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荀子議兵與古田會議

(2014-11-03 18:07:53) 下一個

古田會議黨指揮槍,和荀子的人師理念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荀子·議兵篇》講到趙孝成王請教軍事要義,引出荀子和臨武君一段爭論。臨武君說:根據天時、地利和偵察敵情來謀定而動是軍事要義。荀子卻認為:軍事要義在於得到人民的擁護。臨武君反駁說:軍事就是勢力而已,孫子兵法無非軍力形勢,與人民擁護與否無關。荀子辯道: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軍事是強製推行政治意誌,政治意誌勝利與否就在於政治是否代表民心,所以人民擁護的叫做王者之兵,王者之兵才能作戰時上下同心,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孝成王和臨武君心悅誠服地問荀子:怎樣建立王者之兵呢?荀子說:廉政則國治,腐敗則國亂;法製則國治,人治則國亂,治世兵強,亂世兵弱,這是強弱之本。權威值得尊重才能指揮軍隊,權威不值得尊重則無法指揮軍隊,軍隊指揮得動者強,指揮不動者弱,這是軍隊有無戰鬥力的基本原則。愛護士兵者強,不愛護士兵者弱;愛老百姓者強,不愛老百姓者弱;令行禁止者強,政令不通者弱;重視軍事者強,輕視軍事者弱;政出一門者強,政出多門者弱;隻有時時刻刻重視這就方麵的建設才能保持和積累王者之兵的戰鬥力。齊國兵按斬敵首級數目行賞,是計件工資製,搞物質刺激,遇強敵時都保命要緊,所以是亡國之兵。魏國按預備隊考核錄用,考核一次做為應征標準,年輕時通過考核了年老還用,是危國之兵。秦國是甲伍製民兵建設,將訓練民眾角鬥技能在日常經濟中持之以恒地操演激勵,是銳士之兵。所以齊兵打不過魏兵,魏兵打不過秦兵。但齊、魏和秦都是盜兵,遇到湯武的王者之兵都將無能為力。

 

孝成王和臨武君聽得津津有味,又問荀子關於王者之兵為將之道。荀子說出“知棄疑”、“行無過”、“事無悔”三條原則。“知棄疑”是信息以排除疑慮為原則,戰爭是信息不完全的決策,獲取信息需要成本,獲取完全信息不現實且容易貽誤時機,所以獲取信息以減少疑點為原則;“行無過”是把握分寸,及時調整策略;“事無悔”是每走一步不追求勢在必得,隻求無論敵方如何行動自己都不必後悔已經實施的行動。這些原則是非常保守的原則。有疑是軍事決策大忌,猶豫不決往往喪失戰機,說以古時有占卜決疑,該行動時,拋個銅板也要做出決定。行無過,就是圍棋中的“本手”,隻拿自己能力控製範圍內應得到的利益,不以僥幸心理貪圖對手可能會疏忽的利益。荀子對“事無悔”還做了補充說明,說“成不可必”。因為對手是活的,有必需要達到的目的本身就成為敵人“攻其必救”的弱點。毛澤東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住我擾,敵疲我打”就是“成不可必”的最好注解。也可以用圍棋“分投”來做為例子,“分投”既是“事無悔”也是“成不可必”,投子打入後無論對手怎麽走都不後悔,但也沒有必須要拿哪條邊,對方應左我就拆右,對方應右我就拆左,所謂兵勢如水勢,見機而行。

 

荀子提出管理軍隊的“六術”:號令嚴明有威;賞罰分明有信;後勤保障周全;止如磐石動若脫兔;偵察要多深入且不同獨立渠道相互參照印證;決戰時控製輿論杜絕動搖軍心的言論(不能用“雞肋”口令)。

 

荀子又提出為將心理素質的“五權”:不要有職位升遷私念;不要急於求勝而忘了失敗的風險,不要因為自己在軍隊內的威信而輕敵;不要見利而忘害;考慮要周密細致但賞功要寬鬆。

 

荀子還說王者之兵的將要有“三至”精神:軍事將領可以抗拒政治領袖寧死不做壞事(個人信念);寧死不打注定要失敗的仗(不妄讓士兵送死);寧死不欺壓百姓。有“三至”精神的將領,不會被君主所驚喜,也不會被敵人所激怒,這樣的將領就叫做“至臣”。

 

荀子至臣概念是應對現代“斬首行動”最有效的建軍路線。這樣的軍隊就跟蚯蚓一樣,斬下哪段都是活的。斬首行動對現代國家軍隊有效,以為國家軍隊隻聽命國家總統命令,總統被斬則全軍癱瘓,伊拉克戰爭最能顯示斬首行動的效果。但至臣統領的軍隊其愛民護民行動不會因為政治首領的缺位而停止。新奧爾良附近美軍不接到政府許可不敢去救災是“至臣”之反例。而上甘嶺戰役贏的是陣地上將士的英雄主義和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先進的武器和現代化管理製度。誌願軍不單有至臣,而且有至兵至卒。

 

荀子的王者之將還有“五無曠”的敬業的品德:兢兢業業的將領是吉將,敬業則吉,懈怠則凶;敬謀則吉,縱欲則凶,所以要敬謀無曠、敬事無曠、敬吏無曠、敬眾無曠、敬敵無曠。能做到六術、五權、三至、五無曠的將領就是神將。

 

臨武君又問荀子關於王者之軍製。荀子說:無論上下都要視死如歸。部隊以服從第一,立功其次;不殺老弱,不獵禾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敵軍投降的不抓,抵抗的消滅,逃跑的不追。戰爭不是殺百姓,而是消滅殘害百姓的敵人。王者之兵平暴安民,四海歸心,所以稱為“人師”。

 

陳囂問:戰爭就是爭奪利益,而仁義以愛人為本,怎麽能有“人師”呢?荀子答:人師愛人,所以禁暴除害,而非奪利。荀子的人師愛人,和毛澤東的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服務何其相似。

 

荀子議兵,將軍事係統做為政治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來考慮,認為軍隊不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這與西方軍隊不問政治的觀點截然相反。雖然西方戰爭為政治服務,但要求軍隊不問政治,軍隊隻是國家機器工具。荀子對“人師”意識形態定義很直接,就是“愛民”。軍隊將領可以為愛民抗拒政治領袖的命令,並且是以命相爭,這與西方軍隊隻為榮譽而戰的觀點格格不入。樂毅軍事實踐接近荀子的軍事觀點,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也有許多荀子思想的痕跡。黃埔軍校叫“陸軍軍官學校”,江西蘇維埃根據地有“紅軍大學”,毛澤東主導後建的軍校,都叫“軍事政治大學”,如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華北軍政大學,廣東軍政大學等等。中西方都認為軍事是政治係統內的一個子係統,但西方要求軍事建設脫離政治,而荀子和毛澤東則將政治理念直接建設到軍隊的每個細胞裏。西方軍隊是政治的工具,毛澤東的軍隊本身是政治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戰爭既然是政治的繼續,軍隊政治化就順理成章。

 

毛澤東打造的“人民子弟兵”基本上是荀子的“人師”。荀子理論對不對,在朝鮮戰爭中最能體現出來。當時中國是百年積弱,百年戰亂,滿目瘡痍,裝備落後,人也是營養不良的東亞病夫,為什麽可以打敗在非洲、歐洲和太平洋所向披靡的美軍呢?如果荀子說秦國銳士不抵湯武人師,那麽在朝鮮戰場就是美國銳士不抵毛澤東人師。毛澤東建軍強調部隊政治思想過硬,使得軍隊上下同心,軍民同心,所以以荀子“人師”擊敗美國“銳士”。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建立不問政治的“國家軍隊”是西方先進理念,那是棄“人師”而建“銳士”,消弱解放軍戰鬥力。今天美國亞太再平衡,舉60%兵力攜日韓菲越印澳軍隊大兵壓境,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按照毛澤東的黨指揮槍,美國亞太再平衡就是紙老虎,丟掉了毛澤東的光熱傳統,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就是真老虎。所以,人民解放軍就應該是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單要技術過硬,而且還保持思想過硬光榮傳統,中國在學習西方先進製度時不要將自己的長處給否定掉了。

 

雖然荀子將秦兵歸為盜兵一類,但按照荀子王者之兵中關於國治則兵強的論述,七個國家之間,也就是秦國能將法製、國家政治與軍隊製理統一到一個係統裏,秦國甲保製的政治經濟製度同時也是激勵士卒的製度,秦國軍隊不是王師隻是因為其政治不是荀子仁政的意識形態,除此之外它的製兵模式基本與荀子軍事思想相符,就是軍事建設是政治建設有機的一部分。所以秦能統一天下有其軍事原則的正確性成分。

 

在今天全球化潮流下,按荀子觀點將政治和軍事視為一個係統已經不充分了,還應該將經濟金融係統包括進來一起考慮。如今天美國的軍事行動,不單隻是美國全球政治的行動,也是全球經濟(石油戰略)和全球金融(美元戰略)的行動。如果把荀子軍事思想應用到當今國際社會的話,“人師”就是不爭奪利益,而是維持公正平等的國際秩序,維持平等的經濟和金融秩序。國家利益說到底是經濟利益,而國際政治中爭奪國家利益就是爭奪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的控製權。以軍事力量強製不平等世界格局的都是“盜兵”,而爭取世界平等經濟格局的應該是荀子的“人師”使命。

 

所謂軍隊國家化就是把軍隊的靈魂給扔掉了,成為誰給錢就為誰打仗的工具,就有被外國勢力收買的可能。因為毛澤東建立的軍隊有靈魂,所以總是可以以弱勝強。荀子的人師隻是一種思想理念,而毛澤東在古田會議鑄造了人民軍隊,實現了荀子的人師理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