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幻覺的幻覺,夢境的夢境-----回水寧兄及諸位有興趣的朋友

(2018-11-12 00:01:40) 下一個

題目有點繞:直白地說,就是在給幻覺定義的時候,其實已經落入“幻覺”了。比如,我們說海市蜃樓是幻覺,我們否定了海市蜃樓,卻肯定了幻覺以及A是B這個命題。

這就是關於幻覺的幻覺。這就是思維奇妙而又無奈的地方,無論你抓住什麽,是有還是無,是實還是空,其實你都是落在“抓”裏了。

幻覺本身還有一個日常的意思,那就是實際感官經驗以外的感知,比如眼冒金星。這也是幻覺容易引起另一種幻覺的地方:我們說所曆所感都是幻覺的時候,會認為這些東西如同眩暈時看到的金星或者蚊蟲一樣。但以我們的實際經驗,看到桌子的“幻覺”與眼冒金星的“幻覺”是不同的:你可以揉揉眼睛或者安靜一下讓金星消失,但你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讓桌子椅子以及眼前的世界消失。

實際上,覺悟者所說的世界如幻與我們經驗中的幻覺並不完全相同。我們所處世界,並不是我們說它如幻它就如幻。我們第一次聽到或者悟到如幻的道理也會產生舒暢開朗的感受,但這種感受並不長久。在我們想重現它時就會發現,這種感受並不是招之即來的。

原因在於,世界的幻性不是憑空而有,也不是隨心而定,而是指現象沒有獨立實體(類似Y兄所說的“根”)。比如桌子,是形狀材料功用合和而成,離開這幾樣,就沒有桌子。又如顏色,是視覺的感受範圍+光+物的波長的綜合,離開這幾樣,也不會有顏色。

認知的發生,除了知覺的幻性以外,還有一樣就是能知主體。這個主體並不在物外,也不在知覺發生之前,也不在知覺發生之後,而是就在知覺當下。知覺無論如何變化,主體都隨變而不變,隨文化與方法的不同,這個主體被叫作心性是神道這個那個等等等等。

為什麽提到這個主體呢?因為對這個主體的認識也與幻覺有關------這個主體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思維來把握的。我們在思維流動中習慣了各種相,而主體不是任何相。因緣湊泊之際,個體可能忽然領悟到這個主體,但卻無法把這個主體形諸語言或者理論。比如你問什麽是佛?覺悟者說你就是。你嚇一跳,就有那麽一個瞬間思維斷開,在這裏領受了,就是領受了。如果沒有領受,就沒有領受。回到思維裏來告訴自己說“我就是佛”已經離真相差著十萬八千裏了。

這就是俺佩服存在兄的地方,也是俺的觀點與存在兄不同的地方:告訴別人“世界是幻”“都是那個”是了不起的見解,了不起的方法。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方法恐怕隻會成為另一個思維遊戲。因為“如幻”二字,思維早已為它設好了位置,擬好了台詞。與覺悟比起來,幻覺這個詞,更可能通向一係列的新幻覺。

夢境的夢境,原理與幻覺的幻覺差不多。如果我們在思維裏,我們就永遠也回答不了你到底是醒了還是進入了另一個夢這樣的問題。俺就做過三層的夢:一個惡夢,然後從這個惡夢裏醒來,再然後從“醒來”裏醒到現在的“現實”中。水寧兄的這位朋友絕對聰明,真是人以類聚啊。這個問題對思維來說是無解的。對所謂修行來說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想從一個境界“提升”或者“轉化”到“另一個境界”,或者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這種轉變,那麽你將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你已經落在思維遊戲中了。

如果對於思維來說無解,那基本就是非語言可以描述了-----我們一旦使用了語言,就不得不進入思維的世界,而思維世界裏人類或者人群的世俗邏輯所確定的規矩,要遠遠強大於智者獨自發現的高妙理論。

但在明白這種可能性之後,我們又可以作一個嚐試。因為我們知道了語言的局限,至少可以試著暫時對它保持警惕,看看它的縫隙中有無新的可能:我們憑什麽確定自己是在醒來而不是進入更深的夢境呢?----就憑我們可以把那個動來動去,可以“留”可以“去”的“自己”搞散-----把“他/她" 或者”他(她)的感受“搞化了,沒有這個個體了,當然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確定不是進入其他的夢境了。換句話說,就是“感受”中的“自己”散開了,斷開了,沒有連續的慣性了。此時的狀態,有點像電影膠片,你把一卷膠片都拉開了掛在那裏,你可以看到上麵的一幀到下麵的一幀是怎麽連接的,怎麽變化的,但是你看到的不再是動的電影,而是靜的膠片了。

你怎麽確定自己是從夢中醒來而不是進入更深的夢境?

這個問題中有三個概念,隻要我們對它們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定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 能夢能醒之我,

2. 離夢之醒,

3. 入夢之迷。

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立,就在於這三個概念各自獨立。比如,有我,有可入可離之夢。入謂之迷,離謂之醒。

打通這三個概念,不需要答案,問題自己就破了:

我夢動靜是一體,沒有能入夢離夢之我。易言之,入夢是我,離夢是我,由入而離由離而入都是我。所謂修行,不是一個個體離開一個環境狀態進入另一個環境狀態,而是打破了能與所之間的差異:我即我所,我所即我。由此世俗意義上“我”其實不存在,所入與所離的差別不存在。因此,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在思維中,我們依然可以質疑:這種感受依然是感受,因此這個例子不能證明你是清醒了而不是更糊塗了。

是的。絕對有道理。

但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使用語言,就難免進入語言的邏輯。因此,無論作出何種解釋,都沒有辦法絕對說服還在語言思維中的人。

反過來看,如果我們隻聚焦在夢與做夢者的關係這一環,至少我們可以說,這一環本身被打破了,邏輯是:-----我們並沒有否定“夢境”的片斷,因此我們並沒有“醒來”或者離開原來的夢境;同時,我們又看到了夢境的片斷性,因此我們也沒有“留”在夢裏。反過來看,因為我們沒有肯定任何別的東西,因此,我們也沒有“進入”更深的夢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