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你覺得堂堂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呢?其實,度量衡在古代中國不是永恒不更改的,但是奇怪的是,無論尺寸標準幾度改變,堂堂“七尺男兒”的用法始終不變,但這又是為何呢?此外,“七尺男兒”的鮮明形象指的是男兒“七尺軀”,還是另有真意或是指涉其它什麽內涵呢?
七尺身軀有多高呢?“七尺”代表什麽身分?
根據成書約在戰國時代的《周禮》,古人是以“七尺”表示成人的身分。《周禮》在“鄉大夫”的工作職掌中說到:“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周禮注疏》說“七尺謂年二十”。這個周代的規定,住在都城的二十歲到六十歲的人和住在鄉野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人是征役的對象。
周代的公家法規中用“七尺”來代稱成年男子,可以推論“七尺”應該是當時成年的標準身高。這種類似用法在《論語》和《孟子》中也可見到。
在《論語?泰伯》中,曾子說:“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周禮注疏》說“六尺謂年十五”,鄭玄注說,六尺之孤,是指年十五以下的孤兒。《孟子?滕文公上》篇說:“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這“五尺之童”就是指孩童的意思。
七尺軀是標準身高
在《後漢書》的馮勤(字偉伯)列傳中,說了馮家“身高”的家史,透露了“七尺”的訊息。馮勤是東漢光武帝時代的司徒,他的祖父馮偃是個矮個兒,身高“不滿七尺,常自恥短陋”。馮偃擔心子孫和自己一樣身材短小,在為兒子馮伉娶妻之時,特地挑選了身材高挑的媳婦,結果孫子馮勤真長成“長人”,身高八尺三寸。
從這個史實中反映出的訊息是,七尺當是東漢時的標準身高;七尺之軀就是指成年男子的身軀,東漢書籍《論衡?吉驗》也提到“人身長七尺”。東漢光武帝年身高七尺三寸,東漢名臣馬援身高七尺五寸,都比標準身高高一些。
不過,七尺軀換算成今製,實際有多高?
這個度量衡的尺度隨著時代變化。《蔡邕?獨斷》提到三代的尺寸不同,夏代十寸為尺,殷代九寸為尺,周代八寸為尺。那麽春秋戰國時代、漢代的七尺之軀換算成今製,實際有多高呢?
《漢書?律曆誌》說“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而基礎單位的“分”怎麽求來?是用中型的“秬黍”(黑黍)的寬度計算來的,“一黍為一分,十黍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 ”。從出土的漢尺來看,一尺為23.1 公分 ,兩者的度量結果相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並不一致,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采用一尺為23.1 公分的這個標準。換算成今製,堂堂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就是161.7公分,你覺得高嗎?
實際上,“七尺男兒”象征意義重於身高意義,它傳遞的是一個負得起自我責任的成年男子的意義。這個七尺男兒能夠說話算話,能夠俯仰天地之間而無愧於作人的道德標準,不管身軀多高都是能頂天立地的,能夠為道義獻身的。
沈約《齊太尉王儉碑》描述“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表彰的就是這種高貴的氣節。故而,在曆代中不管度量衡的尺寸標準幾度改變,堂堂“七尺男兒”的偉岸形象在中華子孫的心目中是鮮明不變的。你看身高不到140公分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就是個明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