會委員的名單和委員的簡曆。經過幾輪篩選、評估、麵試、投票及州教委批準,總督簽字,合同才會生效。2008年 9月,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正式成立。

2015年,習近平夫婦訪美時,彭麗媛與育英學生們合影

學校誕生之後,生存下去是一個更加艱巨的難題。特許學校的不利之處在於:它既沒有公立學校的固定政府撥款,又沒有私立學校的家長付款,它的一切經濟來源都是社會捐款。為此,薛芙納絞盡腦汁,到處籌錢,終日埋頭在育英學校的財政申請、估算和周轉中。

基金的申請,是一件相當繁瑣、細碎、操勞的工作。首先,薛芙納要做的工作是,尋找社會讚助項目。在目下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裏,要想獲得任何一種有利可靠的資源,都如同海底撈針。其次,申請基金,需要填寫各種表格。每一種表格都有其特定的章法,在為何申請一欄中,字數有嚴格的限定。比如:“請用二百個字,敘述該校申請基金的目的。”哪怕是多一個字,也會被電腦係統自動取消了申請資格。所以,薛芙納要把表達的內容,精心打磨,仔細雕刻,使寫出來的文字言簡意賅。

申請上交之後,並不等於可以等著拿錢了。任何一個基金項目都是僧多粥少,競爭慘烈。因此,一般地說,每項基金的申請,都有著兩種可能性。若是基金未能如願地拿到手時,薛芙納總會把自己關在狹小的辦公室內。等心情平靜之後,她又會重新開始下一個項目的申請。無論如何,薛芙納總是能為育英申請到足夠的資金。

薛芙納懂得媒體的功用,她不辭辛苦地打廣告,作宣傳。因此,到學校采訪的記者不計其數,有關育英的報道一時間鋪天蓋地。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為財源的申請開拓了通路,同時也讓華盛頓的居民更加了解了育英的辦學宗旨,因此生源滾滾而來。

育英從2008年建校起,就一直租用他校的校舍,盡管一樣的優美實用,但,卻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拘謹。況且育英的教師和學生的人數,逐年而增,尋求屬於自己的新校舍成為大事。而買一處校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在2011年初,校舍一事,有了眉目。2011年9月,全校師生如願以償地遷入了新校舍,從此,育英正式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育英學校的新校園

薛芙納是一個宏觀上的導航人,但在很多時候,人們仍舊可以體味到她那種無微不至的體貼。雖然她與教師之間沒有直接的工作關係,但卻永遠有著一種溫馨的情感維係。每年的春節之時,她一定在家舉辦“餃子會”,盛情款待所有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家人。眾人聚集在薛芙納家的廚房裏一連串地忙活著,外加上談笑風生,談古論今,熱鬧非凡。而這時的薛芙納,總是默默無聞地在廚房裏,為大家煮餃子,做鍋貼,烤甜點。

在我記憶的深處,安放著兩件微不足道但又難以忘懷的事。一次,是在大雪紛飛的嚴冬時節,我帶學生們去操場賞雪。我前腳步入了操場,薛芙納後腳跟了出來,把她自己的一頂毛線帽子遞給我,並說:“張老師,帶上它,別把頭發弄濕了。”當我把它戴在頭上時,一股暖流緩緩地浸入心扉。另一次,也是一年的冬天,我突然高燒咳嗽,險些轉成肺炎,不得不在家休息長達一周之久。一周內,薛芙納在百忙中親自給我打了兩次電話,噓寒問暖。等我病愈返校之日,她見到我說:“你工作得太辛苦了,積勞成疾。放鬆一些,多保重。”

薛芙納對於中國文化,仍舊是一如既往的傾心。每年的春節,必要請人,為全校的孩子們舞獅耍龍。鑼鼓喧天,雄獅飛舞。其中,總有一幕是,獅子吃了白菜葉,再反吐出來,據說菜葉吐到人身上,那人來年便會好運連連。薛芙納總是興高采烈地去做這件事,獅子反吐出來的菜葉,沿著她的發梢順勢而下,薛芙納眉開眼笑,仿佛好運真的自天而降。育英第一年的舞獅會上,獅子在精疲力盡之時,突然臥地喘息,而此時隻學了幾個月中文的美國孩子,竟然用中文對著獅子齊聲大叫:“站起來!站起來!”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在薛芙納的耳中卻化成了一曲辦校成功的旋律。

每年春節,薛芙納一定要參加的另一個活動,便是中國城的遊行慶典。那是大華府地區的中國人,最歡欣的時刻。浩浩蕩蕩的遊行大軍,萬眾歡騰。在“育英”的醒目招牌之下,薛芙納引領著一隊歡聲笑語的孩子們,緩步而行。

華府,慶新春遊行

如今,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已經發展到高中部,並成為華府的一所家喻戶曉的學校。反觀來時路,薛芙納在育英的創始階段,確實是一個把育英從搖籃中喚醒的人,是一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人,是一個在追夢的路上契而不舍的人。由此,育英學校的校史上,應該永久地銘刻著她的名字-瑪麗·薛芙納。

--

發表於:世界周刊   原題目:美國人辦中文學校

發表於:中國論文聯盟

歡迎光臨:我的個人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